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Glenn Murcutt 來台演講-放掉形式 尊重土地

By 欣建築2017/04/06
article cover

Glenn Murcutt;圖片提供/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攝影:藍子閎

圖片說明:Glenn Murcutt;圖片提供/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攝影:藍子閎


始終如一的工作態度與方式、對於土地人民的強烈關懷與不違反自然界運行法則的理念,讓這位2002年普立茲克獎澳洲建築師Glenn Murcutt在實踐大學的演講「Architect For Place」中相信讓在座的聽眾相當感動。自1969年執業開始,Murcutt就是「一人事務所」,直到現在雖然已經80多歲高齡,仍然是一人事務所。Murcutt表示,在過去40多年的執業中雖然榮獲了普立茲克建築獎,但每一件案子也從沒因此而讓品質下降過,而土地與人應該才是建築的起源。

Murcutt表示,曾與幾位他相當尊敬的建築師們合作過,這些建築師的理念甚至影響或是改變了他對於建築的想法,而其中一位便是他的妻子Wendy Lewin。Murcutt以其中一位建築師史蒂芬凱倫Stephen Keller的話作為簡報的引言:「人的生理與心智一直挑戰著大自然,在過去1000年來的大規模建築發展以及科技的快速發展下,也讓人們以為已能凌架於自然的運行之上。但是其實人的生理與心智一直與大自然習習相關,在尊重自然的考量,減少對生態的衝擊下所設計出的建築物與地景才能促進人類的健康並加強人們與自然的連結。大部分建築並沒有回應環境生態,浪費能源與不環保,並未告訴使用者他們是屬於自然環境下的一份子,讓他們誤以為能夠無限使用能源。」

除了低環境衝擊設計外,我們更該尊重人性、種族、尺度、基地的獨特性、動植物、水源、土壤及基地的歷史。在沒有空調的建築設計中,也應知道在不同氣候中該如何做設計?自然環境能對建築產生很大的影響,像是緯度、熱帶、溫度、高原、內陸及海岸等不同地方、通風、雨量等等因素。澳洲雖然被殖民過,但仍留下不少原始的自然風貌,也有著不同季節時產生的風向與溫濕度,應該也要讓建築能順應著這些自然的變化而有呼吸的空間,讓日光自然進入室內,讓我們聽見自然界像是水流、閃電及狂風的聲音,試著與「自然界的系統」合作,什麼是該進入設計之中,而什麼是不該納入考量的。在何種緯度下應該設計出何種功能的房子,了解材料的特性,因地使用,創造出無空調的建築、強烈的與生態環境連結及與地景配合的建築。在簡報中Murcutt也以一張平原上有著間隔而生長的樹林來說明這就是自然界的運作方式,連樹木都知道彼此間需有要呼吸與通風的空隙才行。人類需要思考建築與自然的關係,如何把對環境的衝擊減到最小。在會中Murcutt也投影了幾張澳洲當地的美麗綠地照片與奇特的地景,深深地能感受到他對於土地的關愛,試著不讓建築物破壞了土地最原始的樣貌。

Murcutt也提出了考量理性的組合方式,思考材料回收與是否能簡易地被組合使用的問題,也儘量減少釘子的使用,使用最原始的材料來達成永續且自然的建築,而建築工法則需配合在地的技術及氣候。Murcutt也以幾張在歐洲只使用石材、泥土及玻璃建築元素所組成的房子,說明只使用這些簡單建築元素的房子,在幾百年後仍能發揮其該有的功能,這都是最好的證明。在使用水的方面,因為澳洲缺水,該如何去儲存雨水及用來防火,以及防火設計的考量,防火材料的使用。考慮大自然的循環,人在其中的和諧性,避免有危害影響到自然的可能。

澳洲有非常豐富的植物樣貌,跟地理風景。植物能夠適應環境去生存,我們建築師也該具備這樣的能力。台灣海岸也有與澳洲相似的濕地,地景知道該如何去回應氣候,形式不代表什麼,自然不會為了形式而去塑造形式,我們要忘了形式,「Form is nothing!」

原住民不會為了形式而設計,他們是直接用建築回應氣候環境,善用樹皮來當房子的屋頂,在不同氣候會轉動屋頂,來對應四季氣候的變化。其房子的每個構件元素,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而非為了形式而存在。現在世界上新建的建築,有那些可以在兩百年後依然存在呢?以前的人不需要建築的知識,就知道陽光的方向如何,風的走向,颱風有多麼危險,就知道該如何去回應,而這些都不需要唸書就該知道的。從小就學習材料的特性以及組合的重要,了解與自然共存的重要性,而非只知道利用空調。若在澳洲設計建築,就要瞭解濕度、氣溫的變化、四季風向的變化等因素。

手繪圖對於Murcutt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手繪圖是用來發現而不是創造,可發掘出建築與環境及地景的關連性,他常常在短時間內畫上幾百張的手繪圖,指出他這輩子都是在努力發現最佳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去創造。每個空間有其自己的性格,每個使用者又有自己的喜好,因此建築師要妥善去安排這些空間的不同需求。我也建議建築師不要把所有的理念都設計在裡面,這會變成是一場災難。同時,剖面圖也是思考建築能呈現的可能性,因為透過不同的剖面,就能察覺到不同的空間形式與功能,然後再進入到平面上。現在,形式變成了顯學,但這容易變成不適當的建築形式,並未考量空間的層次及建築與環境、氣候、構造的關係。電腦是很好的工具,但不該取代手繪,因為手繪是最直接的,建築師最能夠去表態,去感受及想像,是要面對新的構想還是要沿用舊的方式。

整場演講會中,Murcutt一直強調著永續性、健康以及跟人跟自然的關係,表示他雖然年紀大了,但這項理念卻一直存在心中。Murcutt表示現在是一個奇怪的建築年代,建議身為一位建築師,應把人性、文化以及與土地的關係考量至設計之中。他引用了墨西哥建築師Louis Barragan的話:「Any work of architecture which does not express serenity is a mistake.」也就是與自然的合諧能創造出令人愉悅的建築。從1969年至今,他的事務所仍是一人事務所,沒有電話也不用e-mail,至今依然使用寫信的方式與外地聯繫溝通。或許也因為如此,才能讓這位建築大師能有更多的時間持續地探討建築與土地的連結,持續發掘出屬於他獨特風格的建築。

「Architect For Place」演講會場;王進坤攝

圖片說明:「Architect For Place」演講會場;王進坤攝


「Architect For Place」演講會場;王進坤攝

圖片說明:「Architect For Place」演講會場;王進坤攝


「Architect For Place」演講會場;圖片提供/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攝影:藍子閎

圖片說明:「Architect For Place」演講會場;圖片提供/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攝影:藍子閎


Murcutt於雪梨近郊作品-Arthur & Yvonne Boyd Education Centre

圖片說明:Murcutt於雪梨近郊作品-Arthur & Yvonne Boyd Education Centre


Murcutt於澳洲北領地Yirrkala地區的Marika-Alderton住宅

圖片說明:Murcutt於澳洲北領地Yirrkala地區的Marika-Alderton住宅


Murcutt以澳洲原住民對於自然環境的本能回應來說明建築應尊重自然法則;蘇琨峰攝

圖片說明:Murcutt以澳洲原住民對於自然環境的本能回應來說明建築應尊重自然法則;蘇琨峰攝


Murcutt表示透過手繪圖最能實際了解建築與當地環境的關係;蘇琨峰

圖片說明:Murcutt表示透過手繪圖最能實際了解建築與當地環境的關係;蘇琨峰


澳洲北領地Yirrkala地區的Marika-Alderton住宅

圖片說明:澳洲北領地Yirrkala地區的Marika-Alderton住宅


Murcutt以傳統回教顏色與型式作為墨爾本清真寺設計的靈感來源

圖片說明:Murcutt以傳統回教顏色與型式作為墨爾本清真寺設計的靈感來源


Murcutt作品-墨爾本清真寺;蘇琨峰攝

圖片說明:Murcutt作品-墨爾本清真寺;蘇琨峰攝


Murcutt作品-墨爾本清真寺;蘇琨峰攝

圖片說明:Murcutt作品-墨爾本清真寺;蘇琨峰攝


Murcutt作品-墨爾本清真寺;蘇琨峰攝

圖片說明:Murcutt作品-墨爾本清真寺;蘇琨峰攝

Murcutt作品-墨爾本清真寺;王進坤攝

圖片說明:Murcutt作品-墨爾本清真寺;王進坤攝


Murcutt墨爾本清真寺手繪圖;蘇琨峰攝

圖片說明:Murcutt墨爾本清真寺手繪圖;蘇琨峰攝


Murcutt與其他二位來賓Philip Goad及Juhani Pallasmaa會中與聽眾座談;王進坤攝

圖片說明:Murcutt與其他二位來賓Philip Goad及Juhani Pallasmaa會中與聽眾座談;王進坤攝



【相關國外走讀】
>琨峰帶路?漫遊雪墨雙城:普立克茲獎得主格蘭?穆卡特建築參觀、吉隆圖書館、黎凡特山酒莊、雪梨歌劇院7日
https://goo.gl/xRCyPd

【延伸閱讀】
>Glenn Murcutt: 清真寺變了臉 Architecture of Faith
https://goo.gl/A1PXsx 


更多建築相關活動資訊,請上【欣建築-現場直擊】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50146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
GlennMurcutt澳洲建築墨爾本清真寺Architecture For Place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