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生活

2015台北美術獎 藝術家專訪:張永達《相對感度N°1 [ver.2]》

By 欣攝影2016/03/10
article cover

圖片說明:圖/張永達 提供

美術館裡,鐵板混合蒸汽的氣息就這麼竄了出來,隨之而來的微熱感則是讓人難以忽略;它如實寫下《相對感度N°1 [ver.2]》。然而,當我們在欣賞一件作品,無論是錄像、繪畫或是音樂也罷,我們都只能參與局部?一旦影像播映完,畫作細節全然觀賞過後,亦或是歌曲演唱結束,就完成了嗎?「對我來說,身體該如何去閱讀、觀察以及感知環境周圍是更為重要的。」透過純粹的聽覺感官作為創作的出發點,走進視覺藝術為主導的場域;直覺性底下將導入些什麼?「空間、時間以及作品的其他元素。」 他這麼說。

圖片說明:圖/張永達 提供

圖片說明:圖/張永達 提供

圖片說明:圖/張永達 提供

2005年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異響─國際聲音藝術展」,竟意外開啟了感官,毫無保留地。「我從未觀賞過以聲音為主題的展覽。」只能說遍及世界的聲音藝術,好比聲音擴及的裝置、影像以及實驗音樂等概念,使得耳朵猶如淋過熱水的皮膚,異常敏感,興奮異常;而創作的可能性,就此起了變化。此外,過往平面設計的學習背景,延伸至藝術科技的範疇,進而影響到空間的視覺布局,甚至是作品的整體細節。從眼睛到耳朵,從觀察到聆聽,從平面到立體,更從成像原理到聲音裝置,一個接一個按部就班的循序漸進。「也因為這樣,我相當重視創作過程的步驟,可說是缺一不可。」

他笑說,創作這回事「不是我去找它,就是它來找我。」無設限的展示場域,人們可說是「咎由自取」。該用怎樣的姿態、心情走進作品本身?可以看可以聽,更可以藉由身體去真切感受;逐一掏空之後,好讓觸發情感能自然而然地與你共生共存。2011年的《相對性+/-》到2015年的《相對感度N°1 [ver.2]》,視覺之外的感知體驗會呈現什麼模樣?它或許無聲無息,也或許無可比擬,單純到只是一種「感覺」。但這種感覺該如何包裹在作品之中?考驗的不光是藝術家的轉換功力,更是參與者的想像能力,但最主要的其實是喚起無意識狀態下,人們最直接的觸覺與聽覺的感知反應。

《相對感度N°1 [ver.2]》定時滴水的聲響,迴盪於空間內。特別的是,它所造成的層層水垢與鏽痕,則讓這看似規律且充滿物理性的實驗作品,能夠跨越於既有軌跡甚至是想像之外;相互交疊在聲音、溫度、空間以及身體感知間,那些微小卻是關乎於形塑過程中的無限可能。

閉上雙眼,我們來觀察;憑著聲音,找到訊號發出的方向。循著直覺,撿拾生活日常中那微乎其微的隱性密碼,並且耐心地將其排列在身體各處。過不了多久,你將喚醒也喚起了,那沉睡許久的感知怪獸。(北美館「2015臺北美術獎」最後展期 報你知!)



本文授權範圍僅限欣傳媒,不得轉載


2015台北美術獎 相關專文報導出爐完畢:
2015台北美術獎 藝術家專訪:林泰州《我的身體就是空汙監測站》
2015台北美術獎 藝術家專訪:郭俞平《中山高》
2015台北美術獎 藝術家專訪:致穎《無聊現代生活》




2015台北美術獎張永達感知交界藝術家專訪相對感度酸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