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老議會建築蛻變而生的杜塞道夫K21當代美術館

By 欣建築2016/04/06
article cover

K21的理性與秩序,一如德國人的思考與性格,大玻璃屋頂帶來光線帶來生氣。(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K21的理性與秩序,一如德國人的思考與性格,大玻璃屋頂帶來光線帶來生氣。(攝影/林芳怡)



文、攝影 / 林芳怡

杜塞道夫(Dusseldorf)是德國北萊茵西伐利亞省的省會都市,與科隆(Koln)一樣位於萊茵河流域人口稠密的地區,工商繁榮經濟熱絡,生活與藝術文化也高度蓬勃發展,全年都有各色的節慶活動與商展輪流上演,想想這個人口逾千萬的城市,每年七月就有超過450萬外地來的商務與觀光客來造訪會展活動,整體城市的活力可見一斑。

依典藏內容而分的K20, K21美術館

這樣的城市,對於藝術活動的投入當然也不遺餘力,身為北萊茵西伐利亞省的省會,杜塞道夫市中心就有兩座美術館,K20與K21,如果簡單區分的話,前者是典藏展示二十世紀的藝術作品,後者則是二十一世紀的作品。有點像是現代與當代的分野概念,如同很多國際都會城市都有現代美術館(MoMA,museum of modern arts)與當代藝術館(MoCA,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s)的分工一樣。

位於杜塞道夫舊城區內,靠近萊茵河畔格拉柏廣場(Grabbeplatz)的K20現代美術館(K20 Kunstsammlung)成立於1986年,在典藏品漸豐,美術館空間變得窘困不足時,館方找尋到原先的舊省政廳建築(Ständehaus),做為擴張空間,因而正式成立了分館,也將典藏展示的目標大致區分為20世紀與21世紀兩個不同時期,因而以K20與K21分別命名。

至此,典藏的區分上,K20現代美術館有極豐富的現代藝術經典作品的收藏,主要藏品為歐美的現代藝術,包括從畢卡索(Pablo Picasso)到波依斯(Joseph Beuys)等重量級藝術家的作品,還有大量的超現實主義的畫作,使它在全球現代美術館界享有盛名。K21當代藝術館(K21 Kunstsammlung)則以1980年代之後、後現代主義以降的國際藝術作品為收藏展示目標,類型上從繪畫、雕塑、攝影作品到影像裝置等,不一而足,其中包括被譽為影像藝術之父的白南準(Nam June Paik)的多件重要作品。K21典藏與展覽的作品都期待能顯示出對於人物、敘事、隱喻等藝術創作與討論方向的創新觀點,並能給予觀者強烈的視覺印象。


02. K21_Staendehaus( 取材自wikipedia_Alice Wiegand攝)

圖片說明:02. K21_Staendehaus( 取材自wikipedia_Alice Wiegand攝)



大門前有前衛的雕塑藝術作品。(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大門前有前衛的雕塑藝術作品。(攝影/林芳怡)



用20世紀的老建築改建為21世紀的當代藝術館

有趣的是,典藏作品年代較早的K20,是屬於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而收藏從現在到未來的K21在建築外觀上第一眼卻顯得更古典,那是因為它是座老建築再生利用的新美術館。座落在杜塞道夫市區中最大綠地霍夫公園(Hofgarten)之內的K21,好像一個小小城堡端坐在一片優美寧靜的湖面的後方,這個看似古堡的老建築在1980年代以前,一直都是北萊茵西伐利亞省的省議會(State Parliament)運作使用的建築。經過一番整理與改建,2002年4月啟用,有了新生命的K21除了是很好的當代藝術典藏教育展示中心,也是極為吸引人的市民藝術活動地點。

讓我們來「讀讀」K21當代藝術館在「舊建築再利用」的做法與蛻變後的空間。原來新古典主義的建築正立面,除了嚴謹的左右對稱,從基礎往上的建材與開窗方式逐層轉換漸輕,讓建築物呈現一種穩定的美感。而改建後的最大不同,從外觀看來便是在頂樓加上一個大型的玻璃罩,它把舊建築原有的中庭改變為室內空間,但仍保留大量的自然光,感覺像是打開了屋頂,讓頂樓的空間感頓時開敞,極度明亮與流動。這個大屋頂與中庭,是整體美術館改建的重點空間。新中庭如同一個都市廣場,四周圍繞著原有建築的廊道,給與中庭一種劇場感;同時因為它的中心性形成的方向感,使參觀的動線具自主性且不易迷失。

合院建築與新玻璃屋頂,形塑「在杜塞道夫天空下」的特殊感受

原有的合院式建築,應該是由眾多的各別房間分層疊起,因而,這些房間就被整合成不同規模的室內展覽空間,由環繞的廊道串接。但是空間精采之處,卻在於過去舊建築使用期間功能較少的頂樓與地下室。改造過後的頂樓與地下室各具魅力,成為最與眾不同的展覽空間,尤其是前者「在杜塞道夫天空下」的特殊感受。

參觀者在中庭或四周廊道因為空間設計與刻意的部份視覺阻隔,事實上是無法直接感受整個龐大玻璃屋頂的空間結構與全角度的自然光線,直到他受吸引而真正來到美術館的頂樓空間。被玻璃大屋頂打開的新頂樓,徹底顛覆古典建築原先容易顯得陰暗沉重的空間氛圍,那種開闊感會瞬間讓人覺得胸膛漲滿,如同吸入大量的新鮮空氣般的飽滿解放,尤其在下方的樓層多數都在各別展間專注藝術作品的觀賞之後,有一種煞時從室內來到戶外的感受,可是它明明仍在室內。

相對地,地下一樓的展場,因為多數沒有對外的開窗,多數用來做為需要光源控制的展場,尤其是影像作品的相關展覽。朝公園水池側,因地下室直接與湖水接壤,從僅有的幾個圓窗從外面引入光線,在室內形成一種安寧靜謐的氣氛;而從圓窗往外望,水波加上戶外景緻的倒影,隨著時間與季節,變幻成不同的畫作,像是這個封閉地下室與外界的神祕連結。


進入室內可見嚴謹對稱的空間格局。(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進入室內可見嚴謹對稱的空間格局。(攝影/林芳怡)



挑高的中庭空間,做為一個向心性的所在,也能成為大型藝術品的舞台。(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挑高的中庭空間,做為一個向心性的所在,也能成為大型藝術品的舞台。(攝影/林芳怡)



沿著中庭四週的迴廊,由拱圈與四分拱頂構成,有古典的莊重。(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沿著中庭四週的迴廊,由拱圈與四分拱頂構成,有古典的莊重。(攝影/林芳怡)



金屬結構桁架與玻璃共同覆蓋出巨大的室內挑空中庭,光線在此悠遊演出。(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金屬結構桁架與玻璃共同覆蓋出巨大的室內挑空中庭,光線在此悠遊演出。(攝影/林芳怡)



中庭一隅設置透明電梯,採用玻璃也是怕封閉厚重的牆體阻礙了視線。(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中庭一隅設置透明電梯,採用玻璃也是怕封閉厚重的牆體阻礙了視線。(攝影/林芳怡)



迴廊上的四分拱頂配合柔和照明處理,創造出和緩的景深與立體感。(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迴廊上的四分拱頂配合柔和照明處理,創造出和緩的景深與立體感。(攝影/林芳怡)



迴廊成為巨型帶狀畫作的展示空間,透視感也創造出畫作的另一種戲劇效果。(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迴廊成為巨型帶狀畫作的展示空間,透視感也創造出畫作的另一種戲劇效果。(攝影/林芳怡)



往地下室的樓梯,階梯與扶手簡捷地如同立體指標,把觀眾引領前往地下室的展覽空間。(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往地下室的樓梯,階梯與扶手簡捷地如同立體指標,把觀眾引領前往地下室的展覽空間。(攝影/林芳怡)



地下室舊有的圓窗與水中倒影,映照週邊公園的美景。(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地下室舊有的圓窗與水中倒影,映照週邊公園的美景。(攝影/林芳怡)



廁所,因為鏡面而讓空間有擴增的效果。(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廁所,因為鏡面而讓空間有擴增的效果。(攝影/林芳怡)




四座樓梯,分踞四隅,功能各異

整座美術館建築中,串連垂直動線的有四座樓梯,分別就位於中庭的四個角落,靠近前方入口的是一座鋼筋混凝土樓梯與一座為無障礙需求設立的電梯,是主動線;而靠後方的則是兩座圓形的梯塔,石造階梯如扇葉逐階開展,它們則扮演次要動線的角色。主動線的兩座樓梯,服膺整體空間改建的設計概念,都企圖讓構造輕量化,像是鋼筋混凝土的樓梯逐層往上以改變欄杆材質與開口的方式,讓它變輕變透;電梯則乾脆就用透明玻璃電梯,希望它盡可能「隱形」,讓視線依舊可以貫穿,如此的手法對於空間的開闊與流動是極為基本且重要的決策。後方兩座梯塔,則是體積小因此相對地以封閉的圓筒牆體強調它的幾何雕塑性,讓它們在中庭內看來就像是兩個角樓,安定了邊緣,也界定了角落,更實質化了中庭空間與劇場的想像。

合院式的建築,經過新的建築設計手法介入之後,展出空間類型變得多樣化,除了原有的個別房間成為一個個的展覽空間之外,大廳、廊道、挑高的中庭、開放的頂樓、樓梯間,甚至建築的外觀牆面,都成了可以提供展示的空間,或許這樣才有機會因應多元且無法預測的新時代藝術類型。就連廁所,也巧妙地以鏡面的方式創造出開闊延伸的空間感,同時,也讓使用的人成為主角,不管整理儀容或擺態顧影,是個私密行為與公共展示的曖昧空間,讓人印象深刻。


仿古典的柱式與對稱的樓梯,是原有舊建築希望塑造的公署建築紀念性。(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仿古典的柱式與對稱的樓梯,是原有舊建築希望塑造的公署建築紀念性。(攝影/林芳怡)



改造的新樓梯,從舊有的石造欄杆轉接到玻璃金屬材質,說明了時間與新舊的銜接。(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改造的新樓梯,從舊有的石造欄杆轉接到玻璃金屬材質,說明了時間與新舊的銜接。(攝影/林芳怡)



四隅的樓梯各有不同時期的美學表現。

圖片說明:四隅的樓梯各有不同時期的美學表現。



靠後方的兩座圓形梯塔,石造階梯如扇葉逐階開展。(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靠後方的兩座圓形梯塔,石造階梯如扇葉逐階開展。(攝影/林芳怡)



由拱圈迴廊所環繞的樓梯轉角處,是一處尺度親切的展示空間,天光照射下,有半戶外空間的效果。(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由拱圈迴廊所環繞的樓梯轉角處,是一處尺度親切的展示空間,天光照射下,有半戶外空間的效果。(攝影/林芳怡)



拾級而上,如同攀岩步上天空,天光之下,對面的圓塔有視覺地標的功能。(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拾級而上,如同攀岩步上天空,天光之下,對面的圓塔有視覺地標的功能。(攝影/林芳怡)



樓梯掛在一隅,光線則灑入中庭,映照在白牆上,多層次的空間效果創造出景深。(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樓梯掛在一隅,光線則灑入中庭,映照在白牆上,多層次的空間效果創造出景深。(攝影/林芳怡)

光影,永遠的空間藝術展品

美術館中主導空間氛圍的便是光影。可以想像光線在這?玩得多愉快,除了有大片的玻璃大舉開放入內,透過屋頂的金屬桁架、透過柱廊、透過展間的窗戶,太陽灑入的光線它直射、它折射、它漫射,它渾身解數地在具雕塑立體美感的室內中庭、在橋塔、在廊道的天花版上、中庭與動線行經的地面上,隨著時間刻出不同的影子圖案,讓人目眩神馳!

從整體空間的結構與處理手法來看,K21的理性與秩序,一如德國人的思考與性格。而如果說美術館空間該是一個中性的容器、藝術創作的背景舞台,那K21果真提供了最具彈性、不干擾作品的環境,人(創作者與參觀者)與作品的互動成為恆久變動的另一種劇碼。


封閉的圓筒牆體強調它的幾何雕塑性,讓它們在中庭內看來就像是兩個角樓,安定了邊緣,也界定了角落。(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封閉的圓筒牆體強調它的幾何雕塑性,讓它們在中庭內看來就像是兩個角樓,安定了邊緣,也界定了角落。(攝影/林芳怡)



塔梯的圓柱體有安定角落的作用。(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塔梯的圓柱體有安定角落的作用。(攝影/林芳怡)



迴廊上的開窗與圓柱塔梯的設置,讓中庭空間有種被城堡環繞的劇場感。(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迴廊上的開窗與圓柱塔梯的設置,讓中庭空間有種被城堡環繞的劇場感。(攝影/林芳怡)



頂層所見的大玻璃屋頂,創造巨大而開放的室內空間。(攝影/林芳怡)

圖片說明:頂層所見的大玻璃屋頂,創造巨大而開放的室內空間。(攝影/林芳怡)



================
撰文、攝影、編輯/林芳怡



更多國外建築脈動請上【跟著建築去旅行】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50153

更多國內外建築脈動及作品介紹請上【欣建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



杜塞道夫K21美術館舊建築再利用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