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

「我們也可以這樣生活」臺北社宅公共藝術展 線上開展擾動議題

By 欣建築2020/05/12
article cover

「我們也可以這樣生活」線上社會住宅公共藝術展;圖片提供/禾磊藝術(圖片編輯/王彤)

在這個城市中我們要如何一起生活?讓我們來一起主動追尋、想像和行動。

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許多展覽紛紛延後停辦,「我們可以這樣生活」社宅公共藝術實驗展站在這場城市文化改革運動的浪頭前,雖然暫時自實體空間引退,但於4月22日至5月13日仍在網路上創造一個為期三週的空間劇場,作為呈現介於虛構與現實之間的概念實驗,藉由網路擴大展覽受眾持續和社會交流溝通,邀請大家一同探索關於社宅公共藝術的未來,共創公共藝術可能性。

「我們也可以這樣生活」線上社會住宅公共藝術展 媒體座談會現場;攝影/王彤

社宅公共藝術展覽網站透過線上互動特色,規劃帶狀實境秀,並分波上線進行持續性的網上社群擾動,期待能在線上策動公眾關注,為此邀請不同背景的四位策展人沈伯丞、賴映如、林書豪、方彥翔。經過數月的交流探索,一同探討社宅面臨問題及未來以公共藝術為介質連結社宅關係之可能性。

總策劃人吳慧貞;攝影/王彤

總策劃人禾磊藝術吳慧貞於5月7日媒體座談會上進行「我們也可以這樣生活」線上展覽介紹

「在這個城市中我們要如何一起生活?不是由統治者來告訴我們,而是讓我們來一起主動追尋,一起想像,一起行動,這是只有在民主自由的沃土裡,才能根著綻放的公共藝術。

社宅公共藝術,希望與大眾一起找尋面對現實複雜多變樣態的路徑,邀請四位策展人,沈伯丞、賴映如、林書豪、方彥翔,經過數月的交流探索,在同一展場內交融對話,期待捕捉多元觀點,與彼此的潛在共識。

線上展覽創造一個互動平台,讓參與者,共享情感交流與美好時光,這也是未來社宅進駐空間的模擬藍圖——萌生共感、互通有無的城中家園。

展覽是起點,不是終點,是藝術概念和行動的進行式,發酵中、媒合中、作用中、成長中、找尋中、成形中,在空間中視覺化劇場化。 站在這場城市文化改革運動的浪頭前,呈現一個介於虛構與現實之間,想像與實踐之間,開放與持續包容之間的概念實驗。

如果,以後的社宅,可以有這樣的空間,讓各類創意不同天分來進駐,和居民建構協作溝通的平台,在生活裡自然交融,那會是怎樣的生活景象?

我們沒有標準答案。這樣不斷流動、交織、聚合又流散的律動,也是社會的真實。公眾沒有單一的面貌,數不清的小眾、意識形態交集組成,且瞬息萬變,此展希望能對這難以捉摸的特性,稍稍補捉其靈光一瞥。

四位策展人,四項計劃,在此揭開社宅公共藝術的序幕。40處基地,可能有400種不同的接力方式,一路串接,最終是何樣貌不可知,但眾人皆伸手描繪,便能逐漸摸索出輪廓。」

策展人林書豪分享;攝影/王彤

林書豪以基隆正濱的駐地經驗,透過邀請陳冠蓉、陳德君等萬華在地社區經營者深入社宅及周遭社區進行走讀活動投射其提案想像模擬「駐村編輯」在社宅空間實施公共藝術方式。

走讀紀錄子鈞帶領探索萬華小巷弄;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策展人沈伯丞;攝影/王彤

「成為我的繆思,獻給他的禮物」沈伯丞藉由作家林立青的筆,挖掘城市中各種小型商業與社區扶助經營,散播善的生活循環何孟娟的鏡頭長期紀錄紐約魏斯貝絲藝術社區(Westbeth Project)影像,啟發對於藝術生活共融與都市社區自主經營的想像。

作家林立青與八坪大店主歐陽如修對談;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策展人賴映如;攝影/王彤

從未有策展經驗的賴映如,提出以植物為介質軟化社區溝通的進駐方案「蛤?養植物也能是公共藝術」,以線上實境秀的帶狀節目形式與觀眾對話。

網路實境秀;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策展人方彥翔;攝影/王彤

方彥翔「單人部落」的論述,透過對孤獨的凝視,探究高度分子化的當代社會下,單人生活的觀察與反省,對於公共藝術的對於公共的慣性思考與操作,投入重要的反省觀點未來台北市將有40個社宅基地我們邀請專家學者們,結合彼此的潛在共識,模擬未來社宅進駐空間與公共藝術共存的藍圖 。

孤獨手冊網站火光照示意圖;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策展顧問王增榮分享;攝影/王彤

現場也邀請多位專業學者來賓參與座談會,包括一路上提供許多建議的策展顧問王增榮與吳牧青,以及何震寰、蘇民、劉惠媛、蔡佳芬、臺北市都市發展局科長林芝羽等人出席。這次展覽由於疫情的關係,由實體展改以線上展覽舉行,希望透過大家的力量以及社群來滾動議題。

王增榮分享:「四位不同背景的策展人,可以透過他們的觀念,以歷史、人群交流、植栽等各種層面去探討,重新思考社區的狀態。將公共藝術鋪開至社區的企圖,找到一個途徑將其呈現出來,結合成一個主張。其實我反而在這其中學到了東西,開拓我的視野。」

吳牧青則表示:「藝術對於社會住宅的關心,已不是新鮮事,但在資源交換的部分可以有更多的思考,現今的社區、家庭成員的定義以及居住關係等問題,值得我們再探討。有時會出現公共藝術成為一種籌碼,獲取容積率的現象,這也反應了時代的弊端。」

何震寰:「以前人們是一起造房子的,因此形成了與彼此的連結,但對於社宅的居民而言,突然一夕之間住一起作為鄰居,在心裡層面會需要一個介入,人們才能有所連結建構,透過公共藝術加以處理,是蠻好的切入點。」

蘇民:「公共藝術與昨日不同,需要更多元的服務,來穩固居民彼此的關係,人們的互存關係,而針對公共藝術的執行,在這之中既要有政治上的柔軟,也需要有起造人的與藝術家的美感。」

蔡佳芬:「公家機關在社會住宅中注入公共藝術的立意是良善的,但居住者、公家機關及藝術家處於一個三角關係,有非常多共同點需要去拉近的,其中作為產出者的藝術家其實對於社區是最陌生的,要產出與這個有地方連結的成品,是非常困難的。但能看到這個事件是非常感動的,後續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論壇,邀請居民一起坐下來討論。」

林芝羽:「社宅在規劃的時後,剛開始附近居民會抗拒,希望透過公共藝術等軟性的介入方式,漸漸地和解。」

「我們也可以這樣生活」線上社會住宅公共藝術展 媒體座談會現場;攝影/王彤

展覽資訊

「我們也可以這樣生活」線上社會住宅公共藝術:即日起至至5月13日止

「我們也可以這樣生活」線上社會住宅公共藝術展 主視覺;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展覽時程

  • 4/22《成為我的繆思,獻給他的禮物》展覽上線
  • 4/28《單人部落》展覽上線
  • 4/29《駐村編輯》展覽上線
  • 5/4《小Q語錄》展覽上線
  • 5/4-8《蛤?養植物也是公共藝術嗎?》線上實境秀/每日更新

活動時間


策展團隊

禾磊藝術 Artfield 吳慧貞
藝術的創造泉源來自生活,秉持這樣的理念,禾磊藝術團隊跨領域整合多元的藝術計畫,以多面向的互動,在藝術、文化、環境與社會之間,創造具有活力的連結關係。業務範圍涵蓋公共藝術策展、藝文活動策劃執行、評論寫作、出版企劃等,期間積極參與社區藝文推廣、持續耕耘地方再生,嘗試不同場域的。

四位策展人介紹
沈伯丞:成為我的謬思,獻給它的禮物

藝評策展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助理教授
從策展公司到畫廊,再從畫廊到智庫,又從智庫回學院,再從學院人轉為策展人,「藝術」於沈伯丞是人生轉折的每一個理由。

林書豪:駐村編輯
社區營造工作者 星濱山正濱港町藝術共創創辦人。
熱衷於藝術與建築之間思辨的創作和行動,相關作品呈現於社區營造、地方活化、地域策展、藝術教育、空間裝置。

賴映如:蛤 養植物也是公共藝術!?
景觀設計師 野再設計創辦人
2018年成立野再設計。在集合住宅、商辦大樓、公園綠地等等不同尺度的開放空間裡,實驗各種公眾交流的可能性。

方彥翔:單人部落Single Person Tribes
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策展人
目前研究重心放在全球化境況下文化生產之歷史條件與動能,以及如何面對跨境生命治理而提出另類的可能方案。

【延伸資訊】

> 社宅公共藝術線上 線上展覽

> HOME to ALL 官網

> HOME to ALL FB粉專

HOME TO ALL公共藝術台北建築城市文化展覽我們也可以這樣生活環境美學社宅社會住宅禾磊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