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中國新銳建築師談自身的unique及社會貢獻

By 欣建築2017/07/03
article cover

王輝/URBANUS都市實踐主持人;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王輝/URBANUS都市實踐主持人;攝影:王進坤


王進坤:談談這次來台灣看建築作品的觀察?

王 輝:中國跟台灣相比,可以發現台灣作品在精緻度上,比中國作品好很多。這因為台灣正處在晚期資本主義的狀態下,建材及施工技術精良,會使建築師的作品往精緻的路線發展,但若未能控制好界線,會使建築產生用力過猛或裝飾過多的狀態,但這並非指一般的室內裝修,而是設計型的、探索型的裝飾,但仍難免會感受到多餘、無病呻吟,甚至混淆原本創作的主旨,因而使人在建築體驗中感到不連貫。台灣當下的工業基礎、建築設計水準都非常好,從業人員的教育背景也很優良,也多在學校教書,以學校為平台同時進行學術的探討,但在這麼好的基礎之下,到底是缺了什麼?我認為就是缺了股「猛勁」、「清新」以及沒有「Focus」。我認為台灣建築師的作品基本水平是好,但若這「好」之中能夠再多一點「壞」、一點「狠」、一點「野」,那將會有很大的突破跟進步。

王進坤:你認為台灣相對中國建築作品少了點野性,這差異是來自哪?
王 輝:台灣相對中國是個穩定、文明的社會,這墊基於「法治」的健全,我時常被台灣同業詢問,你這作品中的這個合法嗎?法規的規範是怎樣?你怎麼去突破?從這就知道,台灣在這方面的管制是嚴格的。今日我們都受到法律的限制及保障,其實遵守法律是滿足社會的最低約束,但為何今日建築的法律規範卻相當嚴苛,是因為擔心若法律設在最低標準,建築師以最低標準設計一個很小兒科的作品,會造成很多問題,因此把最低又設到很高,讓有志在建築中嘗試探討的建築師,為遵守規範而綁手綁腳,而什麼事情都做不成。舉例來說,假如人的心智水平都到達到很高的自律,遇到災難時能保持安靜,依照指示逃生疏散,那很多逃生規範限制就不需要了,但這不可能,因為面對災難人的動物性就出現了,什麼理性自律都丟在一邊,因此建築為防範災難,會設有很多日常不用到的逃生避難空間,但這就是法律規範存在的意義。在文明越高的國度裡,規範就會更嚴格,除此之外還需要考量公平性,因而限制了建築的藝術性跟實驗性。由於法律的限制是套用在所有人身上,因此建築師若能同時符合法規,並做出突破性的實驗,就會獲得專業界的讚揚。
────────────────────────────────────────
時 間:2017年5月21日
地 點:台北遠企飯店三樓宴會廳
撰 文:王進坤/欣傳媒建築社群採訪編輯
主持人:王輝/URBANUS都市實踐主持人


中國新銳建築師講座實記
王 輝:請三位中國建築師,以自己的建築作品回應以下個問題:1.對當下社會的貢獻(普世性)?2.What’s unique about your Architecture?這二個問題,應是每個學建築的人都在尋找的,而這個追尋放在今日的中國,挑戰非常嚴峻,因為在開放後的短短二十年,中國的鄉村及城市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這個劇烈變動的狀態下,建築師該如何同時能對社會貢獻,並找到自己建築的unique。
朱競翔/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朱競翔/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攝影:王進坤


因為山就在那(Because it's there)─George Mallory
朱競翔/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延伸來看這句話,其實「山」可以替換成各種挑戰的目標,我們為何要去挑戰這些,就是因為「他」已經在那了。身為一個建築專業者,我看到當下社會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被正視、面對及解決。但若實質來看「山」也是切斷道路、使資源不連通的阻礙,不論台灣或中國,都有許多位於山中的偏遠村落,因為交通不便,而使發展遠遠落後於平地的鄉村或城市。幾次下鄉看到的情境,粗估偏遠鄉村落後城市整整三十年,這三十年中鄉村沒有人去理會,這情況引起許多NGO組織的關注。而找上我去協助,是因為派遣志願老師去,由於太過偏遠老師也無法久待,會需要空間來輔助,但不能像過往用固著在地上的方式,因為研究型的房舍很快就會因為鄉村收縮而廢除,因此發展出可移動的「格子童趣園」系統。

格子童趣園的構造是以木頭隔板為主材料,並採預鑄的方式,用開放的結構系統,來因應鄉村中專業建築人力的不足,為此在計劃時就決定要著重在技術面,建立清楚的營建體系,計算出所需勞動力,以標準化、工業化的方式,在工廠將組件生產完成,經由完善的運送及組裝計畫,使構件能運到基地,讓沒有營造專業的一般大眾,也能順利且快速的組裝,不但能加快施工速度(三天),也能夠確保建築的品質。由於鄉村資源匱乏,空間中難有不斷更新的書本、教材及玩具,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決定那就讓空間本身就有趣,可以不斷的吸引孩童願意進空間使用。因此在童趣園的空間中,不論牆及地板都是一格一格的坑,讓孩童在空間中能夠攀爬遊戲。因為孩童的身體還在成長,因此到處是坑的教學空間,能引起他們的喜愛,孩童在空間裡面跳躍、攀爬,用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去感知這個空間、使用這個空間,也讓教師們開始思考新的教育方式。

這件作品因上述的理由引起各界的關注,而開始在許多不同偏鄉被建造,我們也因應不同環境及需求,而做出不同的設計變化。當建築師、NGO組織都退場,這個空間還是可以被鄉村使用,因為它引動了居民、孩童去建造及使用,而這是最重要的事情。除此之外,對偏鄉需求及使用對象的調查分析,是使我們能做出精準的判斷的原因。模組化系統不但能降低,同時藉由社區居民自行組裝的方式,達到凝聚社區意識,建築因而能激發使用者,產生出新的活動。
瞭解更多─朱競翔作品「鞍子河自然保護區宣教中心」


李興鋼/中國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李興鋼建築工作室主持人;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李興鋼/中國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李興鋼建築工作室主持人;攝影:王進坤


勝景幾何(Poetic Scenery and Integrated Geometry)
李興鋼/中國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李興鋼建築工作室主持人

中國在這近二十年中,建築的發展非常快且龐大,因此給包括我在內的年輕建築師,有非常多的機會去實踐。我是個比較隨性的人,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希望能夠自然而然,不要刻意去追求什麼。中國的建築從業人員,有幾種不同的工作模式,「標準營造」的張軻建築師屬於海歸派,開個人事務所做許多有趣的嘗試,如改造都市巷弄中的合院。朱競翔建築師則是在大學教育裡面,做學術、研發性的嘗試。劉家琨建築師同樣是自行開業,扎根在中國西部的成都,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去設計建造。我是受國內建築專業訓練,在中國特有的設計院系統裡擔任建築師,並在中央企業的中國建築設計院工作,相對地方設計院,是沒有主場的國家隊,要到中國各地去設計建造,每個作品要面對的課題,如基地環境、建築類型、使用需求等,都不相同,但在這些不同的條件及課題下,我們應該要有自己的態度去面對,因此我提出「勝景幾何」的概念。

勝景幾何的「幾何」是跟建築相關,它對應人工性和物質性,是形而下的,而「勝景」則與人對詩意的體驗相關,它對應自然性和精神性,是形而上的。勝景幾何並非字面上理解的把建築物做得像地景一樣,它強調的是人工造物與自然風景的結合和互動所形成的情境,而人工和自然並不是絕對的,它們之間往往可以相互轉化,它可以存在一種自然化的人工或者人工化的自然,同時勝景幾何也是一個問句,它代表了我們在每一個設計專案中對現實的追問和對自身工作的反思。當有了這個核心,在面對不同條件的建築案時,能夠清楚地回應。
瞭解更多─李興鋼作品「鏡鑒博物館暨汶川地震紀念館」


劉家琨/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主持建築師;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劉家琨/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主持建築師;攝影:王進坤


「再」從再生磚到西村大院
劉家琨/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主持建築師

地震是地球跟建築的事情,再生磚來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我因應倒塌的建築廢料而發明的建材,一來房子塌掉之後馬上又會被重建,那就需要建材,二來殘破的廢墟需要被清理也是問題,而回收廢建材再轉化為新建材,是一個合理的作法。由於廢鋼筋是能夠回收賣錢的,因此我介入的是抽掉鋼筋留下的廢骨材回收製作成「再生磚」。再生磚是廢棄材料的再利用,同時也是情感的再生、傳統生活的再生,已經不單是單純的材料。再生磚還有個意義,是由我自發主動研製的,而不是受他人委託設計,這也打破我們建築師一般的工作狀態,讓我藉此對材料有深入的認識,如材料要用在那些地方,才能在工藝上、情感上會有怎樣的表現,同時也點醒我,建築師是能主動出擊的。另外,胡慧珊紀念館在情感上對我有很重要的意義,在大地震發生的當下,個人是很難做什麼的,因此決定就做自己能力能做的事,我拿手的就是設計房子,因此就為她設計紀念館,是回到最原始的房子形貌,內部是展示她留下的生活遺物,建築是能不只為大歷史服務。

西村大院基地在成都大規模住宅區中,做出開放的公園院落,服務周邊住宅區。汶川地震對我的另一影響,是決定把建築師的設計權力(美學)下放,不要做的那麼細、規範那麼多,我理解到再怎麼去規範限制,公眾進來使用你的美學就被破壞了,因此只做大框架的規範,讓每個店家保有自己表現的權利。在大院的空間中,分成大、中、小竹林院落層層相套,面向公眾開放,能自由穿行,再現傳統生活環境,激發集體記憶,延續了成都人民熱愛的竹下休閒傳統生活方式。我認為建築師是要誠實並勇於面對的,該面對的課題就不要藏,要翻出來正面應戰,放下沒有意義的姿態,不自我設限的去學習。
瞭解更多─劉家琨作品「水井街酒坊遺址博物館」「西村大院」


結語
鄭時齡/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中國目前註冊的建築師約五萬一千餘人,等於四萬中國人中才只有一位建築師,因此任務繁重。而這一代建築師(四十至五十)的特點,在於皆受到良好的教育訓練以及國際視野,並很早就站上世界的舞台,將中國的建築介紹到國際,在經過十餘年的專業歷練後,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標跟社會責任。

陳 邁/宗邁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台灣國家文藝獎得主
這三位中國建築師除作品有個人風格外,勇於承擔社會責任,而這是過去台灣建築師較缺乏的部分,在台灣ㄧ般人對建築師的觀感,總是認為是幫富人服務,台灣建築師應該要看齊這一塊。


【延伸閱讀】
>遠東建築獎
http://femf.feg.com.tw/#ad-image-0
>直擊李興鋼建築師作品─「鏡鑒博物館暨汶川地震紀念館」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25211-feada
>直擊張永和建築師作品─「十年大事記館1966-1976橋館」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25288-feada
>直擊劉家琨建築師作品─水井街酒坊遺址博物館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25200-feada
>直擊朱競翔作品「鞍子河自然保護區宣教中心」+劉家琨作品「西村大院」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24993-feada
=====================
文字、攝影:王進坤


更多建築相關活動資訊,請上【欣建築-競圖獎項報導】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50148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
遠東建築獎台北李興鋼王輝彭競翔劉家琨陳邁鄭時齡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