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生活

[臺北科大建築系99級畢業設計] 塭仔教會-阮ㄟ禱告室

By 欣建築2014/05/02
article cover

圖文提供/傅聖凱+賴寬誌+徐灝


設計案位置:彰化縣線西鄉塭仔村
業主: 黃淑娟
主要用途: 聚會、休憩
設計團隊:傅聖凱+賴寬誌+徐灝 /指導老師李明遠+潘天壹
施工團隊:真耶穌教會青年+傅聖凱+賴寬誌+徐灝
建築面積:約10坪
造價:57906元(僅材料費、不含人力工資及車馬費)
設計日期:2013/10-12
工程日期: 2014/01-03
主要建築材料:廢墟舊磚、舊木料(結構材)、舊木窗、C型鋼

日治中期,基督教傳進塭仔村,窮困貧乏的年代裡,一間土角厝或一座合院的內埕就是會堂,信徒聚集同在一處,那?就是教會。

九十多年後的春天,我們改造的舊豬舍落成,讓教會後方有了一處聚會禱告與休憩的所在。希望來到這裡的人們,能在舊建材上看見前人生活的痕跡、憶起村裡的美好過往,再攀上老木梯,看見教會發跡的老合院、看見美麗夕陽,撒在老塭仔的水面蕩漾。

1925年秋天的故事

真耶穌教會傳進塭仔村,從地主家開始,基督教的道理在線西鄉傳開。信眾從地主乃至佃農和漁民,時至今日,老一輩的人都記得那位傳教的地主黃呈聰,還有那間真耶穌教會。當年許多信徒將合院寫著祖籍的門額撤下,改成「信望愛」、「主賜宏恩」等字眼,這似乎意味著長輩們極欲傳承基督教信仰的初衷。

圖片說明:塭仔村內基督教發源,門額寫著信望愛的黃氏地主家



今日塭仔村裡的塭仔教會周邊,有著富含村民共同記憶的文化資產(老合院與醫館、舊會堂和文物),然而村內人口外移與高齡化等問題,讓這些老舊的房舍沒有太大的活化價值,隨著時間流逝,教會對發源的歷史與相關資產也漸失關注。

圖片說明:教會早期在合院內埕聚會


2013年六月,塭仔社區發展協會欲將教會後方的魚池池畔整治為公園,該基地緊鄰教會發跡的老合院,協會希望該文化資產能因著魚池周邊的整治而重現,然而既有提案僅作環境綠美化,對闡述古蹟價值的願景恐怕還有一段落差。得知此事後,筆者便萌生了一點想法,盼能將舊建物修繕成一個聚會空間的設計提案,喚起教友對教會發展史與現有文化資產的關心。

與地主溝通討論後,發現舊合院整治有其效益與私人產權等問題,但基於對實作的熱誠與堅持,地主還是提供了魚池畔的廢棄豬舍與廚房,作為可操作的對象。(我們萬萬沒想到,這個折衷方案讓整個設計過程與成果變得更加美好)

圖片說明:舊豬舍修繕前的照片


用建築的方法詮釋教會強調的群體價值/參與式設計和自力營造
「信的人同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使徒行傳2:44-45)」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裡,塭仔教會亦有類似的景況。為了讓設計體現這樣的群體價值,筆者與夥伴邀請了教會的大專青年共同參與設計,我們以「禱告」為題,探討基督教的聚會空間。我們期望提出的設計願景成為教友們共同的盼望,努力的成果則體現利益共享的價值。

設計與營造/設計、施工、修正
我們選在教會發跡的老合院裡進行參與式設計工作營,讓與會的教會青年能在做設計的同時,將最原初的教會氛圍融入設計之中。「困乏的年代、簡陋的教堂、對信仰的單純與依賴」,是我們普遍的共識。

圖片說明:真耶穌教會建築工作坊,第一次在合院內進行參與式設計


圖片說明:繼合院內埕聚會之後的第一代會堂聚會一景


「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馬太福音6:6)」
,依據幾段聖經論述,第一次工作營時,我們提出了空間圍塑性、時間感知性、自然元素(光、音、水)、象徵性建築元素、曲折的路徑等概念。

圖片說明:參與式設計中教會青年做出的概念模型



為了將概念實體化,教會青年在我們的引導下,融入前段的空間概念,繪製許多建物想像圖,並導出了「隱密性高、尺度較小的禱告室」「刻意引入天光與雨水的天窗、天井」、「破碎廢磚拼湊而成的磚牆(象徵性元素)」「具遮光與阻擋動線的格柵」等建築元素。透過1/50的模型組構,我們嘗試了不同的組合,並依據基地風大、降雨量多、人體舒適度等條件進行審核,最後篩選出了一個近似目前成品的紙上提案。

圖片說明:參與式設計


圖片說明:模型討論階段


圖片說明:建物外觀3D模擬圖


圖片說明:禱告室3D模擬圖



最終的紙上提案裡,禱告室的象徵性元素有二,一是提供禱告面向、用日照改變牆面紋理的哭牆,二是象徵靈恩的水滴狀天井;而施工過程中,我們發現天井與哭牆同時存在一個約三坪大的空間顯得相互爭寵,可能導致使用者進行空間體驗時無法聚焦,於是僅有哭牆付諸實踐。

圖片說明:施工中的哭牆



哭牆,是禱告室裡最亮眼的主角,因著天窗與入口,全天候的日照在紋理豐富的牆面上形成了不同風景。我們不對該牆做特定的宗教論述,意在讓使用者於觀察建築和自然的互動過程中,得出更豐富的信仰詮釋。

圖片說明:中午時段的哭牆


圖片說明:夕陽透過格柵,將幾何圖案映照在哭牆上



落成感恩聚會與建物使用狀態

圖片說明:落成感恩聚會


圖片說明:早期教會在合院內埕聚會


圖片說明:晚間的禱告室


圖片說明:週六下午的教會兒童聚會


圖片說明:禱告室內用廢磚砌成的「哭牆」


圖片說明:晚間活動一景


圖片說明:社區裡興奮攀上老木梯的兒童


圖片說明:建物平台上的風景─老合院、老塭仔(魚塭)夕照


後記

阿嬤,是黃氏家族最老的長輩、教會第三代信徒。看盡教會興衰,老人家不免對我們這群「來蓋房子」的青年抱持期待,但又懷著曲終人將散的感傷。我們無法確定日後的人潮能像落成後幾日那般熱絡,但希望人們能帶著教會美好的故事離開,讓先祖們的寶貴遺產,傳承。

圖片說明:來參加落成感恩聚會的阿嬤






作品導讀台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