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臺大「建築?空間?公共藝術」論壇─校園空間蘊含的社會視野

By 欣建築2017/04/25
article cover

座談會實錄;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圖片說明:座談會實錄;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活動一:校園空間蘊含的社會視野
由臺大藝文中心舉辦的「建築師的回訪:建築?空間?公共藝術」論壇,共分為兩日的活動。而論壇開幕的第一場活動,由黃麗玲副教授擔任引言人,邀請建改社曾光宗社長、郭奇正副教授進行專題發表,由臺大學生周子暐、蘇宜廷擔任與談人。臺大藝文中心主任沈冬,與講座前敘述本次活動的緣起,表示社科院是台灣第一座以建築本身即為藝術品的方式,因此能將預算用於舉辦公共藝術計畫的推廣,並以影片方式來呈現過去一年多的推廣成效。黃麗玲副教授在引言時,談及台灣大學的校園規劃,以及近年臺大校園學生努力保存校園古蹟。並簡述臺大的校園變化及正在努力的事情,希冀能讓臺大面向下個五十年、一百年。
臺大藝文中心沈冬主任;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圖片說明:臺大藝文中心沈冬主任;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黃麗玲副教授;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圖片說明:黃麗玲副教授;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大學校園的歷史傳承與再生
接著由曾光宗副教授擔任發表人,曾老師以大學校園的緣起,發展變化為起頭,並以日本東京大學為範例開始說明。當一千多年以前學校體系開始出現,就已在探討空間該如何作為教育、傳承的元素之一,因此開始思辨校園的空間設計,探討在不同的教育目的及受教年齡,而有不同的空間需求。在中世紀歐洲體制的大學,除了考量師生的學習外,更與跟城市緊密結合,常是散落在城市各處。學生除在教學樓學習,城市的每個角落都是學習的地方。而亞洲的第一所大學,是今日日本的東京大學(1877),當時是肩負日本的現代化希望,因此東大引入西方的綜合校園方式,合併許多周邊專門學校,設立法學院、文學院、工學院等。創立初期受到東京大地震造成的災害,一度思考遷校,最後考量學校必須不斷累積,因而留在原地。同時在校園師生不斷成長下,對於東京都市發展造成影響,而開始有更為縝密的校園成長規劃,來思考跟城市連動發展的關係。但隨著學校體制發展越來越大,學生人口倍增,使原本的校園空間及設備不敷使用,除向外建立新校區來因應新的人才需求變化增設新的科系,並著手更新舊校區空間。舊校區的重新規劃使用,同樣面對許多挑戰,如新建築該如何跟舊校園建築對話及連結、學校法人化財源必須自籌等等,都是東大正面對的課題。
大學校園的歷史傳承與再生/曾光宗副教授;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大學校園的歷史傳承與再生/曾光宗副教授;攝影:王進坤


曾光宗副教授;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圖片說明:曾光宗副教授;攝影:臺大藝文中心


從晚近三十年的東海大學校園的發展經驗,談校園尺度風格的延續
郭奇正副教授則以東海大學的校園發展為講座主軸,東海校園本身是一個擁有獨特脈絡的空間,雖然沒有制式的設計準則,卻讓東海校園本身保有自己的意義。東海是由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操刀規劃,校園成立是由基督教聯合董事會資助,成立時的理念希冀東海校園的規劃不會是中國任一所基督大學的翻版,打造具開創性的教育環境,將是人數小規模且彼此緊密連結的,所有的使用分區建構在500公尺步行半徑範圍內。但台美關係生變,使教會資助財源減少,需要增加招收學生來維持營運,使學生從原始規劃的八百人成長至今日的一萬七千多人。

使原本規劃興建在文理大道兩旁的校舍無法滿足,因而開始增建,在增建中不同時期對遵守原本校園規劃的理念有不同做法,因此造成現在東海軸線兩側建築的不同面貌。初期是保有合院的風格及比例,將建築往上拉高,從一層樓變二層、三層,到最後是只保留基座意象,直接在上面做建築量體的增加,使東海校園的相思林意象,受到極大的挑戰,引起校園師生的連署抗議。校董會因而決議避開相思林,決定蓋在路思義教堂旁邊,反而引起更大的爭議,最後為解決爭議,請東海建築系來制定東海校園規劃的規範,而產生開發七塊論。目前東海校園內許多新設計的教學樓,建築師及大樓本身都有一定的設計高度,但卻讓原本東海校園風格規劃被破壞,而這要如何去解決,還有待更多的討論。
從晚近三十年的東海大學校園的發展經驗,談校園尺度風格的延續/郭奇正副教授;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從晚近三十年的東海大學校園的發展經驗,談校園尺度風格的延續/郭奇正副教授;攝影:王進坤

從晚近三十年的東海大學校園的發展經驗,談校園尺度風格的延續/郭奇正副教授;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從晚近三十年的東海大學校園的發展經驗,談校園尺度風格的延續/郭奇正副教授;攝影:王進坤

從晚近三十年的東海大學校園的發展經驗,談校園尺度風格的延續/郭奇正副教授;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從晚近三十年的東海大學校園的發展經驗,談校園尺度風格的延續/郭奇正副教授;攝影:王進坤

從晚近三十年的東海大學校園的發展經驗,談校園尺度風格的延續/郭奇正副教授;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從晚近三十年的東海大學校園的發展經驗,談校園尺度風格的延續/郭奇正副教授;攝影:王進坤


座談交流
在兩位主講者發表之後,由臺大兩位學生代表周子暐及蘇宜廷,擔任發問者。周子暐認為校園不該是教室的集合,而該是學生的城邦,並舉國外及臺大的例子為此理念說明,同時認為生態也是校園規劃應重視的部分。蘇宜廷則好奇校園的規劃及相關如道路、景觀等基礎設施,是如何被學校所檢視及規範。

黃麗玲副教授回應,她認同學校是學生的城邦,但對她來說更像是個戰場,該如何去跟不同系所有效溝通,並做組織的改進,是非常大的挑戰。很多系所都希望別所的基地變成草地,自己的則變成建地蓋新大樓,而這些歧見都必須要經過溝通取得共識,她認為最大問題不在於保存活化的觀念,而是在於資源上的不足。曾光宗則延續談及不同領域的專業者的確在理念及觀念上非常不同,該如何建立溝通平台來解決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郭奇正則以自身經驗,談及校園裡的學生也分為關心校園或冷漠的,在冷漠的學生中,有些是因為沒有管道發聲,而放棄參與轉為冷漠,因此溝通管道的暢通是非常重要的。
座談會實錄;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座談會實錄;攝影:王進坤



【延伸閱讀】
>伊東豊雄建築師作品─「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http://solomo.xinmedia.com/archi/118054-ToyoIto
>讓伊東豊雄來告訴你臺大社科院的「十個秘密」
http://solomo.xinmedia.com/archi/121270-ToyoIto
>伊東豊雄再訪臺大─談談社科院的設計始末及旅遊經驗
http://solomo.xinmedia.com/archi/121441-ToyoIto
=====================
圖片提供:臺大藝文中心
撰文:王進坤

更多建築相關活動資訊,請上【欣建築-現場直擊】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50146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
臺大藝文中心校園規劃東海大學東京大學臺灣大學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