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后台灣:ADA建築新銳展”建築”

By 欣建築2013/11/18
article cover


撰文、編輯、攝影 / 吳宜晏

「后台灣-ADA新銳建築創作展」十一月一日於台南『府都 All in One』盛大開展!本次展覽由國內建設開發相關企業新世代所組成的「台北市建築世代會」,王俊雄老師(以下簡稱小王)及王增榮老師(以下簡稱大王)策展,林聖峰老師擔任展場規劃,並協力統籌10位ADA新銳建築師以「后台灣」為題的集體創作,以類裝置藝術的展演型式來各自陳述屬於自己的「建築」、「生活」及「創作」理念,在展覽巡迴期間,搭配著三場東亞新銳建築師交流座談,以此系列的活動企圖據此來呈現台灣建築的未來與展望,同時為2014年即將舉辦的「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揭開序幕。

何謂后台灣?依策展宣言表示:「后台灣尋求對當前台灣建築自我的肯認同時嘗試超越。真實的建築是動態持續行進的過程,並非靜態不變的物質,建築才能相應顯現。然而台灣也是一種過程,需要建築作為參照才能具實體驗。」由此可知,對策展老師們及參展的建築師們來說,透過這樣多樣且自由的集體創作,在有形的展場上來看,可以透過作品並存來激發出彼此的差異與對話。站在無形的時間軸上來看,彷彿在為台灣的建築世代下了某些代碼,紀錄著此時,同時也臆測著未來。

開幕記者會當天,高鐵因故誤點,[欣建築]小編帶著忐忑的心急奔現場後,即看到小王老師帶著諸位參展建築師席地而坐、商討開幕記者會的相關細節,讓我想起學生時期老師們帶著同學在學校中庭走廊上設計課的模樣,也由此可以知道小王老師與各位新銳建築師們在這次展覽過程中已經存在著深沉的的戰鬥情感。

會中小王老師除了介紹主辦單位「台北市建築世代會」組成沿革、相關成員、說明策展理念及介紹參展建築師以外,當中最特別的橋段是要求每位建築師,引領著現場觀眾講解其他建築師的作品,在小編看來,這也算是另類的「建築PK賽」:戰鬥,無所不在!

在此小編就試著利用當天所紀錄的展場照片,搭配著每位建築師的創作自述,先引領各位來走逛一圈,來感受一下作品之間所存在著些許的火藥味:

A. 版模計畫 FICTION / 梁豫章X蔡大仁X吳明杰

製作組立團隊
趙宇晨

實踐大學建築系:
葉馥瑢、郭蘋、李秉直、吳為希、陳宜慧、陳俞均、馮聖心、王劭芸、林柏緯、孫鈺皓、鄭家龍

成功大學建築系:
陳明言、蔡昇勳、張宸馨、林妤真、吳薇萱、張學誠、廖志倫、陳長忻、胡芳瑜、侯吉甲、林芷安、朱世權、吳珮瑜、李庭均、莊帛軒、鍾良錚、陳岱琪、汪世學、李政儒

這個作品是一個虛構的真實建構,以述說建築設計在現實中,如何透過理解與洞察,以一種詩意的敏感度,處理人與環境之間的介面,選取適當元素,建立特定關係,將各種條件統合在一個有意義的形象系統內。

裝置的材料,模板,是營建行為裡最常用的過程材料,在建築完成後不會存在,在這我嘗試把過程材料變成建構本身。

裝置的配置,揭示一種設計言說的主調,現有的存在隱含了許多既存的關係與秩序,當新的部分加入,與原有的整體也建立一個新的存在關係。



====================

B. 建築共生 Symbiosis Architecture / 吳聲明



Symbiosis Architecture:是建築共生,但舊與新要如何相互支持?

我們的態度很簡單,就是我們從不認為既有的?老?是不美的而去忽略掉他擁有可以變美的潛力。其實要改變的就是觀念,多一點立面的整合加上多一點共同空間的營造,老房子就能脫胎換骨,多一點老房子改變就能提升巷弄的舒適度。

多一點巷弄的舒適度就能提升社區的價值。

從自己的家做起,你就會很驚訝的發現,這點小小的努力就可以大大的改變整個城市,力量不可小覷。在確定目標之後,希望這個示範設計能充分表達我們對於?老?的?新態度?。



==========

C. 場所感 Sense of Place / 王柏仁

在不同的地方裡都有不同的特色,只要深耕便能有成果。

建築構造體在不同的基地所扮演的角色是能溝通在地的環境質感;包括生態環境的連續性、氣候與日照的進入、環境氣味的對流、土地文化與人文的色彩、季節變化所形成的風土特性。

創作的主要精神在於因地制宜之下,表達整體的場所感。


==========

D. 虛.構築 Tectonics Void / 楊秀川

我們將人的活動、生活條件、光線、材料的製作…等等與建築發生關聯的活動都視為構築建築的一部分。這一些事件也就是我們所要談的建築材料。

內容事件不同,建築的面貌也會不同。建築載體的包容性需適應各種不同的虛體,而載體與虛體之間的關係就是我們所著迷的事情。

此作品我們想呈現的是在構築實體的同時也在構築虛體,兩者為同時發生的事件並同時被展示。

虛體因實體的構築而產生,呈現出虛的主體,虛體的影子暗喻著實體上裝載的事件,這虛實之間的交錯與曖昧性,也就是我們談的后台灣建築。

E. 同居 Domestic Sight / 朱弘楠
創作團隊 : 黃懷陞、陳亮穎、蘇昫方、蘇姿宇、謝明達、洪文懿、駱尚亞、邱郁涵、楊家妮、顏大?

日常居住是我們最基本的建築經驗,在「同居 / Domestic Sigh」這個計畫中,期望透過日常物件來進行對日常生活本身的關注與對抗,而這樣的對抗也嘗試為「后台灣」所潛伏的巨大能量建議一個可能的出口。「同居 / Domestic Sigh」邀請了所有參展建築師提供一個私人物件,這九個日常物件再經過詮釋後脫去鞋子,如同回加般地,在物件的間隙中自在的游移。

這些物件除了是日常生活閱讀工具外,也是召喚身體感與私密經驗的媒介,讓觀者在臆測的思考之間將切身經驗釋放出來,而這個空間領域就在九位建築師的物件與觀者身體經驗的交織重疊間,創造出獨特且具私密性的同居感受,成形出一個具有擴散性的生活景觀。

==========

F. 另自然.而然 New Perspectives – Thinking Spontaneously / 李文勝

「現象」實際上具有二層意義:一指人所觀看到的事物之典型特徵外象,二指經由外界介入所產生反應的本質特性。物件經過觀看,經由外在特性,乃至於人類心理的內在感受,加以切入,是種對現象本質深入思考的學習,進而推展至對事物或形式的改變而反思。

乃將以平常周遭所常見的物件作為建構展演的基本元素,透過參觀者扮演的外在因子的影響及物件本體屬性的不同,而呈現一種動態後的定格畫面,物件也錯置於展場中形成「另自然」動線,亦將與主題相關之創造作品予以相呼應,這種展演的引介方式,意圖隱喻人類對自然而然存在的周遭事物的關注。並將時間的動態在參觀者腦海中刻錄出不連續記憶,進而構成思考的另種論述。



==========

G. 擾動的秩序 Adjusted Space / 陳志昇

居住場所是建築的生成點,亦是人與人緊密互動的空間領域。建築如何在人與人之中介入,圍塑出人與建築體與人相互存在的空間,並使三者之間產生良好的互動。在人與人隨機的互動中,建築體如何界定一種秩序,使人與人的隨機互動受到這秩序的擾動而產生有趣的對話。

本案將從台灣近期普遍的居住場所型式為出發點,試著打破長久以來居住空間僵化之格局,使居住者對居住空間形態有更多的想像,人在其中的互動也隨之變為有趣與不可臆測。
因位居住場所的空間使用方式應該是隨性的、模糊的,對於空間的定義應隨不同的使用者而改變。

==========

H. 聆聽:寂靜 Listening to Silence / 賴人碩X吳建志X黃頌文

圖片說明:賴人碩(左)

圖片說明:吳建志(左)

圖片說明:黃頌文(左二)


「聆聽:寂靜」
我們相信,好的設計回答,常常是簡單而優美的。
特別是我們熱愛的日常建築,既存的事物雖不總是美好,但也必然隱含動人緣由。
透過日常身邊事物的重新詮釋,常常是追尋進一步設計答案的起點。
畢竟,萬物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創作也無法脫離環境而存在。

「日常:非僅衣櫃」
延續著日常建築思考,且先跳脫強烈的建築宣言,我們重新編譯了這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衣櫃場景:既是衣櫃也不僅只是衣櫃的裝置物。

以平日常態為起點,還想挖掘深藏的可能,再疊加多元的探索,猛看熟識、細看樣貌大不同的「相似而非只是」的未完待續狀態。

聆聽寂靜,對於既存日常事物的溫柔關注,仍期盼細微新意思悄悄燃起。

I. 看著家人 Watching My Family / 趙元鴻

要不,談談我們的生活經驗
住公寓的人,因為格局緊湊,所以家人互動較多
住透天的人,因為分散樓層,所以家人相處較少
可能是這樣吧

談談我們的都市經驗
從窗望向外面,看到對面鐵窗、醜陋違建、招牌
我們覺得無奈
然後又突然看到鄰居望過來,只好偷偷把窗簾關起來
我們很害羞的

我可能已經習慣生活在沒有細膩紋理與人文情懷的都市
請不要怪我
我在透天住宅,但
我想透過『半遮掩』的立面,區隔出模糊的基地內與基地外
還想透過『半隱私』的內庭,創造成建築寧靜的中心
再想透過『半區隔』的室內空間,模糊了室內與室外
我希望在這裡,靜靜的看著我的家人就好

隔而不斷、模糊的中介空間、內部自然
我們追求有別於喧囂都市的『內在寧靜』

我還在這裡,在家,看著家人

==========

J. 線幕 Screenwall / Dwayne Oyler X Jenny Wu

線幕是對視覺感知進行「作弄」。

這個六米長的結構裝置由聚丙烯酯繩與輕鋁鋼架串起而成。
牆的設計用意在於引發好奇心。

當物理和視覺元素漸漸的被容納於其中,作品慢慢的露出它的形狀和複雜性。
牆壁由重複的鋼框架和填充的繩子形成一個擁有密集線條紋路的表面。

從正投影或「直示」的角度觀看,觀眾可以看到牆上形成一系列容易辨識的精細圖形。從其他角度觀看,作品的三維素質則揭示一個由扭曲表面和材料密度形成的複雜系統。

表面的弧度是由直線的片段漸變而成,這個非常薄的牆壁內存在著扭曲的線條和意外的空間。


逛完展場,請別忘了看看頂上的天花系統以及展示立牆,這些作品都是出自林聖峰老師之手,開幕當天大夥戲稱是第十一位建築新銳:系統化、模具化,且因應展場便於移動、組裝而發展出來的V字型吊裝系統、為了讓整體展場有易於辨識的動線及配置,整體展場都隱藏著45度角的線條,展場燈軌也隨之安排,進而形成協調建築師作品間的潛次序;作品間的立牆也其所奧妙之處…..

圖片說明:林聖峰老師



在此就不再一一闡述,就讓各位自己去現場探索,跟著ADA建築新銳們來去賞”建築”!

[
經典走讀]
11/30(六) ADA新銳建築師作品經典走讀/王柏仁VS禾磊建築
http://goo.gl/jKlunn

12/7(六) ADA新銳建築師作品經典走讀/趙元鴻
http://goo.gl/ZZz0I2

12/14(六) ADA新銳建築師作品經典走讀/朱弘楠VS吳聲明
http://goo.gl/GO4mUr

====================
[后台灣-ADA新銳建築創作展]
策展人:
王俊雄、林聖峰、王增榮

參展人:
王柏仁朱弘楠、Jenny Wu、Dwayne Oyler、吳聲明、李文勝、梁豫章、蔡大仁、吳明杰、陳志昇、楊秀川趙元鴻賴人碩、吳建志、黃頌文

主辦單位:
台北市建築世代會

協辦單位:
忠泰建築文化基金會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府都建設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 台南
展覽日期:2013/11/1(五)~2013/12/15(日)
台南場開幕記者招待會: 2013/11/2(六)PM17:00
東亞新銳建築師交流座談 I :2013/11/9(六)

地點:府都 All in One / 台南市東區長榮路一段101號B1

/ 台中
展覽日期:2013/12/27(五)~2014/2/23(日)
東亞新銳建築師交流座談 II :2013/12/28(六)

地點: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 台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201號B2

/ 台北
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徵選訊息發表暨東亞新銳建築師交流座談 III
活動日期:2014/4/12(六)
地點:URS21 /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21號

[延伸資訊]
ADA 新銳建築獎 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Aawards?fref=ts
ADA新銳建築師建築世代會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