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作品「第十六屆 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特展:三角對話」

By 欣建築2020/02/26
article cover

圖片提供/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

空間設計概念 - 三角對話 Triangle Dialogue

策展空間位於歷史建築西本願寺樹心會館,木造長形的空間特質與四周進入的開口,也成為空間回應的重要基礎,概念延續整體黑白對話主軸,白底乘載傑出建築師作品,透過牆、桌、地坪與座椅成為展示的基底遊走其間,黑色框架是整體空間的結構,成為另一向度的三角,框與牆桌等物件環扣,也引領與舊空間對話。藉此創造民眾獨立閱讀傑出建築師的機制,也透過空間讓展示的傑出建築師們產生對話,導引民眾在閱覽中發現建築師與環境對話的多元,成為一種對話的可能;三角形的三邊放置於長型建築空間的三個開口的一側,使每位建築師獨自擁有可以被安靜閱讀的一隅,圖模對映,牆內側為每位建築師理念的對白與其與與談者的對話,透過三角形的向心性,讓進入閱讀者,在空間與影片序列的安排中,似乎三位建築師產生彼此對話的想像,中央開口與開縫,對映著是台前講演的建築師的敘述,相對的,台上分享的講者也透過開口閱讀民眾與專業者間的回饋。

平面圖;圖片提供/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

圖片提供/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

圖片提供/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

圖片提供/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

圖片提供/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

透視圖;圖片提供/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

爆炸圖;圖片提供/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

策展人序言(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本埠設計-蔡嘉豪)

今年非常榮幸受到三位建築前輩與公會孫啟榕建築師的推薦,接下本屆傑出建築師展的策展任務,本屆得獎建築師相對年輕,對年齡相差不大建築者的我而言,與三位建築師的對談,是一種重新認識到建築專業以多元的思考方式及執行手法來面對多元的社會,因此試著利用這次機會也希望可以建構一個對話的格式及留給下個世代建築創作者借鏡與勉勵的機會。

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始於1995 年,第十二屆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且不再分類授獎,每屆授獎至多三名,傑出建築師獎是肯定建築師對於建築價值建立,有別於終身成就更積極的給予建築家對於專業與社會貢獻的榮耀,本屆由甘銘源、陳玉霖、戴嘉惠建築師獲選,三位建築師的個人色彩、社會關注、創作切入點與作品上截然不同,共同性在於他們透過作品展現對土地與環境的回饋,並且本屆得獎建築師對於年輕建築工作者是一種積極鼓勵的助力,讓我們更努力的朝更正向有價值的方向前進。因此透過不同角度的對話,可以更加理解其專業與細膩的思考與社會關懷。

甘銘源建築師
「因多年深度參與地方環境改造的過程,我們慢慢培養出寧靜的心情,感受到建築存在這個環境當中,需要細膩地考慮與周邊環境的關係,才有助於人們可以賴以為庇護所,成為一個凝聚人的場所。我們以營造自家庭園的心情,儉樸且恰如其分地扮演畫龍點眼的角色。」

陳玉霖建築師
「建築觀來自於面對處於極度平庸狀態的台灣城市,想要尋找一條抵抗此種現況的逃逸路線的企圖,從而我們可以透過建築讓城市超越其平庸的現況。」「不論是建築思考或營建構築,都需要徹底地從本質出發,以自信專業的態度,讓台灣建築跨越地域及時間限制,置入全人類的建築史脈絡中,真正完成台灣的現代化,而建築當在這個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戴嘉惠建築師
「我們發現一個公共工程都要投入很多青春,因此每次我們要決定投入的時候,就會問自己說為什麼要做這個案子?我們想改變什麼?這永遠是我們第一個問自己的問題。」「“Transparency透明度”--無關乎形式的透明度,亦不是材質的透明度,是空間跟使用者間的關係、不同program之間的透明度,或說建築跟自然的關係的透明度,建築跟城市介面的透明度。」

展覽摺頁;圖片提供/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

我認為三位建築師在堅持理念的同時透過專業關心土地,甘銘源建築師恰如其分並且樸實的道出對建築理念的看待,透過材料與構築的關注更展現對建築與土地之間的關懷;陳玉霖建築師對建築本質思考更積極的透過專業實踐對台灣城市的反思;戴嘉惠建築師對於公共場域保持的樂觀與積極態度並透過“Transparency 透明度”建立建築關心環境與活動的語言,成為建築跟自然關係的透明度,建築跟城市介面的透明度。

”對”
是建築家在建構建築時,往往尋找建築面對的對象來建立一種認定的價值,透過作品關心城市、環境、業主、社會、論述…等等議題。

”話”
是建築的話語,也是建築專業者回應”對”的語言,建築師的語言成果往往是建築物本身,話(建築家的建築)本身也與也自然的產生姿態回應身旁的其他建築物、環境、活動等等。

”對話”
策展期待建構一種對話的格式,藉建築師與論述家彼此對談,也是與社會大眾的對話,理解得獎建築師的建築觀及建築執業與環境的看法,建立建築家的對話,更是對傑出建築師獎建構一種社會定義的多元價值。

建築物-建築家的作品,除是得獎建築師個人的建築理念闡述,在建構完成放諸於環境時,就開始與周遭產生直接的對話;建築評論者,透過文字對建築師及其作品給予價值的建立。

圖片提供/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

圖片提供/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

圖片提供/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

策展宣言(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本埠設計-蔡嘉豪)

對話。格式

今年建築本身就是一種互相的激盪,也是一種建築執念的完成,也非常生活化的處於環境。因此建築是一種不斷對話過程與價值的辯思,建築設計的成品(建築物)作為對話的基礎,建築師的執業過程與角色本身亦然。

因此”對”與”話”是作為一個成功建築專業者執業過程中一直面對的。對,是為找到認為建築價值的對象,在每次的創作思索中深入理解;話,分為兩面向,一為建築師透過建築成品成為一種語言,是對建築師本身的核心思想回應空間,一為來自外來閱讀者亦或是評論者的後設式判讀與編輯,是將建築視為構築於環境所成的人造物中彼此間自然的對話與判讀,策展的企圖亦然。

建築,或建築物,透過自身所呈現的姿態;面對環境,與城市對話、與鄉村對話;面對歷史,與過往對話、與當代對話、與未來對話;面對生活,與日常對話、與異常對話;面對使用者,與群體對話、與個人對話,每個建築物之間也是一種對話,而建築完成的姿態是建築師所賦予的。建築師面對設計成品、人、建築理念,與業主對話、與自己對話,與使用者對話,與論述對話、與現實對話,與建築類別對話、與行為對話、與尺度對話、與美學對話。對話過程是建築師宿命也是探索的重要窗口,設計過程如同尋找可以對的對象,與同輩與長輩與晚輩與潮流與信念,是結構、是空間性、是紋理、是人文、是材料、是構築、是美學、是關心…等。設計成果為建築師以自身的闡述透過圖紙最後落實建構出來”回應”是建築師的話,這個回應隨各建築師、隨著時間、年紀、體悟會有所變化,或大或小,或不變。

台灣在文化歷史與地理發展歷程有許多內外的衝擊,也影響建築的理念與型態,非常有趣的本次三位建築師分別位於台灣北中南各以不同尺度與方式面對土地與人民。三位建築師不管透過自己或建築作品不斷的尋找對話的對象,面對周遭的建築物對話、面對類似建築類型對話、面對特殊材料構築的挑戰與對話。因此在面對下個案件,再思索再調整再精進,以自我的實現,在各不同的面向發展自我相信的建築對話基礎與成果,因此本策展試圖透過三位建築師的書圖及訪談建構某種對話,建立一種對話的格式,理解得獎建築師本身建築理念與建築發展的自我對話脈絡,因此展覽內容期待關於自我信仰的、與長輩的(學習、工作、偶像)、三者間的、與晚輩建築者的、也透過策展的再描繪或編輯建立觀展者與建築師的對話與想像。

甘銘源建築師,從象集團的宜蘭經驗,透過佛學理解建築與社會環境關心的歷程,始終保持對土地一種特有的關懷,始於構築材料與反思於在地的精神,踏實的落實於建築實踐上。陳玉霖建築師,旅外的學習與都市環境的反思,透過化繁為簡,魔鬼就在細節的特質,俐落展現建築語言,並透露建築師對於城市與使用者間有更積極想法的建築回應。戴嘉惠建築師、林欣蘋拍檔,簡單清晰的將對建築的關心,積極的投諸於環境的創造與使用活動的積極建議,創造出更活絡的生活場所與空間,作為與市民積極的空間對話。

圖片提供/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

圖片提供/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

基本資料
作品名稱:第十六屆 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特展
作品地點:台北市萬華區西本願寺樹心會館
業  主:中華民國營建署/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
主要用途:展覽

事 務 所:本埠設計 | 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 B+P Architects
建 築 師:蔡嘉豪
參 與 者:蔡嘉豪、彭薇蓁、宋貽典、林致君
監  造: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
室  內: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
施  工 : 堤輝工程
材  料 : 松木夾板、木角料

設計日期:2019年9月至2019年11月
工程日期:2019年11月至2019年11月
圖片提供:本埠設計 | 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

【展覽資訊】
策展及空間策劃 : 本埠設計 | 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 B+P Architects

策展團隊 : 蔡嘉豪、彭薇蓁、宋貽典、林致君
影片製作 : 概念啊實業有限公司
專刊及平面 : 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 | 見本生物
空間攝影 : 牧童攝影 羅慕昕 / 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
展期 : 2019年11月22日〈五〉 – 2019年12月01日〈日〉
地點 : 台北市萬華區西本願寺樹心會館
展覽海報;圖片提供/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

團隊簡介
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

B+P Architects致力於以不同材料及空間拼湊出全新的生活場景及建築空間,改變人在空間中的狀態。同時重視建築中乘載著許多具有時間意義的空間架構,及其生活樣貌的特性氛圍,並且思考建築初始之美,藉由”整理”來重現老房子,藉”創意”提供新的空間想像,以縫補介面的態度與視角著手景觀、建築、室內、展場設計,針對不同類型與規模之案件,深入挖掘其需求之內部本質與基地之外部狀況,找尋最適切的形式與材料回應其生活最大可能,透過保持平衡的整合與細緻的琢磨,企圖追求具有內斂深化之概念和流暢感知之空間體驗。

蔡嘉豪 Chia-Hao Tsai
畢業於淡江建築系 ( 2004 ) 、台灣交通大學建築所 ( 2006 )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巴特雷建築學院 ( 2009 )。曾任職於張樞建築師事務專案建築師( 2006-2008 ) 、十禾環境設計協同主持人 ( 2011-2015 ) 、台北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 2012-2017)。現為本埠設計主持人(2015-present)、淡江大學兼任講師。

獎項 Awards
2017 遠東建築-舊屋改造特別獎 佳作
2017 TID Award 台灣室內設計大獎 TID獎
2017 當代國際設計獎-商業空間類 評審特別獎/金獎
2017 台北設計獎 公共空間類優選
2017 金點設計獎 金點設計獎
2017 台北市老屋新生大獎 入圍

【延伸閱讀】

>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作品「禾乃川豆製所」

>欣建築─建築師與其作品群像「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蔡嘉豪」話題本

>一起設計作品「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家。流動與安住:臺灣住屋建築風景之一隅特展』」
=====================
資料提供: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
整  理:王彤

更多作品相關訊息,請上【欣建築-作品導讀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第十六屆 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特展三角對話展覽展場設計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甘銘源建築師陳玉霖建築師戴嘉惠建築師台北展覽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