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旅行

排名「世界百大 DJ」真的重要嗎?

By 欣音樂2016/11/16
article cover

圖片說明:排名「世界百大 DJ」真的重要嗎?(圖片來源:DJ Mag)近年可能電音市場真的做出來了,這幾年的「世界百大 DJ」(Top 100 DJs)排行榜,在中港台和華人地區的關注度,比從前來得熱門,談論也比起從前多很多,這是一個可喜可賀的現象,表示大家對電音關注與接納,跟從前不可同日而語。想起往日,聽電音跟聽搖滾是壁壘分明,搖滾幫覺得電音派無聊,電音派覺得搖滾幫膚淺,大家吵得快互動干戈,兵戎相見的景像,能兩面都接受的人,畢竟是少數,而往日對「世界百大 DJ」當成一個事來看的人,除了本身是 DJ 外,就只有電音派,而演變成今天這個盛況,我們不得注意這四個字──商業操作。從美國蔓延到歐洲的舞

排名「世界百大 DJ」真的重要嗎?(圖片來源:DJ Mag)

圖片說明:排名「世界百大 DJ」真的重要嗎?(圖片來源:DJ Mag)

近年可能電音市場真的做出來了,這幾年的「世界百大 DJ」(Top 100 DJs)排行榜,在中港台和華人地區的關注度,比從前來得熱門,談論也比起從前多很多,這是一個可喜可賀的現象,表示大家對電音關注與接納,跟從前不可同日而語。

想起往日,聽電音跟聽搖滾是壁壘分明,搖滾幫覺得電音派無聊,電音派覺得搖滾幫膚淺,大家吵得快互動干戈,兵戎相見的景像,能兩面都接受的人,畢竟是少數,而往日對「世界百大 DJ」當成一個事來看的人,除了本身是 DJ 外,就只有電音派,而演變成今天這個盛況,我們不得注意這四個字──商業操作。

從美國蔓延到歐洲的舞曲熱潮

很多人都以為舞曲排行或什麼電音排行等是英國人的產物,其實最早有舞曲排行這回事是美國,在 1974 年美國 Billboard 就出現了 Disco Action 這個排行榜,再從這個演變成今天的 Dance / Electronic Songs 排行榜,剛開始時主要是收集一下在紐約市的舞廳資訊,而當時 Disco 舞廳,正從一個地下形態,轉去一個地上的層面,《周末夜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電影的出現,更迅速地將這種大美帝國文化出口至世界各地,甚至一些鐵幕國家,但其實很少人知道或關心,Disco 舞廳文化是 Gay 文化的一部份,當然出口的東西,都是經過精心包裝過的。電影《周末夜狂熱》捧紅了約翰屈伏塔(圖片來源:WIKI)

圖片說明:電影《周末夜狂熱》捧紅了約翰屈伏塔(圖片來源:WIKI)

紐約是世界潮流的指標,也是美國最能接受千奇百怪文化的地方,當地的舞廳更是帶動著舞曲的音樂文化,當年的 New Order 就是在紐約的 Fun House、Paradise Garage 等舞廳受到了舞曲文化的感染,而成就了今天的聲音,還有開了 The Hacienda 這家著名夜店,成為了往後的舞曲發展重要歷史。

而這個舞曲排行榜很快也從紐約,加進了美國其他大城市的舞廳,那統計的標準,則以舞廳的播放次數為基準,當然因為每個城市和舞廳都不一樣,而各有各的喜好,而 DJ 也會因客人的反應而對播放音樂的次數進行判斷。

因為在當時美國的電台與電視節目,都把音樂分得很仔細,什麼 R&B、成人音樂、搖滾、Top 40 等,每一個電台或電視節目都有他們的音樂標準,把音樂會分門別類,去方便企宣,而當他們發現這個音樂很奇怪,不知道怎麼樣分類的時候,或那個藝人古古怪怪,不清楚該怎麼招呼他時候,很簡單,放進舞曲那邊,看能不能在舞廳中紅起來,紅了就再看看有沒有其他種類的音樂排行榜可以收容,多人接受甚至有樂迷要求電台播放時,那藝人就有機會跳出來,一步一步地向主流發展,最後當然是希望能在銷售上能看到成績,這是最現實的事。

回顧從前舞曲排行榜的榜單,你會發現真的是「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怎會 The Cure、Clan of Xymox 等這些另類音樂也會放進舞曲呢?原因當年不知該怎樣安放這些怪咖,而播放管道又不多,那只好丟去舞曲那邊試試,有時為了迎合美國舞曲市場要求,很多英國藝人都會弄一個 U.S. Mix 去配合,其中 Yazoo 的〈Situation〉就是一個好例子,本來只是在英國發行單曲〈Only You〉的背面歌曲,但在美國發行公司 Sire Records 覺得這作品非常能在美國舞廳發生作用,更找來了 François Kevorkian 做一個新的 Remix 去迎合美國市場要求,結果不但拿了舞曲榜第一名,也同時打進了銷售排行。

成功的案例,讓這個工業相信舞曲的影響力,所以那時只要有 Beat 的歌,不管怎樣都會嘗試拿去舞曲那邊推,特別是那群來自大西洋對岸的英國藝人,更是一個接一個地在利用舞曲排行這個跳板,而在紐約舞池中出來的 Madonna,更可說是利用舞曲排行的成功地變為萬世巨星的典範。紐約舞池中出來的  Madonna,更可說是利用舞曲排行的成功地變為萬世巨星的典範(圖片來源:WIKI)

圖片說明:紐約舞池中出來的 Madonna,更可說是利用舞曲排行的成功地變為萬世巨星的典範(圖片來源:WIKI)

奇怪的是當年 House、Techno 是在美國發源,Frankie Knuckles、Larry Heard 這幫芝加哥的 House 代表人物和 Juan Atkins、Kevin Sanunderson、Derrick May 這幫底特律的 Techno 先鋒,在當時的美國都沒有獲得了應有的尊重,原因那個年頭的舞曲排行都已給主流唱片公司操作著,再加上 Hip Hop 已經開始殺入主流,而這種存在於地下的音樂,根本就沒有空間給他們流向地面。

世界是奇妙的,他們這種音樂卻在大西洋的另一邊找到了安身的居所,同時更發揚光大,一如當年搖滾音樂從美國進口英國後,誕生了 The Beatles 那樣,House、Techno 也在英國慢慢地演變,產生了英倫自己的 M.A.R.R.S.、S-Express 等 House 組合,甚至再反入侵美國。
各式各樣的舞廳也在歐洲蔓延起來,而受紐約的 Paradise Garage 啓蒙而成立的 Ministry of Sound,這家標誌性的舞廳在倫敦出現後,更代表了舞曲文化開始進入了成熟的階段,接受的人口多了,錢也多了,自然地流向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商業運作。

DJ Magazine「世界百大 DJ的誕生

有舞廳就自然有 DJ,《DJ Magazine》這本雜誌在 1991 年英國出版,以報導舞曲文化和舞廳為主,每到年底時,都會弄一個 DJ 排行榜的東西,剛開始都只是雜誌編輯跟員工自己的玩意,選出他們認為最優的,剛開始那年更只有前三名,名次依序如下:Danny Rampling、Graeme Park、Mike Pickering,這三個名字,如果你認識其中一個的話,相信你一定是有資歷的老電音舞客。

至於「世界百大 DJ」這樣的狀態,是在 1993 年才出現,原本是為了慶祝雜誌發行一百期,弄個什麼東西來紀念那樣,結果就一直這個狀態維持都現在,1997 年開始接受全民票選,那怎麼選?《DJ Magazine》從90年代開始舉辦「世界百大 DJ」票選至今(圖片來源:DJ Mag官方臉書)

圖片說明:《DJ Magazine》從90年代開始舉辦「世界百大 DJ」票選至今(圖片來源:DJ Mag官方臉書)

就是剪下雜誌的表格,填上你最愛五個 DJ 名字,貼在明信片或信封的背後,寄回去就完事,聽起來有點陽春,對不對?要做這麼多工序,又要買雜誌,又要買郵票,真是麻煩,沒錯如果你不是一個非常熱血的電音樂迷,你絕對不會做這樣的事。

當然不要忘了那時是 90 年代,也是一個美好的年代,相對現在是很純情的,雖然那時電音已經慢慢步向商業化,Ibiza 再也不是什麼神秘的地方,而很多本來在流行、搖滾音樂混跡的音樂人,都開始對這塊土地進行開發,Boy George 放下超級巨星的身段,換了明星 DJ 身份,開了專門推出舞曲的廠牌 More Protein,並成立了電音舞曲團 Jesus Love You,前衛搖滾樂團 Gong 的吉他手 Steve Hillage,也組成了電音組合 System 7,本來已經在病床快不行,甚至唱片公司叫他們回家等死的 Everything But the Girls,紐約 House  掛的 Todd Terry 替〈Missing〉弄了一個 Remix 之後,不但在英倫起死回生,在美國成績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另一個團 Olive,什麼都好,就是沒有熱門歌曲,這個問題困擾他們好久,那首〈You’re Not Alone〉 ,怎樣打也打不起來,連公司都覺得再這樣下去會白給米飯,找來了 Paul Oakenfold  和 Steve Osborne 弄一個Remix,看看有沒有辦法,結果這樣跑進了排行第一。
在美國那邊更是寸土必爭,各大巨星 Michael Jackson、Mariah Carey、U2、The Rolling Stones 等,找來了不同 DJ 來幫他們做 Remix,Moby、David Morales、Dave Seamen、Deep Dish、Roger Sanchez、Junior Vasquez 等都樂意接受這些工作,除了金錢外,還可以借大明星的名氣去吸引另一幫群眾,而巨星們也很想利用這些 DJ 去使自己看起來酷一點。

各大主流唱片公司皆皆紛紛成立自己的舞曲品牌,Postivia、Talkin’Loud、Perfecto、DeConstruction 這些都搶進了市場,不給獨立廠牌等專美於前。在相互交集,相互影響下,舞曲市場在 90 年代步步向欣欣向榮。而美國也給了這一堆不同的電音起了一個名為 Electronica,用來歸類這些藝人。

那個年代的「世界百大 DJ」排名,可以說是包羅萬有,什麼 Techno、House、Big Beat、Trance、Hip Hop 等不同音樂類型的 DJ,你都可以在排名中找到,銅板是兩面,開放投票當然有好有壞,好的就是因為由群眾選出,在認受性比起雜誌閉門協商來得有基礎,你也會質疑做票的問題,當然不排除有這個可能性。

這樣的機制下,同時也產生了選出一些不是 DJ 進入排行榜,例如當年的 BT(雖然後來他自己也跳進了 DJ 圈),他在訪問中也說自己只是一個音樂人,不是一個 DJ,但是竟然也進榜,感到莫名其妙,這樣的事情,其實老早已出現,不是今天獨有。英國傳奇DJ Sasha(圖片來源:Sasha官方臉書)

圖片說明:英國傳奇DJ Sasha(圖片來源:Sasha官方臉書)

在這當中,不能不提 Sasha,他可說是影響著往後的電音舞曲市場的重要人物,1999 年一個晚上,我拿著剛買的 Sasha 幫 Global Undergroud 推出的 DJ-Mix 專輯《013: Ibiza》,去跟我音樂界好友因葵(香港知名音樂創作人)吃飯時,他拿著專輯在手上看的時候,跟我說:「這個人一定會是 DJ 第一名,就算不是第一也一定是很高名次。」,我笑著說你又不聽這種音樂,對這個東西又不了解,你怎知道?「很簡單,因為他長得帥!」,那年 Sasha 排名是第三,接著之後是第一,也聽過很多傳聞說,很多女生為了一睹 Sasha 的風采是怎樣怎樣,當時只是當花邊來聽聽,沒有真正在意,焦點仍放在他的選曲和技巧還有他幫人家的  Remix  上,那年頭 Madonna、Seal、Gus Gus 等已經因為他的才華,紛紛找他作 Remix,成功地幫這些藝人打開了另一扇門,他把 BT 從美國找來,跟他合作把他介紹出去,我當然深信 Sasha 不是靠著一張臉,才獲得這樣的成就。

但,因葵這句話也教我醒覺到,電音舞曲界其實跟別派音樂是一樣,長得帥始終能比其他人得到多點好處,今天你看看榜單 DJ 的長相,你自然會明白,雖然當年的 DJ 很多都長得不怎麼樣,純粹用技術和實力去獲取掌聲,但事情隨著可以在「世界百大 DJ」可以在網上投票後,慢慢地打破,這種沒什麼成本,只是在電腦或手機面前按幾下,就能完成的事,也讓這個排名改變了。

DJ 演出的視覺化

舞廳來的舞客可以說是跟 DJ 有著密切關係,唱片公司也看到這個市場,如何把假日的歡愉,在平常日子也能延續,於是推出了打著 DJ 旗號的 DJ-Mix 選歌合輯,1994 年 Sasha 跟 John Digweed 合作的《Renaissance - The Mix Collection》,把這個事情有了很大的轉向,本來這只是 Renaissance 這個 Club Night,為了宣傳他們的音樂跟別家如何不一樣,同時也想藉著這張專輯對推薦 Sasha 提拔的新人 John Digweed,而為了專輯的完美,當然不能像他們平常在舞廳中的放唱片的方法,Sasha 跟 John Digweed 要進錄音室,利用電腦跟其他器材去進行這張合輯的製作,這時 Sasha 發現了Protools這個錄音系統,利用這個系統剪接的便利,還有其他的 Plugins  效果器加工,能做出他一直只存在在腦海,但是沒辦法在現場實現的景像,DJ-Mix 合輯再從往日一張串連不斷的唱片,變成了一張能在藝術層面追求的專輯。

他開始迷上了這樣的做法,並非常賣力地跟 John Digweeds 推出了一系列以《Northern Expusure》為名的 DJ-Mix 專輯,每張都叫好叫座,但因為 Protools 系統昂貴,而且不方便拿著到處走,而為了追求的心目中的完美,他指定現場用 Pioneer 的 CDJ1000 跟 TC Electronic  的 FireworX 效果器,這時候比較便宜的音樂軟體 Ableton Live 找上了 Sasha,跟他合作除了幫忙改良軟體,使 Ableton Live 能合 DJ 現場使用外,更共同開發 Maven 這個設備,Sasha 可以把人家給他的音樂,預先剪裁、分拆,按照現場的環境去改變作品,每一次播放時,那首作品都是獨一無二,後來他更會要求收到的音樂是能夠 Bass、鼓、鍵琴等一條一條分開,等他能現場做改動處理,而為了推動這個概念,他推出了《Involver》這系列的 DJ-Mix 專輯。Sasha的Maven控制器(圖片來源:http://bredemusic.com/)

圖片說明:Sasha的Maven控制器(圖片來源:http://bredemusic.com/)

對於 Sasha 來說,這個便宜、穩定又方便帶著走來走去的軟體,改變了他 DJ 的方法,往常只有聽音樂、選歌,現在更要忙著去剪接,他更說現在可以好好利用平常坐在飛機上的時間,這樣的做法,迅速地在 DJ 圈獲得了廣泛的認同,雖然 Sasha 仍會把唱盤或 CDJ1000 放在 DJ 台上跟手提電腦結合,但很明顯電腦佔的位置,已經是比從前來得重要,而 DJ 也從往日帶黑膠、CD,換上了筆電。

接下來,2002 年他跟 John Digweed 在美國聯手做了一個名為「Delta Heavy」的巡演,把搖滾或流行歌手演唱會那套,放在 DJ 身上來用,這個結合了雷射設計與大量的視覺,獲得了極好的反應,而這個演出更可以說為之後 DJ 表演定下了標竿,DJ 不再是那個只藏身在 Mixer 跟唱盤後的人,他也可以像搖滾或流行巨星那樣的氣勢,同時也可以利用預先剪輯好的音樂,在用電腦放的時候能跟雷射、燈光跟影像結合,產生出更好的現場效果。

最潮的關鍵字:Ultra Music Festival、EDM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有一些 DJ 就開始預先把演出的音樂剪接好,到現場時把電腦打開一按,在電腦面前裝裝樣子,再跟大家搖頭揮手,演得很投入就算了,有時玩得興起,可能連耳機都忘了帶,而被大家在指責他們在欺騙樂迷。

而當這些視覺效果所帶來的刺激,很多舞客特別年輕的,都會給這些東西迷住,反而原本的 DJ 放的音樂,大家都已經忽略了,有沒有技巧,怎麼接歌,這些大家都已經沒有太在意了。

DJ 也跟很多藝人一樣,當他們獲得了美國的肯定後,就會把重心搬去美國,企圖能接地氣,讓自己更了解與投入當地的文化,在商業成就上更上一層樓,Paul Oakenfold、Sasha、Adam Freeland 等名 DJ,都把自己的事業重心移去了美國,而本身美國的電音藝人如 Moby、The Crystal Method、BT、Josh Wink 等也慢慢地在當地得到認同,而 Ultra Music Festival 這個在美國邁阿密舉辦電音舞曲音樂節,從 1999 年開始一步一腳印地經營這個市場,從而產生了很多像 Electronic Daisy Carnival 等不同的電音舞曲音樂節,慢慢地在美國開花結果,因為市場己經做了出來。從1999年舉辦至今的Ultra Music Festival(圖片來源:Ultra Music Festival官方臉書)

圖片說明:從1999年舉辦至今的Ultra Music Festival(圖片來源:Ultra Music Festival官方臉書)

電音舞曲一直都會有一種強力跟別種音樂交合的能力,從而進化的力量,Remix 別人作品是一個途徑,找人合作又另一種方法。早期的電音專輯都是以純音樂為主,對於能獲得主流注意是有著一定的困難,1991 年來自曼徹斯特的 808 State 推出了專輯《Ex:el》,找來了同鄉 New Order 主唱 Bernard Sumner 來客串,而當時仍在龐克團 Sugarcubes 的 Bjork 也演唱了兩首,並作了單曲發行,這個合作除了為 Bjork 後來個人發展有了一個雛形外,同時也為後來者提供了一個法門,找來自不同界別的歌手,為自己專輯客串,除了能吸納兩邊不同的群眾外,同時也為唱片公司解決了──打歌,這個困擾了他們很久的問題。

這個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法國的 David Guetta 更可說是把這個方法用到極至,特別是自 2009 年的專輯《One Love》後,勇於跟主流藝人特別是美國那幫 Akon、Lil Wayne、Kelly Rowland、The Black Eyes Peas、Ne-Yo、Chris Brown、Nicki Minaj 等合作,反正不紅不找,以往電音舞曲界,都會在找人唱歌時小心翼翼,很怕給人說不 Cool,背叛舞客,出賣自我等說法,但 David Guetta 卻沒有這個包袱,敢於跟主流混血,優異的成積,除了能在他的銷售數字與名聲反影到外,跟他合作明星,往往也想在音樂上能作出改變時作試探,作為試金石。

而 David Guetta 的音樂為了能跟主流接軌,刻意地從往日的 House 轉化成富有官能刺激感的電音,成為了今天的 EDM 風格的開端,而這種改變也使他有了一個「 EDM 教父」(Grandfather of EDM)的稱號,加上其他的 DJ 如 Tiesto、Armin Van Buuren、Hardwell 等荷蘭掛跟著,慢慢就成了一團新勢力。David Guetta從80年代持續活躍至今(圖片來源:David Guetta官方臉書)

圖片說明:David Guetta從80年代持續活躍至今(圖片來源:David Guetta官方臉書)

本來 EDM 是 Electronic Dance Music 的簡稱,是美國在 Electronica 後,用來 Marketing 的一個電音舞曲的名詞,但慢慢地成為了一種音樂種類,當然你仍可算 Skillrex、Diplo 這種 Dubstep也是 EDM,而 Billboard 也為了這個原故,把從前的跳舞榜,歸納成為了 Dance/Electronic  Song 排行榜,昨日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從這個排行榜轉去主流,現在卻是跳進主流的捷徑。

一些大型演唱會主辦公司像 Live Nation 也因為餅變大了,紛紛投入這個市場,當然在金錢掛帥的今天,這是無可厚非,而 DJ 演出也成為了今天青少年愛去花錢、去玩樂、去朝拜的活動。

年輕 DJ 也紛紛帶著電腦,在世界各地穿梭往來,從前 DJ 一個 set 會是好幾個小時,從醞釀前戲,到慢慢地進入高潮,再回落再進入,把舞客帶進一個音樂之旅,今天當電音舞曲變得商業化,DJ 表演時間也變得愈來愈短,為了要保持能讓出錢老闆滿意,舞池擁擠,只能不斷地放流行 EDM 金曲,用以保持人滿的效果,往日的循序漸進,改成了今天的要快捷地達到狀態,不容有失。

對於有一定要求的舞客,會抱怨今天已沒有辦法細聽了解 DJ 放歌品味,也不大可能聽到一些比較不主流的電音作品,純粹是 Hit After Hit 地洗腦,什麼 DJ 的技術,怎樣處理人的情緒,已經是不大重要,只要 EDM 金曲不斷,再配合視覺效果,樂迷已經心滿意足。

「世界百大 DJ的品味走向單一化、偶像化?

一如以往,今年「世界百大 DJ」的排名公佈,又再引起做假的傳言,甚至有人算過,只要發動多少人投票,就能進入 100 名,在公佈的名單中,你會發現黑人 DJ 沒多少?女生 DJ 好像沒有,音樂種類比從前單一了,而今天的 DJ 們都比從前帥了,轉向偶像化?其實早就開始了,如果你跟別人說那群 DJ 是模特兒,大家一定都相信,而的確有一些已經是著名服裝品牌的代言人。

當然仍有一些根本不是 DJ 的藝人入選,像 Major Lazer、Jack U 也到出現了, Diplo 更有三種不同身份出現在這個榜單中,Skillrex 也有兩個分身,而在這一年中,根本一場 DJ 表演都沒做過的 Daft Punk,也出現身於這個榜單中,難怪排行第 64 名的 Dillon Francis,在排名公佈後,拍片放在網上質疑可信性,而很多 DJ 也紛紛跟進,用各種方式去表達對這個排名的懷疑,而今年排行第一的 Martin Garrix,更給有心媒體,寫酸文捉弄,表示他在拿了第一後,要好好地學學對拍,這彷彿就是一個對這排名機制的反諷。今年「世界百大 DJ」排行第一的 Martin Garrix(圖片來源:DJ Mag)

圖片說明:今年「世界百大 DJ」排行第一的 Martin Garrix(圖片來源:DJ Mag)

每一種新的東西出現時,大家都會覺得它是美好的,未來是充滿不同的可能性,一如 Punk 剛出現時,大家能找到了發洩的出路,但當進入了主流,有著商業的運作後,這種情操也會慢慢減退,精神可能仍然存在,但要重回剛開始的美好,相信是有著一定的難度。

一如當年電音舞曲氣氛剛形成時,大家會憧憬這種音樂是有多麼宏觀的未來,沒有語言的限制,人跟人之間可以用純粹的音樂,去相互溝通,怎樣地融合,並進入另一片境地,但當金錢進來,商品化的切入,所有事情都不同了,一如「世界百大 DJ」今天可能只是一個純粹用來表現身價的方法,多人投票就表示受人歡迎,那出場費當然可以水漲船高,這跟音樂水平、技術等問題是沒關的,一如你不會拿著 Justin Bieber 和 Bob Dylan 作比較一樣。

當然每個制度,都存在著一定的缺憾,Billboard 的排行榜,也是不斷地修正改良,去符合音樂的發展,「世界百大 DJ」也是由編輯自主,成為樂迷票選,你可能不滿意產生的結果,一如民主選舉制度,它雖不是完美,但是在現實中是比較公平的,我也明白當心目中的候選人,沒有勝出是什麼樣的感受,一如你心目中的 DJ 沒有進去「世界百大 DJ」,心情不禁有點失落。

但市場是屬於年輕人的,他們代表著他們心中的選擇,細看這 100 名跟十年前的 100 名比起來,你可以深刻感覺到世代交替這四個字,本來流行的東西就像水一樣,不斷地流動著,何況這是個音樂,是一個不斷需要新面孔,新思為進入的行業,十年前第一的 Paul van Dyk 今年已跌去了第 60,是不是他音樂不好?當然不是,很多好的 DJ 像 Master At Work、Giles Paterson、Pete Tong、Norman Jay、Moby、The Chemical Brothers、Mark Ronson 今年也沒有進去,但各人其實仍是在各自領域中打拼,你能說今天 House、Techno、Drum N Bass 不存在嗎?Ferry Corsten 更是放累了 EDM,要重回 Trance 的範疇,Sasha 也在訪問中說,今天年輕的 DJ 所面對的問題,他也遇過,並告誡後輩,莫忘初衷,不要迷失於性、毒品和金錢上,要追求音樂的更高層次與景界。Paul van Dyk從2006年的第一名,下滑到今年的第六十名(圖片來源:Ultra Music Festival官方網站)

圖片說明:Paul van Dyk從2006年的第一名,下滑到今年的第六十名(圖片來源:Ultra Music Festival官方網站)

是不是很熟悉?

沒錯,他們碰到的問題,其實跟主流、搖滾巨星一樣,只是音樂性質不一樣而已,都是老掉牙的問題,只是換湯不換藥。

那排名重要嗎?

當然重要,代表著身價,代表著權力,但要如何去運用這些東西,創造出更好的環境與音樂才是最重要。

Paul Oakenfold、Sasha、Jeff Mills、Andrew Weatherall、Armin Van Buuren、Tiesto 等,都曾在音樂領域上,留下了不能磨滅的歷史與戰績,今天新一代的會怎樣?這教人有很大的期待。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