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徐純一《最後的人間場。建築的轉渡》

By 欣建築2013/12/20
article cover

圖片提供/漂亮家居

2013年,莫名其妙地認識了張麗寶小姐,接近年中時,她談及想籌劃出版普及化的建築專書,問我能不能提供什麼?當下心中似乎又竄流過許久未曾出現的一絲溫熱。回去後翻了一本約莫十年前的筆記本,其中一頁大致列了當時預期這一生還想撰寫的建築專書,大概還有二十餘本。回顧自己與內人共同撰寫的第一本建築書籍,至今已十三年過去,其間又陸續寫了四本而已,看來剩下二十餘本都完成的希望應該會落空!

關於書寫,似乎是一種朝向過去方向事物的聚結,或許其間的關係可以稍微確定些,能夠寫出未來的先見之人都是人類的偉大心靈,那也不是我們凡人所能,我也只能回顧至今的已知與感受,將它們紀錄下來而已,至於為什麼會選擇這本,確實也比較了其他預期撰寫書籍的社會公共關注性,以及與每個個體的直接關聯。

看到當下的台灣,心裡總是有那股褪不去的落寞!從29歲正式成為建築系學生,至今55歲身無分文,所掙得的錢都拿去「看建築」了,也看到了台灣總是浮沉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之中;我們的建築相關環境設施好像什麼都有,卻總是多了什麼又少了動人的什麼;看見了經濟力不如台灣的西班牙與葡萄牙在當今經濟不振,失業率驚人的狀態中,卻仍舊踏實地建築自己地方公共性環境的動人優質。它們讓人深切地體悟到一個城鎮地方人構環境文化的生命期,跨距遠遠超過國家之名,大部分人的一生從出生至死亡大多將其形跡刻印在都市城鎮的人構環境之中,人怎能不用心在這個隱在地影響我們一生的公共建築環境之上呢?看看25年來的西班牙,從巴塞隆納、畢耳包、潘普納(Pamplona, 奔牛節的城市)、gerona、Lleida, Leon, 聖地牙哥 ( Santiago de Compostela, 西方三大宗教聖城之一)、Valladolid、 Salamanca、Zamora、Cordoba、Granada,一路到以往不怎麼令人愉悅的首都馬德里,都已積累了近30年持續加成的人構環境的愉悅感染力量。

反觀百姓辛苦工作的台灣,鄉下公共建設建築與的品質永遠跟不上城市,城市的社會性公共空間,大多是土地炒作式的都市計劃下的剩餘地塊,至於「品質」,就再等吧!既然一般建築空間無得期待,那就期待幾乎淪為操作性質的國際性建築競圖的大建築案吧!

30年前的台灣似乎前途充滿著光明,當時確實也是如此,讓人夢想著或許我們可能將台灣建築起有如歐洲(東歐除外)的環境生活品質,經濟雖然難以追上中、西或北歐,但是總體環境的建築或許可以追上南歐。30年過去了,夢也醒了,現在可以確定的是──再30年,我們也無望建構出類似西班牙的公共性空間建築的品質。當一個地方的公務體系與握有實權的公務人員已淪為卡夫卡在「城堡」中所描繪的官僚狀態,他們的權力施放的結果就是處處進入令事物窒息的情狀。公務體系的努力與民間建設公司的協力合作,幾乎共同編造出台灣市井小民百分之九十五的都市生活空間場,請問辛勤工作的台灣人,這此人構建築環境與公共空間令我們感到愉悅快樂嗎?既然大家都是市井小民,無力改變那些由政治力與官僚長官們所操作的都市土地空間的利益交換與好品質的獲得,但是最起碼可以用心去建築公共墓園與齋場(即殯儀館)予以好的品質吧!因為人終究會死,而諸位長官、公務員以及一直在榨取這塊土地利益的開發團體或個體也都是人,也都會死去,為何不能利人利己地共襄盛舉,從共同改造我們地方上的墓園與齋場開始,讓我們能夠在那種已然消失,卻可以是美好的那種寧靜的人間氣氛中送走我們的父母親,我們的兄弟姊妹,我們一生的友人,我們的……,同時,也能希望讓大家在那種無盡沉思的寧靜氣氛中將我們送走。

公共墓園與齋場或許是台灣人當下現在就可努力與建構的,一處在城市鄉鎮裡尋找寧靜的公共空間場;一處能排除土地利益的交換場;一處讓我們能靜默地思考;一處讓我們可以在哪個時候當下願意與過往的家人,親朋,好友進行感受性的交談,卻又可以適切地實現。這或許可以是好質性公共交流空間消逝中重新再建構的契機;或許也是在全球化消耗性質本主義力量沖蝕每個人的狀態下,在都市城鎮可提供的寧靜角落,也是可以稍微讓人靜默的思考之地;或許是……

紀德曾言:人,千辛萬苦
然後
死去!

-------- 徐純一

世界建築師詮釋生死別離的建築詩篇
第一本從建築的角度討論面對生逝的建築賞析專書

一段生命旅程的結束,象徵著另一段旅程的開始,這本書透過世界各地墓園、火葬場的介紹,讓我們感受到,原來生命旅程的轉介點是可以藉由建築來撫慰親人逝去的哀傷,並且讓人減少對死亡畏懼的看法。──安寧照顧基金會終身義工 孫越叔叔

如果你是建築師,你會以構築幾何來描繪世界
如果你是詩人或文學家,你會以層疊語構來凝視詩意
如果你是哲學家,你會在生命和死亡之間看到存在的再現
徐純一在這本書當中,宛若多音複調的巴赫賦格,帶著詩意、空間的深度、光線、生命與隱喻,在依抽象形式迴旋轉進的多元視野中,鋪展出他獨特的邏輯、凝視、書寫與想望。──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龔書章

2010年,我到德國萊茵區參觀一座有商業營運的悲傷療癒森林。那是一整座山,每棵樹木高聳參天。來自全球的喪慟者可以為自己深愛的逝者租一棵樹,租期一年,而這一年喪慟者可以在樹下設計擺飾,在大自然緩慢地時間流動中,沈澱、洗滌、重生。徐純一建築師的《最後的人間場。建築的轉渡》,以圖文並茂的表達,精緻優美的文字,嘗試透過空間的展現讓人面對生死,是極有意義的創作。閱讀本書,相信讀書可以領悟到傅柯的見解,終能在空間與時間的互動中,維護自己生存於世的權利。──台灣安寧照顧基會醫研組委員、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國際死亡、瀕死與喪慟工作組織成員 方俊凱醫師

徐純一建築師長期觀察、紀錄全球建築,
以日本風之丘齋場為起點的「最後的人間場」之旅,
十多年來,他親訪歐洲各國的墓園、紀念碑、火葬場及齋堂,
共收錄28處建築,超過300張照片,
從建築設計者的角色,觀看國際建築師們如何透過設計,
化解人對死亡的恐懼,撫慰生者,追思逝者,直面這個生命必經的過程。

Longarone鎮公墓

一九六四︱一九六五年 義大利,洛卡羅那(Longarone) 
建築師/希阿尼.阿蒙(Gianni Avon)

威尼斯與羅馬以及佛羅倫斯三個城市區域大概已將義大利的旅客瓜分殆盡,對於周鄰稍遠的城市並不是一件好事。威尼斯北方一??公里處的洛卡羅那鎮(Longarone),是威尼斯瀉湖水流來源處最大的水壩下方的城市,一個默默無名不為一般人知曉的小鎮,來威尼斯的旅客一定會略過這個地方。但是在地質工程學上,它是一件大災難發生的主要地點。一九六三年十月九日傍晚過後,當全村都在過著每日工作後的飯後休息時刻的活動時刻,水壩上方的一塊巨岩因為下方一層為人不知但是確實存在的黏土層,因為含水層已超飽和,導致上方的巨岩在瞬間滑入水庫內,就在致命的轉眼之間,水庫內所有的儲存水沖破水壩將下方村落所有位於河道邊的的建築夷為平地,當晚位於水道流經處的村內居民一九?九名全數罹難。而這座放置在山腰平台上的墓園並不是遇難者的人間駐留場,卻似乎試圖與新建的城中教堂共同呼應,想要留住關於這個災難的什麼?這就是吸引我來此看個究竟的主要原因。

以渦漩的流動反映曾有的過往

墓園的位置遠離了村落(至少需要十五分鐘的車程),環顧周鄰不見臨旁有任何居民居住,小村聚落遠在五,六百公尺之外,景色顯得秀麗平靜,下雪的日子來到這裡時,由於墓園構造材料的石塊飽吸雪水呈現暗黑,與白皙的落雪形成強烈的黑白對比,將墓園區潑染成仿如中國特有的黑白水墨畫。墓園區分為齋場、墓柩區與紀念的象徵性碑柩區,依山坡既有的地勢巧妙的分配各區的位置、高度、佔據面積的大小與各自的形貌,與已存在的山勢地貌以及遠處的村居聚落融接成一幅對大地施予最小量干擾的地景。甚至於在某些角落位置,由於人為構造物適切的形態與得宜的位置,讓原有的自然地景,增添出另一個維度「之間」的豐富性。

透天圓形墓地區在白雪天的覆蓋下,洗去一切顏色的常態;圖片提供/漂亮家居


迴廊式的墓地區同樣以圓規範其形;圖片提供/漂亮家居

整座齋場在地表上是凸出於地面的圓弧形石砌牆體;部分墓柩區與循地勢而建造的通道形成平行並列的共構關係,不僅易於到達同時對原有坡地地形縮限在最小量的改變;主要墓柩區配置在石砌齋場凸出於坡地方位外緣約十公尺之外,以種植於地表的灌木植栽界定其墓柩牆邊界。與齋場相反,此處是朝地表下挖掘出來的一個凹陷圓形空間,崁入地表之下,露出地面的只是一圈綠色灌木環帶兼作為防衛性的欄杆之用,其中間的空地區放置了三張石製的弧形坐椅以同一個圓心不同半徑位置的圓周配置,這樣的圓形墓柩區共計三座,形成了仿如流動水道上渦漩的連動,或許這就是建築師回應那個災難的表達形式。

墓園區的主要入口空間同樣朝一種圓形的聚合;圖片提供/漂亮家居


嵌入地面的墓室讓地表層呈現簡直單純的形貌,盡可能掃除多餘的人為形跡介入;圖片提供/漂亮家居


自然與人為環境的交纏


紀念墓區是一列等間距放置的墨黑石板塊,平行於稍經調整過的綠草坡底,同時順著坡勢方向朝向遠處村聚落的方向。整個墓園區由於人工構造物以最低限量地呈現於地景的視框之內,同時經由適切相對位置與大小的配比,在原有的自然序列之中擴張了差異,反而創造了一種不全然屬於自然界的寂靜。

建築參與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間交纏作用所能衍生出來的是極為有限的形式,當然不同的態度在差異觀點的驅使之下,將產生出無數種不同的結果,但是終究都是人自己的選擇,就如同這個村落居民落腳的地點、水壩的地點、水壩的興建等等,但是似乎總是存在著人無從參與的選擇,人到底學會了更加謙卑還是更加狂妄。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適當並且適切的建築可以為大家帶來與環境之間對應出正向感受與體驗,但是同樣地,它的反向效用也對立地存在。

主要墓園區的人工構造物以及封邊灌木群都以圓形或圓環形呈現;圖片提供/漂亮家居


夏日的茂密綠樹舖盡地面,讓地面只裸露出灰石板路與漆黑的長方形石塊;圖片提供/漂亮家居

徐純一
1959年生,高雄人。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建築碩士。現為i2建築主持人;著有《建築新桃花源》、《建築新紀元:加州當代建築師作品選輯》、《如詩的凝視:光在建築中的安居》、《當代建築的母型—柯比意薩伏伊別墅》。

【延伸閱讀】
> i²建築研究室徐純一/談建築旅行:探尋建築創作理念與實踐思維

> i²建築研究室徐純一/談建築設計:在最低限度困境裡鬥爭及生存

> 欣建築─建築師與其作品群像「i²建築研究室/徐純一」話題本

==========
撰文/徐純一
圖文提供/漂亮家居
整理/邱佩儀

更多作品相關訊息,請上【建築書訊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建築書訊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