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旅行

[中國][河南] 道之洞天─王屋山下的陽台宮

By 欣旅遊BonVoyage2014/06/14
article cover

愚公移山,已是大家耳孰能詳的故事,但絕對不知道愚公移的是哪一座山。《列子》八卷,其中卷《湯問》有寫道: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与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扣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l



愚公移山,已是大家耳孰能詳的故事,但絕對不知道愚公移的是哪一座山。《列子》八卷,其中卷《湯問》有寫道: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与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扣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 《列子‧湯問》

當地的導遊飛飛說:「住在燕婆窪村子裡的愚公呂三太,移山並非剷平了整座山而是鏟掉了一角,使生活運輸的道路變得更順暢,當然這故事的真實性,還是需要討論及研究。」

那為什麼王屋山被稱“天下第一洞天”?

道教的洞天福地之說包含十洲三島、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是以王屋山名居十大洞天之首,且稱「小有清虛之天」,可說佔有著道教文化之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被尊稱為“道教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獨特的地形與充斥自然靈氣,因此吸引許多高道人士來此修煉,如司馬承禎、玉真公主、孫思邈等,皆聞名相繼入王屋山修道,並建成陽台宮、紫薇宮、清虛宮等道觀林立。

陽台宮是唐玄宗李隆基於西元727年任命司馬承禎至此創立的道觀,歷經8年,陽台宮終於西元735年竣工,卻於西元1217年因戰火而燒毀,並於西元1227年重建,後經元、明、清、民至今仍持續對建物做部分修繕與維護。

圖片說明:千年娑羅樹

唐朝的玉真公主在此修練時,與司馬承禎的關係甚好,據說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原,司馬承禎倍感壓力擔心王屋山裡的道觀會不斷地被佛寺取代,所以找了公主商討,並想出了一個方法。那就是由玉真公主親自於道觀中種下一顆娑羅樹,意旨到道教的寬大的心胸以及且表示佛教與道教的共和之意,這顆娑羅樹至今也有千年之久。

陽台宮的三清大殿(大羅三鏡殿)面寬五間開三門,屋深四間均為實心牆面,屋頂則為中國傳統屋頂的單擔歇山頂樣式,單擔歇山頂也稱九脊頂,何為九脊?依字面解釋,單擔歇山頂有九個屋脊,九個分別為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而陽台宮的三清大殿則保留著許多唐、宋所遺留下來的建築形式與樣貌,讓人可細細的閱讀其中的美麗細節。

圖片說明: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圖片說明: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圖片說明:八仙過海

圖片說明:各顯神通

陽台宮的特色除了建築的年紀與建築形式外,大殿正面沒有貼上一般中國傳統建築門上會貼的紅色對聯,這裡則是落下四根石柱,右邊的第一根雕刻有雷公、電母、風神、雨神以及許多正在耕種的人民,其意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反觀,左方第一支聯也就是它的對聯,則是刻著「苦海無涯,回頭是岸」,中間的兩隻柱子則是刻著他們的橫批「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位於大殿後方的玉皇閣,屋頂形式則以三重擔歇山頂,其建築木造構件多於明代所遺留下來,唯有屋頂的架樑結構系統是於清代所修築。建築周邊可看見許多石柱,其中高度約12公尺左右的有八根、其他短石柱則有20根,共28根,當然這些柱子的結構作用是用來支撐整個玉皇閣,因向上發展而產生的重量。然這些石柱很難讓我們將它們最為柱子來看待,因為石柱上的雕刻其實都是明代時期的藝術表現,石匠們以浮雕的方式在這些雕工精美的柱子上刻畫出許多故事,如:盤龍丹鳳、花禽鳥獸以及高士羽人、蘇武牧羊、飛虎山、桃源洞等民間、寓言、神話故事,以至於這28根石柱的形式、面孔皆有所不同,其細膩的曾度充分的體現出明代於工藝與藝術上精湛技巧,所以將它們視為“藝術珍品”並不誇張。



講究「天人合一」的道教,諸多道觀的建築方式也是以這樣的目標作為起造的手法,引用道德經裡的一句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短短13個字說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並將宇宙觀納入其中,讓人們藉此從中學習深思悟道。

文章來源│欣建築  Text & Photo│何凭融(何熊貝)

【延伸閱讀】
[中國][5A世界遺產] 中國山河 國之瑰寶─黃山
[中國][河南] 山腳下的禪武─永泰與少林
[中國][河南] 穿越時空的都城─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