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

理和建築的演進軌跡:務實回應居住與生活的本質

By 欣建築2018/11/06
article cover


之前探訪理和建設時,由業務部副理紀伯坤及設計部洪嘉信建築師兩位,深入介紹理和建築的想法與生活思維後,引發了我們想實地探訪理和二十三年來實際作品的興趣,希望在實地探勘下,能夠更加瞭解理和的建築是如何將思考與實務真正整合,創造出符合理念的作品。

在理和建設設計部洪嘉信建築師的帶領及解說下,我們走訪了「大地子民一期」、「原風景」、「晴耕雨讀」這三個個案作品,當然也沒漏掉正在興建中的「歇雲」。據洪建築師表示,理和成立二十三年至今,僅推出八個作品,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公司為了能專心一意地解決施工中各種可能面臨到的問題,所以一次只會有一個建案在施工,讓團隊能夠全心處理建築細節,為蓋出最好的房子來盡最大的努力。


理和建設洪嘉信建築師帶領解說欣建築團隊這次的實地參訪;攝影/蘇國輝

出發的原點:「大地子民」系列建築
1997年落成,位於台中市上安路的「大地子民一期」,是理和建設辦公室的所在位置,也是理和建設的第一個作品。初到達「大地子民一期」時,建築的外觀狀態便令我們十分訝異,不落俗套的立面設計,加上考慮修繕與保養的建材使用,使得這座建築不僅不像已完工二十年,品質更不輸周遭近幾年才完工的集合住宅。

「大地子民一期」當年最特殊的部分,是在規劃上放入十字型廊道在基地中央,使得建築棟距得以拉開,並且順應地形串連基地兩側的巷道。雖然周圍沒有設置圍牆在建築基地的邊界上,卻利用各種設計手法,如鋪面、坡道、高層變換等,使得廊道更像是一個內庭空間,開放性十足,又讓人們自動的不會因貪圖方便而將機車駛入,形成了得以讓小朋友遊憩的安全空間。

相對於串連兩側道路的內庭,十字廊道的另一向度,則利用高層做出了空間的趣味,首先在兩側的三樓高度留下露台,讓建築量體分為四棟,確保出每戶住家的採光與通風。接著讓內庭向側邊延伸而下,塑造出位於地下一層,且擁有天光的內聚性庭院,讓居民在廊道與庭院中散步時,能體驗充滿高層與視覺變化的空間經驗,也讓這原先不甚廣闊的基地,給了居住者放大寬闊的生活感受。

而「大地子民」系列建築的立面之所以能歷久彌新,首先要提及的便是「瓷磚計劃」,當年理和建設思考到,許多集合住宅採用單一顏色的瓷磚,經過數年光陰後,建築表面會因水痕、灰塵、磨損等種種原因,使得立面不再乾淨漂亮。在當時的年代,住宅社區還未建立編列定期清洗預算的概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理和採用深淺不一顏色的瓷磚亂數排列,且利用立面凹凸的設計手法,配合部分洗石子工法,使得建築外觀即使沒有常常清洗,在視覺上仍可保持清爽乾淨的一致性。


看不出已完工二十多年的「大地子民一期」外觀;攝影/蘇國輝


以十字型廊道規劃所創造的內庭空間;攝影/蘇國輝


利用高層差設計的內庭,自動隔絕了汽機車的進入;攝影/蘇國輝


側邊廊道也留下了通往地下內庭的路徑,使整體空間感悠閒且廣闊;攝影/蘇國輝

展現本質之美:「原風景」
在前往參觀「原風景」的路上,我們向洪建築師提問:「前次參訪「孵空間」時,感受到理和偏好展現材料的本質,但為何面向台灣大道之處,會特地放一座石材鐘樓在前方?」洪建築師笑笑地回答:「會做鐘樓的原因,除了有一個地標的意義外,也和孵空間的設計想法有關,是動與靜、時間與空間的對比與交錯。其餘的部分,我相信你們看到個案時就能理解。」這樣的回答,著實令我們感到疑惑,不過當車一抵達「原風景」,這疑惑頓時煙消雲散。

原來,「孵空間」的鐘樓,不僅是一座地標,也代表了理和建築的思想延續。在討論建築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一座建築垂直性的三等分化,分成底座、身軀、頂蓋,再給予這三段不同的建築語彙,便能探討出該建築基本的設計想法。而「原風景」的底座,便是由五組與「孵空間」鐘樓一致的設計接續而成,使得「原風景」顯出純粹與大器。

「原風景」於2011年落成,是理和建設的第七座建築作品,在前六座建築中,理和不斷嘗試與實驗,鞭策自己給居住者最好的生活空間,而「原風景」是理和給自己的一個展現材料本質的試煉功課,讓台中市誕生出第一座擁有清水混凝土公設的住宅,同時張開了居住者對建築美學的感官內涵,經驗到建築所帶給他們,更深層的生活體驗。

清水混凝土這個工法,由於牽扯到模板拼接技術、表面處理的細緻度、工班的施作技巧……等,使得看起來俐落素淨平面,其實並不容易呈現,所以雖然清水模工法在日本及其他國家已行之有年,但在台灣,較具品質的清水混凝土是近十多年才慢慢出現的。即便技術困難,理和建設仍對清水混凝土鍾愛有加,因為除去過多的裝飾與色彩,讓材料回歸本質,更能沉穩地表達出理和的建築內涵與生命哲思。在「原風景」中,理和嘗試以清水混凝土、水池、玻璃、金屬等材料的原味,設計出不受過多裝飾影響的空間,讓人在空間中細細品味,由各種材料組成的、若有似無的建築邊界。

理和的自我挑戰性格,從這座建築的公設就清楚地被傳達出來,即使只是一道簡單的混凝土牆面,也會為了更精緻的美學細節而嘗試將其斷開,這樣的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動作,其實都需要經過力學的精密計算,而理和卻為了引入天光,或是視覺上的穿透性……等種種理由,一再挑戰團隊所能做到的限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貫徹美學品味的實踐,理和在公設擺放的傢俱與藝術品,都特地製作說明牌,讓每件交挑細選的傢俱器物,在日常無形中陶養居住者的生活。


「原風景」的建築基座,與「孵空間」鐘樓是一致的型式;攝影/蘇國輝


「原風景」是理和首次嘗試大量使用清水混凝土的作品;攝影/蘇國輝


讓居民感受材料本質及沉靜氣氛的公設空間;攝影/蘇國輝


每個擺設都附帶有解說牌,讓居民了解更多美學故事;攝影/蘇國輝

戲劇性的空間張力:「晴耕雨讀」
在「原風景」的餘韻下,我們緊接著驅車來到2014年落成的「晴耕雨讀」。座落於鄰近台中精密科技園區的文山六街,四周建築自然不若台中市中心般密集而擁擠,也因此理和希望蓋出一座回應大屯山的陽光、季風與綠景的作品,於是有了「晴耕雨讀」。

行車看見「晴耕雨讀」的外觀時,一般人必會驚訝於這座建築上,居然開了四個大洞,這種做法能使氣流穿過建築,對於都市是種善意的對話,也讓擁有這四個陽台的住戶,得到了如別墅般的廣大庭院,更在建築上體現了理和的建築特質。

從「大地子民」開始,理和的建築就希望能儘量與人親近,因此有了開放式的內庭空間。在「原風景」則利用水池與舖面,讓建築與行人不但能夠互相親近,也有著隱形的界線。而到了「晴耕雨讀」,更把理和之前的建築實踐,融會貫通於此,複合使用了高差、水景、植栽與舖面,讓社區內外雖有所區隔,但都能感受到彼此的美好。

「晴耕雨讀」延續了理和一貫的品質與空間調性,呈現了材料本質,卻又舒適宜人,但最令人驚艷之處,是住戶出門或回家時,能感受到的空間戲劇性。我們模擬著:當人們結束一天的工作,拖著疲憊的身心回到「晴耕雨讀」,首先會穿越過隱形的水池界線,踏上幾步台階,進到開放式的水池外庭(從這兒能隱約望見屬於住戶的私人花園),接著通過了社區門衛後直上二樓,穿過悠閒且通透的交誼空間與圖書室,讓心靈被空間氛圍浸潤撫慰後,再由梯廳回到住所。

而另一條路線更是精彩:通過門廳後,往右方順下前進,經過密閉且曲折的坡道空間,推開面前那扇門,開闊的水池與綠意,即向眼簾席捲而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瞬間佈滿心頭,接著踏過水池環繞的步道,又或者伴著生態池走過花園,在身心得到完全的洗滌後,再回到屬於自己的居家生活。

「晴耕雨讀」中,延續了大地子民個案的精神,不但居家空間一樣充滿採光且通風實用,公設也不斷隨年代進步,除了必備的圖書室外,廚藝教室、會客空間、戶外遊憩空間等也一應俱全,精彩地將累積多年的建築體悟,彙整於斯。


建築量體上有四個大開口的「晴耕雨讀」;攝影/蘇國輝


以水池、竹林圍塑而出的門廳外庭;攝影/蘇國輝


外庭由水池所包覆,擁有具穿透感的隔絕性,可看到充滿綠意的內庭;攝影/蘇國輝


生意盎然的生態池;攝影/蘇國輝


既是舒適的穿廊,也帶有內聚性的會客空間;攝影/蘇國輝

不斷延續的建築軌跡:「歇雲」
當天參訪的最後一站,是尚在興建中的「歇雲」。在「歇雲」中我們再度看到,理和運用已然成熟的各種手法,比如水池與清水模……等,但在設計上,又進化了四個大型公共陽台、及每戶內凹式庭院的意義,讓居住者的生活在「渡假」與「居住」的不同層面中,作深度的轉換體驗。

這不禁讓我們想到一句話「簡單的事重複做,就會是專家」,而理和不僅是把簡單的事重複做,不斷用熟悉的手法反覆練習,讓自己成為專家。除此之外,還不斷探索這個簡單的事情,是否有條遙遠的延伸線,指向未來人們生活的需求,讓自己肩負起研究未來空間的責任。


擁有四個大型公共陽台的「歇雲」;攝影/蘇國輝


「歇雲」再度運用理和熟稔的清水混凝土及水池的各種手法;攝影/蘇國輝

[延伸閱讀]
>探訪理和建設「Zero Space孵空間」 回到建築初心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8539-zerospace

>理和建設「思宅Housing-2018打開孵空間系列展」首檔展現對於「家」的探索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55514-zerospace

>理和建設《思宅》家的探索,探索空間內的生活本質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55883-zerospace

[延伸資訊]
>理和建設 官方網站 思宅
https://goo.gl/8cTH9y

>理和建設 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lihe.construct/

>Zero Space孵空間 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zerospace308/
==========
撰文/高名孝
編輯/吳宜晏
攝影/蘇國輝

更多建築相關活動資訊,請上【欣建築-現場直擊】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50146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


理和建設孵空間集合住宅住宅台中建築大地子民原風景晴耕雨讀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