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台灣進行曲 我的生活x你的藝術

By 欣建築2020/07/29
article cover

透過欣旅誌編輯團隊彙整,近10年全台灣約莫有30多個曾辦理、或目前仍持續進行的地方藝術季。我們觀察到,2013至2015年是台灣「環境地景型」藝術季蓬勃發展的時間點,「地上藝術」、「光影藝術」無非是當代最流行也最貼近一般民眾的藝術策展型態,因為夠吸睛、能在FB、IG「被打卡」而迅速洗版流傳,滑滑手機就與藝術作品「一見鍾情」,觸發動身前往的念頭。對照日本北川富朗先生自行發起的大地藝術祭,或是「巧虎之父」福武總一郎先生邀請北川先生協助策展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台灣是不是也存在著以在地人、地方文化與環境為核心價值的地方創生藝術季?這背後是否存在著可愛、動人的故事?


「桃園地景藝術節每一年除草都不灑農藥,是我的堅持」

如果大家還有印象,當年引進黃色小鴨跟草間彌生「點點」引發參觀熱潮的,正是桃園地景藝術節。文創技研執行長鄧貞琳大哥說,本來要退休了,但一不小心踏入了地方節慶,因為對台灣在地文化產生了「使命感」,便投入迄今。這樣的使命也讓鄧大哥後續前往北川先生所開辦的「富朗塾」學習如何舉辦地方型藝術祭,即便忙碌也堅持帶著全公司投入大地藝術祭擔任志工,唯有親身參與才能汲取經驗。

因為去了「富朗塾」,意識到大地藝術祭的本質是為「地方」而舉辦,也因此在地的「人」和「環境」才是主角,藝術作品只是比較容易被具象化,因而成為觸發的手段。近幾年策展時,一定會針對不同城市把在地功課做好做滿,比起思考什麼作品,會更在意「藝術節想為地方傳達什麼理念?該如何被呈現?」一來更加關注策展經費應該在藝術品、展覽基礎建設、週邊服務三者間被均等重視;二來無非是將藝術作品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放在最前面;最後,才能期待展覽跟節慶帶來的是「旅遊」、不是「觀光」,如此一來,才有可能帶來「回流率」。

2019桃園地景藝術節馬岩松作品《自然舞衣》;圖片授權/桃園地景藝術節 Taoyuan Land Art Festival官方FB

回憶起歷年籌辦桃園地景藝術節最感動的事,包括曾有在地居民對藝術季從反對、觀望、到後來主動準備茶水給前來觀賞的旅人們喝,因為「認同了」,所以水也端上了。也有因為策展才從楊梅富岡發掘出國寶級竹藝大師戴阿爐,80歲的長輩受到策展邀請,也從「不知道做不做得出」配合著一點一點自我突破創作出嶄新的竹椅作品,從工藝中展現出老人家深厚的功力與毅力。因為和地方上的人們不斷溝通,讓在地人成為參與藝術季的一份子、從中獲得「榮耀感」,這反而是藝術節中最重要的事。


從保鹿運動到鹿港今秋藝術節,都在找回我們對家鄉的認同感

以「先有在地參與,才談在地藝術節」為主要訴求的「鹿港今秋藝術節」,是中部近年最為亮眼的代表,2019年獲邀至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參加亞洲論壇分享策展經驗。鹿港囝仔創辦人張敬業,最初2012年就在鹿港社區發起撿垃圾、打掃環境等活動,而2015年籌辦今秋藝術節迄今,鹿港囝仔不過是一個精緻的5人團隊。有感於年年策展籌措的能量跟品質更需要維持,張敬業也主動將今秋藝術節轉變為三年展。

鹿港本身是一個觀光先進來才被迫改變的地方,但觀察近年今秋藝術節的志工組成,有來自淡水、高雄等外地自願者,相信多少也受到關懷地方文化的民眾所喜愛。無論是社造活動或區域型藝術季,其實是大家重新認識鄉土和社區的方式,不像以前為了上課繳交作業,所以在策畫展覽時,沒有過度詮釋,只需要找到跟家鄉的共同價值觀就可以了。

雖然每年藝術節籌措資金、資源都不容易,但最感動的,莫過於看著地方上的孩子因為成為志工而對自己的家更有認同感、甚至更能想像自己在這的未來,包括工作室樓下的勝豐吧,是地方上的年輕人覺得鹿港晚上得要有些娛樂而成立的酒吧;還有利用剩衣剩布回收製作的設計品牌參先生,以及訴求環境友善、在地食材、在地口味的禾火食堂等,都是因為參與成為今秋藝術節志工進而碰撞出地方創業火花的案例。後續加入的孩子們,正因為有了鹿港囝仔張敬業走在前頭,彼此視為志同道合的夥伴,也才將參與藝術節的那份感動和悸動轉化為勇氣,為自己創造出留在地方上的工作和志業。

2019今秋藝術節回顧影片;資料來源 / 鹿港囝仔文化事業TKFL YouTube頻道

從推廣藝術出發,讓台南人知道自己還有那麼多美麗所在

從海安街道美術館、月津港燈節、到漁光島藝術節,長期深耕台南的都市藝術工作室(Urban Art Studio)杜昭賢總監,始終致力於從公共空間推廣藝術,並與城市產生鏈結,希望藝術走入群眾生活,也讓民眾走出戶外就能接觸到作品。也因為對地方有深厚情感,都市藝術策畫出漁光島「低調」、「感受生活」的樣貌,第一年策展時以「99種放空方式」為主題,每個作品旁都讓參觀者或坐或躺,停駐感受。月津港燈節則是讓以「蜂炮」著稱的鹽水,透過「燈」展現出這地方靜懿的一面。

從廣義的觀光來看,藝術絕對大大幫助了城市行銷,即便是自己出國觀摩展覽,也有大半時間是在享受旅遊的當下。她笑稱自己就像旅行社,現在疫情關係無法出國,反而成為其他城市的朋友成群結隊造訪台南的在地文化嚮導。節慶與藝術,不僅能成為出遊行程的環節之一,也是很好的旅遊藉口,更能成為讓人更快速加強城市印象的方式。

2019漁光島藝術節都市藝術工作室作品《回憶成山》;圖片授權/都市藝術工作室(Urban Art Studio)

既然有欣賞藝術的權利,就不得不扛起維護環境的義務,怎麼在「人潮」和「環境」之間取得平衡,永遠是身為策展人的兩難。然而,看著月津港從開始有年輕人回來,並設法去平衡日常與節慶尖峰之間的人潮,並持續發展月之美術館,甚至可預見未來延伸到週邊拓展配套措施。如果能讓喜愛這塊土地的在地人、民間策展單位、公部門磨合出彼此溝通模式,誰不樂見城市裡有這樣良善的循環?

2020月津港燈節作品:光合光盒/沃手工作;圖片授權/都市藝術工作室(Urban Art Studio)


「與鄉親一起過日子」才是來到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該追求的最高境界

從外界看來,台灣好基金會是耕耘台東縱谷春、夏、秋、冬在地節慶最久的推手。然而,當我們採訪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時,她謙遜的說,池上在地居民才是在地藝術季的主要能量,居民們才是舞台上的表演者,基金會的立場只是「提醒」、「從旁協助」的角色。好比當年金城武樹爆紅引起池上熱潮,造成景觀、生活、消費等衝擊,基金會提醒鄉親自覺自發處理,農民也很快反應,提出對旅客、外來廠商、車班等許多規範,加上基金會藉媒體報導呼籲,彼此各司其職均衡搭配。

許多地方都有相同問題,人潮蜂擁而至、蜂擁離開,非節慶的時候沒有人,節慶時候又太多人,反而造成破壞,池上當然也經歷過這個過程。經過多年,池上這裡仍然可以觀察、感受在地人的生活樣貌。農民們依舊團結有凝聚力,農閒時跟過去一樣參與讀書會、書法班、畫畫班,洋溢著文化氣息。任何鄉村的發展,都要站在自己的基礎上往前走,而池上做到了翻轉旅人到當地旅遊的價值觀。如果你願意打破傳統「好山、好水、好無聊」的觀光思維,來池上「過日子」,一定會愛上這份與天地平衡共好的自在豐盈。

2019年請來台東出身的金曲歌王陳建年;圖片授權/台灣好基金會

放慢腳步將旅遊回歸體驗在地環境、文化、生活,就是藝術

這次採訪時,幾乎所有藝術節策展人都提到,藝術不該只是為了吸引觀光而失去地方價值觀,藝術呈現的方式也不僅只於炫目的作品,因此,公廟是藝術、八家將的陣法是藝術、臉譜是藝術、連閒置無人造訪的涼亭它都是藝術。

只是,被藝術吸引前往造訪的我們,很單純圖個舒壓與療癒,既不想被賦予什麼意義,又如何能感受到藝術背後的意涵?2019年在瀨戶內藝術祭以阿卡貝拉(A cappella)策展的Vocal Asia執行長陳午明就坦承,過去自己是個旅遊規劃狂,很難不由自主的把行程塞滿,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太習慣使用手機,也太習慣用許多碎片充斥自己的生活,倘若旅遊時選擇放下手機,讓自己去感受完整的風景、空氣,就已經是一種融入地方的方式。

Vocal Asia 2019於瀨戶內藝術節在小豆島上的台灣藝術家王文志創作作品《小豆島之家》表演;圖片授權/Vocal Asia

如果下次出遊時候你願意放空腦袋,已經成功了一半;如果你有興趣從在地生活與環境的角度觀賞地方藝術節,謝謝你願意成為藝術節的一份子!

【延伸閱讀】
> 欣旅誌郵輪特刊—郵輪跳島正當時
> 欣旅誌創刊號—藝術節,分眾旅遊的新寵
> 欣旅誌002期—原鄉原生原創,東海岸藝術節

==========
撰 文/老M
校 閱/Florence Kao

更多風格旅遊觀點,請上【欣旅誌—跟著藝術節去旅行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欣旅誌藝術祭藝術節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