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景觀式連續空間 地理建築人陳書毅的紀遊

By 欣建築2019/03/20
article cover

Bawa首發團在南方大學;圖片提供/陳書毅。

景觀建築、台灣地貌、海洋島嶼、閩南文化之間互有共鳴,加上時間與旅行醞釀下,塑造出一個現在的我。

近期陳書毅老師有新的出版品,將他在金門大學的教學心得寫成《金門設計教學筆記》一書,記錄十年以來在金門的歷程。「建築教育始終在傳遞著一種夢:如何造夢?解釋夢的起源?對待夢的態度?」透過旅行上的觀看,跳脫夢的框架,拓展夢的想像。

建築旅行對陳書毅來說是一場「研修之旅」。相較於一般旅行的走馬看花,他認為建築旅行會有一個清楚的參訪目的,並進行前期探究;讓旅途中的收穫更深刻之外,延伸的題材也會更加豐富。因為許多建築景點坐落在難以抵達之處,景點之間距離遙遠,因此參加建築旅行團變成陳書毅的首要選擇。

出身在勞工階層,陳書毅童年時的旅行經驗由探訪親戚堆砌而成:到淡水、竹圍探望外公外婆,到北投找表舅,到基隆找三姑,直接牽起了台灣北部多樣的山海情緣。當時正值台北的都市擴張,舊地景與新建設並陳,捷運工程竄地及拔豎而起,也讓陳書毅從小經歷都市景觀的變遷,深刻體驗到時間對於地景的影響。他特別提到1980年代正值台北圓山動物園搬遷一事,看都市動物園如何在木柵轉型經營,開拓了他對於公共地景的注意。

高中時期的他與同學們參與救國團的「曲冰拓荒活動隊」—從霧社健行登高峰,二次下拓奈河橋到親愛村,從曲冰部落走古道至武界法治村,最後翻過武界坡回到埔里。看到更多山林及部落,持續澆灌他未來研究建築地景的芽苗。大學就讀建築學系期間,他曾參與林盛豐時任淡江建築系主任所帶領的宜蘭之旅,探索宜蘭地景改造運動的起步狀態,地景建築的理論與實踐在台灣一路開展以來,一直吸引他對於地景與建築群的興趣,並從此了解建築是社會與時間脈絡的交織。


英國詩人Alexander Pope:「一切去詢問地方的神明;是他掌管著河水的漲落。」

設計科系時常會有系上書展,當時的陳姓大學生就下手買了一本《Tropical House Design》,欣賞著建築師Geoffrey Bawa的可倫坡33巷自宅、Lunuganga莊園等平面圖,恰如其分的空間設計,卻有很多內容似懂非懂,因此埋下了去斯里蘭卡看建築的種子。多年後終於跟著欣建築,踏上斯里蘭卡的Bawa建築解謎之旅:Bawa的作品遍布南洋、東南亞,融入許多殖民地當地的文化元素,屬於後殖民文化的新生範疇,因此長期被歐美建築體系忽視。但現在赤道海島上盛行的海洋旅館文化:低調的當地素材、大量的海洋元素、大面積的水景對比,都是來自建築師Bawa在六、七零年代將南洋文化混搭後的海外作品。

陳書毅介紹起Bawa這位建築師的精彩職涯。家境富裕的Bawa長期旅居國外,擁有豐富的旅行經驗,熱愛藝術的他因緣際會在1948年買下了莊園Lunuganga(僧伽羅語中意為鹽河),嘗試做莊園改造時,才發現自己不會做設計,毅然放棄律師的本業到英國念了建築碩士,再回到Lunuganga開始他的建築設計生涯。Bawa自稱「夾縫中的人」,同時擁有荷蘭白人及當地僧伽羅人的血統的他一直在設計中尋找在地精神及西方建築理論的平衡點。Bentota Beach Hotel作為Bawa的成名作,底層是西洋式樣堡壘建築,例如角樓、石造拱券,加入當地傳統木構,以大雁型的配置,輔以框景中的海景,將建築融入環境,合為一體。Bawa回到建築本質「Back to Basic」的設計理念,也開闊了陳書毅的創作視野。

Ruhunu University中Bawa在不同地形的狹縫與建築個體間展現混和構造的大規模嘗試:以混凝土框架立於石造基礎,搭上木造斜屋頂的每一個學院系館,在大廣場上沿著地形呈階梯狀排列。Bawa不做費力工程,讓建築順應基地而生,尊重基地同時提升基地的獨特氣質。自斯里蘭卡政局穩步以來,當地堅持維護這片簡單而實用建築群的決心,也讓他十分感動。

陳書毅覺得設計與烹飪一樣,除了大部分的材料是已知的,重點在於廚藝及味蕾。建築師的真正意圖,在於如何發現地方感知的場所精神(Genius Loci指古羅馬地靈),然後透過設計提點或強化該場域的感覺。參加斯里蘭卡建築團時,陳書毅自宅「里院」已經完工,但踏入Bawa的集大成之作可倫坡33巷自宅之後,除了印證陳書毅關注的「景觀建築的連續空間」設計原則,更帶給他許多對住宅設計的反饋。陳書毅認為,到了斯里蘭卡除了跟著王柏仁建築師賞鯨、追建築、體驗大自然之外,也要靜下心感受場所的靈性:在Heritance Kandalama Hotel前廣大蓄水湖畔的漫步和冥想;在Galle古城上遠眺無際的印度洋和白浪,反身思索殖民文化之後,如何建立對在地的尊重,拉近環境與斯里蘭卡人民的關係。

Lunuganga莊園中心階梯區;圖片提供/陳書毅。

Bawa的旅館代表作Bentota Beach Hotel;圖片提供/陳書毅。

Bawa的33巷No.11的可倫坡自宅;圖片提供/陳書毅。

王澍《造房子》:「建造一個世界,首先取決於人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在山水畫中,人居的房子所占的比例是不大的,在中國傳統文人的建築學裡,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東西。」

建築與地景的研究觀察,已經成為陳書毅生活中的一部份。十多年前,與景觀師李秀秀老師的蜜月旅行,他們選擇獨自來到閩西,體驗巨大的飛碟房子「土樓」。火車沿著閩粵九龍江和滄溪河谷沿線的行駛,近幾小時的車程,深入偏遠山區,親眼見識山中壯碩的村落防禦體系。除了建築本身的強韌,土樓就像中世紀的封建城堡,產生自給自足的經濟系統。民國初年仍然被大量建造的土樓,是幾百多人一同居住的集合住宅,內部別有洞天,包含了尋求心靈慰藉的神聖空間,廚房等生活服務空間,還有圈養空間提供營養來源。一棟土樓就是一座堅韌的小村莊。

建築旅行就像搜奇之行,可以開拓創作者的想像力,同時反省建築的存在價值。閩西旅途中路過茶鄉—南靖縣書洋鎮,整個村落因為煮茶而一片霧濛濛,空氣中瀰漫濃濃的茶香;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色,讓陳書毅不禁想起古人遊記上如同神話般的場景。

幾年後,他們攜手往閩北來到武夷山,石灰岩地形的高山各自獨立,尖聳入雲;乘著竹筏順流九曲溪而下,丹霞地形中觀賞一天幾次的日出;旅程接著往上饒、衢州、金華,折往八卦佈列的諸葛村,續在逗留蘇杭水鄉庭園幾日,最後來到黃浦江畔的大上海。他們計畫著陸續前往大陸各處地景遊歷,去過雲南看洱海、入徽州領略黃山、賞京津百代過客、到山東過渤海,共同發現人文山水畫中「與自然共存」的真諦。

田螺坑土樓群;圖片提供/陳書毅。

武夷山竹筏漂流;圖片提供/陳書毅。

諸葛村內水景;圖片提供/陳書毅。


陳書毅:「閩南傳統聚落是世界的大地瑰寶,然居民環境不改善,即直接導致青壯年人口外流,保存維護若沒有居民之參與認同,也將沒有正常發展的聚落生活。」

身兼建築工作者與設計教育者,兩個角色在建築旅行中產生不同的影響。陳書毅將建築工作者比喻為「催生者」:透過親身體驗,了解建築生成的原因和時空影響;刺激體驗感知,啟發創造力。設計教育者等同於「研究者」,對每一趟旅程提出問題,並在旅途中找尋答案;研究脈絡及需求,豐富建築設計的教學素材。而金門特殊的人文社區環境,也賦予這兩個角色再造的使命。

長期住在金門古聚落,陳書毅對於徽州聚落十分好奇,並參加了相關的研習旅行。相對於金門小島的半年乾旱、留不住水,江南村落的水資源十分豐沛甚至過多,反而要面對「如何與水共存」的挑戰。徽州聚落古老的村落型態流傳已久,但每個造村環節都是老祖先的智慧:將村落型態想像成一頭牛,依照地理樣貌作為開發依據,不同區域各有用途;居住團塊來自於家族大小與分布,進而影響當地的政治關係。當徽商興盛,蘇杭園林的建築元素也悄悄進駐到各單體建築中,形成文化的擺盪及融合。與在地耆老及文史工作者交流後,感同身受的陳書毅說:「聚落是一種時間與空間的累積,旅行只是短暫地介入。觀光化與古聚落保存之間的平衡拿捏,是一門經營藝術。」

聚落生成之前是一連串的遷移、整頓和聚集。陳書毅在金門大學歷史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助理時,初期工作之一就是協助研究華人移居家族的歷史。他曾與教學團隊一同前往日本神戶、長崎,研究當地華人的移居生態。清末大量閩粵地區華人的勞力輸出,在當地留下許多唐人街。從生到滅,自店屋空間到墳墓區和義莊區域,陳書毅震撼於華商移民家族的世代縱深及空間運用,並在市街商業關係及區域生長的研究中,探討華人商會與日本經濟的互動。

錦帶環抱的徽州聚落;圖片提供/陳書毅。

神戶怡情閣與明石大橋;圖片提供/陳書毅。

馬來西亞也是華人移居地,近年來也面臨舊區域保存再生的議題。陳書毅因為當地華人景觀建築師吳錫山(Seksen Design)與窩工房(Tetawowe Atelier)對於舊建築再生的新提案,而決定參與一趟難得的馬來西亞建築之旅。行程中來到怡保舊城(Ipoh),身為殖民地重要的經濟作物—橡膠和錫礦的出產地,怡保當時蓬勃的勞力密集產業,吸引大批來自中國華南的移民,當地同時擁有華人的過往及今日。當怡保舊城也開始老舊凋零,吳錫山與窩工房以日常的輕材質:鋼鐵、石造、木材打造輕空間,將怡保舊城的舊工廠改造成光興民宿(Sekeping Kong Heng),以及Ipoh Old Block舊建築旅館。透過舊空間的搭接拼貼,強化並昇華舊空間的氛圍,帶出在地的價值及未來感。陳書毅覺得他們的設計力道雖然輕如鴻毛,然而經由周密的計畫與實驗性,出手卻重如泰山。

跟團解說的張集強教授(任教於馬來西亞UCSI University)是研究都市發展和社區再造的專家,他以吉隆坡為中心,介紹馬來西亞新舊街區的開發過程及其長期關注的田野議題。馬來西亞與台灣同時面臨著舊區發展保存的抉擇,也因為與張集強老師的研究領域相近,讓兩人有很多聚落再生的交流,並透過景點遊歷開啟更多對話。

雙溪毛糯麻瘋病院(希望之谷)是陳書毅推薦去馬來西亞的必訪景點。相對於東南亞城市相貌的大同小異,前身為亞洲內陸最大的痲瘋病院,在張集強老師及各界的投入再造下,雙溪毛糯麻瘋病院現在作為記憶倉庫,真實地展現了馬來西亞在地的社會歷史,帶領著人們反思當下及未來。東南亞的舊建築保存體系並不健全,張集強老師和友人們作為守護家園的先鋒,讓馬來西亞舊街區保存系統更完整、更被重視。作為觀察者的陳書毅也同時看到他人如何建築一個國家的文化認知,除了策略上的啟發,設計看法上也更全面,收穫良多。

Ipoh Old Block舊建築旅館;圖片提供/陳書毅。

Sekping Kong Heng Retreat;圖片提供/陳書毅。

雙溪毛糯痲瘋園區活動中心;圖片提供/陳書毅。

陳書毅常說他是一名「念建築的地理人」,以地理的角度看建築。金門是個花崗岩丘陵小島,島上聚集著逾百處的自然村,舊城鎮的未來式的改造,將是來自於大範圍的地景設計與新舊建築的搭配。陳書毅認為「登丘、踏浪、入村」才是金門完整體驗的順序,隨著舊建築的修復完成,新建築的啟用落成,期待未來陳書毅的金門建築走讀,將會有更精彩的造夢故事。

登太武山望遠;圖片提供/陳書毅。

金門設計教學筆記;圖片提供/陳書毅。


【延伸行程】

《金門設計教學筆記》新書發表會 3/22報名截止
https://xinforum.xinmedia.com/collection_infor_20.aspx?id=10108

大師巡禮》斯里蘭卡的BAWA建築世界、故居莊園、佛教文化、山區茶鄉、海岸古堡9日
https://bit.ly/2Y9Pvxx
主題旅遊》馬來西亞品建築?達人張集強帶路.吳錫山事務所及作品參訪.湖上採錫博物館.檳城喬治城古都?經典建築6日

https://bit.ly/2CunozF


【延伸閱讀】

>島嶼札記—迷宮王國 Geoffrey Bawa 可倫坡宅院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62538-Leechen
>島嶼札記—錦帶環抱的徽州聚落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62527-Leechen
>Florence Kao 不是在旅行的途中,就是在去旅行的路上。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61408-Florence

====================
撰文編輯:Florence Kao
圖文提供:陳書毅



更多建築人物相關活動資訊,請上【欣建築-建築旅行為何重要】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108899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

陳書毅建築旅行金門設計教學筆記里埕設計工坊徽州聚落土樓馬來西亞建築斯里蘭卡建築閩南建築金門建築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