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走讀筆記-王大閎建國南路重建案行動講堂

By 欣建築2016/11/30
article cover

攝影/何?融(何熊貝)

圖片說明:攝影/何?融(何熊貝)

攝影/何?融(何熊貝)

圖片說明:攝影/何?融(何熊貝)



大硯建築師事務所創意總監-蘇喻哲 (文內以蘇老師統稱) 與大家在台灣精品館門口集合,並從王大閎自宅重建的選地開始講起。當時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大硯建築師事務所與台北市美術館於討論時,就希望未來當自宅完工後,能成為北美館的另一展示場,便於讓北美館接手管理。

攝影/何?融(何熊貝)

圖片說明:攝影/何?融(何熊貝)

攝影/何?融(何熊貝)

圖片說明:攝影/何?融(何熊貝)



蘇老師帶領學員,延著以石板鋪成的步道慢慢走進自宅前的廣場,講解著高牆與前面廣場的關係,以及如何順應地形跟法規,做除一些細微的修正。再從狹高的墨黑木門中走進院落中,因為下雨與院子裡泥濘的關係,大硯建築師事務所很體貼地幫大家準備好鞋套,並請學員穿上鞋套參觀,一方便可以保護地板的原色,另一方面在拖下時可以順便清理沾到泥巴的鞋子。屋內地坪經特殊處理,水泥的配比是由工匠手工處理。蘇老師也談到,此次重建做了很多口述資料整理,曾參觀或居住過每個人的記憶多有不同,因此在重建的細部處理上,有很多討論,最後以蘇老師表示,「重建是不可能回到過去,重現格局的靈性及樣貌,是我們唯一可能做到的。」

攝影/何?融(何熊貝)

圖片說明:攝影/何?融(何熊貝)

攝影/何?融(何熊貝)

圖片說明:攝影/何?融(何熊貝)

攝影/何?融(何熊貝)

圖片說明:攝影/何?融(何熊貝)

攝影/何?融(何熊貝)

圖片說明:攝影/何?融(何熊貝)

攝影/何?融(何熊貝)

圖片說明:攝影/何?融(何熊貝)

攝影/何?融(何熊貝)

圖片說明:攝影/何?融(何熊貝)

攝影/何?融(何熊貝)

圖片說明:攝影/何?融(何熊貝)



蘇老師以此次建築重建的細部為例說明其難度,以及在尋找材料跟工法的難度。而這些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讓他跟營造廠費盡心思。

蘇老師語重心長的表示,這次經驗讓他瞭解到,「寧可改建修復,也盡量別重建,因為不論實體或精神都太困難。」

學員針對建築細部收頭的部分提出疑問,如地板的鋪面為黑色,是否有調色以及?縫邊條是否倒角等,蘇喻哲表示並未調色,是採用黑砂而產生的色澤。接著他說老房子還是需要有點年級沉澱的師傅,才能把房子的韻味表現出來,年輕的師傅雖然技術夠,但放不開會太整齊,反而少了靈性。但這不是絕對,因為旁邊新建的空間(之後可能作為書店),若採用老師傅的手法反而會怪,那就需要很理性的處理。蘇老師則指著內牆上的白漆說,在以前因為沒有水泥漆,因此是水泥粉光,而這種方式今日已經失傳了,因此很難去完善,重建上遇到的問題,多是這一類的。

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攝影/王進坤

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攝影/王進坤

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攝影/王進坤

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攝影/王進坤



接著在自宅內部繞完之後,蘇老師帶著學員走到屋外,談及新建空間(書軒)如何跟重建自宅呼應,他讓學員抬頭看,發現是採鏡面屋頂,來映照自宅紅牆建築,同時採用通透玻璃來呼應封閉磚牆,用鋼構這現代常用的結構系統,回應1950年常民常用的磚造結構系統。

攝影/何?融(何熊貝)

圖片說明:攝影/何?融(何熊貝)



蘇老師邀請大家進入書軒後,以PPT簡報的方式,為學員做完整性介紹。從建築的原本基地開始談起,談到都市的變遷,以及播放60年前的建築老照片,開始就這些影像做介紹。並談及從這些影像中給予他的感動,尤其是空間內的家具,看到王大閎建築師為了達到他理想的樣貌,因為當時台灣鋼構技術的缺乏,用手工的方式及替代材料克難的去完成家具。以及自宅曾經扮演過許多重要的角色。

攝影/何?融(何熊貝)

圖片說明:攝影/何?融(何熊貝)



他談及在這此重建中,他自己學習最多的是看到時間的力量,時間帶來的各種影響。而決定重建是華昌宜建築師發起,而決定重建的第一步是開始讀圖,因為並未有施工圖保存,因此是從四長有限的空間圖面開始,做計算來推敲出建築的各種尺寸,並蒐集同一時期的建築施工圖,來做輔助,最後完成了施工圖。

蘇老師開始就重建施工圖的部分,跟學員分享自宅看不到的細節,從其磚塊的組合方式,以及各式鉸鏈五金等細部。而這些圖面的繪製判斷,都是不斷在老照片、口述資料等來回。真實不神話王大閎,看他怎麼在當時貧瘠的台灣,去呈現融合現代跟中國傳統建築。

然在書軒中,蘇蘇老師試圖以王大閎及其自宅的設計營造理念為出發來發展,運用現代材料去呈現,回應當代的特性,但在建築的細部上用心處理。包括傳熱、鋼構屋頂的曲度、易於未來維修等。

書軒是蘇老師在基地一旁所建的作品,樑與柱是中國傳統建築不可或缺的元素與架構,蘇老師以輕巧地架構拉起了清透的玻璃盒兒,唯三堵不穿透的牆面,一為後勤空間與機電空間的所在,另外兩堵是一高一矮的隔音牆,並於更高處拉出了水平屋頂,屋簷下方以鏡面材質來反射周邊景緻,藉此融入環境且透過這樣的手法來與民國40年代的王大閎自宅做對應,以輕盈而澄澈的作品去對比建國南路自宅的封閉與沈重,以虛的空間去與實的空間互相吸引,對比與對話就是在這有來有往之間漸成詩篇。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是王建築師回台後的第一件作品,利用合院及園林的生活經驗與在想學習建築專業,設計第一棟屬於自己的住宅,完工後,他甚至將作品的圖、文、說明一應俱全地寄給了他的老師,也是現代建築大師之一-葛羅佩斯,他想透過自己的作品與恩師說明,他是如何以個人經驗將東方建築精神融入西方建築哲學,並成功完成屬於自己的建築風格及論述。

蘇老師說:「在這個案子之中,有部分的材質是運用紅銅鐵絲網、甘蔗板等材質,在溫熱潮濕的臺灣材質氧化是必然,顏色與龜裂後的紋路是時間流動,隨著消逝而出現的美。這樣的經驗是需要耐心去等待與培養,好的建築要以遠見及信心去設計與等待的。」

「東方建築」與「詩」中詞藻相仿,它擁有著可視性的空間、顏色,亦擁有著非可視性地宇宙觀與時間觀,自宅配置的四方回應著臺北的天圓,順應著自古來的宇宙「規」、「矩」。從空間到構造、從尺寸到尺度的平行都是細膩調整,並從其中尋找到能安置其身的位置。



延伸閱讀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重建開工動土典禮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456-live
台灣現代建築的朝聖地 – 王大閎自宅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8906-live



圖文/何?融(何熊貝)、王進坤


live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現代建築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