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勤美綠圈圈] 以藝術改造都市體質 - 2014綠圈圈生活藝術祭

By 欣建築2014/07/18
article cover

圖片說明: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綠圈圈生活藝術祭總策展人 - 何承育

撰文,攝影/何?融(何熊貝)

城市因開發與市場的需求,建築越蓋越高,讓人們離土地越來越遠,人與人的互動也日漸減少,綠地就成了重要的城市資源。由諸多不同屬性的空間銜接成的都市,“環境價值”一直都是無法以單一空間都換取的元素。在勤美集團尚未進入台中草悟道,這裡除了重劃區、建設用地、公寓、飯店以及百貨商場之外,就是一些逐漸老化以及窳陋的房舍,巷弄間堆滿了許多居民不常使用的廢料或是人們丟棄的垃圾,使街道顯得無精打采。自2007年台中市政府所提出的「台中之段經國園道景觀改善計畫」後,「綠園道-都會綠帶再生改善工程」成為台中市的改善重點之一,草悟道逐漸形成一條猶如河流般寬廣的休憩綠帶。勤美文化藝術基金會於2010年提出「CMP BLOCK 台中人文生活美學特區」的構想,每年串聯上百個文藝團體、文創人士等,致力打造台中的在地文化能量。

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運用屬於璞真建設集團的空地與建設營造部門的能力以及資源,思考如何使公司保持損平為目標,以“永續經營“持續與周邊的商業環境保持良好互動,逐步改變該環境的“體質”。近年,草悟道周邊治安變好了、居民對環境的意識不斷提高、公部門與周邊商家都開始投入資源,使該區域所有單位都有獲利的可能,台灣目前也有許多建設公司也是朝向改變環境體質為目標,例如:忠泰建設、立偕建設等。

2013年,勤美術館的《綠圈圈夏日藝術祭》,邀請了許多藝術家進駐於文創聚落LAB,並以誠品以及金典兩個綠園道為基地,讓年輕的藝術家在這裡持續創作,不斷發想如何與街區串聯。以原創精神將一個小學閒置地改成可以辦展的美術館,為了尋找這裡與其他展覽空間不同之處,嘗試過許多方式辦展,而衍生成現在這顛覆傳統的“社區關懷”型藝術祭。傳統的展覽形式,出發點大部分都是培育年輕藝術家、策展以及公共裝置/設施,看似三件不相關的事情,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卻將其視為同一件事情,且視為一個循環的流程。總策展人何承育說:「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於策展方面,仍屬年輕的策展團隊,在面對藝術家我們以贊助與培育為出發,並成為藝術家們的夥伴,與他們在實踐作品時,透過璞真建設工程部門的知識與技術,共同克服困難、學習、努力,並與居民與藝術家長期溝通,讓三方能夠緊密結合,這也是我們不斷學習的部分。」

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正努力地去打造一個擁有文化能量的藝術環境,經由創建硬體以多元的軟體,去帶動社區美感、提升居民對環境的認同,並將文化、創意、產業三者串連帶入生活。

藝術家創作時的發想過程,總會先解讀主題所要表達的事物後,將平時所洞悉事務以及觀察到的社會樣貌,轉化為他所要的作品,並逐一呈現。創作過程就像撰寫論文一般,會因思緒的改變或是論點的辯證,而逐漸趨向不同的結果。如此一來,設定框架與限制的重擔就會落在策展人身上,總策展人何承育說:「當給予藝術家過多的框架,會壓抑藝術家的創作空間,但給予過度寬鬆的空間,藝術呈現的主題則容易偏掉。所以主題的設定與給予框架之間的比重,就會變成最難以拿捏的問題。」

然看過「2013綠圈圈夏日藝術祭」與最近去過「2014綠圈圈生活藝術祭」的人一定會問「去年與今年的展覽除了作品不同,還有哪邊不一樣嗎?」以展覽的形式來說,兩個藝術季的確有許多相若之處。就以《少一味飲料吧》來比喻,2013年的牛奶瓶邀請到藝術家,幾乎都是以平面設計的作品,例如、陳俊良、王艾利、都市酵母等多位著名設計師與團隊,因為已經設定好了一個既有的框架,所以可以於遠端以檔案傳輸等各種方式,針對每一個牛奶盒上的版面設計做調整,以最簡單的方法做到最好的呈現。

而2014年則沿用同樣的方法展出作品,相同的地方就是“牛奶盒”,但最大的差別並非主題,而是巨大牛奶盒的框架。其原因就出在,今年所邀請的藝術創作者是10位媽媽藝術家,有些藝術家的孩子甚至還不到三個月。何承育說:「今年因為這樣的框架,我們可以給予特定單位或藝術家新的契機,讓這些已經成為媽媽的藝術家,可以一邊創作一邊在家中帶小孩。」一個精采的藝術展必須在定義主題時,就開始思考成就展覽的方法以及實踐的流程,除了探索適當的方法,去實踐年度主題,並嘗試打破限制藝術家的創作枷鎖,同時打造專屬於該展覽的事蹟與故事,且襯托出作品背後的故事。

「社區營造」常以藝術作為介入社區的手法,透過簡單的工作坊,讓居民可以藉由自行創作整理環境以及裝飾社區,使社區居民認識自己的居住街廓,藉此提高向心力與認同感。那針對已經老化的社區呢?

圖片說明:忠明13鄰社區塗鴉

圖片說明:忠明13鄰社區塗鴉

如果單以忠明13鄰來看,勤美文創、金典 綠園道商場運用與社區營造雷同的手法,伴隨藝術家一同與居民對談,並動手清理窳陋的街角,再由藝術家於社區的巷弄內繪上自己的創作,然改變的環境仍然是“單點”效應,難以造成活絡區域的效果。但以整個藝術祭來看,將勤美術館二樓的《群眾自造》作為點的中心,向外拉出幾條線會經過幾個類似“都市針灸點”的藝術創作,例如:《毛線轟炸》、《綠光計劃》以及《忠明13鄰社區塗鴉》,如果加上科博館旁演化步道的《侏儸紀進行曲》、與散落各處的《鳥瞰城市》等藝術創作,在地圖上拉起直線串聯,會發現整個區域會由交織的線條佈成一個面,持續透過講座、手作課程,在這個範圍內持續轟炸,或是於藝術季結束後,持續舉辦各類活動與展覽,於交織的都市肌理內不間斷地擾動。

圖片說明:范特喜微創文化/家家時驗社、伴伴

圖片說明:范特喜微創文化

今年的「2014綠圈圈生活藝術祭」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雖延續與去年展覽相似的框架,但拉寬了藝術祭的活動範圍以及議題的深度,持續修改藝術展的流程細節,並創造更多機會給不同的藝術家,除締造了草悟道新風貌,與周邊特色小店的集合,更是擴充了人們對該地區的想像以及新生活態度。

[延伸活動]
圈圈走讀-巨型熊軟糖 x 意識流想像力
http://bit.ly/1tcbHRA

==========
何?融 / 何熊貝
蘭陽技術學院建築工程系、華梵大學藝術學院建築設計學系研究所、台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建築研究志工團《CxCITY》公關長暨社群經理。現任雄獅集團欣傳媒社群發展部企畫專員,主要任務為《欣建築》線上誌週五主編、文字記者以及建築相關主題活動的策劃與執行。
何熊貝綠圈圈生活藝術祭綠圈圈夏日藝術祭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