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從頭看,認真看,感性的何熊貝/何?融

By 欣建築2017/01/19
article cover

羅馬街景;圖片提供:何熊貝/何?融

圖片說明:羅馬街景;圖片提供:何熊貝/何?融


認識熊貝已有三年了,回想第一次見面時,咱們互相交換名片,他在遞出欣傳媒的名片後,雙手一翻又遞出了第二張印有「迷走」兩字的名片,搞得我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我想這個印象,大概一直延續到今日,就像他雖然本名叫何?融,但大家都叫他何熊貝一樣。在2015年中,小弟因緣際會加入了欣建築團隊,跟熊貝當上了同事,經過一年多的相處,總有些地方摸不透,透過這次訪問,我想要好好認識他。

求學之路
熊貝出身於台灣宜蘭,幼時在宜蘭念書時,最喜歡的就是下課後赤腳跟同學在草地上奔跑,跟大自然為伍。直到小學時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全家一起遷來台北,入住鄰台北一河之隔的忙碌永和,讓不習慣要穿鞋襪的他,常在出門上課時嚎啕大哭。國中時的他已經習慣都市的生活,卻仍不是能在教室乖乖聽課的學生,當時的他選擇念高職的電子資訊系,而在準備乙級技術士證照時,發現自己喜歡繪畫,同時對空間的組成感到有興趣。決定轉而往設計相關的學系,返回故鄉念了蘭陽技術學院的建築系,因而愛上了建築,也成為今日我們認識的熊貝雛形。

但這與現在的熊貝非常之不同,因為熱愛建築、熱愛設計的人,不是應該投身在設計產業努力嗎?而這來自於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個是在念書時期,熊貝曾前往今日都發局局長林洲民的事務所實習,那兩個月的時光中,他發現自己並不適應事務所的工作模式及生活型態,雖然不排斥但總覺得並非自己想要的。第二則是「迷走」,熊貝在蘭陽的求學時期,他與同學蘇民一同在策畫舉辦「迷走建築」的相關活動。迷走的創始約是2002年,那是一個歸屬於建築系內,由學長帶學弟實地參訪黃聲遠建築師作品的活動,藉此讓學弟能夠認識宜蘭、認識好作品,來激發自主學習。而這樣藉由實地探訪認識作品的方式,讓他不習慣關在室內,蹲坐在辦公桌前,專心做一件事的事務所生活。既然醒覺自己並不喜歡事務所的工作方式,研究所時期的熊貝,開始把觸角往外伸展,除課堂學習外,開始報名社區規劃師的培訓、積極參與競圖,而這些嘗試,使他清楚地認識自己是個感性的人,而這對於不論如何感性地出發,總要理性邏輯收尾的建築工作,他自認是不合適的,但不去事務所那要做什麼?他其實也不知道。京都散策;圖片提供:何熊貝/何?融

圖片說明:京都散策;圖片提供:何熊貝/何?融

畢業之後的熊貝,在因緣際會下認識了林芳怡,林芳怡是在台灣建築專業界中,開始有品牌意識,並且開始著手做的先驅,並且率先開始舉辦各種講座、旅遊等的實體活動,讓大眾能夠沒有壓力的認識建築,瞭解美學。而當時芳怡正在為雄獅旗下的子公司欣傳媒,謀劃新型態的網路媒體「社群」。在與芳怡談完彼此對於工作的想像及計畫後,熊貝加入了欣傳媒,決定與芳怡一起做些好玩的事情,也就一直到了今日2017年春。他回憶當時的網路社群,並不像今日這般蓬勃,芳怡開始採用講堂、頻道以及人與人間緊湊而紮實的連結,來形塑出一群體是成員共同愛好某件事物。

迷走建築的展開
如前所述,其實我認識熊貝的同時,也認識了欣建築及迷走,而欣建築是一個網路社群頻道,簡單說是一個藉由網路為媒介,串聯起實體活動的媒體組織,那迷走建築又是什麼呢?在迷走建築的官方網站上,是這樣說的:

迷走建築 ( C x City ) 是台灣一個非營利社群,
目前計畫每年都選擇一個具衝突與對立的開發區域,舉行由機車作為移動工具來
捕捉特殊的感官經驗,並透過活動中的互動遊戲機制使人們理解該區域的都市與
環境議題,人們將參與遊戲機制當中的關鍵性角色,來完成一個創建式的虛擬體
驗;使人更能感同身受,並刺激更多的交流來對世界宣言。
通常而言,迷走建築可以被當名詞或動詞來指稱該社群或活動。

那對於發起人之一的熊貝,什麼才是迷走建築呢?他表示發起的原點,是因為宜蘭的地理環境特性,以及黃聲遠建築師。宜蘭在雪隧尚未開通之前,去或離開不是件便捷的事情,因此在地的學生決定從腳下的土地開始認識,因此年輕學子騎上機車,開始探索宜蘭這塊土地。而為何是黃聲遠?除了他的作品值得被討論外,其求學背景及思路,也值得被思考。黃聲遠是台北孩子,建築啟迪在台中東海,再前往美國耶魯深造,卻於1994年後開始定居宜蘭深耕,這樣的背景及其作品所探討的地域議題,對蘭陽就學的學生,是有極大的魅力,發現原來在地也可以如此。因此迷走建築從探索宜蘭開始,並以此為延伸,希望讓知識的學習不僅限於個人,而該是向外發散,讓更多人知道宜蘭的美好、建築的美好。2007年開始開放網路報名,讓有興趣者能夠參與,2013年在台中舉辦展覽時,透過 CxCITY的宣言,開始提出成對未來城市及生活的願景想像,並開始以CxCITY為名進行一系列的公民活動,而終於在2015年,迷走建築或著CxCITY走出台灣前往世界,在米蘭世博會上介紹台灣的美食給國際認識。
cxcity-迷走建築桌遊的過程照片;圖片提供:何熊貝/何?融

圖片說明:cxcity-迷走建築桌遊的過程照片;圖片提供:何熊貝/何?融

cxcity志工們於民宿開會的過程;圖片提供:何熊貝/何?融

圖片說明:cxcity志工們於民宿開會的過程;圖片提供:何熊貝/何?融


至今迷走已經不再是那個探索建築的學生活動,在他心中CxCITY是否還是他心中的迷走建築呢?熊貝想了想回答道,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因為組織的成員會成長,若仍受限於原本的活動框架,組織的成員必然會離開,因此他們希望迷走建築會變成是一個平台,能夠與不同的組織、社群及人連結,也就是現在的CxCITY。他認為迷走建築當時就是藉由活動來串連人參與、認識進而能合作,因此其實並沒有不同,許多過去的成員或是志工,今日仍然一起在CxCITY奮鬥,因此迷走不該只是一趟旅程、一個計劃,而是一起長期努力的夥伴,這個繫絆就是當時迷走的初衷。在這裡,我也提出了我文章開頭的疑問,欣傳媒是份工作,性質屬於NGO,也是熊貝花費這麼多年精神的CxCITY對於他來說,是個怎樣的存在?他笑笑回答,其實也是一份工作,只是在的CxCITY的工作中,能讓他有更多的成就感。但話鋒一轉,他強調工作不會是生活,不可能是生活的一部分,這兩件事情絕對是分開的,因此CxCITY雖為志向,但仍屬一份工作。

面對旅遊的態度
接著,我們聊到了旅遊的計畫,以及認為旅遊代表的意義。對他來說,在自己的旅遊中,其實不會只為看建築而規劃,而是更希望能放鬆自己,去感受當地的獨特氛圍。他2016年中與好友一起計畫旅程,前往義大利旅遊兩週,在那兩週的時間裡,他放鬆自己直接感受當地的生活氛圍,在當地會買菜回到出租公寓或民宿料理,節省伙食費同時也拉近與該地的距離,同時他也不再行程中保留未作計畫的時間,來趟城市的冒險,因此在那逛了許多未在旅遊地圖上的景點。他並進一步說到,他自己在旅遊中的驚艷,時常來自於未計畫,也因為這樣,反而更能讓自己發現不起眼的風景,那可能是因為硬體的建築、街道,也有可能是軟體的人與人的互動。就算是看建築,也不會只是看其量體,而是去發掘在量體後面的故事,那些它為何成為現在樣貌的原因。

最後,熊貝也舉出在2016年,他開始因為工作,而必須要出國旅遊,因此非別前往了日本及越南,出乎意料的是,在這兩段旅程皆給他很大的收穫,讓他知道旅遊不需刻意想好對象、目的地,只要手邊有錢、有時間,想去就去吧。
羅馬競技場旁的街景;圖片提供:何熊貝/何?融

圖片說明:羅馬競技場旁的街景;圖片提供:何熊貝/何?融

COMO湖山丘上的住宅;圖片提供:何熊貝/何?融

圖片說明:COMO湖山丘上的住宅;圖片提供:何熊貝/何?融

圖片提供:何熊貝/何?融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何熊貝/何?融

2015米蘭世博台灣館基地旁的草地上,常有米蘭大學的學生,將此當作休憩的地點;圖片提供:何熊貝/何?融

圖片說明:2015米蘭世博台灣館基地旁的草地上,常有米蘭大學的學生,將此當作休憩的地點;圖片提供:何熊貝/何?融

京都散策;圖片提供:何熊貝/何?融

圖片說明:京都散策;圖片提供:何熊貝/何?融



【延伸閱讀】
林芳怡-建築傳教士的旅行起源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08534-Venice

王進坤-跳碰,但不跳tone的人生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08710-Kun

何?融-從頭看,認真看,感性的何熊貝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10393-Bryan

吳宜晏-追建築熱血大叔的旅行三部曲 --「得永生」的吳宜晏談建築旅行為何重要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10274-yen

蘇琨?─一隻喜愛新事物也對舊事物固執的牡羊 「建築愛好者」的樣貌原型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10731-AndreSu

=====================
受 訪 者:何熊貝(何?融)
撰 文:王進坤
圖片提供:何熊貝(何?融)



更多建築人物相關活動資訊,請上【欣建築-建築旅行為何重要】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108899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
BryanCxCity迷走熊貝何?融建築旅遊林芳怡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