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帶你深入發掘東南亞建築之美-林祺錦建築師專訪

By 欣建築2019/09/04
article cover

林祺錦建築師;圖片提供/林祺錦

與台灣氣候環境相似的東南亞國家,這幾年在當地新興建築師的努力下,無論在現代綠建築或是竹構造作品等,不但成了台灣建築師們關注的議題,也成了全球建築界開始注意的焦點。目前擔任林祺錦建築師事務所的主持建築師林祺錦,不僅在建築系畢業後就開始前往東南亞國家如泰國等實地探訪當地建築與體驗當地生活,更是欣建築所邀請之建築達人並已帶領過許多建築師與建築愛好者前往曼谷、清邁與新加坡等國家實地走訪以了解當地建築風格與趨勢。此次欣建築也相當榮幸能邀請林建築師再與我們聊聊,從第一次前往印度開始並在20年間所見到與所感受到東南亞國家的建築發展與感想。林建築師的觀點相當有趣,一起來看看吧!

Q:你曾提過,「2000年時在印度、尼泊爾為期一個月的旅行,著實影響你往後設計的理念。未開發的國家不比現代化城市舒適,但卻學會以不同角度來看事情。」在將近20年後的今天,對於這段話有不同的體會與感受嗎?

A:從2000年在建築系畢業並退伍後,開始想像著印度及尼泊爾的建築會是如何的樣貌?因為課本中看到的已開發國家的建築作品總是美好的,而開發中與未開發中國家呢?或許是有的,但在台灣的建築教育裡,總是較少提到這方面的資訊。而到了印度及尼泊爾後,才發現對自己的衝擊很大,像是一種跟我們如平行宇宙般的生活樣貌。也因為這樣,當地人們有了自己獨特的生活與建築樣貌,也讓自己有了一次用不同角度來看關於「建築設計」,以及在不同生活下的建築標準與設計美感這件事。在執業近20年的經驗中,在與業主討論過程中都有很多對於設計的想像及想法,也常捉不到真正使用上的需求到底是什麼?當建築師愈沒自信時,反而愈會把很多元素都放在設計中,這就跟建築師本身的成熟度與經歷有關,愈有自信的建築師,反而會把不需要的設計拿掉。有時離開建築的領域,反而會獲得更多不同的想法,這也是這20年來慢慢體會到的感觸。

林建築師於印度旅行時照片;圖片提供/林祺錦

林建築師於印度旅行時照片;圖片提供/林祺錦

林建築師於印度旅行時照片;圖片提供/林祺錦

Q:近年來伴隨著東南亞設計力興起,可否談談你眼中的東南亞建築,以及他們近五年來的發展?

A:這五年來其實東南亞設計的進步很快,也有可能是因為經濟起飛的緣故。比起大型商場等,當地像是小型個性咖啡店或是旅店等新的設計反而更快速地在轉變。在商業模式下,獲利與否還是主因,因此這幾年當地在商業作品淘汰的速度也很快,機動性高,而設計上也因此被激發出一次次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Q:在「南向思考」一文中曾提及東南亞國家的人民天性樂觀,喜愛多元事物,熱帶環境使他們非常注重工作以外的生活等特質直接影響了建築設計上的思考,可再多說說這你觀察到的現象嗎?

A:華人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常有著一股「想要但卻又不敢要,會擔心他人眼光」的想法。而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反而在擁抱經濟成長,相對地法律並未那麼完善的情況下,在各項發展上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因此民間在活動或是設計上的活躍度反而更高。或許這些國家不是那麼的民主,但他們樂天的個性及踰越的勇氣,反而開創出了令人開心的建築想像。這些國家像是柬埔寨等的自由度還在時,反而會有更多可能性的發生。相較下台灣有著更完善的法律,但反而愈管愈緊,愈管愈多,限制了設計開創的想像。同時東南亞國家人民在樂天的個性下,在建築設計上有著讓生活豐富開心,而不是想成為設計理論主流的想法下,在建築作品上呈現了生活所應有的舒適感與快樂感,在乎生命觀點而非跟隨建築理論,這是設計上不同的出發點。他們在作品上減少了建築學院派的干擾,而有著更在乎環境所反映出的建築對應手法,建築學派理論對他們來說並非不重要,卻是次要的。在作品上呈現出的是當地人民真正需要的設計,也更緊密地連結了地域性及當地材料的使用。就像全球一直在討論的「綠建築」,在他們的建築中,其實早已反映出所謂綠建築的手法,這就是當地人民真正需要的建築設計。

南洋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大樓;圖片提供/蘇琨峰

Q:您曾帶領許多建築愛好者前往新加坡及曼谷走讀建築,比起其他東南亞城市,這二個相對較為現代化的城市中,整體建築給你的感受為何?有特別讓你印象深刻的「建築設計理念」嗎?

A:新加坡和曼谷雖然都是東南亞的現代化城市,但生活樣態卻截然不同。我曾將新加坡比喻為東京,而曼谷則像是台北。曼谷有著高檔的精品酒店,也有廉價的攤販區甚至有貧民區住宅區,整個各式各樣的生活及建築混在一起,卻感到一種城市裡的生命力,像是渾然天成地混搭在一起,一個充滿人氣的城市,也令我想起了2000年時去印度的感覺,雖然較為落後,卻到處充滿了生命力的喧鬧感。而新加坡整體上乾淨整齊,建築作品施工上注重細節及完善的綠化設計,有著進步國家該有的象徵。但在整齊、有秩序或高檔的建築空間內,反而使人變得卑微,壓抑了活潑性,也少了有機的衝突性。在相較之下,曼谷的有機性、開放性及多樣性反而令人覺得更有趣。

林祺錦於碧山社區圖書館前解說;圖片提供/蘇琨峰

Q:新加坡在東南亞特殊的經濟地位,使得他們在文化設計發展上另闢蹊徑,可否談談新加坡建築設計與東南亞其他地區的異同?

A: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高,政府願意投入大量成本來達到一致的高標準設計,似乎是一種按部就班的進行,對我們來說也比較沒有意外感。在旅行中意外感也是一種樂趣,而新加坡整體的建築令人有著「好像就該如此」的感覺。但還是有令人覺得有趣的建築,像是WOHA的Parkyoral on Pickering酒店,種滿樹的酒店環境令人覺得新奇與獨特,或是位於南洋理工大學裡Heatherwick設計的學習中心奇特的外型也令人覺得不可思議,這些也是讓建築作品特色能跳脫出的設計手法,創造出更多設計上的衝突感與多樣性。

團員於住宿之Parkroyal on Pickering酒店合影;圖片提供/蘇琨峰

南洋理工大學學習中心(左)、WOHA-百勝地鐵站 Bras Basah MRT Station(右);圖片提供/蘇琨峰


Q:泰國跟許多新興國家一樣,多樣的區域發展讓它同時擁有走在前端的國際都市曼谷及悠閒愜意文青城市清邁。同為泰國城市,談談你眼中的曼谷與清邁?

A:曼谷是泰國首都,因此在建設及各方面當然是較為完善且多樣貌。相對之下,清邁為泰國古都,生活步調就慢了許多,甚至還可看到幾百年前當地居民生活的樣貌,同時城市被翻新及破壞的機會也少了許多。曼谷因為是首都加上商業重鎮,人口自然較多以及有較快的車流速度。有趣的是,只要離開了曼谷,你就會發現生活步調自然就會變慢了。

林祺錦曼谷為團員解說建築設計(左)、團員於曼谷MahaNakhon大樓前合影(右);圖片提供/蘇琨峰


Q:雖然竹構造在台灣或許無法有大量作品,但你帶團員們去清邁所參訪由當地CLC事務所設計的一些竹構造作品,對你是否有對竹子這材料在設計上有不同想法及衝擊?

A:第一個衝擊是CLC的主持建築師Markus居然不是建築科班出身,而是位醫生,這點讓我很慚愧(笑),他居然可完全不用金屬材料就搭起三層樓高的竹建築。當然他也曾去印尼等地學習竹構造作品,但最後還是憑自己的摸索而蓋出這麼多的竹建築,甚至是一條龍式的從材料、設計到建造一手包辦,這就是我說的令自己慚愧的原因。其實台灣和大陸都有相當多的竹子,但竹建築一直不是主流,因此研究的人相對也少許多。但近幾年來如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在雲林農博的竹建築作品,雖然有用了金屬及混凝土來加以輔助,但這都是很棒的嘗試與研究。同時,一些學校裡的師生也開始研究竹材的可能性,這些都是很好的嘗試,因為未來的建築界裡不會一直只有鋼筋與混凝土,而是多種材料的研發。雖然竹子及木材等建材的利用性尚不高,但也逐漸讓更多人了解這種材料是可蓋出舒適的居住空間的。就像隈研吾在中國長城腳下的竹建築,也是一種材料研究的精神。而Markus對竹子持續研發的精神更是令我敬佩,而他的努力也讓竹建築作品在近幾年的國際建築獎中屢屢獲獎,讓更多人能了解竹建築的好處。

CLC-清邁Panyaden國際學校;圖片提供/CLC

CLC-清邁Panyaden國際學校運動中心;圖片提供/CLC

Q:您為何有意願與欣建築合作推廣東南亞的建築旅行呢?

A:其實最初知道欣建築在做建築相關內容報導時,就猜測在母公司為雄獅旅遊的基礎下,之後會有相關的建築旅行發展。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因為旅行社是最能接觸到一般大眾的管道,最能把建築旅行推廣到一般大眾。以往很少有像欣建築有這麼多不同目的地與平價的建築旅行團,坊間就算有也是蠻高價的團,符合金字塔頂端的建築愛好者,但如果我們要提昇整體的城市美學,需要的是提昇一般大眾的美學才是。所以能在一般的旅行行程中開始加入一些建築點,加上專業的解說,就能讓一般團員開始了解建築的美學,相信團員們也會覺得這行程有不同於一般行程的亮點。同時欣建築的國內建築旅行,在行程規劃及內容報導上,也能讓更多人了解到其實台灣就有這麼多精彩的建築作品,開始讓大眾在意城市的樣貌與空間設計,讓市民美學水平能逐漸進步。

團員於WOHA設計Skyville @ Dawson大樓頂合影;圖片提供/蘇琨峰

團員於WOHA事務所參訪合影;圖片提供/蘇琨峰

Q:一個地方人民的生活型態會反映在建築及城市整體的規劃上,在您參訪過韓國釜山的建築後的感想如何呢?

A:由於釜山是山城,也類似基隆的地形環境,是個山海城。因此在參訪的過程中,發現到當地的建築作品配合著釜山獨特的地域性、巷弄、歷史與街道開口等因素而設計。而釜山也因戰爭的關係曾是大批難民湧進居住的地方,因此也造就了如甘川洞文化村的獨特居住文化,這是讓我印象相當深刻的一次參訪。

COOP HIMMELB(L)AU-釜山電影中心;圖片提供/林祺錦

甘川文化村;圖片提供/林祺錦

Q:在旅行的眾多國家中,可以分享你認為最獨特的兩個(地域)建築風格嗎? 最想推薦大家從哪一個地方開始「建築旅行」以及為什麼?

A: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會想再去一次印度。印度雖沒有特定的建築風格,卻因此讓每個城市都有著不一樣的面貌,而每個城市的氣味也不一樣。也因為街道上的景象是很真實的生活映照,因此回饋到遊客身上的感受也是很真實的。若以歐洲建築旅行來說,個人是蠻推薦荷蘭的。荷蘭是個相當自由平等的國家,相對的在設計也比較沒有限制,倒是有些像是曼谷與建築的關係。相對於法德有許多著名國際建築大師如柯比意等的作品,在建築上也較會受到建築理論上影響及約束,但荷蘭卻沒有這問題,反而可以更真實面對生活機能並發展出更多的可能性。而說到想推薦大家從哪一個地方開始建築旅行的話,應該還是曼谷,曼谷在旅行的方便度上是相當高的,而建築作品也有之前提到的高自由度的多樣化設計,是個可以嘗試首次建築旅行的好地方。

WOHA-協力綜合社區Enabling Village;圖片提供/蘇琨峰

Q:你心中有最想要設計的作品類型嗎,一種可呈現出屬於你獨特風格的作品?

A:其實我的作品沒有固定的風格,這有好有壞,但沒有風格反而可以面對各種業主的需求而設計,更重要的是建築師要多花心思在地域環境給你的回饋。如果有機會的話,最想設計的是美術館,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美術館的設計不只只有使用機能上的考量,還需考量其他因素像是光與顏色等等,個人覺得設計美術館是一項相當不容易的挑戰。

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 Lee Kong Chian Natural History Museum;圖片提供/蘇琨峰

Q:對於即將踏上建築界的新鮮人,有何建議及期許呢? 

A:首先要對生活充滿熱情,喜歡透過設計去解決所有問題,如果沒有這樣的熱情,其實是不建議走上建築這條路。許多建築師光鮮亮麗表象的背後都是練苦工的意志力撐出來的,需要很多熱情去作夢與完成夢想。學校的訓練已經很繁重,但業界的現實面會讓人覺得更苦,這需要毅力與熱情去支撐。也建議新鮮人不要一間公司待3個月或半年就離開,至少將專案完成再離開,進入業界後等於是重新開始,這樣才能真正學到東西。

WOHA-藝術學院 School of the Arts;圖片提供/蘇琨峰

Q:您曾經在國小或國中幫學生們上過有關建築設計的課程,在學校推廣設計美學的想法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A:源自於自己所設計的花蓮新城幼兒園後來被修改成拼裝屋的事件後,開始有了這樣的想法。儘管業界一直在提倡設計美學的觀念,但效果可說是微乎其微,因此這理念必須要從根札起,從培養小學生的設計美學開始。如果任何價值觀都以金錢衡量的話,美學就會變成沒意義了,美學也必須成為一種建築上的成本,大家才會考量美學的價值所在。但更重要的是,大家要對所謂「美學」有體會才行,否則若只是創造出一個美的空間,但大家的生活習慣及對美學還是沒有概念的話,就會落入人云亦云的現象,這個美的空間就失去了使用上的價值。舉個我最常說的曼谷地攤的例子,雖然曼谷與台北都有地攤文化,但曼谷地攤呈現出的美感就不同,在擺設或是桌面的POP設計上較有美學的呈現,而這些其實是不需要花大錢就能做到的事,因為美學應該在於我們基因裡,成為我們在乎的事,內化美學的思考,這些都是需要一步一步地慢慢培養。

簡介


林祺錦建築師

於2004年7月成立林祺錦建築師事務所,致力於既有環境美學與建築空間的整合規劃,藉由圖面創設構成配合實體模型的操作,體驗空間的任何可能性,是一家充滿活力與創造性的設計事務所。

服務範圍包含公私立部門,近年重要作品有花蓮新城托兒所(獲2010遠東建築獎入圍、第二屆中國建築傳媒獎提名)、馬公機場計程車鋼棚(獲2014 A+Awards 特別表揚獎、2014 ADA新銳建築獎入圍)、澎湖縣青灣仙人掌公園(獲2017 AAP美國建築獎)及政大馥中(獲2018台灣住宅建築獎入圍)等。

除了建築領域外,亦延伸了對建築的熱情,並且在各大學建築系擔任建築設計指導老師與建築獎的專業評審,更跨入深度旅遊專業,成為帶領國外建築導覽的旅遊達人,近年來更受到許多媒體及旅遊媒體采訪,真正做到在建築專業中社會設計關註與跨領域的參與,對於在美學教育紮根、建築物再生與深度旅遊質量的工作中,都投註了許多心力。

經歷
林祺錦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會員
台北市建築師公會-會員
新北市建築師公會-會員
福建金馬地區建築師公會-會員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專家級助理教授
中原大學建築系-兼任專家級助理教授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專家級助理教授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宜蘭社區大學-兼任講師
華業建築師事務所-項目建築師
吳明修建築師事務所-助理設計師

獲獎
1996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設計技術系畢業設計最佳作品獎
1996 第十屆洪四川建築文教基金會優秀建築設計人才獎台港澳地區佳作獎
1997 第十一屆洪四川建築文教基金會優秀建築設計人才獎台港澳地區佳作獎
2010 第七屆遠東建築獎入圍新城托兒所
2010 第二屆中國建築傳媒獎提名新城托兒所
2013 獲選華夏技術學院傑出校友
2013 指導中國科大建築系畢業生張宗香作品:生命節點 獲得新一代設計獎“空間設計類銀獎”
2014 Special Mention in the A+Awards, Architizer New York
2014 Finalist of ADA Awards for Emerging Architect新銳建築獎
2016 獲選台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傑出校友
2017 THE AMERICAN ARCHITECTURE PRIZE / Winner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 Agricultural Buildings
2018 台灣住宅建築獎 入圍
2019 都市危老加速重建輔導項目協力設計團隊競賽-第二名

【延伸講座】

獅城漫旅(109年03月17日 星期二)


【國外走讀行程】

>【主題旅遊】達人林祺錦帶路?WOHA建築巡禮、新穎設計飯店、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建築設計4日(含稅含小費)

>《林祺錦帶路》泰北建築走讀、事務所參訪、設計旅店、文創商圈、清邁古城5日(含稅含小費含泰簽)

>《韓國嚴選》達人林祺錦帶路~海都建築:釜山建築.電影的殿堂.再生建築.設計教堂.海岸咖啡廳.釜山希爾頓【無購物含小費】

【延伸閱讀】

>清邁CLC建築師 Markus-原本就存在的優美曲線

>Richard Hassell:想像與建築 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林祺錦-一探釜山建築美學

>林祺錦建築師事務所作品「光隆物流研發中心」

>林祺錦建築師新書出版,談《建築外觀設計關鍵》是什麼?

==========
撰  稿/蘇琨峰
圖片提供/蘇琨峰、林祺錦
整  理/王彤

更多作品相關訊息,請上【欣建築-人物專訪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林祺錦新加坡建築清邁建築韓國建築釜山建築曼谷建築泰國建築東南亞建築竹構造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