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生活

歷史的意義在於藉回顧,來思考當下正進行的事情(談法國建築思想)/訪褚瑞基

By 欣建築2018/03/28
article cover


Salt Works C. N. Ledoux;攝影:Rolf Süssbrich/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法國建築崛起的緣由

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之後,美國的勢力開始崛起,更於二戰(1939-1945)之後成為世界最強的國家之一,自此世界文化開始受美國影響。但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西方世界可說是以法國的文化為基礎。褚瑞基表示這是因十七世紀太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的強權崛起,而其中對建築最直接的影響,是1665年路易十四聘請義大利建築師貝里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從羅馬來到巴黎設計凡爾賽宮的東向立面,卻在完工之後被當時負責皇家建設的財政部長讓?巴蒂斯特科爾伯特(Jean-Baptiste Colbert,1619-1683)抨擊其風格已經過時,並將其送回義大利。路易十四轉而委由建築家普洛(Claude Perrault)接手設計,藉此將貝里尼及義大利定位為過去,宣告法國才將是面對未來新的標準。於1671年路易十四召集法國建築師,由科爾伯特創立皇家建築學院,法國的影響力就是在這一刻被奠定。

建築學院成立後開始大量出版各類書籍,並將諸多義大利文、拉丁文的經典著作翻譯成法文,如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De Architectura)等,開始掌握文化的主導權。之後凡爾賽宮的形式開始被大量複製,出現在法國及歐洲各地。法國皇家建築學院並時常舉辦會議,來定義建築的形式及法則,如十七至十八世紀的啟蒙思潮,十八世紀出現的新古典主義,以及十九世紀的新希臘風等,都跟法國有密切關係,因為建築學院不斷的辯證、研究及討論,而展開法國的建築盛世。

延伸講座:法國建築及世遺之旅

建築是反應政治的結果 新材料創造新美學
法國是歐洲最古老的王朝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西元四世紀,連接羅馬文化跟基督教文化,是權力穩固的國家,在文化思想上非常開放,引領歐洲文化思潮,以及啟蒙運動的展開等,在建築上後巴洛克文化,羅可可風、西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幾乎都是以法國為主。但也卻因連年戰事、皇室虛浮導致國家財政困難,引發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歷史悠久的法國王朝也是首個面對新文化轉向的國家。褚瑞基指出建築是最直接反應政治的結果,在皇權時代要滿足皇家貴族的需求,當由人民主政時,建築則必須解決人民的需求,因此所有建築的計畫會翻轉,並快速落實。

除在思想上,新材料的出現同樣重要,雖然英國的工業革命領先於法國,但英國不論在地理跟文化論述上,皆處於歐洲的邊緣,如巴洛克的論述是從羅馬而來,新古典主義則是由凡爾賽宮演化而來,因此當十九世紀英國率先發展鋼鐵技術成熟後,運用較多在工業建築上,直到技術傳到法國後,才開始有理論研究如何跟文化建築結合運用。最早是1953年法國建築師Henri Labrouste設計的Sainte-Geneviève圖書館,Henri在重要建築中首次運用鋼鐵,之後同為他設計的法國國家圖書館(1868),再次於空間使用鋼鐵,精彩的闡述新材料何跟舊建築形式產生連結。

而鋼鐵的特性跟構造方式,與原本石材是完全不同的,也因此發展出新的比例、美學,成為一個巨大的革命。褚瑞基更指出因鋼鐵的出現,讓建築跟工程開始分裂,表示法國建築學院內部自十八世紀末就分成兩派,一派認為建築師應學習應用科學,另一派則堅持專注於美學,學習拉丁文以及比例,兩派針對此時常辯論,而鋼鐵的出現直接導致法國將建築師跟工程師拆成兩門專業教育體系,分別是布雜(Beaux-Arts)跟建築技術學院(Polytechniqu)。鋼鐵的出現影響許多公共建築,如圖書館、教堂等需要大跨距的空間設計,因此許多建築師反對布雜系統的學校,覺得太過於傳統,進而選擇面對新材料及科技。

而另一個重要的建築材料混凝土,在羅馬人時代就已經出現,但直十八世紀才開始又被重視而進行實驗,由於混凝土抗壓性雖好,但無法解決拉力,也是由法國工程師最早開始提出各種理論,來試圖克服這個限制,包括鋼筋籠系統、懸挑的紮筋系統、無樑板系統等,但鋼筋混凝土在1903年前,因受專利限制以及尚未被規格化影響,一直無法被用在住宅設計上。最先開始運用在住宅上的是法國建築師Auguste Perret,在1903年他首先改變了建築空間計畫中對於混凝土使用方式,建造出全世界第一座混凝土公寓。而建築師柯比意曾在他的事務所工作十四個月,熟知鋼筋混凝土的技術,敏銳的柯比意意識到混凝土具有很大的潛力,因為其興建方式快速,能有效解決都市化急需大量房舍的基本課題,開始大量使用,在設計中不斷實驗其特性,成為邁入現代建築的關鍵。


La Tourett;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Maison de la Culture Firminy;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建築傳播的關鍵因素
知識跟思想的建構跟傳播,與權力及財富密不可分,如此才有資源招攬人才,並供人才進行大量實驗。而法國剛好在關鍵的時間點上處於國力的巔峰,因建築是皇家貴族及富商展現自己的權力跟財富最明顯的方式,再如此強烈的需求下,建築學院必須致力開發新的技術跟材料,滿足皇家貴族的需求,而當政治風向轉變為平民百姓時,又會有新的需求被滿足,在這樣不斷的輪替中不斷的成長。

再來則是文化傳播工具的手段,在過去即為翻譯及印刷,今日則是網路資訊平台,這些流通的工具會將新的觀念快速傳播出去,在不同的地方被學習而運用。褚瑞基並以北韓為例說明,表示做為獨裁國家北韓並不缺乏資金,但因為限制資訊流通,導致國內科學家無法跟上趨勢,失去吸收新知識的機會,土法煉鋼下難有突破。雖然今日因為網路媒介的傳輸,使全球資訊傳播似已沒有時差,但個人的判讀能力及翻譯的精準,仍然是最為關鍵的一環,才能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吸收內化並堅定自己的步伐。


Pont du gard;攝影:Patrick Clenet/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Marseille Musée des Civilisations d'Europe et de Méditerranée;攝影:Technob105/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講師│褚瑞基
賓州大學建築博士候選,賓州大學建築碩士。目前為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並為實踐大學、元智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現任《台灣建築雜誌》總編輯,同時為政府公共藝術、都市設計審議、藝文發展等相關領域之多個委員會委員;參與社會公益團體,包含建改社理事、台灣歷史資源協會理事、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協會理事、以及台北開放空間基金會董事等職。

旅行,對於褚瑞基無異是生活的一部分,曾經獨行橫越美國大陸、幾乎西歐所有國家 - 他藉由旅行尋找自我。在孤獨的旅境中,他視所有被凝望的景致成為投射自我的影像到以及認識這塊由不同人種、文化所創造的文明中交互詰問、相互砥礪的根基。



【延伸閱讀】
>褚瑞基/法國的建築思想學習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5092-RAYCHU
>褚瑞基作品─「屋頂上的日子」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96025-RAYCHU
>褚瑞基 - 首爾 新時代潮流的引領
https://solomo.xinmedia.com/travel/16621-Seoul
>[褚瑞基]旅行讓知識更有故事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6638-RAYCHU
>[褚瑞基+銘傳大學建築系]「新屋 心之家」計畫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6640-RAYCHU
=====================
採訪撰文:王進坤
圖片提供:褚瑞基、維基百科


更多建築人物相關活動資訊,請上【欣建築-人物專訪】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news/interview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
建築思想褚瑞基Ray路易十四建築講座法國建築啟蒙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