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法 打造獨一獨二的街頭風景

By 欣建築2020/07/02
article cover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法;圖片提供/行人出版社

「什麼樣的空間會讓人想聚集呢?怎麼形成活力四溢的空間呢?」

書介紹了七種在戶外不同的活動形式,從星空電影院到戶外婚禮,再到走讀、車站酒吧、水岸餐飲、戶外音樂節,最後再帶到香港的街區活化。 帶我們進入一個個獨特的戶外活動,看見創意是如何形成,如何一步步走向實踐,如何面對接踵而至的問題,最後打造出聚集形形色色的人們的街頭。

除了介紹過程以外,作者還從為什麼需要公共空間、對城市生活的想像等源頭,來討論為什麼我們需要戶外活動。本書是一本實踐手冊,希望讀者從各個實踐者的案例與建議中提取經驗,找出適合自己城市與街景的方式,並綜合當地特色,打造出獨一獨二屬於當地的街頭風景。

圖片提供/行人出版社

前言

近年來逐漸流行起在戶外創造「路上」活動,本書即是著眼打造這類活動過程的案例集。雖說都是在戶外舉辦的活動,卻型態迥異,因而希望透過本書介紹手法、成果都各有千秋的戶外活動之秘訣,試圖指引今後想在各地實踐這類獨特活動的人。

路上活動的樂趣之一是吃吃喝喝,比起賞花美食更為重要;如果只是賞花,當然不必特地取得食品衛生管理的證照,但如果是做生意以大眾為顧客就有所不同了。

更甚者,因為不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舉辦烤肉大會,擺攤做生意、收取金錢的活動理應取得該場地的使用許可以及支付伴隨的「場地費」。公共空間大致可分為「私有地」與「公有地」,想在公有地上舉辦活動,必須獲得各地方政府或國家的許可,具體而言是指道路、河川等處。

但反過來說,也不是完全由自己、家族持有的私有地就可以任意使用,像是神社參道、山林、海岸等。在私有的深山裡烤肉導致山林大火的話該如何負責?還可能會傷亡。有必要時,涉略所需法律、條例等也相當重要。

只不過,這些等到要創造新活動時再從零學起即可。本書中負責撰寫各章節的路上活動創辦人中,有許多都是在毫無知識基礎下開始。就算擁有再多知識,如果沒有如何應付出乎意料的麻煩、危機等藉由實踐學到的知識,還是會失敗。本書因而想藉由實際執行者之口,介紹克服制度的「灰色」地帶,在不斷嘗試、修正下,持續描繪理想風景的方法。

如果本書能對今後想在各地推動路上活動的政府機關、個人、團體等的各位讀者有所幫助,將是我的榮幸。

內容摘文

如何打造能聚集形形色色市民的戶外公共空間呢?
無論室內還是戶外都要守護自己的生存之道

針對公共空間的活化,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引領整個業界的Open A馬場正尊曾說:「我們並非政治家,即便大聲疾呼『來改變公共的概念』也不具說服力。建築家等以創造空間為業的人所能做的,結果就只有在空間、建築裡掀起改變,描繪出理想風景而已。」(《RePUBLIC 公共空間のリノベ?ション》,馬場正尊+Open A著,學藝出版社)。

那麼既非建築師,也非不動產或經營設施的專家,普通一介市民所能做的又是什麼?在建築法規、道路交通法規等法律,各地方政府之條例等專門知識不可或缺的領域中,就只能以旁觀者、外人身份行動嗎?不,至少能以生活在都市中的其中一人,持續描繪出我們想在什麼樣的「風景」中生活。路上又存在何種可能性?即便是毫無知識的外行人,只要發起行動就可以創造些什麼。給他人增添麻煩當然會惹怒他們,犯法也會被警察逮捕,但比起什麼都不做,實行才能累積經驗,從失敗中學習,下一次就一定可以描繪出理想風景吧。我在上一本著作《大人的秘密基地》(大人が作る秘密基地,DU BOOKS出版 )曾寫下:

「我認為求生存的力量有兩種,從內湧上的力量與從外附加的力量。我們生存在這兩種力量互相抗衡的社會中。只不過,從外附加的力量有時會變成『抵銷力』。我呢,比起局限自我、限制自由的力量,更想看見湧自內在的『生命之力』戰勝的瞬間。」

無論是僅限夥伴共享的秘密基地,還是歡迎大家造訪的戶外,「為了守護自己的生存之道」,因而形塑、開拓空間,或是想揭露「湧自內在的力量」的所在之處的渴望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說,讀者可以將本書想成是「說明如何在戶外打造秘密基地的方法」之書。

圖片提供/行人出版社

案例6/?原充大
嘗試在河岸邊創造餐飲空間:京都的河川沿岸、愛知的殿橋露臺

在水岸打造餐飲「空間」的困難

我平常身為研究建築、都市空間等的團隊RAD的一員,以京都為中心進行建築、都市等相關的調查、企劃、編輯、寫作活動等。這裡我將藉由自己的根據地—京都的河岸風景中的感受,與參與城市行銷的愛知縣岡崎市街區營造「乙川計畫」的案例,試圖思索在水岸推動各種計畫、活動時需克服的困難。

京都居民如果忽然興起賞花興致,往往會以鴨川河岸為舞臺。不只是三條、四條這些一到旺季就擠滿觀光客的地方,許多人也會在鴨川分流成高野川,通稱為鴨川三角洲一帶的北側,攤開藍色地墊吃吃喝喝,甚至唱起卡拉OK、跳舞。因為河岸相當寬廣,即便留出行人通行空間還是有空地能夠悠閒野餐。從綠意盎然之處來思考,鴨川對生活在都市的人們來說,算得上是一處舒適的空間吧。南北向流經京都的鴨川,對居於京都的人來說,提供了融入日常風景的水岸。

也因此,空間的利用並不局限在賞花旺季的春天。每到夏天,面向鴨川的店家會在祓川之上設置如陽臺般突出的「川床」,我想也有人看過這等川床連綿的風景吧。更何況同在京都但更北邊的貴船等區域,則會出現像要覆蓋河川一樣鋪設的平臺「川床」,是可享受「河床」中不容易體驗的「床」、流水細麵等的地方。無論前者或後者都是京都夏天的象徵景象。

圖片提供/行人出版社

根據京都鴨川納涼床協同會說法,這類風景是源自江戶時代搭建在鴨川上的觀賞席(見物席),當初並非高架式,而是如在中州、河原等出現的摺凳(床几)形式。明治時期後,在七~八月間搭設川床變成習慣,當時似乎在鴨川兩岸都有著川床,該會網站上有段「納涼床的歷史」。

「因明治二十七年(1984)的鴨川運河開鑿、大正四年(1915)的京阪電車鴨東線延伸建設等,促使左岸(東岸)的川床消失,大正時期則在治水工程下禁止床几,工程建成禊川。」

一九二三(大正十二)年發布「鴨川河川區域一樓佔用與工作物設施之件」,訂定納涼床的基準,但柱子採用鐵柱、設有屋頂等的店舖增多而有礙觀瞻,一九二九(昭和四)年限制在河道上搭建半永久的高架式納涼床。其後因天災、戰爭等導致川床遭到破壞、被禁,直到戰後,在許可基準完備下,形成了今日風景。時代躍進到二○○二年,中央的都市再生本部擬具「全國都市再生緊急措施」,其中建議「振興在地產業、觀光等經濟活動、交流活動,充實社會福利等生活相關服務等,併同空間整建實施計畫」,「河川區域佔用許可準則」在二○○四年據此修正部分內容,民間業者等在河川局長指定範圍內利用河川區域進行實驗性試辦計畫被認定為例外而得以實現。在此架構下,以二○○九年起常設於大阪北濱的「北濱露臺」為首,在日本全國各地設置納涼床。

接著讓我們將話題回到京都,二○○七年在「針對府民共享的珍貴財產—鴨川,在鴨川環境安心、安全下,以良好且舒適的環境繼承給下一世代」目的下制定「京都府鴨川條例」。依據該條例第十四條規定「知事在考量為形成鴨川的良好景觀,訂定依鴨川納涼床(指於鴨川右岸二條大橋到五條大橋間區域,為供應餐飲搭建之高架式臨時工作物)相關之河川法許可審查基準」,鴨川納涼床被視為依河川法許可之工作物,其作為醞釀京都夏季風情的歷史、文化性結構物,為將來可與鴨川景觀協調,制定有關其結構、材料、色彩等基準「鴨川納涼床審查基準」,其中主要規定了以下六項基準。1.川床高度 2.川床突出程度 3.川床結構與色彩 4.川床「欄杆」 5.「補強」、「穿透」、「竹簾掛鉤」、「蘆葦廉掛鉤」等 6.其他

??雖然在此處省略了細節,但我想還是可以從中得知訂定有相當細節的審查基準。

鴨川條例中,鴨川是被禁止在河岸烤肉的河川,但我曾風聞有人在河「中」烤肉這般機智的傳說,相較於這類游擊式行動,為了符合法律、條例等基準,合法在水岸打造餐飲空間,還有好幾項不得不克服的困難。

京都鴨川沿岸的川床(攝影:本間智希);圖片提供/行人出版社

乙川計畫「殿橋露臺」案例

我參與的愛知縣岡崎市乙川計畫,則是在實驗性質下,推動在水岸創造餐飲空間這般難度極高的「殿橋露臺」。請先容我說明背景,殿橋露臺是在以活化流經愛知縣岡崎市的乙川河川區域所推行的試辦計畫「乙川夢想樂園」中,於二○一六年七月十九日到九月四日,作為其一項目所誕生的空間。該計畫首年度的目的,是試圖拉近公共空間與民眾,就如川床案例所展現的,在禁止項目多如牛毛的河川區域,基於個人自由與責任親手實現「自己想嘗試的事情」。殿橋露臺的設置地點是人流、交通量均大,格外引人注目的殿橋,在下流側西南端處的欄杆上鋪設桌材,並為提供餐飲在靠河川一側以單管鷹架搭設店舖。

殿橋(奇天烈照相館版權所有);圖片提供/行人出版社

岡崎市自二○一五年起,推動乙川河濱區域城鎮營造,被通稱為乙川計畫,推廣活化河川區域的「河川營造」則是其中一部分。目標是讓曾是商業核心的昔日城下町、宿場町,現則面臨市中心區海綿化、高齡化等問題的地區所具有的多樣化資源的活用變為普及。乙川計畫結合公共投資的「大型城鎮營造」、民間投資的「小型城鎮營造」,訂有讓公共空間變得更加豐富的願景,為此號召的專家之一是泉英明先生,他隸屬在大阪推動「水都大阪」等行動的組織—HeartBeatPlan,在日本各地實際推動如北濱露臺等各式各樣的活化水岸行動。河川管理依據其規模由國土交通省或各級政府管轄。國交省推動「MIZBERING」進行活化河川這等公共空間的河川營造,利用特區制度鬆綁法規,民間業者因此得以在河川區域進行營利行為。殿橋露臺即是其中一個例子,只是其中的欄杆屬於道路設施,因此除了「河川佔用許可」還申請了「道路佔用許可」。雖然只是在橋上欄杆鋪設桌板,也就是讓所謂的游擊式空間使用變為合法,但到落實為止還是耗費大量時間與勞力。

乙川計畫官網/2006年時(左)、乙川夢想樂園2017傳單(右);圖片提供/行人出版社


目錄

前言

影山裕樹(編者序)
如何打造能聚集形形色色市民的戶外公共空間呢?

案例1/武川寬幸
享受大自然裡的野外放映:星空電影節

案例2/柿原優紀
在公園裡辦婚禮:Happy Outdoor Wedding

案例3/吉城壽榮
車站變酒吧:京阪電車中之島站˙月臺酒吧

案例4/以倉敬之
走讀事業的幕後進化後的觀光:漫漫京都(まいまい京都)

案例5/高岡謙太郎
結合祭典融入在地:戶外音樂節

案例6/?原充大
嘗試在河岸邊創造餐飲空間:京都的河川沿岸、愛知的殿橋露臺

案例7/江上賢一郎
香港的路上活動:藝術中心、路上酒吧、游擊種植

?尾和宏(Tips)
讓戶外活動成功的行政手續須知

後記

編著者簡介

影山裕樹
一九八二年生於東京。編輯、合同公司千十一編輯室代表。歷經雜誌編輯部、出版社後離職創業。二?一八年設立合同公司千十一編輯室。經手眾多藝術、文化相關書籍,也以編輯身份參與日本各地許多地區活動。著有《大人打造的秘密基地(大人が作る秘密基地)》(DU BOOKS)、《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行人)、近年主要參與「十和田奧入瀨藝術祭」(2013、編輯總監)、 「CIRCULATION KYOTO」(2017、企劃總監)等。現任青山學院女子短期大學客座講師。為路上觀察團體「新骨董」成員。

《街頭設計》

【購書資訊】

書名:《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法
作者:影山裕樹(編著)、武川寬幸、柿原優紀、吉城壽榮、以倉敬之、高岡謙太郎、?原充大、江上賢一郎、?尾和宏
出版社:行人出版社
博客來:https://bit.ly/387xG7F

【延伸閱讀】

>《我們該住在哪裡?建築師找尋宜居地的標準》觀察城市空間 探尋更好的生活型態

> 《遊牧世界的市民城市》21世紀移動中的邊界,城市再次進入新的遊牧時代

>《街屋台灣》100間街屋,100種看見台灣的方式!

> 第二計劃「ParkUp」2017金點年度最佳設計獎

>一起設計「涼涼海之濱 Cool Cool Seaside」

==========
圖文提供/行人出版社

編  輯/王彤

更多作品相關訊息,請上【建築書訊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街頭設計行人出版社影山裕樹改變街道的七種方法柿原優紀以倉敬之?原充大江上賢一郎?尾和宏公共空間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