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

土溝村的水牛建築師事務所:陳永興建築師立地踏實

By 欣傳媒2023/10/20
article cover

在嘉南平原上,車子疾速往南奔馳,遠近水田裡二期稻作吐露綠意,經後壁車站之後不遠,轉入鄉道,竹叢與一條龍式老厝散落各處,過了唯一的紅綠燈,駛入巷內的一座院落,來到陳永興建築師所主持的水牛建築師事務所。事務所租下優雅的一條龍式古厝作為工作空間,屋子後方有工坊,實習生正在事務所組長的帶領下鋸木製作一套構件,空氣中,木材香味混和著鄰近豬圈的氣味。陳永興建築師在左廂房會議室接受代誌的訪問。

關於在土溝創立水牛建築師事務所的契機?

現在的狀態?

1985年我自東海畢業,在金門服役兩年後加入日本象集團,於宜蘭冬山河風景區計畫初始就開始參與,那是陳定南縣長任內開創的大型計畫。

再過幾年,集團在宜蘭與臺南分別有據點,進行一些案子,但日本的夥伴認為在管理上兩邊的營運會有小問題,便決定將臺南的辦公室結束,回歸集中於宜蘭一處。而我因已在宜蘭工作了十多年,環境對我來說較沒有新的可能性,而臺南相對有些吸引力,很多事情值得去做,便決定自己留在臺南,後來開業,這就是「大象生出水牛來」。牠們都很慢,但是非常穩定,就是slow but steady。

在高鐵通車後沒多久,把事務所設在臺南後壁的土溝。現在事務所目標放在多替下一代做設想,以鄉村作為基底觀察城市,土溝社區就像是一個軸,但不能全靠此營運,仍需繼續開發新業務,從創作的角度來看,水牛事務所才剛出現些微的輪廓。

土溝水牛書店;圖片提供/放築塾代誌

在象設計集團工作的這段時間,影響你最深的是什麼?

土溝水牛書店;圖片提供/放築塾代誌

基本的原則是「追隨地域、建築、集團設計,創作不是個人的事情,是一個團隊模式。」這是在象集團工作時傳承下來的理念,也是其創始人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吉阪隆正的信念,那時候到現在水牛事務所依然深信這句話的影響力。

象設計集團事務所原設立在東京,創辦人吉阪隆正從小跟著外交官父親到歐洲,大學時期回到日本早稻田。在早稻田大學任教後發展出象設計團隊,著重在團隊與社區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甚至在冬天一起用冰塊構築,遊戲兼創作,後來一部分遷到北海道之後比較少做這樣的活動。過去在象累積的基礎,未來會迸出什麼火花是令人期待的,我到現在仍和象集團成員彼此關心,不因獨立開業後失去聯繫,象集團前輩也曾協助我做鄉村規劃並參與土溝的活動。

請分享近期啟動的土溝整治計畫?如何推動?

從宜蘭到臺南,就像離開東京到北海道一樣。我曾將臺南鹽水舊月津港翻新改造,當時的蘇煥智縣長已幫鹽水做初步的規劃,時機成熟時我們就開始行動、做出一點成績。也因城鄉新風貌的計畫,做很多臺南村落城鎮的調查才接觸到土溝,對偏鄉地區的聚落產生好奇。同時曾旭正老師從臺南縣長卸任後到臺南藝術大學教書,也邀我去擔任兼任講師,帶一群社區營造組的學生。

永安國小;圖片提供/放築塾代誌

早期土溝已有社區組織在推動,有些南藝大學生選擇土溝村作為他們的研究計畫,加入後把學校資源也帶進來,用活動、地景變遷、公共藝術創作的角度做論文,社區同時不斷成長,而我們最關心的還是土溝的環境改造問題。

正式動工前先搬來熟悉環境,以宜蘭親水公園及鹽水舊港翻新的經驗,學生先整理溝的四周、將閒置的空間做藝術改造,當時農村再生條例剛通過,水保局開放全臺灣一百個社區率先推動,土溝社區順利申請到三百多萬元的設計規劃費,接著在環境的整合問題及社區的調查做全面性的盤點,也邀請象集團相關的動物集團有力前輩共同參與,還有南藝大學生的協助與合作,甚至帶著社區幹部到日本觀摩水溝污染後救回來的案例。

因為各方好手的支持、經驗的累積、申請到規劃費用等逐漸產生信心,眾人引頸期盼的計畫--「水水的夢」順利誕生。推動設有門檻,直到今年社區大會才通過此計畫,但在過去這十年,由在地團隊、畢業後的學生、社區的組織協力舉辦很多活動,進行社區行動、小規模的空間改造,終於在今年改造計畫正式啟動。

您如何將過往的學習與工作經驗,

應用在建築師與教師雙重身分上?

在學階段做暑期實習時,測繪過一百多棟小鎮的長形街屋,才發現這個行業對環境的認知、社會的調查成果非常重要。進入象集團工作後有前輩帶著做類似的研究,在臺南開業後自己帶著學生做,陸續進行很多社區、環境、人文的觀察,接著嘉義、雲林也委託我們做景觀、小鎮、聚落、鄉村的改造計畫。

南藝大建築研究所招生上沒有科系限制,城鄉思維與實踐組幾乎全是非相關科系背景。我的教學方式是,學生挑基地後我帶著他們去看,進入設計時我也跟著做,再做對比。

專業的養成在剛入門,好的老師幫助觀念、態度的啟發,年紀越大時越常回頭思考原點,在象的實戰演練、東海念書時期教授的啟蒙、以及轉變中的土溝日夜的參與、陪伴,讓我再度思考環境與人類之間細水長流的方式。

廁所藝廊;圖片提供/放築塾代誌

廁所藝廊;圖片提供/放築塾代誌

請分享您童年記憶中的鄉村與現在的差距?

對未來的環境保存有什麼建議?

高鐵通車後,城市和鄉村的距離變得非常短。我從小在龍潭長大,當時家裡還有茶園田地,如今全都開發掉了。成長過程中鄰里關係不設防,一群街坊鄰居都會玩在一起。而臺南這邊務農存在環境的關係就還在,所以,可以說,我來到土溝是要尋找失落的風景,一幅我的記憶中畫家席德進所畫的景致,那是我的龍潭故鄉已經消失的風景,來到土溝我找到這麼動人的風景。

陳永興建築師;圖片提供/放築塾代誌

由於經濟發展快速,從前生活的樣貌漸漸消失,有些地方卻因為開發遲緩反而被保留下來,這是非常弔詭的事,我們應該要有新的規劃與觀念。去年做一個雲林北港土庫莿桐的調查案,當地仍保存較原始的樣貌,如今介入的人都十分小心守護,維護的概念是修補而非剷除,在地域的規畫前,必須做很多村落紋理結構的調查,累積到一段時間才進行設計。

一路走到現在,最令您感到頭痛的點是?

三十到四十歲之間是在象設計的黃金時代,當時團隊中的每個人都很強,而現在獨立開業確實不容易,我常有種基本功還沒練好的感覺。加上比較晚開業,事務所的年齡落差十五歲至二十歲,把年輕同事帶到能夠獨立需耗上相當大的心力。最掛心的是工作忙碌,一週僅回家一次,無法長時間陪伴家人、也很難仔細解釋我的工作,如今他們的體諒就是最大的支持。

在2013年得到傑出建築師獎時,對我來說,這個獎最大的意義是給家裡一個交代。兒子今年也選擇進入建築系,雖不在我所教的學校,也是受我的影響而做的選擇,令我感到安慰。

關於放築塾代誌:

2015年7月創刊,由陳明城建築師事務所率領編輯團隊,著眼草根性的凝聚力製作建築、生活、人文、特色空間等多元豐富內容。至今已專訪台北市都發局-林洲民 局長、台灣傳統建築的先行者-李乾朗 老師、北科大建築系-王聰榮 系主任,將建築帶入生活,以人道關懷反映出社會現況,核心精神在於創立一本易讀、引發共鳴、具有影響力的建築人文雜誌。

博客來購書連結:http://www.books.com.tw/web/sys_maglist/rmagazine/MAG0010414

更多代誌內容:https://www.facebook.com/archidio?fref=ts

建築書訊建築書訊陳明城陳明城放築塾代誌放築塾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