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交大義築實驗室─專訪許倍銜助理教授暢談「智慧竹構築」下篇

By 欣建築2016/01/13
article cover

圖片說明:2015/12/2訪問許倍銜教授;照片提供:謝宗廷


「建築設計者是否需要『動手』?」紮根的問題點出,新一代學校教育該從何著手。「過去的建築設計教育經常缺乏實作成分,著重在抽象的思考,重點放在設計創造能力的養成。」許表示:需要一種課程,讓未來的環境設計者,實際認識材料、感受重力,且真實地動手進行搭建、體驗構築的程序。接續上篇專訪,讓我們先來回顧交大義築實驗室過去幾年的發展。

構築實驗:農村環境設計教育
2013年許參加峨眉鄉湖光村,由當地社區協會舉辦的春耕插秧體驗活動,因此與峨嵋結下緣分,加上峨眉在地社區人士的正面回應。許說:「學建築的人,應該有能力為農村盡一份力,透過建築手段,讓環境更加美好。」在對的人事時地物之餘與努力之下,這門「智慧生活與場域義築」的課程在交通大學建築所誕生。

2015年1月下旬,交通大學學生們於峨眉搭起五件輕建築作品,分別是橋上入口意象「Line One(來玩)」、農夫市集「傳青(農產青翠人情暖,十指相扣友誼傳)」、水上屋「映韻」、釣魚亭「有閑」、社區教室與展示空間「織竹」。許刻意塑造學習的過程,讓同學們能「做中學」。透過課程,帶領跨科系學生參與,從基地實際田野調查,課堂中進行設計、繪圖、製作模型,到邀請當地居明聆聽發想成果,了解建築規劃,再經反覆校內試做與結構測試後,最後利用寒假密集工作營,由修課學生與義築志工同心協力完成實體搭建。打破以往建築系設計課程對於實際材料以及構築順序的疏離,結束紙上談兵。

跨步嘗試:農村X IOT X種植
2015年9月,新的一批交大同學加入課程。吸取第一屆課程的經驗,這學期的改變有三項:一是在構築材料中,加入防水的人造材保護竹構主體。二是結合IOT的感測與控制兩大功能,期盼達到大規模、遠距離兩大特色。再者許表示不能單靠建築硬體,於是加入社會設計的概念,發揮軟性系統的力量。

第一次的五件作品在峨眉成功後,拉近更多居民攜手投入。這次由五件作品濃縮為一件。在期中評圖、學生與居民的討論後,結合四組發想作品「築我們與自然的房」、「食農教育思考」、「社區支持型農業」以及「農村展示櫃」,截取所需再加以拼湊。網室門口的壓克力展示櫃能放置乾燥農村作物,室內能種出蔬菜提供遊客自己自食之外,同時讓遊客了解自己的「食物」來源:蔬菜是如何萌芽成長的;室外將有瓜棚搭上半側屋頂,浪漫的瓜藤下,提供一個最好眺望的平台空間。晚上打上燈光後則會是最獨特的夜晚裝置,最後結合科技,融合滴灌系統、偵測數據連結物聯網,使用手機APP遠端控制,目標達成一座自行自理的「網室展示教學空間」。同學們也即將在2016年1月下旬再次回到峨眉,一同完成作品。

面對學生,許表示學生在這過程中,扮演了調查者、設計者與工人等不同角色,從認識農村、了解材料和構築、提出設計方案、測試構造和結構、直到動手搭建完成作品。這條航路艱難,卻是一趟滿載收獲的航行。對學生的要求很簡單,許說:「要保有謙虛的精神以及認真負責的態度,感謝峨眉的人與地給予我們學習的機會。」交通大學的學生們,不只要能動腦、能動手去做,還要有創意!我們不僅給予構築裝飾外皮,還需賦予整個建築意義。學生向土地與自然學習謙卑,也從社區居民身上獲得正向感染與技術指導。竹構築會凋零會損壞,但對於農村環境的關懷意識卻會逐漸發酵與擴散。

在地文化推廣貢獻,讓建築回到「需求」的原點, 讓建築發揮到真正服務功能。來自不同科系的同學,試圖達成跨領域對話與分工合作。秉持著人文社會的敏感度,加上建築的創造力,同時融入新世代的科技,一座座結合科技與自然材料的竹構築在農村孵化。

圖片說明:「網室」主結構模擬圖;照片提供:莊效丞


圖片說明:2015跨年夜同學留校搭建1:1實體模型;照片提供:陳彥辰

圖片說明:2015跨年夜同學留校搭建1:1實體模型;照片提供:陳彥辰

場域改變:翻轉一段嶄新關係
建築,是人與空間的對話、同時也留下我們的生活軌跡。許說建築核心在於對環境的創造以及服務、體貼的心態。提起這門課接下來的方向,許表示:「我們要翻轉關係,將這座網室從農村搬進都市。」運用長距控制,翻轉都市與農村關係。農民轉型為專業農業顧問,構出一層師生關係。

實體建築加上軟體物聯網系統,兩大手段結合同是為一樣的社會設計概念,這學期即將在峨眉搭起的網室結合滴灌系統及物聯網,未來則將其帶進都市,打破一級農業的框架,順勢的轉型,延伸都市學生與農村農民的接觸。想像未來,若每棟建築上方都有這棟網室,食物在地就取,不是不可能。放遠,更可能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

許常對同學說,來修習這門「智慧生活與場域義築」的同學,都是交大裡最獨特的一群,一門三學分的課程,花費的絕不僅是一星期三小時,而是更多更多的時間與心力付出。許多同學則表示,這是大學修習過最有意義的一門課,既能將所學動手做出來,在做的同時也增進技能,與其他跨領域的同學也能教學相長。面對這門課的未來,許十分有自信:「與農村搭起的構築實驗,不是一個完成式,而是持續的進行式!」

圖片說明:義築同學共度聖誕夜,熬夜分組討論;照片提供:王斯右



【受訪者介紹】
>許倍銜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教師,教學涵蓋數位建築設計、新媒體應用、智慧生活等,研究領域則包含電腦輔助設計、互動建築以及材料創新研究,致力於創造融合建築與數位資訊的「虛實共構」體驗空間。

圖片說明:許倍銜助理教授;圖片提供:許倍銜


【延伸閱讀】
交大義築實驗室-農村社計
https://www.facebook.com/nctufab/?fref=ts
>交大義築實驗室─都市青年與傳統鄉村的邂逅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56434-AHA
>交大義築實驗室─來去農村蓋房子!交大義築出訪湖光村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56404-AHA
>交大義築實驗室─智慧生活與場域「峨眉竹構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55964-AHA
>交大義築實驗室─農村社會設計入課「峨嵋義築工作坊」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55957-AHA
>交大義築實驗室─學生創新提案 峨眉居民柑橘交流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58745-AHA
>交大義築實驗室─交大義築與峨眉鄉的相輔相成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59986-AHA
>交大義築實驗室─專訪許倍銜助理教授暢談「智慧竹構築」上篇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60138-AHA
=====================
圖片、撰文/張韋
整理/王進坤

更多建築相關活動資訊,請上【欣建築-現場直擊】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50146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
交大義築許倍銜峨眉鄉社區營造實構築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