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旅行

島嶼札記—南機場的美麗與哀愁

By 欣建築2019/03/07
article cover

南機場整宅三期位置圖。1963年後臺北市南機場公寓陸續落成,共有一期(十一棟)、二期(中華路364巷、300巷及西藏路115巷)、三期(中華路二段及忠義國小之間)的整建住宅。如今五十多年過去,南機場從原來臺北市最具現代規劃觀點的公寓群落,包含住宅單元、小學和市場,使用抽水馬桶和電纜地下化的先進配備,以及後來自行衍生的夜市,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的流動,卻已是成為落後和骯髒的代名詞。體質上,由於整宅政策不健全,窄小的住宅型態單元的空間限制,買賣規定在期限解除之後,馬上成為資本社會中一項小面積住宅的搶手商品,吸引著更多城鄉移民湧入臺北市南區。雖然南機場夜市和店鋪成為百工百舖展現的園地,一度成為各類文化

南機場整宅三期位置圖。

1963年後臺北市南機場公寓陸續落成,共有一期(十一棟)、二期(中華路364巷、300巷及西藏路115巷)、三期(中華路二段及忠義國小之間)的整建住宅。如今五十多年過去,南機場從原來臺北市最具現代規劃觀點的公寓群落,包含住宅單元、小學和市場,使用抽水馬桶和電纜地下化的先進配備,以及後來自行衍生的夜市,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的流動,卻已是成為落後和骯髒的代名詞。

體質上,由於整宅政策不健全,窄小的住宅型態單元的空間限制,買賣規定在期限解除之後,馬上成為資本社會中一項小面積住宅的搶手商品,吸引著更多城鄉移民湧入臺北市南區。雖然南機場夜市和店鋪成為百工百舖展現的園地,一度成為各類文化的活力融爐,但南機場公寓的年華仍不免在寂寞中逐漸老去,龐大複雜的整宅和老弱人口等的社會課題,卻也愈見沉苛。

農曆過年假期重返舊里,總會刻意花了一些時間,仔細地觀察周遭是否有些改變,將三期的南機場整建住宅做一番回顧和巡禮。這幾年來,思鄉的殷切卻在外地開了花,不免了有些愴憾,覺得還未對自小生長的地方盡過什麼心力。這種想法的萌發,其實也不難理解,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情容易流離,家族和鄰居的聯繫相對平淡,每年形式化見面的漠然感與歲劇增,有趣對應了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的場景: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我陸續讀了一些臺灣現代住宅變遷資料,反倒開始有了警醒,人們總會是從熟悉中抽離後,對比之間似乎可以從感覺和經驗故事裡,找到一點模糊的脈絡。

透過美援基金和工程技術之國際協助,以國民住宅貸款條例為財源,整建住宅成為都市整備的重要政策。南機場整建住宅是一個時代性的供需課題,因應自大陸撤退的大量軍隊人員生活,造成當時大規模的違建棚屋,以及因應臺灣南部八七水災之後的受災戶安置政策。南機場一期整宅與水源一期整宅,是同時期首要兩批整建住宅,在當時可稱是頗為新穎的集合住宅設計,南機場一期整宅於1964年十一月落成,標榜著一種住商混合的現代規劃,以及企圖符合華人生活的公私領域區分:一樓內外多為商店使用,二層以上是使用單邊或中央廊道的住宅單元(註1)。於此同時,台北市的中華商場八座建築也宣告啟用。

細讀其平面圖可以發現,三期的整建住宅是以機能觀點出發的空間計畫,訴求仍沿襲現代建築的內涵:從南機場一期整宅中分為甲、乙、丙三種單元分級(8.65坪,12.20坪,13.91坪)的住宅單元,確實地討論著最小住宅需求,搭配緩步而上的開放式旋轉樓梯、剪刀梯與門前角落空間、公共垃圾集中垂直坑,所謂的現代性的構成,免不了扣合著便利性領銜的觀點。第二期、三期整宅則成為圍合式的大籠屋配置,中央留設出巨大的天井與斜坡,銜接社區各向出入口和半地下層的服務區域;第三期整宅因基地成三角地,生產出有單、雙邊走廊交互共存的設計。(註2)後兩期的半地下層配有小型市場、里辦公室和地下停車場等空間,老南機場人一定都會記得那件重要的事:每年春節元宵白天有全家出動,一起到地下層去,人龍排隊在忠勤里辦公室前參加抽獎活動。

南機場一期整宅與夜市近況。

南機場一期整宅近中華路側。

一期整宅面對中華路醒目的旋轉樓梯。

二期整宅內斜坡道、下挖中庭和綠地。

三期整宅三角基地與下挖中庭。

從彰化大城鄉和台中工作的家族們陸續遷徙到台北。祖父母、父親兄弟三人以及姑母,一共五個城鄉移民的小家庭,一同生活在二期的整建住宅裡。祖父母買下364巷24弄一樓的店鋪,靠著手藝開起一間西服裁縫店,父母親從西藏路搬過來,先在內圈租了一個小店面,兩位叔叔則分住在四樓,先後考上公職並分別成家。父親當時後正經歷工作轉型,印象中從製作人工繕寫字體招牌,受到壓克力招牌產業的取代而沒落後,他開始嘗試接下油漆工程。小男孩眼裡的騎樓下就是自個兒家,也是父母親的工作空間,100cc檔車和配搭一側可載招牌的輪車,停靠在黑色柱子旁,榔頭木柄輕擊地板時發出的清脆聲,還有父親偶爾心情輕閒下發出的口哨聲,是在在熟悉不過的。

猶記得1980年代一同在五樓屋頂,家族們三代人一齊欣賞過國慶日的煙火和中秋月圓,表姊們講了一個月亮神會割小孩子耳朵的傳說,小小警告起幼童們對空中的胡亂比劃。小叔叔在婚前常會抽空陪伴我與妹妹,平日他下班後會嚷著說要帶我們去八棟(一期整宅)吃牛肉麵和水餃當消夜,秋冬假日則常見他買了幾支乾魷魚,在騎樓下手執報紙燒烤後與我們分食。日子簡單確心靈富足。

某個冬天,竹圍胖外婆突然來家裡小住一陣子,木半樓窄梯不適合老人家上下,只能請她當起沙發客。逆光下的店鋪樓梯口,我看著她的身影端坐台階上,在午後的陽光裡織起毛線,包包頭的銀白髮絲不時發亮,雙手和漸長的織品和諧地擺弄著。年幼還沒讀過朱自清,卻可以全然感受得到慈愛的光芒。數年後母親才聊到,知道原來那一趟外婆前來短住是有點秘辛的,主因竟是吵架負氣而離家出走。

騎樓下方的幼年生活,隨著汽機車的擁有率攀升和臺灣大家樂、六合彩的簽賭風氣,由於社區空間開放難以管制,開始形成一個不甚安全的氛圍。某天下午母親帶著我與妹妹,從西藏路一側下公車步行回家,從隔壁幾家的計程車行,有名中年男子氣沖沖地跳出來,直奔他的摩托車旁,從側箱拿出一把預藏的明晃晃的肉刀,並且開始回頭叫囂。看樣子是一夥人在屋內打牌而後掀起了衝突。一旁的友人見狀大驚,那可不得了,說甚麼也得阻止他折返鋪內。母子三人遇到這番場景,內心驚嚇地只得趕緊拉開鐵門,緊急地反身鎖上。一方面社區緊臨大馬路和主要巷弄,車輛必須通過兩處大斜坡上了又下,直達地下停車場,過長的社區行車動線,加上摩托車使用數量大增,於轉彎處常有意外和車禍,對於老幼行動的生活危險潛在頻仍。

於此些事件後,父母在商量之下決心無論如何得貸款買屋,並遷徙到鄰近青年公園附近的國宅裡。那時候是十七坪120萬(含公設),小家庭開始背著房貸和借款,為的是得到一個較優良的住家環境。

南機場二期屋頂的合照,可見兩期整宅與中華路。人物左至右為父親、表姊、叔叔。(1976年7月8日拍攝)

另一方面,得提起忠義國小的角色,它事實上擔任起一個社區中心的守望和培育職責。興德利建築師聯合事務所在1963年設計了忠義國小,源於為南機場公寓之整體環境而設立,經過多次使用的變遷和增建,形成今日的模樣。原來零售市場的底層一樓,是1980年(民國七十九年)忠義樓收回時,改建為多元教學場所,如自然科學實驗室、美術教室,中央的大空間即改造成柔道隊的專屬「道場」。

個人的少年成長時期,適逢八十年代小學校陸續地成立了柔道班、童軍社、手球隊和羽球隊等。柔道班由許燕君教練在1987年創立,為國家基層的柔道體育運動奠定良好基礎,歷來參加北市及全國比賽成績優異,許教練和先生共同指導小學生們的情景,讓人記憶深刻;每週一至五的早上六點,六年級隊長們即帶領柔道隊著裝、晨跑暖身,接著練習手腳和背、頸肌力(以拉扯腳踏車內胎為輔具)、跳躍、壓制,稍後進行不分級互摔和分級對場練習。全數兩個小時的訓練,總會控制在八點以前完畢,也剛好是在全校朝會即將結束之時。印象中,柔道隊的孩子們換裝完後,會群聚在道場外的柵欄邊、望向操場等著和同學的隊伍接近,一齊走返教室進行第一堂課。柔道小將們當時還驕傲地認為,未參加朝會是一種特權呢!

青年時代也逐漸發現,資本收集者通常會購買鄰家空間,藉以擴大自住,或者成為出租,有能力者將逐漸移出南機場整宅區域,數百戶人家的經年使用,相對於整宅環境逐漸地衰敗,租金只能是越收越低,卻也相對地宣告住民體質上的老殘時代已然來臨,服務需求擴增和居住問題會更加地嚴峻。

空間破落的因素,存在於家庭的繁衍課題,以及階層的社會流動。反應在空間上有:
1. 鐵窗和陽台擴建:服務空間設施不足,例如洗衣空間和曬衣場的缺乏,將使得鐵窗等違建問題加劇。
2. 屋頂加建:五樓、六樓住戶莫不向頂樓增建的機會,從早期輕構造,到磚牆造的,建管失能而無力可治。
3. 垃圾集中的垂直坑:實際上垃圾集中的垂直坑是設計上的最大失策,住民品質無法讓此機能得以順利運作,垃圾不分類和餿水傾倒問題造成極度髒亂惡臭,又加上大量南機場夜市遊客及地下層的公共市場的需求,因此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封閉了這些垃圾管道,慣性之下仍是亂丟垃圾的空間死角;此情況在近年實施「垃圾不落地」的作法下,才得以改善。
4. 地下層公共空間的管理:里辦公室、公有市場和地下停車場是第二、三期整宅所提供的大面積空間。地下停車位的管理,相對能提供管理員穩定的工作機會。但是因為這些長年不見陽光、充滿髒污和空氣不佳的狀態,相對使得地下層變得愈發閒置。

個人因著就業地區之便,曾數次走訪幾次閩西土樓,這樣的空間類型和第二期、第三期的南機場整建住宅可說是極為相仿的,住宅單元由框架包圍而自成一小天地。略為不同者是對外部份一者以厚牆禦敵,一者以店舖環繞聚集。土樓內的樓梯間和連結門口的一大圈迴廊不正是孩童嬉戲的地點,男人清早下田、女人煮飯做茶;天井是拿來聚會的,對著天地祭祀,迎神或祭祖、娶親或死別。百年前的閩式集合住宅設計,只是構材和屋頂換了樣。兩者都是一種對理想集居世界的呈現。

現代建築史上有一個極其出名的案子,1949年起於美國住房運動中,聖路易市興建的33棟11層高的公寓住宅-Pruitt Igoe,可以供作一種住宅策略的理解分析。儘管種族隔離政策當前,頑強的建築師山崎實仍舊實現自己設計的初衷,在1958年竣工之時,人們所看到的陽光、空地和綠化的理想在此得到了貫徹,住宅之間第三層的空中走廊,也是一大特點,想像的畫面是兒童遊戲與婦女在此聚會聊天的美滿場景。但最終聖路易市以無法維護和去除破敗治安死角為由,炸毀了其中三棟公寓。Pruitt Igoe公寓和同期西方其他大型項目的失敗,背後是非常盤繞著十分複雜的社會學問題,也正是有了這些失敗的經驗教訓,極大型的平價社區開發才緩步下來,開始有了落地省思,總結是現實的施行者超出設計過於美好的理念而告終。

面對一個臺北市1950年代興建的大眾住宅,回想著童年時期的畫面,或許可稱這三期的整建住宅是個都市中的大型聚落。進一步在歷史的脈絡裡,試圖去理解當時的空間理想是如何,為的是什麼?以及接下來該怎麼走下去?

川端康成在 《美麗與哀愁》 寫道 「時間的洪流之於人心,有的地方流得快,有的地方流得慢,也有地方停滯不動。同時,將所有人以同一速度流動的是天,流動速度因人而異的是人。時間之於所有的人是同樣的在流動,而人則各以不同的時間在流動。」 每當我站在路旁旋轉樓梯下,或者身處那二期的騎樓裡,面對已經都更成為十四層電梯公寓的復華新村廣場前,總會彷彿一轉瞬又拉回到童年的畫面:那個小男孩一手過猛的拋鈴,直接把鄰居的日光燈管轟然砸破的場景。

南機場整建住宅於此五十多年的歲月,店鋪大約都換過了幾次主人,二期整宅內如今只剩下媽祖和恩主公還可以於宮裡泰山安坐,以及如仁生堂和勝家香的幾家老店主們,看盡半世紀的世間離合。特別有感於時光的流逝和人事變化,以及過去與現在意見領袖、設計者所面臨的挑戰。面對龐大的所有權人,並帶著個人複雜而深隱地感受,以及忠義國小課題和萬大捷運的時代因素影響,雖然整建住宅至今還是一個難解的課題,但她們的未來仍值得我們持續關注和思考。

2018年4月12日
寫於金大建築學系542研究室

註1:「南機場第一期整建住宅是由行政院提撥陸軍土地共10,154坪,以安置在防洪計畫中拆除的堤外違建戶共1,264戶。興建之前成立臺北市南機場整建住宅委員會,委託建築師擔任規劃設計工作,以公開招標方式發包。...這批新穎現代化的集合住宅社區,當時也在各方宣傳品刊載,象徵整建住宅政策的落實,具有帶頭效應,也成為當年歸國華僑必參觀的重要都市建設。...在先建後拆的原則下,南機場二、三期整建住宅也於1968年、1972年先後完成。二期稱為忠恕社區,土地面積共2,500坪,...為五層樓口字型建築,共579戶。三期整宅位於原地一期剩餘基地部分(今西藏路、中華路交會口),共262戶,與一期整宅共稱為忠勤社區。 」 三期各別規模之敘述摘錄自《計劃城市: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頁45-48。

註2:南機場整建國宅其具有臺灣城市發展的特殊時代意義,經常成為社會與空間學者的研究對象,相關資訊整理如下表。
王國聰,2004,《合作式住宅在南機場的提案》,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70,《國民住宅資料》,臺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

呂理維,2011,《臺北市南機場整建築宅規劃歷程與住宅平面型態之研究》,中原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聖洪,2004,《臺北市整建住宅更新改建對策研究─以南機場整建住宅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素卿,2000,《臺北市南機場社區貧民窟特性的形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碩士論文。
高傳棋,2014,《古地圖看臺北》,臺北:玉山社。
曾旭正,1994,《戰後臺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分析》,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珠茵,2004,《老人社區居住環境之剖析─以臺北市南機場公寓社區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碩士論文。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協會,2015,《計劃城市: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劉美琴,2000,《整建住宅女性之城鄉遷移與定居:臺北市南機場忠勤社區整建住宅之個案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欣蓉,2011,《公寓的誕生》,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嘉展,2009,《臺北市整建住宅更新機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
龍冠海、范珍輝,1967,《臺北市古亭區南機場社區調查總報告》,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社會系。

===================================

圖文轉載自/《金門設計教學筆記》作者:陳書毅,田園城市出版
編輯/ Florence Kao

【延伸行程】

《金門設計教學筆記》新書發表會 3/22報名截止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108


【延伸閱讀】
>陳書毅-表裡合一 方能引人入勝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8436-Leechen
>陳書毅談「建築教育」-《金門設計教學筆記》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60859-Leechen
>島嶼札記—測繪心中的菁桐坑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62521-Leechen 
>島嶼札記—迷宮王國 Geoffrey Bawa 可倫坡宅院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62538-Leechen


【團隊簡介】

里埕設計工坊 Leechen Studio
里埕設計是一個具有景觀建築與文化研究性質的設計團隊,設立2010年的金門珠山聚落內,我們出自對於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的長期關注、對地方美質的認同,為求設計出符合島嶼生活且感動人心的環境設計而努力。


陳書毅
金門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設計組碩士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學士

李秀秀
里埕設計工坊負責人

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兼任講師
金門技術學院閩南文化研究所碩士
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造型學部環境空間組學士

建築設計
.2017,我在二手書店立面改造

.2017,(+林嘉慧建築師)歐厝海濱公廁
.2014,金門「低碳金門厝及社區規劃」競圖入選:村衍舍
.2014,東珩蕭宅-太武山下的六口之家
.2013,(+水牛建築)金門縣政府工務處外牆節能與綠美化整建設計
.2011,里院:金門珠山35號傳統合院改建設計
.2011,福建省建築師公會主辦海峽建築新人獎第二屆獎盃及獎狀設計
.2010,(未執行)金門珠山村30號合院護龍修建設計
.2005,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空間改建設計
.2004,台北市建城120週年:古蹟紙模型、紙上遊戲設計

出版著作
.陳書毅,2019年1月,《金門設計教學筆記》,田園城市出版。

.陳書毅、李秀秀,2013年12月,《金門閩南傳統建築圖鑑:合院》,金門縣政府出版。
.江柏煒、陳書毅、吳松德,2012年3月,《金門城鄉風貌維護參考手冊之規劃設計篇》,金門縣政府出版。

聯絡方式
https://www.facebook.com/erik.chen.50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