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生活

臺灣鐵道文化資源交流論壇/議題一:建構國家鐵道文化資源網絡

By 欣建築2019/08/29
article cover

攝影/吳宜晏

國定古蹟「臺北機廠」轉型為「國家鐵道博物館」的過程中一直受到各界關注。2019年4月21日臺北機廠「北廠.北敞-鐵博公民星期日」以民眾參與式工作坊邀請一般民眾、公民團體代表與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藉由審議會議的過程讓大家理解為何彼此有不同的看法,並找出其中的共識。2019年8月16日正式宣布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並且即將大舉招募良才。對於籌設中的國家級鐵道博物館,其未來對於台灣的鐵道文化保存與發揚中絕對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
本次「臺灣鐵道文化資源交流論壇」的議程豐富而扎實,分別以「建構國家鐵道文化資源網絡」、「鐵道文化資源與活化策略」及「鐵道文化資源與觀眾經營」三大議題規劃設計。首先第一項「建構國家鐵道文化資源網絡」議題,邀請洪致文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國家鐵道博物館整體規劃案計畫主持人林雋怡建築師(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黃妙修處長(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洪曉聰組長(台糖公司土地開發處文資暨綜合經營組)、楊漢宗組長(臺鐵局臺北機廠材料組)、江信助副理(台灣高鐵公司公共事務室)共同參與。

本次論壇紀錄將分為三篇,本篇為第一項「建構國家鐵道文化資源網絡」議題:洪致文林雋怡林長杰三組發表、座談、Q&A與綜合討論。
主持人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提到,台灣鐵道建設自1908年縱貫鐵路開始通車後,撐起台灣歷史、經濟與社會。然而,在縱貫鐵路及高鐵貫通之前有林業、鹽業與糖業鐵路系統鋪設,連結當時台灣的農業生活產業很重要的一環。此次「臺灣鐵道文化資源交流論壇」最重要的是溝通未來願景及理解策略內容,並且邀請各專家學者與民眾,給予「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與文化部意見。

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開場引言;攝影/邱佩儀
洪致文「建構文化基礎典範」/善用國家資源,保存極大化。
第一項「建構國家鐵道文化資源網絡」議題,首場由洪致文教授講述世界各地鐵道博物館概念的產生歷程談起,論述其廣泛影響各個層面所造成的鐵道文化保存的始末,進而談及鐵道技術進步與車輛逐漸淘汰,民間鐵道文化保存聲浪的提倡。然而,作為一個新時代鐵道博物館,如何面對不斷消逝的鐵道歷史、文化、技術,要怎樣永續經營鐵道博物館與保存鐵道車輛。

洪致文教授發表「國家鐵道文化資源網絡的建構歷程與未來願景」講座;攝影/邱佩儀
從糖鐵的文化路徑與文資保存,林鐵的永續經營與資源保存,從礦鐵發掘台灣產業系譜架構,以及高鐵提倡的鐵道文資保存策略,這些都是設法推廣全面性的鐵道文化保存理念,建構台鐵文化保存的技術典範,與典藏國家鐵道文化重要資源,創造與世界鐵道歷史文化保存脈絡連結。「從文化路徑觀點保存台灣糖業鐵道的文資價值」洪致文教授說道。

洪致文教授;攝影/邱佩儀

洪致文教授分享保存台北機廠的經歷;攝影/邱佩儀

洪致文教授總結保存鐵道文化資產的信念;攝影/邱佩儀

林雋怡「累績過去的情感,展示鐵道歷史脈絡關聯,呈現國家鐵道博物館價值」
規劃團隊林雋怡建築師(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說明「國家鐵道博物館」願景與整體規劃,並且呈現階段的成果。「我們需要一座訴說鐵道故事,再現與反思鐵道文化及現代性歷程的博物館。」林雋怡建築師說道。
以「活的鐵道博物館」相遇交流及創造為核心目標,活的代表的是如何維生與創生,不限於博物館本身,更涵括鐵道文資、城市生活與教育推廣等面向。林雋怡建築師提及,目前逐步規劃完成階段性的構想,未來也會因博物館的營運而做空間上調整與演進。在尊重原有產業文化脈絡之前提下,以「全區保存、分區修復、分期開放」為原則。

林雋怡建築師發表
「國家鐵博博物館」願景與整體規劃報告;攝影/邱佩儀

「國家鐵博博物館」願景;攝影/邱佩儀

林雋怡建築師簡報空間規劃的原則:
1. 環境再生:「活的博物館」基礎上,保存臺北機廠區原環境脈絡。在既有場館再利用下,使其具生命力延續的永續發展。
2. 文化再現:再造歷史現場,透過多媒體實境,再現修車技術運作、機務維運、移出臺、吊車臺、天車復原運轉及軌道復駛,呈現臺北機廠現地展。
3. 博物館建構:納入建館需求,妥善導入展示教育、研究典藏及公共服務機能活化園區。以國家層級的視野納入臺灣鐵道相關主題/臺北機廠相關主題內容

「國家鐵博博物館」整體空間規劃;攝影/邱佩儀

「國家鐵博博物館」整體空間規劃;攝影/邱佩儀

「國家鐵博博物館」整體空間規劃;攝影/邱佩儀

林雋怡建築師總結;攝影/邱佩儀

林長杰「組織到位,不只強調硬體建設,彰顯以軟帶硬服務」
林雋怡建築師報告目前階段性的成果後,接著由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林長杰視察代表籌備小組簡述這一年多來的工作內容。「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自2018年1月由文化部文資司成立以來,啟動多件修復工程規劃設計,讓長期封閉的廠區與城市生活的關係得以修復,包含:日常維護管理、園區設施建物修復、整體願景規劃、文獻物件典藏、展演教育推廣及公共服務。啟動軟硬體籌備工作,並且展開多方的政治協商,建立一些關鍵歷程碑。

林長杰視察分享在籌備過程當中面對來自各方關心,軟中帶硬讓組織先行。然而,在行政院尚未正式公布成立「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之前,文化部已於2017年7月時進駐空窗期已久的台北機廠,自2018年1月成立籌備小組始,便展開多方的政治協商,例如:文化部與交通部以10年為期程,自2017年起至2026年止,採「全區整備、分區修復、分區開放」模式進行臺北機廠修復活化。同時,文化部也和臺鐵局合作,啟動重要車輛文物的典藏和修復,並且成立專案平台。

「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林長杰視察報告階段性任務成果;攝影/邱佩儀

「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歷程;攝影/邱佩儀

「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林長杰視察報告階段性任務成果;攝影/邱佩儀

「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已展開的工作項目;攝影/邱佩儀

「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已展開的工作項目;攝影/邱佩儀

Q&A 1
「台灣鐵道文化資源座談交流」;攝影/吳宜晏


觀眾綜合提問:
「中央到地方都相當重視鐵道文化歷史,請教文化部未來在角色上的扮演定位以及如何整合全台灣的鐵道文化資源網路?針對空間論述有很好的願景,但未來在交通規劃如何面臨周遭大巨蛋與松菸所衍生的交通負荷?國家鐵道博物館建置過程中,如何把文物及技術回到過去北廠的修復能量?籌備小組目前處於人力不足情況下,是否能應對16.7公頃園區的環境問題,解決周遭居民與圍牆旁住戶對於園區附近環境安全疑慮。」

新仁里吳里長提問;攝影/邱佩儀

觀眾提問;攝影/邱佩儀
洪曉聰組長(台糖公司土地開發處文資暨綜合經營組):
「台鐵的發展脈絡以中南部為主,假如鐵道離開糖廠場域,台糖可以在『國家鐵道博物館』扮演後勤的角色,提供相關文化資產內容展示。」
黃妙修處長(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阿里山林業鐵路已是百年林鐵,文化資產管理處也已成立一週年。未來也會以國家文化資產保存高度,看待林鐵讓這條重要文化景觀可以永續經營。」
江信助副理(台灣高鐵公司公共事務室):
「高鐵公司對於工程車輛的淘汰,採取保存具有指標性的車輛。然而,透過專家做可行性的評估,建構公司文化制度與典藏制度規範。未來也很期待與『國家鐵道博物館』合作,因應不同需求提供外部借展,讓展示品可以靜態與完整樣貌呈現於大眾。」
楊漢宗組長(臺鐵局臺北機廠材料組):
「距今已在臺北機廠服務38年,認為舊的臺北機廠與新的臺北機場應該是一體的,可以透過早期動力系統到配件展示等機械元件,以歷史連結部分展現於觀眾。」
洪致文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對於未來的『國家鐵道博物館』規劃,未來的空間場域是否應該進行修復火車這件事,並非一件可行的事項。因為當火車修復完後,還需要校正驗查,但未來這個空間場域可以作為博物館等級的修復,並且將修復過程展現於觀眾。」

洪致文教授;攝影/邱佩儀

「台灣鐵道文化資源座談交流」活動現場;攝影/邱佩儀

「台灣鐵道文化資源座談交流」活動現場;攝影/邱佩儀

綜合回應:
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在聽取觀眾提問後做以下回應:「針對中央政府如何在台灣鐵道網路整合,文化部在『國家鐵道博物館』被賦予的任務,並非企圖把其他鐵道資源全部納入,而是保存文化歷史在地性。『國家鐵道博物館』屬於國家機構組織平台,透過典藏空間讓網路逐步被建立。過去籌備小組在公共建設的期程內,目前還有7年的修復時間,將繼續盤點臺北機廠現場文物,並將現場文化貼標籤與歸類。針對巨蛋問題所產生的交通需求,一直都有與台北市府做溝通與交流。然而,交通問題對未來的國家鐵道博物館建成後,也是一項挑戰。最後,對於提醒園區環境安全疑慮,並非只有籌備小組負責管理監督,園區的環境整理一直都有與包商進行合作」。

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綜合回應;攝影/邱佩儀

上半場「台灣鐵道文化資源座談交流」活動現場大合照;圖片提供/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國家鐵道博物館「臺灣鐵道文化資源交流論壇」-活動側記】
> 臺灣鐵道文化資源交流論壇/議題一:建構國家鐵道文化資源網絡

> 臺灣鐵道文化資源交流論壇/議題二:鐵道文化資源與活化策略

> 臺灣鐵道文化資源交流論壇/議題三:鐵道文化資源與觀眾經營

【延伸閱讀】
> 臺北機廠「北廠.北敞-鐵博公民星期日」共好共享,喚起社會關注

> 「拼火車:臺北機廠職工生活展」科技藝術混合實境,呈現「拼」生活的時代意義

> 打開臺灣鐵路的黑盒子/臺北機廠露天吊車臺概念設計展覽「機械時代的失物招領」

【延伸資訊】
> 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籌備中)官方網站

==========
圖片提供/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撰文、編輯/邱佩儀
攝 影/邱佩儀、吳宜晏
更多作品及活動訊息,請上【欣建築-建築再利用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台灣鐵道文化資源交流論壇國家鐵道博物館國定古蹟洪致文林雋怡阿里山林業鐵路台糖臺鐵局高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