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伊東豊雄再訪臺大─談談社科院的設計始末及旅遊經驗

By 欣建築2017/04/19
article cover

講座過程;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陳宥中

圖片說明:講座過程;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陳宥中


臺大社科院落成於2014年,是臺灣目前唯二以建築本身作為公共藝術的建築物(另一件為大元建築工場設計的蘭陽博物館),因此社科院保有原本設置公共藝術作品的預算,來執行公共藝術民眾參與、教育推廣等活動。而本次舉辦的「藝術之窗 校園尋美」活動,是臺大藝文中心希望藉研討會打開對話,經由跨領域的討論主題,開啟人們對於生活的感受力,找回對美的感性。而活動的最後壓軸講座,是由臺大社科院設計建築師伊東豊雄擔綱,謝宗哲老師擔任口譯。演講結束後,伊東先生並接受欣建築林芳怡總監的專訪。在閱讀本文時,可同時搭配閱讀〈讓伊東豊雄來告訴你臺大社科院的「十個秘密」〉以及〈臺大社科院作品介紹〉來更深入理解社科院的設計理念。

「建築師的回訪:建築?空間?公共藝術」論壇 開幕影片
演講者:伊東豊雄/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主持人
採訪者:林芳怡/欣傳媒欣建築社群總監
翻 譯:謝宗哲/Atelier SHARE享工房主持人

起始緣由
講座中,伊東表示能設計社科院,靈魂人物是臺大彭錦鵬副教授,是因為他的推薦,以及親自飛來日本拜訪邀請,才使他今日能在這裡為大家發表演說。在接受採訪時,他更直說設計階段在面對台大校園規畫委員會的審查時,事務所團隊一度陷入僵局,主要原因是委員們彼此的意見並不一致,加上對於建築圖面跟尺寸的不理解,讓討論一直在原地打轉,也是因彭副教授居中斡旋,才能夠通過審查。
講座進行;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余姍珊

圖片說明:講座進行;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余姍珊


設計概念及發展過程
由於臺大校園非常廣闊,因此要從哪裡開始著手切入,是很重要的問題,最後是由臺北的城市紋理切入,因基地位於辛亥路的旁邊,是校園及都市的交接處,因而社科院必須同時回應都市跟校園這兩個不同尺度及使用行為。接著進入基地內設計時,是以合院的配置做為發想來展開。社科院一樓的圖書館跟教學樓三樓的挑空中庭是放在一起思考,因此開戶外大挑空來讓風能流動,保持基地微氣候,同時讓校外都市面往內望視覺穿透,不覺得建築阻斷了內外。圖書館的平面,是以幾何邏輯作為概念,最初由幾個點開始,交由系統邏輯運算,最後生成建築體的結構系統,產生今日樣貌。而這樣的操作方式,能突破原本傳統正交的結構系統,產生與自然相仿的樣貌,打造好似在庭園樹下閱讀的感受。

圖書館的基礎仍是正交系統,再從中長出柱子,為呈現自然的形貌,因此柱頭並不是完全一樣,而是有寬、有窄。每個屋頂柱頭板跟板的交接空隙,則處理成採光處,引進光線,而為何採光罩會比較厚,是因為要讓光線進入時能更為柔和,且盡量隔絕熱能,因此設計成有上下兩層玻璃。柱子採用鋼骨柱,其尺寸也分為兩種,但由於高度達六米,因此看來相當纖細,較粗的位於建築外側,內藏有屋頂排水管,來排泄下雨時屋頂的積水。雖然屋頂看來美麗,但室內中間還是難以逃掉臺灣防火區劃的法規,因此中間有一個明顯讓屋頂斷開的隔火捲門。在施工上,為了讓澆灌模具能符合經濟,因此仔細考量施工的順序,來達到最合理的平衡。圖書館內的書架設計,是用竹子的集成材為材料,是與日本的設計師富江小姐合作,臺灣在竹子施作的技術相當好,因此是委由臺灣團隊製造。書架的呈現是以圖書館的中心為起點,藉由數位運算發展出的螺旋,作為其配置方式。
講座過程;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陳宥中

圖片說明:講座過程;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陳宥中


建築即為公共藝術
採訪中,他表示社科院能被認定為公共藝術,是非常光榮的事情,接著打趣地說道:「若是藝術就應把圖書館的隔火鐵捲門給移除。」他接著分析說明,在社科院的圖書館內若發生火災,人能自由且快速地推開玻璃門往外面廣場逃生,並無須等候捲門慢慢下來隔火,因此是不需多此一舉來設置隔斷的防火捲門。無奈臺灣的消防法規範是只看面積,來計算設置防火捲門,因此並未考慮這個部分,是僵化跟不太合理的。同時,他也在思考若建築即為公共藝術,那未來的維護保養以及因應使用而需要的增建,該如何去處理呢?

由於社科院被指定為公共藝術,因此原設置公共藝術的經費是用在舉辦軟性的藝術推廣活動,而伊東在台灣的另外幾件作品,如高雄世運主場館(2009)、臺中國家歌劇院(2016)等,仍是採設置公共藝術作品。他舉台中國家歌劇院為例說明,表示歌劇院的公共藝術在設計遴選時,有成立公共藝術委員會,而事務所團隊的成員也有參與,因此最後的成果跟其建築概念是有吻合的。如藝術家藤江和子,其作品是放置在歌劇院的屋頂花園中,她能理解伊東的設計概念,並將之融入在其設計的家具作品《風的花。花的風》,這是非常好的狀態。而位在中劇院外牆壁上的壁畫《翩翩》,是臺灣藝術家蘇孟鴻的作品,完成樣貌也跟伊東心中想像的非常接近。

臺大學生給伊東先生的提問

臺大藝文中心並於講座前,蒐集臺大學子對伊東豊雄先生及其作品社科院的相關問題,剪輯成影片於講座時播出,並請伊東先生能回應。學生提出的問題,主要針對伊東先生從第三者的角度,如何看待台灣這塊土地;社科院的大面落地窗如何面對台灣的獨特氣候,會否無法抵抗;最後則是使用管理跟設計理念的衝突,以及若未來增加新的使用需求,而要增建或改建時,他的態度是?

由於問題相當多,在時間不多的狀況下,伊東最後只能針對幾個提問做出回應。設計時的確有考量遇到颱風時的解決方式,他認為與其要硬碰硬的將建築設計成封閉的,還不如設計成讓風可以流進建築中。並表示在日本也常有這樣的討論,但通常不會採用這麼開放的方式,因此他時常覺得挫折,相對來說台灣人是比較寬容的。而回應設計理念跟管理方式衝突時,他舉台中國家歌劇院為例,在歌劇院正面有設計一噴水水池,很受到臺灣大人跟小孩的喜愛,許多小孩將它視為泳池,在裡面奔跑玩耍,甚至連大人也會進去一起玩,但這若是在日本會馬上設置圍籬禁止人們去玩,因此若只談管理,會使社會變得非常無趣,伊東認為臺灣展現的活力,可能就是來自於管理不是那麼的剛性。


旅行經驗
訪談最後,我們詢問他的旅行經驗並請他分享。他表示由於海外委託工作繁忙,因此旅行跟出差時常是綁在一起的。以前只要有出差機會,他會將工作集中在同一天,然後活用多的時間去體驗當地的城市環境跟人文風情。而近期讓他較有旅行感覺的是在亞洲國家,比如泰國、新加坡、越南等,他推測可能是因為地理位置相近,即便語言上並不相同,但是到了當地反而能很自在地放鬆。

年輕時,伊東先生也曾為了打高爾夫球而來到台灣,但隨著年紀漸大以及公務繁重,他自嘲相對過去已經沒那麼有活力了,加上臺灣跟日本距離很近,因此會有還有機會來的感覺,因此出差安排停留的時間也短,因此雖然頗常到訪,反而沒能去走走,但若有機會不因公而是私人行程來台灣,他想要好好地在飯店內休息,然後找一家在地別太高級的餐廳吃一頓。
接受專訪的伊東豊雄建築師;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接受專訪的伊東豊雄建築師;攝影:王進坤

「建築師的回訪:建築?空間?公共藝術」出席講座貴賓合照;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余姍珊

圖片說明:「建築師的回訪:建築?空間?公共藝術」出席講座貴賓合照;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余姍珊

「建築師的回訪:建築?空間?公共藝術」貴賓合照;中 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陳宥中

圖片說明:「建築師的回訪:建築?空間?公共藝術」貴賓合照;中 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陳宥中



伊東豊雄

伊東出生於1941年,1965年畢業於東京大學,直至1969年在菊竹?訓(Kiyonori Kikutake)事務所工作。1971年,創建自己的辦公室城市機器人(URBOT),更名為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獨立開業後獲得許多獎項,包括威尼斯雙年展的金獅獎,皇家英國建築師學院的建築師金牌獎和普利茲克建築獎等。其中最著名的建築作品是仙臺媒體中心、多摩藝術大學圖書館(八王子校區)、Torres Porta Fira(西班牙)、臺灣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臺灣國立臺中歌劇院等。
伊東豊雄建築師;中 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陳宥中

圖片說明:伊東豊雄建築師;中 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陳宥中


【延伸閱讀】
>伊東豊雄再訪臺大社科院 !「藝術之窗 校園尋美」系列活動開始報名
http://solomo.xinmedia.com/archi/116586-ToyoIto
>伊東豊雄建築師作品─「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http://solomo.xinmedia.com/archi/118054-ToyoIto
>讓伊東豊雄來告訴你臺大社科院的「十個秘密」
http://solomo.xinmedia.com/archi/121270-ToyoIto
=====================
圖片提供:臺大藝文中心
撰文:王進坤


更多作品相關訊息,請上【欣建築-作品導讀】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50154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
伊東豊雄臺大藝文中心社會科學院ToyoIto林芳怡謝宗哲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