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陳宣誠+蘇富源+任大賢] 邊緣地景—感覺的物質線

By 欣建築2014/02/26
article cover

圖片說明:[X-Site]北美館基地現況。(照片取自邊緣地景—感覺的物質線 臉書粉絲頁)


撰文、攝影、編輯 / 吳宜晏
圖說、模型照片 / 陳宣誠+蘇富源+任大賢 提供

移動,也是旅行的一部分

對陳宣誠、蘇富源及任大賢三位來自完全不同學習背景的人來說,能共同執行北美館「X-Site」計畫是一個契機,更是一個有趣的組合!陳宣誠表示,「其實在徵選期間,我們三人分隔台北、台中及台南三地,我們除了善用臉書等社群介面討論設計以外,當要見面討論這個案子的時候,就選擇交通必經的地點,例如高鐵站,因此對我來說,這個案子的成型過程跟旅行也有些關係。」也因此對陳宣誠來說,在高鐵停留與其他人談設計是一個蠻不一樣的經驗,除了原來的交通需求以外,還多了停留、聚集及會合等不一樣的目的。

圖片說明:任大賢(左)、陳宣誠(中)、蘇富源(右)



這跟這三位新銳建築師、藝術家的創作有什麼關係呢?對他們三位來說,這次的組合是反映當代是強調多樣性整合的時代:跨領域的組合、跨地域的流動以及跨媒材的表現。也透過移動﹝無論是網路或是實體世界﹞,來進行討論並加以整合及串聯。

創作之初、概念發想:前建築

因為本身在中原大學建築系任教的關係,陳宣誠在這次北美館的空間裝置競賽的提案期間,作為中原大學建築系學生的設計題目。初期他們也跟同學們一起發想,在北美館廣場前布局了許多各式各樣的裝置、造型等物件,但感覺都無法到位。


直到過程中聯想到蘇富源建築師曾經提到以竹鷹架來表達時,才初步決定要以竹鷹架來作為基本的材料及組構單元,陳宣誠表示:「重點在於無論怎麼樣的形式與材料,我們思考的是這件作品的背後想傳達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們希望這件作品完成之後,不去強調任何使用機能及目的性很強的語彙,本身就具有空間性。另外就是希望透過竹鷹架本身的材料及形式來傳達”前建築”的狀態。」

與北美館基地的關係:感覺的物質線

任何的建築物在座落的時候都有相對應的「基地」,對他們三位來說,這次的基地雖然是在北美館前廣場,但是他們看到的卻是既有北美館入口高聳的大廳:「我們試著將北美館大廳的虛空間實體化之後, 原尺寸的轉化到廣場來,讓彼此間成為一正一負的空間,也成為建築與裝置等二元的對話關係。」





對於空間的邊界及物質性,他們三位也有不同個看法:「在北美館現有大廳當中,我們可以判讀到建築物的柱樑系統及空間的邊界,就我們的知識層面來說我們也了解到其中有許多力學的原理,但是嚴格說來上述的知識都僅止於知識,卻是不可見的,因此除了正負二元對比之外,我們也試圖讓空間之中原來不可見的部分在新的裝置裡成為可見、可感受到的,並藉此討論兩者間的差異,而這也就是我們的副標題《感覺的物質線》所傳達的意義」。




那邊緣想要傳達的是什麼?為了要與北美館原有大廳穿越式動線、強調中心性對比表現,他們選擇了環繞中心、強調邊緣的動線型態,而模型中顯而易見的紅色扶手,從中山北路旁開始,順著廣場進入裝置之中,也同時述說著物質本身的故事,並扮演著地景的效果。

材料的物質性:竹構架

陳宣誠表示:「這次的竹子從南部取材,主要是作為蚵寮使用的,因此長度及斷面等尺寸都比較直聳且統一,高度約九米,不同於一般所用的竹子大都變形大且長度不一等特質」,但是自然界的物質還是有所差異的,例如整枝竹子從底端直徑約十二公分,頂部縮小至約六公分,這樣的物質特性,也已經被他們所計算在內,也藉此特質,順應著讓竹子立柱,也能從上到下來不同的斷面從粗到細來忠實表現材料的物質性。

圖片說明:靜置的竹子,等待更多可能性?(照片取自邊緣地景—感覺的物質線 臉書粉絲頁)




包含竹子的顏色他們也設想好了。順應竹子會因為展期時間的延長,由綠到黃改變顏色,而這樣的特質他們也希望能忠實地呈現在裝置之中,也讓人們從中能感受到時間所帶來的「質變」,進而也再度回應了「感覺的物質性」的議題。

以竹子為主要材料,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他本身負韌性、且容易位移的特質:「因此結構技師剛開始是建議我們要加入斜撐,已提升構架本身的穩定性,但是對我們來說,純粹的物質語言是重要的,能不用斜撐就不用斜撐,加上基地本身的地板也不能用破壞性的接合,因此關於竹構架本身的節點處理就顯得格外重要。」蘇富源建築師表示。



格外一提的是,在訪談時,陳、蘇、任三位還一邊在討論設計,並當著我們的面就將屋頂原來的帆布取下,蘇富源建築師說:「我們希望用最少的語彙、材料來傳達最純粹的空間特質,並藉由重複的系統來表現構築本身,並讓原來廣場的雕塑,甚至活動,也能進入到裝置之中,進而讓新的空間與原有活動及地景再加以結合,甚至對話」。

談到施工,他們三位也將這次的計畫與教學結合在一起。在進場施工初期,會先在中原大學建築系館前草地上搭起北美館廣場裝置的局部1:1試作(Mockup),而這組「作品」,除了作為裝置本身的材料及組構零件的實驗場域外,完成後成為中原建築系的教學及展演場所。



除此之外,系上號召及鼓勵建築系同學參與本次的實作,讓這次的「實戰」經驗也成為教學的一部分,甚至也號召了其他學校建築系的同學也一同參與製作(例如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並參與組構零件的研發、設計及討論,打開了學生的參與廣度,並促成的各校間的實質交流。



而現在,上面所談到的是事情都正在北美館前廣場及中原大學建築系館前發生著!而上面所說的事件,也在在的證明一件事:事在人為!那怕一開始只是一件競圖、一件作品,只要有心,就可以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最後結果會是如何?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延伸閱讀]

人物專訪|旅行觀點|陳宣誠+蘇富源+任大賢|旅行座標與時間門牌
http://goo.gl/CnCNRI

作品導讀|陳宣誠+蘇富源+任大賢|邊緣地景—感覺的物質線
http://goo.gl/unMRQO

相簿|陳宣誠+蘇富源+任大賢|邊緣地景—感覺的物質線
http://goo.gl/E1cmq0




[展覽資訊]
《X-site地景裝置計畫:邊緣地景》
>時間:2014/04/12 - 2014/05/18
>地點:北美館前廣場

《2014 X-site計畫入圍展:解放空間的9種想像》
>時間:2014/04/12 - 2014/05/18
>地點:美術館地下樓D區

>邊緣地景—感覺的物質線 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sensationline

>北美館 活動資訊
http://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New.aspx?ddlLang=zh-tw

====================
Profile
陳宣誠
2002年中原大學建築系、2006年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畢業,目前為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研究所博士。目前為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藝術顧問、策展人,曾任順天建設設計部課長、創作與理論研究室主持建築師及建築繁殖場領航員。

蘇富源
1972年生,成功大學化工系、中原大學建築系畢業,美國賓州大學建築設計碩士。曾任職於Antoine Predock Architect事務所擔任專案設計師。2010年於台北成立蘇富源建築師事務所,目前亦為台北市建築師公會學術委員。2007年起曾先後於私立中原大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實踐大學等建築系任教。

任大賢
1977年生,2004年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畢業。2010年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畢業。2006年曾獲台北美術獎。2007年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個展〝放設線〞。現居住及創作於台南。

陳宣誠蘇富源任大賢X-site邊緣地景北美館1:1實作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