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曾柏庭]勿恃「機會」之不來 恃吾有以待之

By 欣建築2013/10/21
article cover



撰文 / 吳宜晏、攝影 / 曾柏庭提供

在採訪曾柏庭的時候,看著他打開電腦找著相關檔案給我們參考時,詳盡的歸類與編碼系統,在在述說著幽默風趣的言談的背後,有著一套嚴謹的規則所定義著事務所大大小小檔案管理,曾柏庭笑著說:「這跟是我從卡內基美倫大學畢業有很大的關係,我們是以理工、科技為主,著重理性的邏輯思考」。

曾柏庭回憶起他在讀建築的時候,正是Norman Foster、Richard Rogers等英國建築師當紅的時候,當時建築界吹起一股強調結構、細部接頭與模矩的風潮,所以對他來說,當時他所欣賞的建築都是著重在結構工藝之美的航廈、車站等大尺度、大結構的建築物,直到畢業後,開始在美國紐約的事務所工作了四年,也都還是為此建築的理性之美所著迷。

圖片說明:剛回國時的集合住宅提案。


圖片說明:台南一中體育館的提案過程模型。



曾柏庭想起七年前剛回國創業,秉持著對建築與結構設計的熱愛,一連試著多次競圖,但卻連連失利!訴說著這段經驗,曾柏庭說:「二年內經歷八次競圖卻連連失利是一件極度恐佈的事」。不過,也因為一連串的挫折與失敗經驗,也讓他重新調整自己建築設計的步調:「就我的養成教育、工作經歷等來看,一直都在西方的教育體制之中,是理性重於感性的,這跟台灣的建築環境有所不同,也因此讓我在剛開業時顯得些許格格不入。」

圖片說明:成功大學工學院大樓



曾柏庭說:「當時在美國紐約畢利歐利事務所(Rafael Vinoly Architects),我們可以花三天時間討論窗戶鋁料的細部接頭、玻璃的接合方式等,就如同在打造手工藝品般的方式來面對建築設計」。而當他剛回國面對台灣的業主談起結構、談起細部,其實就常被回以「莫名其妙」的表情,讓曾柏庭的團隊開始調整自己的設計步調,回歸到以人為本的方式來思考建築,也體認到東方與西方體制不同的地方。

圖片說明:成功大學工學院大樓競圖圖版。



不過,隨著時代的轉變及建築大環境的成熟度夠了,目前許多人開始懂得「欣賞」建築、結構、細部等理性之美,也因此回過頭來找曾柏庭及其團隊,這對他們來說是如魚得水,這也再次證明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唯有隨時保持最佳狀態,才能面對訊息萬變的時代!

====================
Profile
曾柏庭

Q-LAB /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台北的創辦人兼設計總監。於2001年從卡內基美倫大學畢業,取得建築學士學學位,並於2003年取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曾任職美國紐約畢利歐利事務所(Rafael Vinoly Architects)、紐約帕金威爾事務所(Perkins + Will)及紐約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專案設計師,並參與了諸多知名的設計案。2006年回到台灣,除了建築本業外,並在交通大學、東海大學及淡江大學任教。2008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並聯合父親(曾永信)共同成立Q-LAB。



更多建築人物相關介紹請上
【人物專訪】: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news/interview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
【欣建築】: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
建築人的愛物情結Q-LAB曾柏庭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