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世界教堂建築巡禮》一個建築學者的朝聖散記

By 欣建築2020/10/30
article cover

《世界教堂建築巡禮》赫爾辛基聖殿廣場教堂,上方採用玻璃頂棚,使內部因自然採光而相當明亮;圖片提供/宇宙光

建築學者謝宗哲,親身造訪世界各地令人讚嘆的教堂建築,以他獨到的眼光與人文品味,用文字和攝影細述當下的感動與體驗。本書收錄了謝宗哲十九篇建築散記,從知名的歐洲教堂:聖家堂、聖彼得大教堂、聖母百花大教堂、廊香教堂等,到北歐的特色教堂,再到日本與澳門的聖所,這些令人流連忘返的宏偉或精巧教堂,在作者筆下成了一座座散發馨香之氣的神聖所在,使讀者不單看到傑出建築師的作品,更進一步領略建築所蘊含的精神性。

作者導讀

從建築之旅到信仰之路/謝宗哲

所謂的建築,若只從二次元的展開圖面、照片或是描述的語彙,是無法了解其全貌的。經時間改變而移動的光影、吹過的風所攜帶的氣味、響遍建築裡頭的人們交談聲、在周邊漂浮的空氣對肌膚的觸感……除非親自前往現場,使用手足以至於全身的感官與性靈來體驗,並沒有其他的方法。所以,建築家就是要旅行的吧。

此外,所謂的旅行並不意味著單單只是為了觀看那個建築的實體而做的身體移動而已。在心裡臨摹曾在旅行中反覆行走所留下的軌跡、再三玩味旅途中和他人相遇時種種天馬行空的對話,進一步深化探索在漫步時曾思考過的一切,旅行便能一直不斷地持續進行下去。

安藤忠雄

這本書有幾個面向或切點:

1. 透過旅行到現場體驗以五感對建築作直接的感知性體驗是建築人學習這門專業的不二法門。所以筆者這些年以來,也毫不例外地追隨了柯比意的東方之旅與安藤忠雄曾經在世界都市中的徬徨與漫遊,展開屬於自己的旅行篇章,並在那當下探訪建築、追問生命的意義。而這本書中的文字或可視為在那當下的靈光乍現式的隨想,或者回到現實生活的日常中,對於那些逐漸遠離的旅行蹤跡所作的回顧與喚醒。

2. 本書中所造訪的案例來自於歷經20多年、在各式各樣的旅途中所造訪的教堂建築之累積(教堂列表請見書末附錄)。由於也算是可觀的數量,同時也包含某些必要的經典,所以在撰寫本書時也有意識地驅策自己去碰觸關於藝術史的範疇,來為這些教堂建築案例在整個漫長的時空脈絡中,標誌出其所在的位置與設計風格上的呈現。只不過本書的目的並非進行如博物館收藏般之羅列與學究式的考察,而在於指涉出該教堂建築曾經的背景與處境,期許能夠成為讀者們在腦海中得以擴張其想像、觸發讀者們作進一步延伸閱讀的起心動念。

3. 另一方面,在撰寫本書的2018至2019年底的這段期間,也剛好與筆者就讀台南晨光教會聖經學校課程的日程重合。基於分享福音的概念,筆者也試圖讓教堂建築融入基督信仰的內涵,在筆者受記憶中建築體驗與空間氛圍觸動、感知到天使於耳邊訴說或聖靈直接降臨之際,就會將有所感動的聖經經文章節作出節錄式的摘記,就如同俯拾那些來自昔日耶穌以五餅二魚餵飽了無數群眾,讓他們心得滿足那樣,筆者作為其使徒,也誠懇地期望這些取自聖經上的隻字片語能讓讀者們得嚐主恩滋味與奇異恩典。

這很可能是讀者們在過去日常繁忙的生活中未曾停下腳步來留意的「好消息」,也可能成為替生命帶來祝福的前奏與序曲。以上是構成本書的三個主軸。無論您打開這本書帶有任何期待,甚或是毫不經意的翻閱動作,但願這裡頭所刻畫與記載的,能夠成為閱讀本書的您的一點點幫助。

圖片提供/宇宙光

內容節錄

芬蘭 赫爾辛基聖殿廣場教堂Temppeliaukion Kirkko-在岩石教會中的安然居住

第一次造訪赫爾辛基是在2013年的夏天,因著看了《海鷗食堂》這部日本生活小品式的電影而有了造訪北歐的動機。我個人也因著2012年重新受洗成為基督徒,而在旅行途中有意識地造訪各個國度在不同時期下建立的教堂與聖殿。因此,在行前作功課時得知赫爾辛基有一座宛如在洞窟裡的岩石教堂,便在心裡有著極大的期待,因為一直很嚮往建築家安藤忠雄在年輕時曾造訪位於土耳其的「卡帕杜奇亞」這個早期基督徒躲避迫害時所建立的洞窟城市。

在早期的羅馬帝國時代,基督信仰被視為犯法且被禁止,當時政權經常逼迫初代信徒,於是基督宗教的活動和儀式必須轉進地下,以隱蔽的方式進行,並須使用符號和標記作為傳達基督信仰的安全暗號。他們往往在城外建造規模龐大、層疊交錯的地下墓窟與洞穴,方便他們受到迫害或搜捕時躲避與藏匿,甚至直接把這樣的空間作為禮拜與聚會的場所。

隨著基督徒聚會與活動轉入地下化,基督教藝術由此逐漸擴散開展。一直到了西元313年《米蘭諭旨》頒布之後,基督徒的活動才不再受到限制,於是基督徒聚會禱告活動終能重見天日。這令人感受到約翰福音12章46節的經文:我到世上來,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裡。

宛如隱匿在洞窟裡的岩石教堂之正面入口;圖片提供/宇宙光

那麼話題再次回到這座位於北歐岩石洞窟裡的聖堂,來遙想使徒們在當時追隨耶穌的心路歷程與信仰。俗稱「岩石教堂」(Rock Church)的「聖殿廣場教堂」(芬蘭語:Temppeliaukion kirkko),是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座路德宗教堂,竣工於1968年2月,翌年9月正式獻堂。

事實上,在這個地區修建教堂的計畫1930年代就已經存在,但由於二戰爆發,計畫被迫中斷。戰後藉由公開競圖選中了由兩位同是建築師的兄弟Timo Suomalainen與Tuomo Suomalainen所設計的現在這個方案。他們的策略並非把位於基地中的整塊岩石炸開移除,而是從岩石上部向下開鑿,保留岩石最初的完整結構,而將教堂修建於一個巨大的岩石中,再把岩石挖開後的部分於上方修建玻璃頂棚,讓內部因著自然採光而顯得相當明亮。由於教堂直接使用挖掘開的岩盤作為內牆,而帶有優越的聲音反射潛力。因此,在音響學者與指揮家們的協助下,在這個教堂中創造出優越的音響效果,因而經常作為音樂廳之用。而這些岩石甚至還保留著在冰河時期於自然環境中受削切所形成的模樣。這個聖殿的建立令人回想起以色列為神建聖殿的構想始於大衛,但最後在所羅門王手中才終於大功告成的那段史詩。耶和華是我的巖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神,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他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臺。(詩篇18:2)

據說當初競圖提案的規模為最後成果的四倍之大,但礙於預算於實現的可行性而縮小成目前的狀態,但實際上已經是令人讚歎不已的建築成就了。來到現場,就能清楚發現這個教堂採取了完全顛覆過去西方教會建築的做法,並無人們所熟悉的高塔之類的地標,反而是一座宛如岩石堆砌而成之堡壘似的、天然地景般的存在。若沿著側面的坡道與爬梯也可直接上到這個岩石城寨般的頂部,除了可以看到相當前衛而宛如飛碟之教堂的圓頂之外,周圍則成為一個可供人漫步、聚集團契的公園,可以說是一個開放而與大地共生的場域。

側面階梯可以直接上到頂部;圖片提供/宇宙光

爬上頂部可以看到前衛而宛如飛碟之教堂圓頂;圖片提供/宇宙光

回到地面層來看,整個教堂的正面也只作最低限度的處理,只以粗獷的清水混凝土量體在既有的岩盤上作出空間的增建式配搭,並以小件的鑄鐵式十字架造型裝置來點綴出其作為教堂的身分。這的確讓我不得不聯想起早期基督徒所棲息與藏匿的那種宛如自然界中天險般的所在。

教堂正面只以粗獷的清水混凝土量體在既有的岩盤上作出空間的增建式配搭;圖片提供/宇宙光

教堂正面的小鑄鐵十字架;圖片提供/宇宙光

然而,就在穿越過那個刻意壓縮尺度的主要入口,來到內部挑高之處抬頭仰望,可以見到鑲嵌在岩壁上的管風琴、奠基於岩盤上的祭壇,以及陽光從金色的銅製穹頂及由一百隻放射狀梁所支撐的玻璃採光罩流瀉進入到這個配置著繽紛座椅、與大自然共生的聖殿廣場,才終於倒吸一口氣,對於在這個巨大開放的岩窟中所彰顯的那份屬於神的榮美,不住地在內心裡讚歎、歌頌。

教堂內的管風琴;圖片提供/宇宙光

奠基於岩盤上的祭壇;圖片提供/宇宙光

令我個人喜出望外而更受感動的是,現場正有人彈奏著巴赫的平均律。在這個以對位法、分散和弦、和聲支持主旋律,或者是三聲部或四聲部旋律交織之複音音樂的理性音樂結構的籠罩下,這個神聖的空間同時也沐浴在悠揚流動的聖樂當中,彷彿聽見了神的聲音一般,使得我的身心靈猶如獲得膏抹般的醍醐灌頂,享受到了極為充分的滿足,而得以在神的懷裡安然居住。

幸運地聽到巴赫平均律的現場演奏;圖片提供/宇宙光

圖片提供/宇宙光

作者簡介

謝宗哲
建築旅人,敬拜者(Worshiper)。體驗及生活美學實踐的工作之餘,也持續透過翻譯、寫作、策展的方式,來分享當代建築美學與藝術中的福音。擔任「2019 台南建築三年展」策展人,第67期誠品講堂「城市建築家系列:境界的擴展」總策畫。重要著作:《HO! 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的溫柔建築風景》;並譯有《兒童的聖經故事》(五南出版,2018),另翻譯多部建築書籍。

《世界教堂建築巡禮》

【購書資訊】

書名:《世界教堂建築巡禮:一個建築學者的朝聖散記》
作者:謝宗哲
出版社:宇宙光
博客來:https://bit.ly/2RQBWkt

【延伸閱讀】

>張景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作品「豐原行道會」

>廖偉立建築師作品「礁溪教會」

>曾為世界的中心 克呂尼隱修院-瑞法建築之旅

>CF Møller Architects-Ravnsbjerg 教堂

>破解建築不思議,為什麼有的教堂會帶有城牆的造型呢?

==========
圖文提供/宇宙光

編  輯/王彤

更多作品相關訊息,請上【建築書訊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宇宙光世界教堂建築巡禮謝宗哲教堂建築赫爾辛基赫爾辛基聖殿廣場教堂Temppeliaukion Kirkko岩石教堂聖殿廣場教堂建築書訊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