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這些尋常住屋是承載我們生活與記憶的容器

By 欣建築2019/06/27
article cover

《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封面;圖片提供/林思駿

那些「既不是古蹟也不是設計師作品」的尋常住屋,是承載我們生活與記憶的容器……

在台灣常有人提倡向國外城市景觀看齊的「城市美學」,我一直想問,所謂「美學」到底是誰(定義)的美學?只有巴黎、倫敦那種西洋古典的美才可稱作美?紐約現代化高樓的群體樣貌稱作美?還是一定要高科技整齊劃一的城市樣貌才可稱作美?我並不是要鼓吹台灣城市的現況非常完美,而是希望在否定自己以前,我們可以先理解自身城市的特質和國外城市的差異,並且透過一種由內而外的方式,關懷我們自己的居住環境與這片土地。

先理解,再批評,並給予建議。

如果我們對於這片土地的現況及過往毫不關心,一味把國外優秀的案例拿來隨意挪用、拼裝甚至誤讀,當作城市改造的規劃及理論基礎,我們又怎麼能夠讓台灣的城市更加美好呢?本書作者長年以圖像記錄台灣的城市空間、街道與建築物,並不斷更新、整理自身對於台灣城市的看法與論述。他希望透過藝術創作的方式,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話,沒有艱澀理論的高牆,也沒有專業者的權威或架子,而是以繪畫和故事的形式和大家分享,讓人們對於自身所處的環境多一層認識理解。《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目錄;圖片提供/林思駿如何閱讀這本書;圖片提供/林思駿


地方

「無有之地(non-place)是『一個毫無認同的象徵性表達、關係與歷史的地方:例子包括機場、高速公路、無個性特徵的旅館房間、公共運輸工具……在這個世界的歷史上,從不曾有過無有之地佔據這麼多的空間。』」

──Zygmunt Bauman,《液態現代性》

台北捷運是非常經典的「非地方」。搭上地鐵,一頭栽入手機的世界,是每個人習以為常的經驗,因為,除了打量方圓三米內的乘客面孔,車廂內沒有任何好看的風景。這種有點無奈的心情反映了現代城市的特質:每一個人在一天當中一定會和自己毫無干係的一群人共同進行某一件事情,好比在捷運上人擠人地等待著目的地的到達,而身旁的「旅伴」沒有人是你的朋友、你的友好鄰居或是你認識的任何一人。我們抱著猜疑的心態,斜眼瞥過每一個人的裝扮和表情,此時如果一位陌生人在此刻突然與你攀談,你一定無可厚非的採取防禦姿態應對──都市人的正常反射動作。

這僅存「移動功能」的空間,正是人類學家馬克?歐傑(Marc Augé)指出的「非地方」。舉凡機場、高速公路到馬路中央的安全島都具有同樣的特性。這些空間破壞了我們對於土地及城鎮的連續感覺;以捷運來說,在地底下我們經歷了一段完全「黑箱」的移動過程,和地表的城市空間、景物完全脫離,走出地鐵的那一刻,我們總是帶著茫然的表情尋找地圖、路標或是直接求助於手機。人們不再藉由傳統的移動:透過雙腳及雙眼在大街小巷穿梭,從街道與建築物的形狀辨別自己身在何處。我認為台北人對於城市空間的認識,受到這種「斷裂」的移動經驗之影響非常深刻,我們對於城市的認知地圖,很可能是隨著數個不同的捷運站點擴散、展開,這些破碎的空間記憶,最終拼組成為每一個人對於台北的印象。
台北建築觀察;圖片提供/林思駿

我所觀察記錄的建築物,是我們在地面上移動、走路時的風景,也許也是許多人踏出捷運站、等紅綠燈的時候第一眼看到的房子。但也有另一種可能是,這些房子或許是人們在各種「黑箱」的移動過程中,錯過的地面景色。這些建築物,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真實經歷的「地方」,透過對於房子的仔細描繪與記錄,我想提醒人們在城市「腳踏實地的行走」途中,究竟看見了什麼。不管你對它們興味盎然、視而不見,或是選擇忽略,它們都是構成台北的部分,而我給自己的任務是,為這些景物的存在留下證明。

台北建築觀察;圖片提供/林思駿


推薦序
以手繪建築圖探索城市書寫的各種可能/ 吳光庭,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系主任

對許多人而言,「手繪」是一種相當一般的能力,但對學建築的學生甚至建築專業者而言,「手繪」是一種必要的基本能力,其功用主要在於「記錄當下」自我感受的種種,做為作者身體「在場」的呈現。因此,「手繪」充滿了個人可詮釋的空間,比起滿是被嚴格定義的線條及符號的專業建築圖,手繪圖的創作有如文字般的書寫記錄如日記,成為我們可以以個人身份觀察並記錄我們的日常生活見聞。

也因為「手繪」圖充滿了個人詮釋於其中,在已然成為開放且充滿流動感的現代都會中,要表達「手繪」圖所記錄的現代城市生活變遷種種,敏銳的觀察力是絕對必要的條件,同時透過心、眼、腦、手的認知過程與聯結,形成手繪圖的表現形式,多數建築師往往即是透過手繪圖的方式做為其在建築設計創作上的起手式,即便是大量使用數位工具做設計的美國建築師蓋瑞(Frank Gehry)亦常運用手繪方式表達其建築設計構想。

但是,如本書作者一樣,既可以充份掌握手繪技術及表現能力,又能以手繪圖表達作者對台北市的都會生活片斷以在場體驗記錄者身份從事創作,並以藝術創作者為榮,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我們可以從以下觀點分享體驗作者的創作:

(一)手繪圖中的寫實與抽象

在作者的手繪圖中,有一個名為「台北」的城市是他在本書中所有手繪圖的家,其中有些線條所構成的空間情景也許似曾熟悉或可辨識,但是因為作者的詮釋,反而使得手繪圖面與「台北」在閱讀上產生模糊的「陌生感」空間狀態,形成「台北」的寫實感與抽象感同時存在。這完全是一個運用手繪圖為主體的再生產操作可以被設計的空間構想,我認為這是作者在創作上就建築設計理論性的思考表現在繪圖創作及閱讀上,創造與讀者互動及想像的空間,因為讀者的想像各有異同,使得互動成為激發對改變城市既成狀態的動機,這是本書特色之一。

(二)手繪圖中的書寫與對現代社會的批判

這本書的每一小節都有作者優美的文字論述,然而,書中的手繪圖並非文字的插圖,反而呈現出作者想用他的筆所完成的手繪圖,表達對台北「日常生活及常民歷史」的關注,也就形成了作者有計畫的討論以自身個體在「台北」的慢速移動(步行?)經驗,形成「凝視」寫實的時間轉化成圖像的視覺張力,構成其手繪圖像批判現代社會(都會?台北?)的概念,進而反思作者的北海道旅行與步行,延伸成為本書手繪圖之所以存在的「台北步行」,這些與「身體移動」有關的對現代社會批判的概念也都在作者的手繪圖像中有清楚的書寫。

作者林思駿畢業於成大建築系,在校曾受嚴謹的史論人文學術訓練,使得他在手繪能力表達上既具人文深度,又具批判精神,藉本書可讀性甚高的手繪圖記錄並呼籲重視台北的日常生活於如此生動的手繪圖是一項難得的成就,謹以此文鄭重推薦並勉思駿再接再厲。

作者介紹


具有建築背景的藝文工作者。喜歡旅行、閱讀與速寫,擅長以精密的建築畫探討城市空間議題。過去作品於大阪、台南、新竹、竹東、台北等地展出,並曾於札幌天神山及淡水竹圍工作室兩地駐村及發表成果。近期與張雅筑小姐共同成立「在地偏好」工作室,持續進行台灣地方風土研究與創作。


| 展覽|

2019 「城x鎮:林思駿手繪建築展」,蕭如松藝術園區,新竹

2018 「非典型台北觀察學:為河畫?」,竹圍工作室,台北

2017 「非典型台北觀察學:都市畫畫人與他們的幻覺」,田園城市藝文空間,台北

2016 「札幌日常生活地景之空間書寫」,天神山工作室,札幌

2015 「城市行走x速寫台南」,古都好務展演空間,台南

| 獲獎|

2018 IJUNGLE Awards 插畫類優等,英國

2012 YTA未來集合住宅想像競圖首獎,台灣

2012內政部全國大學建築設計新人獎,台灣

工作室臉書:在地偏好 www.facebook.com/topophiliastudio/

工作室信箱:topophiliastudio@gmail.com

《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書封;圖片提供/林思駿


【購書資訊】《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博客來:https://reurl.cc/m5499
金石堂:https://reurl.cc/00lOK
誠 品:https://reurl.cc/DkL6E
三 民:https://reurl.cc/9NLXd

【講座資訊】
講題:行走於城市:探索台灣當代城市空間
講師:林思駿
日期:108年08月11日 星期日
時間:14:30~16:30
地點:永康人文空間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信義路二段207號3樓
報名連結:
www.bit.ly/2xghRKa

【延伸閱讀】
>用手繪詮釋的城市建築觀察者-林思駿專訪

>「城x鎮:林思駿手繪建築展」用速寫訴說城市與建築的故事

延伸資訊
>在地偏好 Topophilia Studio臉書粉專

=====================
圖文提供:林思俊/田園出版社
整理:邱佩儀
校閱:王彤


更多作品相關訊息,請上【建築書訊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台北建築觀察手繪建築圖在地偏好工作室林思駿田園城市出版社建築理論當代城市空間書寫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