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老屋新用計畫 雙年成果展-老的100種樣貌

By 欣建築2020/12/16
article cover

width=999老屋新用計畫 雙年成果展會場;圖片提供/蘇琨峰

在時代的演進下,都市更新是否除了拆除重建外也能籍由老屋整修的手法,在都市再生之餘,亦能保留台北老城市的紋理,並在軟硬體的更新下,同時讓老屋與地方的故事性在連結上依舊緊密,一直是「老屋新用計畫」的初衷。

今年老屋新用雙年展計畫主持人劉建億於12/15開幕時表示,老屋新用計畫是由台北市都更處所推動,希望透過老舊街區中各種改善計畫,重新塑造舊有空間模式,來達成社區共享、共好,並能打破過去在舊空間上經營的框架,讓老屋經營者與周邊居民及環境也能有更多的連結與合作,同時也能逐漸創造出制度化的老屋整修補助制度,讓更多人能看到老屋在整建後原來能有更多的功能性與活化後的新面貌,並再次提昇居民生活品質,這才是老屋新生計畫帶來的意義。同時在這幾年的努力下也看到了愈來愈多年青人參與老屋新用計畫,而參與計畫的委員們從實驗到機制的階段中,也協助解決了空間改造及許多法律層面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新的老屋經營者也透過本身擁有的專業知識與技術,來回饋並幫忙周邊鄰里環境的公共議題,而當地居民及商家的支持與主動協助,也讓老屋新用執行上更具意義。

width=999老屋新用雙年展計畫主持人劉建億於開幕時演講;圖片提供/蘇琨峰

許伯瑜 透過簡單的修繕改善老屋使用
「大家想到台北時的第一個印象會是什麼?」許伯瑜以這句話喚起大家對於台北城中的老街區印象。一進入展區的第一張圖文史料就標示出了台北市最早發展的地區,也是如今台北市老屋新用計畫的實施地區-大同區、萬華區及中正區。許伯瑜指出從清朝、日治時期至國民政府來台,第一個面臨的就是都市重畫與更新的問題,因此在展場中也特別以書報攤的方式讓大家了解都市重建樣貌改變的過程,並在展覽的二週前設計了流動的攤車加上可留言的便條,移動至不同的區域,像是大稻埕的埕樂通展示空間來取得大家的意見與想法。透過這樣的宣傳方式,改變大家通常對於老屋新建只能打掉重建,而不熟悉原來老屋也可用更多不同的方式加以維護改造,同時也讓民眾能了解都更處對於維護老屋的操作政策。這個老屋新用計畫及活動就像是溝通的橋梁,讓大家更能了解老屋的100種樣貌。

width=999老屋新用計畫 雙年成果展會場;圖片提供/蘇琨峰

width=999STORY STUDIO 許伯瑜於展場解說;圖片提供/蘇琨峰

在老屋的修繕上,其實透過簡單的修繕方式,也能花小錢達到老屋活化的目的。像是展間中展示的案例,透過巧妙的設計就能改善老屋室內光線不足的困擾,或是老屋中白蟻的問題如何解決,或者是改善老屋的較為危險的配電及電線擺放方式等,透過這些整修的案例,就可讓民眾了解簡單的修繕,老屋就可持續使用原有的空間,而非一昧地以拆除重建為方法。

width=999老屋新用計畫 雙年成果展會場問卷流動攤車;圖片提供/蘇琨峰

data-alt=老屋新用計畫 雙年成果展會場問卷流動攤車;圖片提供/蘇琨峰

width=999老屋新用計畫 雙年成果展會場;圖片提供/蘇琨峰

劉建億 巧妙設計 延續老屋故事
劉建億分別介紹這三年裡「老屋新用計畫」在老舊城區(萬華區、大同區、中正區)一些改造老屋空間的案例,如何透過溝通與適當的空間改造,來傳承這些老屋原有的功能與故事。像是位於南萬華東園街的「家吶子居酒屋」,除了提供平價的本地料理外,也能喝到當地的青草巷的飲品,及居民自己產製的甘蔗汁。而在地長大的經營者在出於對家鄉的情感下,也透過老屋新用計畫申請經費籌辦在地誌「東園誌」,紀錄屬於這個地方的歷史。雖然初期鄉訪談中受到不少當地店家的質疑,但在努力溝通下逐漸打開了居民的心房,最後在舉辦「東園街的一生」主題展覽時,更有不少在地人來參觀,這時才發現這段時間裡他們已經融入了當地居民生活圈中,令他們相當感動。

width=999意點創異 劉建億於展場解說;圖片提供/蘇琨峰

width=999老屋新用計畫 雙年成果展會場;圖片提供/蘇琨峰

位於大同區的「324版畫工作坊」,在現址工作室經營十年後,發現室內的木牆已遭白蟻侵蝕,也在學生的轉介下透過老屋新用計畫申請白蟻防治工程,同時增建室內的工作空間。而工作坊也在每年新年例行的「木活字版印春條」及「骨董圓盤機打印明信片」等具高度互動性的活動來回饋社區,讓民眾可親身參與更加認識傳統版畫的技藝。活動曾吸引了超過200人的參與及認識老屋內部空間的改造,期望透過本身的推廣,讓更多人體認老屋新用的魅力。

width=999老屋新用計畫 雙年成果展會場;圖片提供/蘇琨峰

width=999老屋新用計畫 雙年成果展會場;圖片提供/蘇琨峰

同樣位於大同區的「果然文創」經營者,在長期在外的過程中,體會到各地皆有不同的地區特色與風味,那自己從小長大的大龍峒特色在哪呢?因此回鄉開了這間充滿古物及滿滿回憶味道的咖啡廳,並舉辦特色在地導覽當成回饋,用自己小時聽過的故事來介紹社區的景色,讓來自各地的參與者以不同的方式來認識大龍峒。

width=999老屋新用計畫 雙年成果展會場;圖片提供/蘇琨峰

width=999老屋新用計畫 雙年成果展會場;圖片提供/蘇琨峰

劉建億指出透過這些案例,讓提案的申請人緊密連結與周遭街區的關係,在經營者本身知識與技巧的回饋推廣、藝術行動、重現在地特色文化及提昇社會關懷的層面,讓更多人了解如何與老屋共生共存。而老屋新用計畫除了幾年來的老屋修繕案例外,亦舉辦老屋走讀、互動式工作坊等活動,像是在策展期間「城市再造觸媒:老屋政策推動交流會」、「記憶共譜:老城老屋經營者說故事」及「老屋串門子」系列活動,讓大眾對於都市更新政策得以進一步理解及想像,推廣都市再生與老屋維護知識,並串聯起鄰里的關係。

width=999老屋新用計畫 雙年成果展會場;圖片提供/蘇琨峰

width=999老屋新用計畫 雙年成果展與會來賓合影;圖片提供/蘇琨峰

width=999老屋新用計畫 雙年成果展會場;圖片提供/蘇琨峰

老屋新用《居所本事》專書介紹:

找回巷弄間的人情味─從社會網絡角度引動空間再生
大同區、中正區及萬華區等沿河岸周邊地區作為臺北都市發展的起源,不只承載著人們對城市的生活記憶,更承襲昔日空間紋理(Urban fabric)與生活型態,面對都市發展東移、產業環境變遷與人口結構驟變的挑戰下,臺北如何驅動都市再生便尤顯重要。

面對超過半數屋齡達數十年以上的房屋,臺北從門戶計畫到行政區再生計畫為核心,發展出多元的都市再生行動,無一不是為了提供民眾更安全的居住環境、更好的生活品質。

面對舊市區特有人文、歷史紋理,臺北多年來更致力於都市更新「整建維護」與「社區營造」政策的改革,並期望透過更多元的環境再造方式,在延續建築物的生命週期或取得新的空間使用同時,仍能保有在地故事性以及社會網絡間互動的可能性,臺北「老屋新用計畫」即是如此。


以「老屋新用」共創富有溫度與人情味的城市
以臺北「老屋新用計畫」而言,在作為社區經濟與街區再生實驗行動定位下,一方面藉由空間改造滿足使用者需求與探討「硬體修繕」技術增加整建維護政策操作彈性,另一方面則透過輔導團隊機制促成政府、專業者與民眾的多方合作促使在地社群重新思考單一空間與都市發展的關係。更為重要的,空間進駐者作為都市再生推廣夥伴,無論是將新用途植入既有建築物乃至與周邊空間、組織共同策畫活動倡議「空間共享」概念的過程,都有助於都市更新制度朝向更多元、更具公益性的光譜發展。

總的來說,臺北「老屋新用計畫」就是希望藉由不同族群的觀點與行動,為冰冷的都市規劃尋求更具彈性的解方,共同「找回臺北巷弄間的人情味」。

專書看點:
1.老屋新用空間故事
2.整建維護小知識
3.臺北市老舊街區發展脈絡故事
4.特別收錄:老屋活化國外案例

專書試閱:
1.專書大綱及摘要
2.案例介紹
3.臺北老屋新用地圖

專書訂購: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6030
五南網路書店:https://www.wunanbooks.com.tw/product.php?isbn=9789865464714

【更多活動資訊】
>老屋新用計畫 雙年成果展-老的100種樣貌
日期時間:2020/12/15 (二) - 2021/01/06 (三) 10:00-18:00 (週一休展)
活動展間:剝皮寮歷史街區 康定路173巷9號、11
>「老屋新用計畫」臉書粉絲專頁

【延伸資訊】
==========
撰文/蘇琨峰
圖片/蘇琨峰
校閱/王彤

更多作品相關訊息,請上【欣建築-台北老屋新用計畫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老屋新用地方生活鏈結老屋新生大獎整建維護設計共感劉建億Story Studio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