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Q-LAB / 烏來立體停車場增建案

By 欣建築2014/04/02
article cover


撰文 / 曾柏庭 設計總監(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圖說 / 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攝影 / 曾柏庭、黃子豪


計畫緣起

烏來區為新北市唯一的原住民區,擁有秀麗的自然景觀以及獨特的泰雅族文化資產。境內知名景點眾多,加上具有富含優良水質之溫泉水源,吸引眾多溫泉旅館進駐烏來街兩側。平日專程至此泡湯之遊客已是絡繹不絕,例假日期間更是車滿為患,停車空間嚴重不足,影響遊客蒞臨旅遊之意願,局限烏來之觀光產業發展。為建構烏來風景區友善觀光旅遊環境,新北市政府交通局特規劃『烏來鄉立體停車場增建工程』,計畫將原有之一層停車場,增建為地上四層立體停車場,提供遊客充足之停車空間,提高至烏來觀光之方便性及可及性,增進烏來鄉觀光產業之競爭力。

圖片說明:增建前基地照片



圖片說明:增建前建築物照片




基地周邊環境


烏來區的林相以亞熱帶山地闊葉林為主,多為楠科、樟科、桑科及殼斗科的樹種;人工闊葉林中常見者為相思樹林。另外,針葉林亦有分布,紅檜、扁柏為主要的樹種。人工針葉林中常見柳杉、台灣杉等。烏來是泰雅族聚落,具有許多原住民文化特色的紡織品、裝飾品、雕刻、工藝品和活動。泰雅族傳統工藝的材料主要為就地取材的竹、木、藤、麻等,以製作家常用品為主,多以實用為原則,各種器物少見精雕細琢的裝飾。



基地文化議題

烏來在泰雅族的語言烏來就是「冒煙的熱水」。烏來是台灣北部著名的山地鄉,位於水源保護區,居民以泰雅族居多,南勢溪與桶後溪交流處形成峻秀的山水奇景。過去的泰雅族文化,多半是藉由口傳或傳統工藝扮演記載歷史、文化的角色,而這些傳統工藝代表著一個族群,在一個區域裡為求生存,所製造生產出滿足生活需要的種種物件,其孕藏著文化脈絡、歷史情境、社會結構、經濟體系、宗教信仰等內涵,因不同階段的改變而呈現不同的形式與內容。因此,在泰雅社會中,傳統工藝可以說是一種族群文化的歷史標誌和象徵。






建築設計構想

本案萃取烏來大自然山景的峰陵線當作建築創作的意象發想,搭配泰雅族織品文化之帶狀條紋圖騰與紋面之特色,意圖將之抽象化,並以大地之雕塑做為本案量體及視覺上的設計泉源。此設計作品亦動亦靜,強調的是開車者與建築間的視覺互動。同時也希望將雕塑般的建築量體藏於大地,並展現其謙卑與融合之意涵。



圖片說明:建築物量體計畫










針對本案,本所堅持在量體及造型的處理上利用洗練的手法及的概念來執行。我們針對開車者與建築所產生的視覺互動做為本案外型的一大設計訴求。在長達九十公尺的環狀立面上,我們利用線型格柵圍塑出具有峰線意涵的雕塑量體,並將此建築上的峰線由左側一樓車道頂板緩慢轉折至右側四樓梯間屋凸側牆。






此一折線乃透過業界最新參數軟體(Grasshopper)結合工業設計軟體(Rhino)及建築軟體(sketch up)共同設計運算。我們將此設計手法統稱為參數式設計(parametric design)。透過這些設計軟體,我們能即時計算所有格柵鋁擠型所需之尺寸、造型及用料。




此一設計方法不但能解決人腦無法即時處理的三度複雜幾何,更可以讓我們於第一時間了解其施作上可能遇到的介面及其所需的相關費用估算。除此之外,本設計案亦希望將藉由建築與結構的結合,充分反應泰雅族細膩的工藝文化背景與歷史意義。本案在結構系統上採取鋼構施作,故在所有柱、樑、斜撐及鋼索的連接上,無不用盡心思,企圖打造一座極度細膩及充滿工藝美學的建築物。








在節能減碳上,鋼材的使用未來不僅可回收再利用,環狀格柵及自然通風的設計亦可解決基地上建築面對西曬的直接衝擊。在平面規劃上,一樓鄰人行道牆面,除既有剪力牆外,其餘全被要求開放出來,做為人行的通廊及視覺的延伸,並取消原有汽車停車格,取而代之的是腳踏車停車格及男女廁所空間。




二樓以上主要是以汽車停車為主。頂樓除汽車停車以外,節慶時亦可提供鄉民舉辦大型活動使用。在材質的使用上,本案一樓外牆主要是以灰色系丁掛磚為主要建材,並利用不同深淺的灰階混搭以營造出不對稱的變化美感。



二樓以上建材,主要是以咖啡色系格柵鋁擠型搭配灰色烤漆鋼板女兒牆做為整體外觀的色彩計畫及材質選擇。室內部分,地坪多以環氧樹脂地板為主,現場可一體成型、無接縫、工期短、易施工、表面粗糙止滑度可依求調整,保養容易,且不需日常維護。在夜間照明上,為凸顯建築外牆上的峰線轉折,LED燈具直接結合格柵鋁擠型,並安裝於峰線下方之所有格柵,藉以呈現出量體轉折之變化。








參數式設計(Parametric Design)

有別於過往建築設計大多建構在主觀的直覺判斷、傳統的美學養成及制式的經驗傳承之上,參數式設計方法則架構於一套互動的遊戲規則及演算機制,透過建築師對設計概念的轉譯,定義其相關參數之規則與關聯做為建築設計變化的基礎。

圖片說明:參數軟體設計系統圖





此設計模式不僅可以即時生產、評估、調整方案之幾何圖形,還可在任何階段透過電腦即時處理重覆且龐大的資料,讓建築師在設計概念中能充分融合對環境因子的認知,並在最短時間內建構其相對應之視覺模型、提供相關的面積計算及材料的成本支出。這樣的動態回饋機制與建築設計流程,不僅能協助設計單位整合主、客觀的設計條件,還能在設計的初期便提供對營造成本的控制及未來施工圖面製作上的可行性及準確性。本所藉由烏來鄉立體停車場一案,徹底執行參數式設計方法,從競圖階段的概念設計,到細部設計階段的成本管控乃至於施工圖階段的圖說製作,皆利用相關電腦軟體架構出整體連貫的參數化設計過程,確保此設計案品管的一致性及準確性。











建築減法美學


好的建築可以歷久彌新,不需要譁眾取寵。然而以台灣為例,目前諸多公共建物乃至民間建案在外觀造型上仍常有過多且不需要的裝飾點綴,語彙不僅繁複也不具任何意義。此結果,不僅反應出台灣美學素養的普遍低落,而其衍生出的都市環境更是雜亂不堪,也導致一般大眾對美學的認知繼續停留在過去的拼湊及顯像思維(圖像化立面)中。

甚至也有人認為建築師如果不”多”設計些造型,他們就沒有盡到專業上的職責。然而,事實上,好的建築是要能與環境合而為一,絕對不是多即是好。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曾說道: 少及是多(Less is more)。同樣是觀光景點,我們常發現,在日本,很多建築的感動來自於居民本身對環境的整理與建築師對設計的細膩及謙卑之心。



我們一直認為好的建築,必須化繁為簡,不需大張旗鼓,更不需要為了做造型而做造型。舉凡國際上優質的建築物(例如建築師安藤忠雄、畏研吾、Norman Foster、Renzo Piano等所設計之建築)也都以概念清楚、簡潔但不簡單、大方但不繁瑣之思維進行設計。針對本案,本所以為烏來區目前的環境,無論是民宅或老街,都仍充斥過多的顯像圖騰及雜亂語彙,如何化繁為簡,如何融合建築與環境更尤其重要。我們深信,烏來區立體停車場增建一案,必須透過謙卑的設計手法,將大地與建築合而為一。它存在的的價值不在與大自然爭奇鬥艷,相反的,它樂於扮演配角,享受寧靜也尊重環境。

設計案名稱:烏來立體停車場增建工程
設計案位置:新北市烏來區烏來街47號
業主: 新北市政府交通局
主要用途: 停車場
建築師/設計者: 曾永信 建築師
設計團隊: 曾柏庭(設計總監)、吳東翰、黃子豪、葉哲瑋
協力顧問: 築遠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結構)、克勤電機技師事務所(機水電)
承包商/營造廠: 忠明營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基地面積: 5,170.73㎡
建築面積: 3,073.49㎡
總樓地板面積: 8,309.98㎡
造價: 172,000,000元
設計日期: 2009.11~2011.10
工程日期: 2011.11~2012.09
主要建築材料:鋁格柵、石英丁掛磚、鋁板、抿石子、環氧樹脂耐磨地坪
攝影者/攝影擁有者: 曾柏庭、黃子豪

[延伸資訊]
建築快訊|烏來立體停車場 國際建築獎再下一城 榮獲2014 Architizer A+ Awards評審團首獎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0882-Architizer
====================
Profile

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 Q-LAB

Q-LAB為一國際型建築師事務所,專業團隊由超過35名註冊建築師、設計師及工程師組織而成。工作服務範圍含跨都市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工業設計、模型製作、資料調查以及文化產業分析等項目。台北及台南分所分別由曾柏庭與曾永信建築師共同帶領並完成了超過400件的作品。公司作品包含商務飯店、休閒飯店、觀光飯店、辦公大樓、住宅大樓、私人住宅、透天住宅、學校建築、購物商場、文化建設等不同領域及類型。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自1982年成立以來屢獲國內外建築首獎,作品也不斷被國內外媒體雜誌相繼報導,目前已被中國、美國、德國、瑞典、韓國等國家之建築相關雜誌刊載。本事務所除獲台灣省政府頒發優良設計獎項外,更榮獲各地政府機關相關重要獎項如建築金石獎、公共工程優質獎、國家卓越建設獎等。Q-LAB本著永續經營、在地化以及國際化的目標與理念,期能提昇國內之建築水準,也為社會奉獻一份心力。

曾柏庭 設計總監

曾柏庭為Q-LAB台北的創辦人兼設計總監。於2001年從卡內基美倫大學畢業,取得建築學士學學位,並於2003年取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曾任職美國紐約畢利歐利事務所(Rafael Vinoly Architects)、紐約帕金威爾事務所(Perkins + Will)及紐約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專案設計師,並參與了諸多知名的設計案。2006年回到台灣,除了建築本業外,並在交通大學、東海大學及淡江大學任教。2008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並聯合父親(曾永信)共同成立Q-LAB(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導讀Q-LAB曾柏庭ArchitizerA+Award曾永信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