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生活

打造建築小地標:美好地景─家的場所─設計實驗

By 欣建築2020/04/15
article cover

打造建築小地標;圖片提供/風和文創

好建築,背後都有細膩的「設計思考」:腦波延展的「板牆」奇想、鋼構組件的「折」設計、「合院」理論新實驗、人和水平線的低調融合,全面滿足眼睛的美學、尊重環境到本質生活的用心。經典建築的成就,無關大小!台灣最前線,12位建築師歷經觀念、思考到行動,實現無數美好的小地標,佇立遠方的水平線上。

內容簡介

想蓋自己房子的人:絕對要有的第一本建築書
-建築是美好生活的第一步:空間影響家族的聯繫關係
-1000個日子以上的合作:如何與設計者溝通、傳遞想法
-選擇基地與選擇承攬廠商:責任、驗收與後續維護管理

大部分的書,只讓你窺看別人的生活空間,本書卻清楚解釋,從尋找一位適合的建築師到完成一幢出色的建築,所有的好設計,背後藏了哪些重要的「設計思考」。從了解基地春夏秋冬的四季風土、臨水農田的地基問題,到運用超寬陽台、開窗、面向與中庭,能創造的微氣候;還討論清水模會帶來那些變化、三代同堂家人之間的有點黏又不太黏的生活空間、木構造真是比較舒適嗎?讓夢想擁有自己房子的業主,了解一個美好建物從外到內的整體過程。

建築師們的學習範本:突破基地限制的設計美學
-傳統合院創新實驗:為長型基地創造「埕」、樓層連貫產生立體合院、新建包舊宅的中庭天井
-運用輕科技的建築法:空氣層隔熱、集水線或反摺建物避滲水
-順應自然環境的規劃:順坡疊建鋼構組件、移植高腳屋觀念、雙水池調節微氣候
-解決造型與施做:啟發混凝土多種澆灌法、曲折板牆結構兼造型

集合12位建築師們從基礎理論到建物應用,設計思考從環境初識、討論到沉澱,大膽運用反樑結構,形成造型甚至是隔絕熱能的絕招;屋頂空氣層,解決熱氣候和濕氣;抵抗海風與豔陽的內聚型格局,超越當代的外型,建築的精確度與理性,猶如散佈在土地上的無數美好小地標。

現場管理:考驗建築計畫的精準度
-跨國團隊磨合:計畫準度、執行方式、轉換法規
-材料特殊施工:清水模澆灌方式、地基改良、安全顧慮

每個基地不大的建築,都歷經3年以上的施工過程,因為堅持品質、尊重原創,一步一步解決困難。

書籍節選

上滕聯合事務所—山居.三居;圖片提供/風和文創

「他們在市區的舊家有很寬敞的客廳和餐廳,餐廳裡還有一張大圓桌,但是我們每次到他們家討論設計,大家總是擠在小小的廚房裡,圍著四人餐桌,從下午待到晚餐過後,一直聊一直吃。」這是楊秋煜和張雯怡建築師對陳小姐一家最深刻的印象。三代同堂的陳家人慷慨好客、愛煮食、愛分享,廚房的爐頭上隨時料理著新鮮的當令食材,家庭成員回家也愛往廚房裡鑽,一年到頭,小廚房裡總是充滿了笑語聲和食物的香氣,好不熱鬧,這是一個圍繞著廚房與餐桌建立起來的快樂家庭。於是,當他們決定移居到郊區,兩位建築師便想著要為他們設計一個真正以廚房為核心空間的家屋。

決定要搬到郊區是陳家阿公阿嬤的意思。一輩子忙於經營自家企業的阿公阿嬤,退休後各自找到自己的興趣,阿公喜歡種菜、養魚,阿嬤喜歡做拼布,因此,清靜又不失便利的郊區環境,正好適合他們享受退休生活。新家的基地位在離新竹市區車程半小時的山邊,社區裡有十幾家住戶,建設公司事先規劃好社區道路和基礎公共設施,畫清楚土地界線,再由地主自行找建築師設計發包自地自建,社區中的每一戶都有寬敞的庭院,跟鄰居之間的關係是可以互相關照,又不致造成干擾的舒適距離。

山居.三居 剖面圖;圖片提供/風和文創

以廚房為核心的居家空間

基地位在山坡地上,地勢南高北低,大約有三階的高程,最低的一階是阿公的菜園,早在邀請建築師作設計之前,阿公就已經天天從家裡到這兒來種地、看風景,對基地的狀況瞭若指掌。阿公的菜園旁有一棵原來就長在這塊地上健壯的老樹,以此做為參考點,建築配置很快就定案了,建築物坐落在二階與三階的高度上,正面朝向老樹。

為了不破壞原有的山坡地勢,建築師決定不開挖,而是順應地勢將建築平面設計成L 型,東西向的一側站在最高的三階坡地上,南北向的一側則朝下坡方向延伸出去。為了解決兩階坡地之間兩米的高低差,站在高處坡地上的量體底下再墊高一米,就形成三米,也就是完整一層樓的高度,因而順勢發展出南北向的量體有三層樓,東西向量體是兩層樓的樓層配置。

山居.三居;圖片提供/風和文創

順應地形建構空間序列:從公共到私密漸次向上

位於南北向量體一樓的兩個房間是可以從庭院直接進出的,因此在空間性質上被定位為對外的公共空間,一個是阿公接待朋友喝茶打麻將的娛樂間,另一個則是阿嬤作拼布的工作室,兩個空間之間的半戶外簷下,則正好作為工具、農具的收納空間。

陳家人的主要生活空間分布在二、三樓,廚房和餐廳作為生活重心,自然被安排在整棟建築物的樞紐位置。從一樓大門進屋,走樓梯上二樓,就會直接走進寬敞的廚房,不論要前往屋子裡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得先經過這裡,自然而然與家人見面、對話、一起吃點好吃的。大量的開窗,讓這個廚房白天裡陽光充足,夜晚則像是一盞燈,在黑暗中散發著溫暖的光,反映著它在陳家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餐廳和廚房之外的二樓空間,是阿公阿嬤的主要活動區域,兩人的房間分別配置在L 型平面的兩個端點,新家也跟市區的舊家一樣有一個大客廳,擺滿他們收藏的古董家具,雖然使用率不高,但老人家還是保有傳統居家空間一定要有客廳的想法。陳小姐夫妻與兩個青少年子女的私人空間則位在三樓,主臥和孩子的臥室同樣配置於L 型平面的兩端,轉角處則安排了另外一個小客廳,這是正在就讀國高中的青少年很喜歡的空間,在這裡,他們擁有比較高的空間主導權,尤其當家裡來了陌生客人的時候,他們可以更自在地待在三樓做自己的事。

(由左至右)餐廳是陳家人的生活重心,家庭成員的交流互動都在這裡發生。二樓是長輩的活動區域,阿嬤在這裡可以自在地進行她的拼布嗜好。三樓轉角處的小客廳,提供給家人具私密性的活動空間;圖片提供/風和文創

模糊室內外界線:「遊」創造猶如三合院的空間感知

「降低空間的隔閡感,增加對自然環境的感知。」是這個座落在山邊的案子很重要的設計概念。除了基地上原有的老樹,以及阿公的菜園,建築團隊在建築物周遭種了很多植物,也在L 型平面環繞的中庭處,種了一棵家樹,因此這座建築物就像是被包圍在樹海裡,一方面降低人造物在自然環境裡造成的視覺衝擊,另一方面也讓喜愛自然的一家人能更融入環境裡。

「因為戶外的環境實在是太好了,所以我們想要把設計做得更自由,希望在建築物裡面創造『遊』的感覺。」張雯怡說,「所以我們在二樓創造了很多連續的陽台,繞著屋子和家樹的周圍,家人和家裡的貓狗都可以自由地在屋裡屋外穿梭。尤其在多雨的新竹山區,在半戶外的屋簷下聽雨吹風,很有幾分傳統三合院生活的空間感。」

山中生活的全新體驗:超寬陽台帶來的溫度和風

「我們做住宅設計有個習慣,會先觀察基地的氣候環境特色,構思許多生活場景想像圖,再回去跟量體做整合,在這個案子裡,我們很早就決定要做寬度至少在兩米八以上的陽台,那是一個既不是室內也不是室外的中介空間,你可以坐在陽台欣賞外面的風景,感覺室外的溫度和風,但又有待在室內的安全感,我們是刻意要打破那條界定室內外的線,讓空間更自由。」

向四周延伸的陽台同時也提供了足夠的遮陽、防潑雨水效果,也讓建築物有機會大量開窗,迎進滿屋綠意,享受自然的通風採光,然而,「他們搬進新家的第一個月一直跟我們說,新家太亮了,他們好像住在水族箱裡。」陳家人的反應讓張雯怡覺得又詫異又有趣,仔細回想才想起:「他們住在市區的時候都不開窗的,一年到頭都關窗、拉上窗簾、開冷氣,只有廚房有開窗,難怪這麼不習慣。」

所幸這家人原本就喜歡接近自然和戶外活動,搬到郊外也不僅僅是懷抱浪漫想像的衝動決定,純粹只是在生活習慣上的不適應,需要一段時間調適。兩三個月後,當楊秋煜和張雯怡再度拜訪陳家,這回阿嬤看起來神清氣爽,很欣喜地跟他們分享山中生活的各種體會,以及自然的環境對身心健康有多大的益處。

(上)半戶外空間的簷廊,提供了更多互動的可能性。(左)屋頂天窗引入天光,加上窗外山景,讓屋裡充滿陽光綠意。(右)採用鋼纜懸吊的室內樓梯,輕盈且別具設計感;圖片提供/風和文創

住在山裡需要的物理環境設計對策:

降低環境視覺壓力與濕氣的隔絕從都市搬到郊區,不僅使用者必須調適居住環境的轉換,對建築師而言,在自然環境裡頭蓋房子,跟在都市裡蓋房子,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自然環境裡面的房子,應該用什麼態度對應所處的環境?

「我們希望是創造一個從地裡長出來的房子。」楊秋煜選擇的是將建築物融入環境的做法。「為了不造成環境視覺的衝擊,我們選擇把建築量體碎化,例如把房間與房間脫開,用比較窄的過道串連,就會在視覺上把一個很大的建築量體切分成比較小的三個量體;又好比在材料的選擇上,我們會選擇質感與周遭環境接近,而且不容易損壞的卵石、木紋清水模、木紋水泥板,在每一層樓的外牆上使用不同的材料,一方面創造變化性,另一方面也藉由材料的轉換、陽台窗簷的橫向延伸,來創造水平的線條,分割垂直的重量感,讓建築物看起來更像是低低伏在地面上。」

細節的處理,也是在設計上著力很深的地方:「每個材料和材料間都會有一個介面,例如樓板,在畫圖的時候可能只畫出一片版,但在實際施作的時候,我們會再多做一個退縮,讓它在視覺上有細節、功能上有滴水線的作用,又好比上層屋頂其實只是一片金屬板,但我們會把它的邊框作成工字形,看起來像兩片,這些動作都能讓建築物看起來更加細緻。」

此外,住在郊區,不可避免的會遇上都市裡沒有的環境衝擊,例如颱風帶來的風雨、山區的潮溼環境,甚至是小黑蚊的問題,這些都必須在設計上提出應對的策略。還有鄉間人人聞之色變的小黑蚊。「我們在郊區的案子,都會選特別細的
32 目黑色紗窗,市區的16 目擋不住小黑蚊,黑色則是因為視覺穿透性比較強,若是用灰色的紗窗,視線就會有朦朧一片的感覺。」


目錄

作者簡介

風和文創編輯部

風和文創成立於2013年,以「懂你也讓你讀得懂」為出版方向,並承襲1977前創刊,台灣室內設計裝修領域最悠久的品牌「美化家庭」設計系列書籍,以時時關心讀者對裝修過程的「未知」與「擔心」以多樣的企劃方式解答台灣設計裝修市場的深度需求,每月定期出版各種幫助讀者獲得舒適生活空間的題材。並結合室內設計專業介紹與流行生活型態,兼具實用及美觀,輕鬆閱讀居家設計報導,不只是讀者最實用的裝修伴侶,也是專業從業人員必備的參考書籍。

編者簡介

高名孝

築閱行銷企劃有限公司企劃總監。淡江大學建築系出身,曾任《Dialogue建築雜誌》特約主編,經歷包含建築行銷、國際展覽等領域,長期配合多位建築、設計、廣告、出版等專業成員,於都市、建築、旅館、展覽、房地產與廣告企劃等領域耕耘,致力深入淺出的講述各種生活美學,消彌專業者與大眾之間的隔閡,並於2018年出版《台灣建築地圖VOL.01台北市》,希望讓一般大眾更容易了解身邊的建築與環境。

打造建築小地標:美好地景─家的場所─設計實驗

【購書資訊】

書名:打造建築小地標:美好地景─家的場所─設計實驗
作者:風和文創編輯部
編者:高名孝
出版社:風和文創
博客來:https://bit.ly/2VpU461

【延伸閱讀】

>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作品「嘉義朴子李宅」

>上滕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作品「山居·三居」

>前田紀貞+?真悟+翁廷楷+原型結構陳冠帆作品「澎湖緣宿」

>2018台灣住宅建築獎由「交疊之屋」、「半半齋」、「進之宅」獲首獎

==========
圖文提供/風和文創

編  輯/王彤

更多作品相關訊息,請上【建築書訊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打造建築小地標風和文創高名孝美好地景家的場所設計實驗住宅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