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

【2019臺北古蹟日】古蹟沙龍-古蹟的方法論

By 欣建築2019/10/01
article cover

黃筠舒、連俊傑、施忠賢、吳宜晏(由左至右);攝影/胡晉逸

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2019臺北古蹟日-行動講堂」主題日活動於9月15日紀州庵文學森林盛大展開!除了主題日活動「古蹟遊戲場」,也於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2F多功能空間舉辦「古蹟沙龍-古蹟的方法論」專業講堂,希望從「文資保存」、「安全防災」、「古蹟與文化推廣」、「古蹟建築與結構」等角度切入帶動古蹟保存與修復學者專家與民眾之學習與對話,期望讓更多建築與設計專業者、文化資產愛好者,一同來了解與討論古蹟保存與再利用的方法。

現場參與聽眾;攝影/胡晉逸

黃筠舒「看見靜止的時光--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思考」

時境建築主持人黃筠舒,以「看見靜止的時光--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思考」為題向聽眾分享15年來,接觸古蹟修復與文化資產保存的相關經驗,解說文化資產從保存到最後的再利用經營。調查研究的實務工作上,需要經過歷史考證、現場構造特色與損壞調查、價值的評估、修復預算的評估等程序,而規劃設計除了設計方案的研擬、現況差異分析還需要做結構安全檢測及補強設計。並透過案例的解說,例如臺北西本願寺、華山文創園區、齊東街日式宿舍群等讓大家了解法令制度下的文化資產,需歷經哪些工作,才能確保文化資產價值。黃筠舒再次強調尊重並呈現不同時期的痕跡,反映文化資產的使用歷程,是古蹟修復觀念中「真實性」的核心精神。

而在文化資產活化方面,近幾年的臺北「老房子運動」開始媒合公有文化資產與私人文化團隊,讓公有文化資產得以活化是臺灣文化資產活化重要的里程碑。另一方面,文化資產的活化近年來有非常多的可能,社會上也有諸多贊同與反對的聲音在各活化案例上,而正向的溝通、資訊的公開傳遞、政策的說明等,都是目前在文化資產活化上非常需要的討論。

最後提到古蹟的修復是一項艱苦的任務,需要公私部門、專家學者不斷的溝通,共同來達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成果,將毀損已久的文化資產修復與再利用,也期望社會耐心等待,我們才能有踏實且美好的歷史果實。

文化資產調查現場;圖片提供/黃筠舒

連俊傑「古蹟歷史建築智慧安全防災」

中央警察大學簡賢文教授研究室、財團法人臺灣建築中心智慧建築專案小組,曾擔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連俊傑以活潑的方式講述古蹟歷史建築災害風險評估與智慧安全防災應用。連俊傑以在臺灣防災很難推廣為切入,導入國外相關經驗為初步分享。

首先以2008年韓國首爾崇禮門發生火災為例,說明文化資產在面臨災害時的作業程序上的迷思。 在發生災例後帶來的改變各國有所不同,其中臺灣現況的作為是對於古蹟的災害防救規範個文化資產應有因應計畫來保護文化資產免於災害的影響。「古蹟火災的風險評估」需要經過風險辨識、風險分析、災害境況、風險評估以及防災計畫等工作。

古蹟火災風險分為縱火、用火不慎以及電器(氣)火災三種,發生比例以縱火41%為最高。為了防範縱火有時消防設備的配置符合法規,對於文化資產來說,實際上卻不一定是最適用的設備,例如草山行館於2007年時發生火災幾乎全毀,2010年修復重建後使用消防法規的的常規式設備,為了保護不再受到祝融之災,但過多的設備也對空間歷史風貌造成影響。但在日本姬路城、美國國家美術館與京都伏見稻荷大社等可見,所設置的消防設備會依照明設備外觀及配合空間背景顏色裝置,減少對古蹟視覺影響。

連俊傑呼籲防災應該由當地里民實際參與討論風險辨識,組成共同研討會,憶起討論防災管理對策,建立起居民保護文化資產的集體認知與文化,將整個社區是為生命財產共同體,建立自助與公助概念。「防災是一種文化」是他所希望推廣的概念,落實管理第一,設備其次,唯有不斷地演練才可以在危機時熟練應變。

韓國首爾崇禮門火災;圖片來源/Byungha CHOI, Special Report on the Fire at the Sungnyemun Gate in Seoul, 2008

連俊傑講述「古蹟歷史建築智慧安全防災」;攝影/胡晉逸

日本高山市三町建造物群保存區隨處可見簡易滅火設施;圖片提供/連俊傑

施忠賢「古蹟結構的故事」

施忠賢結構技師事務所主持人-施忠賢

臺灣的建築結構隨著歷史發展與種族多元呈現非常豐富的樣貌,並因為地理因素在非常早期即與世界接軌。魯凱族石板屋的結構由簡易支樑與承重牆組成,屋內會常見具精神象徵的精神柱,建築前後上方搭上兩坡屋頂;紅毛城裡面的結構為拱形,屋頂做成平的容易漏水或變形並且有防禦需求,所以以磚砌而成拱形。淡水得忌利士洋行的建築體則是以三片組合拱加上兩旁的山牆結構組成,反映了當時通商口岸建築與世界的連結。英國領事官邸1891年興建,比淡水得忌利士洋行晚了整整20年建造,由於臺灣的氣候很悶熱所以設計了以鋼梁搭配拱做成樓板的陽臺,具有大陽臺的建築是當時殖民地建築的重要象徵。

以1913年完工,位在臺北市南昌路的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的結構系統為例,說明在專賣局的塔樓由磚牆、樓板鋼樑加上木屋架組成,越下層開窗越少,能使建築遇到地震較堅固。位於中央塔樓五樓版鋼筋鏽蝕外露處,可見三角形網狀鋼筋,此種鋼筋是當時的非常的國際化的建材。除了磚構造外,臺北常見的日式木構造以榫卯工法建造,以及戰後美援時期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都是非常值得調查與研究的。

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圖片提供/施忠賢

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屋頂與塔樓;圖片提供/施忠賢 總督府專賣局結構系統;圖片提供/施忠賢

施忠賢形容結構技師就如同建築界的骨科醫生,必須找出古蹟建築骨架的問題點並補強,如果於調查古蹟時發現了一處裂縫,必須一直追根究底,最後找出根本導致裂縫的問題。

吳宜晏「虛實整合-文化資產推廣活動經驗分享」

現職雄獅集團欣傳媒建築社群副總監、欣建築主編-吳宜晏,首先分享為什麼要「追建築」,建築經常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文化的符號,也被當成是一種藝術作品。歷史上許多重要的文明都有其獨特的代表性建築成就。希望透過看建築的方式去帶領大家認識一個地方,也認識了當地的歷史文化與地理符碼。

接著,吳宜晏向大家介紹「臺灣世界級」建築走讀企劃,可以認識臺灣建築的5大主題走讀行程,首先是基隆「海港山城」都市再生願景、第二個主題是臺北大稻埕+西區門戶計畫舊建築活化走讀,第三個主題為「新竹之森」文化綠廊環境景觀縫合與串聯間。第四個主題為臺中中區都市再生產業活化,第五個主題為雲林歷史建築群改造。

其中臺北大稻埕+西區門戶計畫舊建築活化走讀以充滿歷史感的大稻埕迪化街及西區門戶計畫為主題,帶領大家以走走逛逛的方式了解大稻埕街區,並從都市再生基地(URS計畫)啟動市街改造的歷程,同時認識臺灣自日治時期至今近百年的建築發展。吳宜晏介紹大稻埕URS計劃,包含URS127、阿嬤的家、URS稻舍,透過參觀可以認識街屋、天井的建築特色。而走到迪化街207博物館的屋頂,則可以眺望感受往年與基隆河的關連。迪化半日與迪化街新天地則保留了建築的騎樓,漫步於騎樓中彷彿回到過去迷人的風采。

臺北西區門戶計畫;圖片提供/吳宜晏

臺北迪化街新天地;圖片提供/吳宜晏

另外,也特別分享新的文化資產活化方式--臺電的「點亮十三層」公共藝術,這個點亮的活化也間接地產生了新的文化資產推廣的遊程,開始顛覆了過去文化資產導覽皆多為白天的活動,並串聯了周邊鐵路、文化設施等。

最後,吳宜晏再次強調「建築旅行能為我們帶來正面能量!」,呼籲大家可以走出門親身體會建築旅行帶來的美好。

連俊傑、施忠賢、黃筠舒(由左至右)與參與者進行綜合交流;攝影/胡晉逸

【活動資訊】2019臺北古蹟日 - 古蹟行動講堂

>活動期程:2019.09.15(日)9:40~17:00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執行單位:拾意創合
>協辦單位:時境建築、欣建築、水水市集

>「2019臺北古蹟日」臉書粉絲頁

>「2019臺北古蹟日 - 古蹟行動講堂」09/15古蹟日主題活動

>「2019臺北古蹟日 - 古蹟行動講堂」09/21~10/13六條主題導覽體驗路線


【延伸閱讀】

>「2019臺北古蹟日」9/15起跑!以體驗式「古蹟行動講堂」推廣文化資產保存及修復觀念!

>2019臺北古蹟日主題日活動9/15展開!以古蹟遊戲場及沙龍落實全齡文化資產體驗教育!

>2019臺北古蹟日主題日活動9/15圓滿結束!一起來場全齡的古蹟尋寶!

>【2019臺北古蹟日】日治學人-茶香漫步。青田街散策-從修復與再利用看見日式宿舍的多種風貌

==========
撰文、編輯/王彤
校對/黃筠舒

圖片提供/黃筠舒、連俊傑、施忠賢、吳宜晏
攝影/胡晉逸

更多作品及活動訊息,請上【欣建築-2019臺北古蹟日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2019臺北古蹟日黃筠舒連俊傑施忠賢吳宜晏古蹟沙龍古蹟的方法論古蹟歷史建築紀州庵文學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