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旅行

那瑪夏遇見台灣 第16族卡那卡那富

By 欣台灣2014/07/01
article cover

圖片說明:NAU製作的卡那卡那富族男人的皮革鞋。(盧育君攝影)


走在台21線、經過多個寫著臨時便橋的橋,雨天迂迴河道帶著滾滾黃泥往前行,山壁間掛了幾條涓絲瀑布。自莫拉克颱風後,大自然繼續在這兒他的創作。對原住民來說,山在哪兒,家就在哪兒。最近正名、台灣第16族的卡那卡那富(Kanakanavu)正是台21線、高雄市那瑪夏區最早的住民,河流民族習慣以溪流為部落命名,也成為那瑪夏地名,如那瑪夏(namasia)即是指楠仔仙溪,南沙魯(Nainsaro溪)、瑪雅(mangacun溪)、達卡努瓦(tanganua溪)也都是溪名。

圖片說明:卡那卡那富族是溪流民族,螃蟹是重要象徵、綠藻也是重要飲食特色。(盧育君攝影)

圖片說明:可在瑪雅工坊一邊DIY皮革蟹老闆,一邊聽族人故事。(盧育君攝影)

圖片說明:卡那卡那富族人NAU,在達卡努瓦里打造瑪雅工坊,希望復興卡那卡那富的皮雕、織布文化。(盧育君攝影)

圖片說明:那瑪夏遇見可愛開朗的布農族E-BU(左),及冷豔的卡那卡那富族GIWA(右)。(盧育君攝影)


不過,清朝時族群接觸帶來瘟疫造成死亡,日治時期(1934?1936年間)布農族集體遷入,卡那卡那富幾乎被布農族同化,目前卡那卡那富約四、五百人,主要居住在那瑪夏瑪雅里、達卡努瓦里。來到達卡努瓦,小旅行要從味蕾來認識卡那卡那富族。一桌子山珍海味是由卡那卡那富族人GIWA料理,融合了卡那卡那富及鄰居布農族的特色。GIWA解釋:布農族打獵、比較肉食主義,卡那卡那富靠溪流、愛吃魚蝦蟹,甚至視螃蟹為幸運物,八、九月颱風多雨水量豐沛時舉辦河祭。

圖片說明:一整桌的布農、卡那卡那富美食,說著那瑪夏族群融合的滋味。(盧育君攝影)


一桌子的原味美食包括:卡那卡那富族人最愛的烤溪魚,甚至有種說法,看地上留下完整魚骨頭,就知是卡那卡富族人吃的呢。卡那卡富族在米貢祭時,祈福分享的「昂布樂格 (amp?r?k?)」,是以山蘇葉包裹的年糕粽,糯米混合豬肉滋味美好,族人暱稱是「分享包」。而一口生薑一口米佐少許鹽,卡那卡那富族人,說這樣吃會勇敢啦!還有布農族愛的烤肉、黃藤心排骨湯,布農族與卡那卡那富族都有耕作,因此炒菜豆、炸南瓜等,還有炒山蘇、刺蔥炒蛋、炒昭和草等野菜。當然還有小米露啦!

圖片說明:以山蘇葉包裹的年糕粽,族人暱稱是「分享包」。(盧育君攝影)

圖片說明:魚蝦蟹是卡那卡那富重要飲食。(盧育君攝影)

圖片說明:類似原住民粽子的Savusavu,是以小米或芋頭粉包山豬肉,再用假酸漿葉包著、捏成筒狀,外層再以月桃葉包著蒸煮,帶假酸漿葉淡淡清香。


用餐時,GIWA的好朋友布農族的E-BU可愛作陪。布農族被視為是台灣原住民中最勇敢的族群,從南投仁愛、信義經多次遷徙,越過中央山脈到花蓮、往南到高雄及台東。布農族的殺豬文化也是一大特色,E-BU近來要結婚,她帶著爽朗笑容說:布農族以豬當作聘禮,結婚殺豬數量和美貌和學歷有關(笑)。「我們已經吃過她的豬肉了」,意思有點類似漢人,我們已經吃過她的喜餅的意思。很好奇,可愛的E-Bu,將以幾頭豬出嫁呢?!

INFO
更多南橫三星小旅行報名資訊:http://goo.gl/cucY5K

那瑪夏卡那卡那富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