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旅行

馬頭牆|徽派建築的縮影

By 欣中國2018/11/20
article cover

黑和白,化作徽州的滄桑,讓徽州的號脈顯得古樸而又蒼茫。這是屬於徽州的印象,然而徽州的印象不只是黑白的渾厚,還有那點綠的溫馨,因為,黑是家的瓦,白是家的牆,在牆的裡頭,是徽州人的生活故事。馬頭牆,又稱風火牆、封火牆、放火牆等,特指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古建築中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使用馬頭牆時,兩側山牆高出屋面,並循屋頂坡度迭落呈水準階梯形,而不像一般所見的山牆,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長方形。馬頭牆高低錯落,從外形看頗具風格,因而不僅是中國南方徽派建築常用格式之一,

黑和白,化作徽州的滄桑,讓徽州的號脈顯得古樸而又蒼茫。這是屬於徽州的印象,然而徽州的印象不只是黑白的渾厚,還有那點綠的溫馨,因為,黑是家的瓦,白是家的牆,在牆的裡頭,是徽州人的生活故事。

馬頭牆,又稱風火牆、封火牆、放火牆等,特指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古建築中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使用馬頭牆時,兩側山牆高出屋面,並循屋頂坡度迭落呈水準階梯形,而不像一般所見的山牆,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長方形。

馬頭牆高低錯落,從外形看頗具風格,因而不僅是中國南方徽派建築常用格式之一,也是徽派建築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磚小瓦馬頭牆,回廊掛落花格窗”之說,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築風格。一般來說,優美的馬頭牆多見於徽州鄉村,而在繁華的都市中,馬頭牆則極為非常難得和珍貴。

馬頭牆的作用與寓意

徽州民居的山牆之所以採取這種形式,主要是因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築密度較大,不利於防火的矛盾比較突出,火災發生時,火勢容易順房蔓延。而在居宅的兩山牆頂部砌築有高出屋面的馬頭牆,則可以應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風之需,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著隔斷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特殊風格。而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歲便背井離鄉踏上商路,馬頭牆是家人們望遠盼歸的物化象徵,現在看到這種錯落有致,黑白輝映的馬頭牆,也會使人得到一種明朗素雅和層次分明的韻律美的享受。

馬在眾多的動物中,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吉祥物,中國古代“一馬當先、馬到成功、汗馬功勞”等成語,顯現出人們對馬的崇拜與喜愛,這也許是古徽州建築設計師們為什麼要將這種封火牆,稱之為“馬頭牆”的動機。看到這些馬頭牆,人們常常會為徽派建築設計師們那種高超的藝術創造力而驚歎,徽派民居,高大封閉的牆體,因為馬頭牆設計而顯得錯落有致,那靜止、呆板的牆體,因為有了馬頭牆,從而顯出一種動態的美感。而從高處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馬頭牆,給人視覺產生一種“萬馬奔騰”動感,也隱喻著整個宗族生氣勃勃,興旺發達。

馬頭牆的分類與構造

馬頭牆牆頭都高出於屋頂,輪廓作階梯狀,脊簷長短隨著房屋的進深而變化,多簷變化的馬頭牆在江南民居中廣泛地被採用,有一階、二階、三階、四階之分,也可稱為一疊式、兩疊式、三疊式、四疊式,通常三階、四階更常見,較大的民居,因有前後廳,馬頭牆的疊數可多至五疊,俗稱“五嶽朝天”。磚牆牆面以白灰粉刷,牆頭覆以青瓦兩坡牆簷,白牆青瓦,明朗而雅素。

馬頭牆的構造為,隨屋面坡度層層迭落,以斜坡長度定為若干檔,牆頂挑三線排簷磚,上覆以小青瓦,並在每只垛頭頂端安裝搏風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種蘇樣“座頭”(“馬頭”),有“鵲尾式”、“印鬥式”、“坐吻式”等數種。“鵲尾式”即雕鑿一似喜鵲尾巴的磚做為座頭;“印鬥式”即由窯燒制有“田”字紋的形似方鬥之磚,但在印鬥托的處理上又有“坐鬥”與“挑鬥”兩種做法;“坐吻式”是由窯燒“吻獸”構件安在座頭上,常見有哺雞、鼇魚、天狗等獸類。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顯示出主人對“讀書作官”這一理想的追求。


文章來源:2018搜狐號-黃山市旅遊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