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東西方建築風格交集下的南亞建築-2

By 欣建築2015/12/14
article cover

關係南亞建築,徐明松老師有著如此的說法:
從印度到斯里蘭卡,有許多不同時空的現代經驗,尤其是現代建築。印度的Ahmedabad在上個世紀 五、六○年代以最國際化的方式迎來了兩位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與路康(Louis Kahn),也培養了自己堅實的建築工作者多希(B. V. Doshi),而遠在印度東南角的斯里蘭卡卻「陰錯陽差」地出了個本該是律師的建築師巴瓦(Geoffrey Bawa),這可不是什麼普通的建築師,他是一位毫無偏見,融合古典與現代的大師,看起來折衷的建築風格,卻穿透人心、誘發想像。巴瓦也是一位將東方庭園 帶進現代的魔術師,他的作品不能沒有庭園,與其說他在設計房子,不如說他在設計庭園。

或許說在天時地利人和下,斯里蘭卡有幸地集合了這四 位各具風格的建築師作品。而在東南亞的濕熱環境中,四位建築師如何利用東西方的建築設計觀點來處理當地的氣候與地理環境,都令人想再多加深入探討。繼上次 二位斯里蘭卡建築師的介紹後,這次來介紹另外二位西方的建築大師路康(Louis Kahn)與柯比意(Le Corbusier)在斯里蘭卡的建築作品。

關於路康(Louis Kahn)
路康出生於1901年,是愛沙尼亞裔的猶太人,成長於美國,對於追本溯源的堅持,讓他被譽為建築界的詩哲,也被公認為美國最重要的2大建築師之一。大器晚成的他在 50多歲時才真正成為一代宗師。他的建築作品在質樸中呈現出永恆和典雅,試圖透過他的詮釋讓人們可以感受建築學的真諦,一種建築應對人類負責的務實精神。 正如康所說的,「他相信建築師在某種程度上須重新聆聽最初的聲音」,這或許就是為何康的建築會讓人有種沉重感,因為建築裡背負著深沉的信仰,為何看著康的 建築常會有種莫名的感動,因為建築裡找回了人類最初的歸屬感。

圖片說明:路康(Louis Kahn);圖片提供/北美館


作品介紹
印度管理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hmedabad)
當美籍建築師路易斯?康(Louis Kahn)1962年在孟加拉設計國會大樓時,印度建築師多希(Balkrishna Doshi)登門拜訪並討論在印度的艾哈邁達巴德設計一座面積為60公頃的印度管理學院。這座學院可說是充滿了易斯?康的現代建築概念及印度的傳統建築風 格,學院建築外表參照了印度傳統中輕井的設計,可用來使整個建築達到降溫的效果。

這種多孔的空間設計及幾何的外形達到了過濾過強的光線及通風的目 的,更可用來當成連結各學院,以及各不同的建築物像是學生、教師宿舍與服務中心的空間。建築物內更設計了二條寬廣的迴廊當成師生及遊客們的社交互動場所, 這些都是路易斯特地為這所學院建築所設計在空間使用上的靈活性。

圖片說明:印度館理學院;圖片提供/Mahargh Shah



關於柯比意(Le Corbusier)
柯比意出生於1887年,是瑞士裔的法國建築師,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四大天王之一,也是備受爭議的建築革命家。柯比意於1926年提出「新建築五點」,充 分發揮了框架結構的特點,由於牆體不再承重,可以設計大的橫向長窗,他的有些設計當時不被人們接受並遭到否決,但這些結構和設計形式在以後被其他建築師推 廣應用,如逐層退後的公寓,懸索結構的展覽館等,他在建築設計的許多方面都是一位先行者。

圖片說明:柯比意(Le Corbusier);圖片提供/Susleriel



柯比意還對城市規劃提出許多設想,他一反當時反 對大城市的思潮,主張全新的都市計畫,認為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完全可以保持既高人口密度,又安靜衛生的城市環境,首先提出高層建築和立體交叉的設想,是極 有遠見卓識的。他在20和30年代始終站在建築發展潮流的前列,對建築設計和都市計畫的現代化起了推動作用。

秀丹別墅(Villa Shodhan)
秀丹別墅是設計的私人住宅,也是其住宅設計的巔峰之作。別墅最初是規劃給即將結婚的富有單身貴族,空間上需有可以滿足大型宴會的場所。設計完成後原業主雖將別墅轉售,但新業主仍保留原始設計。柯比意則在原有的地基上,將規劃的重心在放在光線、風與入口的處理。

建築整體為一方型混凝土建築,外牆包裹一個封閉的入口立面,開放的立面則面向花園,平面屋頂向上突出形成一個遮篷。別墅西南面和花園面以遮陽板為主要形式, 創造出不規則的混凝土格柵,夏季可以遮陽,冬季則能讓光線由格子進入室內空間。此外,遮陽板也加強了室內與戶外的聯繫。庭院中的人透過格柵,可以了解室內 的人的活動,增加空間內的親密感;而內部的人透過方形格柵向外,可以見到曲線柔和的泳池和草地。

圖片說明:秀丹別墅;圖片提供/ gabriel florimon



紡織工會大樓(Ahmedabad Textile Mill Owners' Association)
艾哈邁巴德自1411年建城以來數百年,一直都是印度紡織業的重鎮,城中仕紳多為紡織商人,且以耆那教(Jain)企業家為主。1861年透過當地耆那教財 團的支持,艾哈邁巴德創立了現代化的紡織工業,也為城市贏得了「印度曼徹斯特」的美譽。1951?1954年,柯比意至印度協助規劃新城市香地葛 (Chandigarh),他趁此參觀盧提恩斯爵士(Sir Edwin Luthyens)規劃的新德里,同時也受邀前往艾哈邁巴德,並獲得了設計委託,而紡織工會大樓即為其中之一。

艾哈邁德巴德紡織協會為城市內耆那教紡織企業家組織的製造工會,該工會委託柯比意建造具有會所性質的工會大樓,供會員、上流社會成員做為聚會與社交的場所。建築的南北兩面為平坦的 牆面,界定出建築物的空間界線;西側為強烈的遮陽板構成的立面;東側面河朝向舊城中心,為較輕盈的立面,由如印度的木質屏風,框住紡織工人在河邊洗滌衣物 的情景。

大樓外牆部分規劃為開放空間,提供公共服務與動線,二樓為私密性較高的辦公室,三樓為一般樓層兩倍高度的公共性機能空間,以做為 門廳和集會所。門廳設計為多角形的開放空間,集會廳則擁有曲度的弧形牆面,一剛一柔的對比,象徵男、女、太陽與水等矛盾的元素在空間中相互依存的關係。而 透過遮陽板穿入大廳的光線,則營造出印度建築中內庭或露台的感覺。

圖片說明:紡織工會大樓;圖片提供/Sanyambahga




徐明松老師
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威尼斯建築學院建築碩士、義大利國家建築師。著有《柯比意-城市?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古典、違逆與嘲諷-從布魯涅列 斯基到帕拉底歐的文藝復興建築師》、《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國父紀念館建館始末-王大閎的妥協與磨難》(編)、《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 築》,《建築師王大閎 1942-1995》、《蔡柏鋒-不帶偏見的形式實驗者》。

圖片說明:施植明老師;圖片提供/施植明



[最新走讀資訊]
>徐明松帶路?斯里蘭卡.巴瓦、印度.柯比意、路易斯康、多希建築之旅11日
 全程導覽: 徐明松老師
 時間:105/01/22(五)~02/01(一)
 洽詢專線: 02-87939671
 報名及詳細行程: http://goo.gl/5PjhJq

[經典走讀回顧]
>徐明松帶路:柯比意、比喬伊杰恩、路易斯康印度孟加拉建築11日
http://www.liontravel.com/webpd/webpdsh00.aspx?sKind=1&sProd=SITINDD11B

>徐明松帶路:柯比意與路易斯康:印度建築巡禮
http://www.liontravel.com/webpd/webpdsh00.aspx?sKind=1&sProd=SITINDD11



更多斯里蘭卡建築介紹,請上【斯里蘭卡建築】專欄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57193

更多國內外建築脈動及作品介紹請上【欣建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
斯里蘭卡巴瓦多希柯比意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