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

[實踐建築]冷建築Architecture observing - 微型建築館

By 欣建築2014/07/22
article cover


圖文提供 / 許棕宣
編輯 / 吳宜晏

〝冷〞是一種對視的距離,是一條『觀察』的旅途,若將建築劃分成兩半,在旅途的開始便留下一半的建築,而另一半的建築被裝在箱子裡帶走,於是開始重新考量「這一半建築」與「另一半建築」間的距離跟關係。

這是一棟〝微型建築館〞的呈現,建構體本身即是論述建築意義之可能性。若一切承載於記憶中約定成俗的觀念被重新建構,若建築元素被轉譯了使用的意圖,或許更能彰顯建築更多的面向。

前行
因為這是一個單純的開始,所以當走的越來越遠時,對於初衷卻越顯鮮明。沒有評斷的絕對性,只是專注於在那個時刻,沒有前與後的念頭,我們開始。


小屋計畫
當牆不是牆,卻有著牆的功能時,它會是什麼?
當門不是門,卻有著門的功能時,它會是什麼?
當窗不是窗,卻有著窗的功能時,它會是什麼?
當地板不是地板,卻有著地板的功能時,它會是什麼?

「阿蘭那」原意為樹林,意譯為寂靜處,也譯為寂靜,即身體寂靜,煩惱調伏。
所居之所,冀求由外往內尋求處身之道,亦即寂靜之所在。

之一 寂靜處
所居之所,冀求由外往內尋求處身之道,亦即寂靜之所在。觀察自身無法視之處,而聆聽〝外在〞的細微感受,從中抽絲剝繭,從感知的體悟到理性的邏輯分析,所以了解身體的空鬆與沉,動與靜之間的關係開始。


之二 聽聲處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楞嚴經》當我們把自身置於所聽聞的客觀環境裡,當所有一切都消融時,身與心自然就安定下來,並不為外在環境所干擾,心理的念頭是寂然不動,如此也就沒有動靜之別。所以,當我們細微觀察聲音的本質時,便不再為聲音所執取或迷惑。由創作者本身尋一處最為深刻的地方,然後閉上眼睛,在無目視之下用耳朵當聲音的接收器,用心去辨讀或感受所謂空間的模樣。如此,從身靜到心靜而至虛靜。〝空〞與〝間〞便儼然而生。

後記

建築之所以迷人,除了建築本身的體態展現外,重要的是那股潛藏在裡面欲語還休的靈魂。我們試著以一種平凡生活的哲學觀與思想理論,來探索空洞的形體(幻化的形象)與具體的生命實質(實質的血肉之軀),從自我的生命建塑、入世的意識,到之後出世的全然撤離,架構出一套可以與他人對話的建築態度。

沙特認為:每一個人都一方面可能作為一個物理對象而存在,另一方面又可能作為一個純粹的靈知或意識而存在。作為一個物理對象而存在時,人屬於「在己存有」;作為一個意識而存在時,人是一種「對己存有」。這是藉由「在己存有」作為進入「對己存有」領域的跳板。對於人的一切活動與思考的行為,是我們喜歡去探討的,人的存在價值與目的,以及自古至今所謂何來,藉由生活去觀察一切的人、事、物,以作為對己存有的一種體悟。

這是一個藉由轉譯的方式,不管是實質性的空間行為,或是虛無的意識空間想法,在實質操作的過程中,讓這個純粹的建築觀念,在沒有機能的預設立場下〈也有可能是將所謂的機能解釋成只是要達到的目地〉,闡訴建築空間,這裡有用建築展現文本的意圖與以人的思索為本的傾向,或許是逆向的思維模式,也是意圖在「對己存有」領域裡摸索出一條路徑。基本上,個體建築的物理性是充實的、固定的,但是它並不只為存在而存在,在本質上是處於一種對己存有的狀態,其空虛處是因為靈知或意識而存在的,進而飽滿了個體建築的生命。

圖片說明:吳宜晏 攝

圖片說明:吳宜晏 攝


我們試著將這建築觀的理想藍圖建構出一個雛型,這是初步論證與構思,而非結果。而這份建築的理想國藍圖,也是做為思考創作方向掌握的嘗試。

====================
Profile

創作者


許棕宣、顏學恆、張造尹、吳 悠、王心怡、呂子昕、陳宛瑄
周明潔、陳俊廷、傅書鴻、劉尚澤、孔杰利、王顥書、張大佑
黃昱慈、謝子涵、林明蓁、許念婷、陳俞均、孫鈺皓、柯宜君

[延伸閱讀]
>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建築設計學系2014畢業設計展覽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album/detail/566-archi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SCADTaiwan?fref=ts


[延伸資訊]
>台北市建築世代會|第二屆ADA 新銳建築獎
http://ada-taipei.org/tw/


作品導讀實踐建築1:1實作畢業展許棕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