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旅行

張鐵志 香港正處於死亡與重生的關鍵點

By 欣旅遊BonVoyage2014/08/20
article cover

圖片說明:Photo│flickr CC@Steve Webel關於香港,這10年來出現了一些明顯的變化,因為大陸自由行開放,香港「地狹人稠」的狀況更加嚴重,導致租金也愈來愈貴,像銅鑼灣這些地方的店面,大都是為了要滿足中國富豪,漸漸地,LV等精品店陸續取代老店舖、電影院。再者,我發現現今香港人出現一種哈台的態度,這是十分有趣的現象,10年前、甚至在我們小時候,根本不可能如此,雜誌三不五時就介紹台灣的吃喝玩樂,包含《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曾報導的「移民潮」,某種程度都反應了香港年輕人愛台灣的事實;其中的原因,我認為是台灣這10年出現的改變,包含日常生活美學的產生,創意市集、獨立小店、咖啡店、民宿

圖片說明:Photo│flickr CC@Steve Webel

關於香港,這10年來出現了一些明顯的變化,因為大陸自由行開放,香港「地狹人稠」的狀況更加嚴重,導致租金也愈來愈貴,像銅鑼灣這些地方的店面,大都是為了要滿足中國富豪,漸漸地,LV等精品店陸續取代老店舖、電影院。再者,我發現現今香港人出現一種哈台的態度,這是十分有趣的現象,10年前、甚至在我們小時候,根本不可能如此,雜誌三不五時就介紹台灣的吃喝玩樂,包含《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曾報導的「移民潮」,某種程度都反應了香港年輕人愛台灣的事實;其中的原因,我認為是台灣這10年出現的改變,包含日常生活美學的產生,創意市集、獨立小店、咖啡店、民宿的開設……相對來說,香港的確缺少這些從巷弄文化到東海岸的事物。(延伸閱讀:香港有意思 港島也能玩得很文青

圖片說明:Photo│flickr CC@tallkev

而這10年變化的另一項就是,年輕一代開始出現新的價值,包含對環境、老事物、獨立小店的重視。追溯源頭大概是從2003年出現的反社區拆遷、2005年保衛天星碼頭與2008年的反高鐵運動。關於這種舊歷史將要被拆毀的事件,逐漸在年輕人間引起一種討論,有一種態度慢慢發酵,形成一整套價值,他們會開始悍衛、開始重視社區文化,或者愈來愈多人關心農業,出現很多「半農半X」的族群,以一半時間親自栽種農作物,獲取安全的糧食,另一半時間則從事發揮所長的工作,換得固定收入。

圖片說明:Photo│flickr CC@Zanthia

除了公民社會的浮現之外,還有一些新的社會力量(New Generation)產生,去年的反國教就是由一群所謂「90後」,十七、八歲的中學生組織出來的,主要都是因為在四、五年前,受到上述那些運動的啟發與刺激,便開始關注政治。

我認為香港現在面臨一個嚴重自身的「焦慮」,1997年回歸中國後,慢慢很多衝突出現,他們開始思考自己的命運,包含基本法規定,回歸之後要施行特首普選,但卻一直沒有實現;最近一項電視發牌議題,一個晚上超過30萬人在FACEBOOK上按讚,所有人都很驚訝這事,因為這不只是一個電視台的問題,而是政治化的議題,「連特首都不給我們了,現在連看電視的權利都不給我們嗎?香港人究竟能不能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社會瀰漫著這樣的氣氛。

圖片說明:Photo│flickr CC@PeterThoeny

現今的香港正走到了死亡與重生的關鍵點。「This city is dying.」(這個城市正在死亡)這句話是香港電視劇《天與地》的台詞,這個梗一直被大家拿來用,因為大家覺得香港要死了。這個「死」有幾個層面,一個是上述提到的,租金上漲導致很多店面消失,這是最表面的層次;抽象層次則是大家都在談的「香港人的核心價值」。上個月,一支香港芭蕾舞團自行刪減一段關於毛澤東的內容,這成為了香港報紙的新聞頭條,「現今連芭蕾舞團都要『自我審查』?」過去在英國殖民下擁有的自由及法治都在慢慢消失。再者,所謂「重生」指的是年輕人的新價值慢慢出現,他們會去爭取,不管是透過社會運動或是自己去開一家小店,實踐一種態度。(延伸閱讀:灣仔街邊欣賞時裝秀 非常香港好犀利!
然而,關於香港有趣、值得造訪的區域……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香港有個十分特殊的文化──「工業大廈」,過去,原是一間間的小工廠,工廠撤出之後,現今變成攝影師的Studio、咖啡店、文創小店、設計工作室、Live House等,在柴灣、觀塘形成一個新的藝術生態區,《Monocle》也有特別報導過。(延伸閱讀:灣仔星街特色潮店 彷彿置身歐洲巷弄的寧靜小區

圖片說明:Photo│flickr CC@kevinpoh

除了已經相當知名的SOHO區外,現在還有個新的區域很有意思,就是上環的「POHO區」,沿著普慶坊、太平山街的山坡路,開始出現許多小茶店、文青咖啡館,感覺很Relax,是我比較喜歡的地方。而銅鑼灣附近的「大坑」,原是個傳統社區,但最近變得很Hip,開了一些不錯的餐廳,目前去的人還不算多。除了上述那些,我認為南丫島等離島也是舒服的地方;而新界也有很多農、綠地,甚至還有溼地公園,如「馬寶寶社區農場」,同時也反映了這幾年新的價值,一群年輕人經營出一個友善耕作的地方,並開放遊客導覽。

圖片說明:Photo│flickr CC@Thomas Birke

回到獨立音樂層面,台灣在這10年裡發展得不錯,而香港在這兩年也開始有大型戶外音樂節,如12月的《Clockenflap》及《自由野Freespace Fest》,兩者都在西九龍海濱展開。西九龍是香港在21世紀最大的文化開發計畫,預計蓋很多展覽館、博物館等,第二屆的《自由野Freespace Fest》預計在12/14~12/15舉辦,規劃了創意市集、表演藝術、樂園演出等,台灣的929、林生祥,中國的萬能青年旅店等兩岸三地的樂手都會參與。(延伸閱讀:香港油麻地 百老匯電影中心&Kubrick

有很多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我其實很不認同,因為香港真的蠻活潑的,無論在觀光旅遊、人文生活文化都遠比我們所知道的豐富;而且,在重生與死亡的交會處,絕對會有很多事件與態度,都準備開始蘊釀及發生。

Narrate│張鐵志  Edit│鍾瑩貞  Photo│張鐵志、shutterstock

【Profile】

張鐵志

台灣作家、文化政治評論者,曾任《旺報》文化副刊主任、《新新聞》雜誌副總編輯,持續在兩岸三地主要媒體撰寫專欄。著作包括《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反叛的凝視》、《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現任香港雜誌《號外City Magazine》主編、《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主筆。

張鐵志│個人Facebook
《號外》雜誌│City Magazine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