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玩戶外

【車友投稿】單車環島苦行錄4-熱帶南國沿山行

By 欣單車-單車讓生活更精采2018/08/07
article cover

日期:106.8.14 天氣:晴轉晴時多雲。 路線:旗山~水門~楓港,134.07公里。 騎乘時間:6:15:32 最大速度:47.0公里/小時 平均速度:21.4公里/小時 住宿地點:屏東楓港隆安旅社313房,雙人房800元。 騎乘路線: 1、旗山~旗尾臺28線。 2、旗尾~美濃美濃七彩自行車道靛線。 3、美濃~茂林臺28線。 4、茂林~萬金185縣道沿山公路。 5、萬金~老藤林屏101鄉道。 6、老藤林~新置屏109鄉道。 7、新置~枋寮185縣道沿山公路。 8、枋寮~楓港臺1線屏鵝公路。 路況: 1、旗山~美濃全為平路,自行車道路線沿著山腳前進,路小但車很少,只要依循路標走就不會迷路。



日期:106.8.14
天氣:晴轉晴時多雲。
路線:旗山~水門~楓港,134.07公里。
騎乘時間:6:15:32
最大速度:47.0公里/小時
平均速度:21.4公里/小時
住宿地點:屏東楓港隆安旅社313房,雙人房800元。
騎乘路線:
1、旗山~旗尾臺28線。
2、旗尾~美濃美濃七彩自行車道靛線。
3、美濃~茂林臺28線。
4、茂林~萬金185縣道沿山公路。
5、萬金~老藤林屏101鄉道。
6、老藤林~新置屏109鄉道。
7、新置~枋寮185縣道沿山公路。
8、枋寮~楓港臺1線屏鵝公路。
路況:
1、旗山~美濃全為平路,自行車道路線沿著山腳前進,路小但車很少,只要依循路標走就不會迷路。
2、美濃~新威要翻越一座小山頭,夏天遮蔭很少會很熱。
3、新威~茂林要經過新威大橋,平日車流量小,假日車流量會比較大要注意。
4、茂林~萬金大部分沿著山腳前進,因為經過許多溪流的沖積扇,所以會有點上上下下,但起伏都不大。
5、萬金~枋寮幾乎是平路,但來義之後因有砂石廠,砂石車多空氣也比較髒,路面狀況比較差一點,要特別小心。
6、枋寮~楓港車流量大,但路肩也相當寬廣,只要騎在慢車道基本上很安全。此路段路燈很少,若在夜晚騎乘一定要準備車燈,以策安全。
每日一句:達成沿山公路完騎目標!又再一次體驗屏鵝公路夜騎,怕黑的人千萬別嘗試。

 
第4天路線,達成了沿山公路完騎目標。
6點起床,7點自己把旅館鐵門拉開,進行今天的旅程。解決早餐後我又到旗山車站「瞻仰」一下,評估自己還有點時間,可以到漂亮的武德殿去看看再往美濃前進。
 
早晨的旗山車站依舊美美的,讓人心情愉悅。
旗山武德殿建於昭和9年(1934),為一唐式與和式折衷風格的建築,當初的作用是提供人民練習與舉辦武術比賽,這得說到日治時代的教育風氣。在各地建立武德殿的「大日本武德會」,是二戰前日本為振興、教育、彰顯武術、武道為目的而設立的團體,當時非常注重「強身健體」才得以報效國家的觀念,因此政府提倡武術的學習與應用,日治時期有受過中學以上教育的臺灣人,在武術、柔道、射箭、劍道等方面都至少有一項具基礎,因為學校一定會教。
正因如此,當年的知識分子不是文弱書生,因為會被要求體能訓練而身體強健,這是題外話了。旗山武德殿曾經在民國83年(1994)失火,民國90年(2001)修復後正式開放,但第一次修復的屋頂改用玻璃帷幕而非原來的黑瓦,雖立意良好卻失去古蹟本身的樣貌,且也因陽光直射溫度過高而不適合做為展場,於是民國103年(2014)改回黑瓦屋頂,成為現在看到的樣子。
 
旗山武德殿正面。
 
旗山武德殿側面。
 
武德殿前方是旗山國小操場,遠方尖銳山頭則是名列小百岳的旗尾山。
萬里無雲、陽光普照下的武德殿煞是好看,但這種陽光肯定讓平路為主的今天行程一樣充滿痛苦,還是趁日頭尚未完全發功時開始前進,以免在路上被「消滅」。通過旗山橋,玉山山脈尾稜、尖銳的旗尾山十分引人注目,幾年前爬過一次,風景好得不像話,只是空氣不太好,沒法看得遠。就在旗尾山山腳的旗尾義民廟,是今天第二個停留點,又稱旗美義民廟。
 
旗山橋上看旗尾山。
 
旗尾會稱旗美,除了將「尾」音美化之外,可能也還有此地位處「旗」山與「美」濃之間的意義吧!旗山與美濃這兩個當年都稱為「鎮」的相鄰行政區,分屬於福佬與客家大兩族群地盤,尤其美濃是南臺灣客家人口比例最高的鄉鎮市區,也是六堆客家文化的代表地區,與旗山呈現的風貌很不相同。然而有趣的是,旗尾地區與旗尾義民廟在地理位置上與美濃接近,行政區卻劃在旗山,因此福佬與客家的族群交界,應該比區界再往西一點,至少義民廟所在的位置還是客庄。
 
旗尾山腳下的旗尾義民廟。
旗尾義民廟建於民國38年(1949),是南遷至此的北客從新埔義民廟分香而來,但已經成為右堆(美濃、六龜、杉林、甲仙、高樹)的信仰中心,也持續有跟北客進行交流,廟內可見相關資訊,在廟前乘涼的老人家以客語對談,確實感受到濃厚的客家味。廟前的小路,在政府的整理推廣之下,成為了美濃七彩自行車路線中的靛線,這條小路沿著旗尾山東側山腳下蜿蜒前進,可以看到樸實的農村面貌,還有一些值得探訪的文化資產。
 
廟內的「褒忠」一匾為新埔義民廟所贈,說明了兩廟之間的交流頻繁。
 
在政府的規劃之下,旗山與美濃整合為旗美旅遊帶,做自行車路線的推廣。
美濃開基伯公設於乾隆元年(1736),這也是歷史上客家人林桂山、林豐山兄弟率眾入墾美濃的那一年,所以這是美濃第一座伯公。南客的傳統伯公形式以「墳塚式」為主,如果不看碑上刻的字,很容易以為是墳墓,與北客最原始的三粒石伯公有所不同。雖然伯公形式與墳墓相似,但當地居民卻能夠清楚辨認兩者的不同,曾經是我老闆的客家研究學者廖倫光老師曾說過,他在六堆做伯公研究時問居民:「你們不會覺得伯公的外型很像墳墓嗎?」居民才猛然發覺真的很像,這也是一種「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例子吧!
 
美濃開基伯公。
 
開基伯公旁的碑文。
 
開基伯公屬於傳統的「墳塚式」伯公。
除了開基伯公這種別具意義的文化資產外,近距離觀察金字面山也是這條路線的亮點。金字面山與旗尾山同樣是一座尖銳的山頭,然而朝向美濃這一面有一大片裸露的岩壁,平整程度會令人以為是金字塔的一面而得名,這個景觀也吸引了我駐足觀賞。從美濃平原拔地而起的尖銳山峰,標高只有350公尺,卻看來莫名險峻,山頂風景肯定不輸給我已經覺得無敵的旗尾山。
 
遠望金字面山,山形十分尖銳。
 
金字面山寸草不生的平整大岩壁,令人望而生畏。
光是一條線就有這麼些好看的,我總覺得應該花一整天時間在美濃好好騎車逛逛(其實是偷懶),但照預定行程,我今天早該從美濃出發往茂林去,目前都還是行程落後,這種悠遊行程還是待我規劃特地再來一次吧!轉入美濃鬧區,路過不在計畫內的瀰濃庄敬字亭,這種建於乾隆44年(1779)的珍貴好物,還是客家人敬惜文字的證據,至少要拍照留念才說得過去。
 
被馬路包圍的瀰濃庄敬字亭。
沿著永安路緩緩前進,這條老街頭尾都是美濃人的精神象徵,西側是瀰濃庄敬字亭,東側是瀰濃東門樓;一個是客家人敬字文化的代表物,一個是美濃人開墾與防衛的堅固堡壘。路的兩側還有許多的老屋與老店,著名的錦興藍衫行就在這裡,它是臺灣極少數仍在製作藍衫的店家,也是「花樹下」這首客家名曲的發祥地。美濃水道橋、警察分駐所也都在這裡,沿著美濃溪一覽當地文化景觀,腳步會不由自主的慢下來。
 
 
美濃水道橋。
 
美濃警察分駐所,今日為文創中心。
乾隆20年(1755),舊稱瀰濃的美濃基於防衛需求,原本設有東西南北四個柵門,但東門遭受的威脅比較大,於是改建為門樓以增強防禦。當時最主要的敵人應該是原住民,美濃才初墾20年左右,更東邊的六龜大概還沒有大量漢人入墾,是要直接面對「生番」攻擊的。光緒21年(1895)乙未戰爭時,東門樓被日軍摧毀,之後才改建成目前的樣貌。民國103年(2014)東門樓破舊不堪,政府進行修復,發現黑色的屋瓦是年久變色的紅瓦,於是之前大家看到的黑瓦東門樓,現在是紅瓦的。
東門樓前臨美濃溪,旁邊有庄頭伯公,也是屬於墳塚式外型。登上門樓,可見柱子上有大量的楹聯,以及「大啟文明」的牌匾,這是美濃出身的進士黃驤雲所題,他在道光9年(1829)中進士後,回到故鄉就在門樓上題了這四個字。東門樓掛上這塊牌匾後,的確開啟了美濃的「大讀書時代」,從此不斷有人考取功名,至今仍然出產許多博士,文風鼎盛。
 
瀰濃東門樓,門樓上有「大啟文明」牌匾。
 
立於門樓旁的石碑,見證美濃的歷史發展。
從東門出美濃,在到六龜之前還得到龍肚庄找有名的里社真官伯公,但從美濃出來的方向沒有指標,讓我差點錯過。在附近的7-11休息一下看地圖回頭找,發現超大的路標站在路旁,而且中文下方標示英文翻譯,上方則用羅馬拼音標示客語發音,令人驚奇。我還沒看過任何一個政府做的路標,會標上客語羅馬拼音,美濃其他景點也沒見過。
 
龍肚庄里社真官伯公路標,竟然有客語四縣腔羅馬拼音,十分令人驚奇。
總之一回頭,很容易就找到了,本體藏在路邊的田園中,而且比路面低,所以邊騎車邊用肉眼辨識不容易。歷史記載龍肚庄初墾於乾隆2年(1737),依照只要有人入墾就會設置伯公的習俗來判斷,里社真官伯公的設置應同時或略晚於初墾時間。全臺灣只有美濃保有稱為「里社真官」的伯公,除了龍肚庄以外還有兩處,「里社」就是聚落之意,真官是一種神的官名,位階較土地公高。里社真官最主要的功能是用來鎮守水口,在需要大量水源的稻作農業社會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此美濃最早開發的三個聚落,都有一座里社真官伯公設置在水源附近。
 
龍肚庄里社真官伯公。
 
里社真官香座近照。
里社真官伯公形制十分完整,看起來……就是比較豪華的墳墓,絕對是有算過風水地理才設置的,不過道路拓寬加上前方有文昌宮的擴建,現在的祂反而顯得局促一隅,很難看出早年以祂為中心的四周景致。保留古蹟光是保護本體其實不夠,能兼顧到周遭環境才是最完整的保存,可是真要做下去阻礙很大,而且也不近人情,因此成了個無法處理的問題。
到這裡,我覺得又要開始趕路,已經過10點卻還沒出美濃,請原諒我對這個客庄太過迷戀。本來想去的竹仔門電廠因為要預約才能參觀,我現在去應該只能拍外觀,只好忍痛割捨,直接翻越一座小山頭,通過有著蝴蝶造型的新威大橋,正式進入185縣道沿山公路。遇上一團單車客要進茂林,茂林也是適合騎單車的路線,只是坡比較多,然後平日騎比較好,假日車多,這個待我日後從長計議。
 
彰顯茂林紫蝶幽谷特色的新威大橋。
一路沿著山腳前進,路面時而往上、時而往下,我越過一個個小型的沖積扇,在田園間奔馳著。左右忽為森林、忽為房舍,然而最常看見的是田園,尤其大片的鳳梨園點綴幾顆孤樹,加上藍到極點的天空與強烈的光線,天地間的空曠感充滿心胸,可也異常炎熱,若不是還有些微風迎面而來,根本無法再繼續前進。
 
令人心曠神怡的屏東平原景致。
高樹的中央山脈山腳下有一間「中埔公廨忠原廟」,這是一間平埔族公廨,也是少見能保存至今的平埔族文化資產,雖然很想進去看看,卻在鳳梨田中被一群野狗擋住去路,還沒抵達就遇上麻煩。很討厭也很怕被狗追的我,決定在牠們只吠還沒衝過來時,放棄前往探究的念頭,萬一真被攻擊,或許旅程就沒法繼續下去了。
中午時分,來到高樹的廣興,這裡又稱新大路關,是純樸的客庄。著名文學家鍾理和的故居在此,已經造訪過的我在這裡躲日頭,坐在故居對面的三山國王廟偷點涼快以持續前進。廣興三山國王廟建於民國65年(1976),雖然很晚才建廟,但早在光緒年間村民就開始供奉,歷史可能跟舊大路關的順天宮媽祖差不多。有的神明基於祭拜者的現實狀況,不會一開始就建廟,甚至有的一直沒有建廟,而是輪流在每一期的爐主家中被供奉著,這也是值得去瞭解的民俗文化。
 
廣興三山國王廟。
車上的水幾乎喝完,我再撐個幾公里到內埔的水門,找一間7-11好好乘涼吃午餐,也大肆補給一番。去年才來過這裡,為了山地門的山川琉璃吊橋住上兩晚,卻因為人太多不想排隊,只去了附近的其他景點而沒上橋。事隔一年多來到這裡還有些熟悉感,而且這裡依然是客庄,今天就是注定與六堆客家為伍。
解決完午餐已是下午2點,再熱也得繼續趕路,盡量要避免摸黑的情況發生,下一站直衝吾拉魯茲部落。民國98年(2009)八八風災重創南臺灣,屬於排灣族,位於北大武山山腰的吾拉魯滋部落遭到嚴重破壞,經評估認為不適合再居住,於是政府在萬巒赤山農場重建了一個完整的聚落,將族人遷下山居住。部落內基礎設施全部具備,還有一間咖啡屋,咖啡是部落目前重要的產業。
 
吾拉魯茲部落地標,背後有遷村紀念碑。
 
部落裡還有傳統的石板屋。
 
位於部落入口的咖啡屋。
整個部落經過完整規劃設計,永久屋具排灣族傳統家屋特色,街道方正,環境乾淨整潔,更因為可以在此喝咖啡,成了觀光景點之一。我雖不是來喝咖啡的,卻因為在網路上看到如此良好的環境,前來一探究竟。
再往南走一點,就是萬巒十分著名的萬金天主堂。教堂建立於同治2年(1863),最早是所謂的泥磚屋,同治8年(1869)才改建為今貌,民國73年(1984)被教宗敕封為聖母聖殿。另一特別之處,在於門上有「奉旨」二字,此為同治13年(1874)欽差大臣沈葆楨巡視時由同治皇帝御賜,讓文武官員至此也要下馬行禮。萬巒雖然是六堆中的先鋒堆,但其實整個萬巒鄉並非單純的客庄,沿山一帶的赤山、萬金、新置大多是平埔族聚落,靠近潮州的聚落以福佬人為主,加上才剛提到的吾拉魯茲部落,居民組成十分多元。
 
萬金天主堂正面。
 
萬金天主堂側面。
 
「奉旨」兩字為同治皇帝御賜,期望透過天主教的教化,能帶給社會安定的力量。
由於天主堂的關係,萬金成為遊客如織的觀光地區,像我這種無神論者,都會想來看看這座臺灣現存最老的教堂。有位好心的大姐願意幫我拍照,於是我終於能留下有自己在內的照片。其實我有帶腳架,但天氣好熱騎得好累,始終壓制住我拿出來用的欲望。這位大姐實在太熱心,拍完照後還跟我說了一堆人生大道理,大概是我說了自己現在沒工作出來環島之故。然而,聽聽人生經驗比自己豐富者所經歷過的事情,不是壞事。
 
熱心大姐幫拍,我手上拿了天主堂的簡介DM,習慣在旅途中蒐集這些資料,以便研究(?)之用。
由於成為觀光地區,居民也做了些吸引遊客的視覺裝置。有戶人家的外牆上彩繪了「萬金聖母遊行」以及穿著傳統服飾的居民,聖母遊行可說是結合了東西方信仰的活動,類似遶境的概念,西方可不會讓聖母出來「逛街」。到旁邊的7-11偷閒,我卻走進了與教堂同系列樣式的建築中,這應該也是全臺唯一。由此可知教堂對萬金居民來說,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民房牆上的聖母遊行彩繪。
 
與教堂同類型樣式的7-11,突顯了當地特色。
實在太熱,即使已近下午4點,我決定要來嚐鮮一下。花了70元買新推出的樂冰鯊,很甜很冰很適合補充體能又消暑,不過真是不便宜,即使它主打「平價星冰樂」的口號,但平常本來就不去星巴克的我,安貧樂道的顏回一枚,還是覺得貴鬆鬆,若不是氣溫快把我逼瘋……不!是已經逼瘋了我才會買,總之還是要放縱一下,才有動力繼續前進。有時候我都懷疑自己報名的不是環島,而是地獄油鍋之旅。
趕路部隊在樂冰鯊的加持之下,馬不停蹄前往下一個景點--石頭營聖蹟亭前進。暫且不回沿山公路,在聚落間的小道尋路,通過同樣是平埔部落的加匏朗、新厝,以及也擁有三山國王廟的老藤林,回到「正途」繼續南下。
過了來義,剩下的沿山公路南段對我來說都是新體驗,5年前只完騎了水門到來義這段,這回我就是要來一次解決的。南段離中央山脈山腳較遠,也因為有砂石場,砂石車不時出入,不僅對單車而言危險了點,塵土飛揚造成空氣品質不佳,整體景觀與感受不如中北段,是比較可惜之處,但還真適合我趕路,這樣就不想多做停留,不知是好還是壞。
確認自己沒有走錯,彎進屏132鄉道,沒多久即發現一間小廟與聖蹟亭所在。敬字亭、惜字亭、敬聖亭、聖蹟亭其實都是焚燒字紙的爐亭,通常是看當地人稱呼的習慣,或者是登錄為古蹟時的名稱,而有不同的說法。早上在美濃看到的叫敬字亭,枋寮石頭營的則習慣被稱為聖蹟亭。
 
石頭營聖蹟亭,特別之處在於它是番學堂的附屬設施,保留了漢人「教化」原住民的證據。
聖蹟亭不只是客家文化的象徵,而是漢人都有這樣的文化,卻在有心的操作之下成了客家的東西。石頭營的聖蹟亭基本上與客家無關,是光緒3年(1877)在開山撫番政策之下,開通浸水營古道的清軍駐紮於石頭營這個地方,並開設「番社學」教原住民讀書的附屬設施。因此,石頭營聖蹟亭與臺灣其他聖蹟亭不同之處,一是設置於軍營之內,二是主要使用者為原住民,是開山撫番與試圖漢化原住民的見證者。
結果還是再度被落日追趕,沿山公路完騎接到枋寮的那一刻,內心大喊終於又完成一條美麗的公路,可是已經傍晚6點多,完全無法感到輕鬆。枋寮到恆春這段屏鵝公路,在沒有聚落的路段完全不給路燈,晚上都是漆黑一片,即使車流量大,不會一直在黑暗之中,但人總是不喜歡遠離光明。3年前的環島已體驗過在黑暗中與落山風並肩前進的感覺,並不陌生;這次狂旅配備了強力車燈,照明上無問題,但看不到漂亮的海景令人惆悵。
既然都是要摸黑,也不用再拼命趕時間,隨性的在臺1線鐵路橋上眺望遠方,觀賞著沐浴在夕陽中的小琉球,才發覺原來可以看得這麼清楚,是我剛剛在砂石飛揚的地方待太久了嗎?在加祿堂的7-11做最後補給,直衝楓港再吃晚餐,晚上比較強與太陽已下班的優勢,肯定不用太多時間就能完成今日行程。
 
夕陽下的枋寮鬧區。
 
原來枋寮市區背後就是小琉球,令人驚喜。
 
更令人驚奇的是,另一邊還能看到高雄市區的八五大樓。
不消1小時,吾已駕狂旅直闖楓港,不像3年前恐怖的落山風直吹,也有照得更亮的前途在等我。在臺1線終點的楓港7-11來頓晚餐,買點糧食,就到對面的隆安旅館投宿,正好與一位獨自進行機車環島的大叔同時入住,成了鄰居。13年前的第三次單車環島,曾經在隆安住過一天,這間剛好位於臺1線、臺9線終點與臺26線起點旁的旅館,總是有許多單車客投宿,我依照櫃檯小姐指示停狂旅時,看見至少有5臺單車在車庫裡,是不折不扣的單車驛站。
 
隆安旅館名片正面。
 
隆安旅館名片背面。
 
就價格而言,這樣的設備與空間相當划算,如果是兩個人住會更省,可惜沒人來幫我分攤。
到目前為止,4天單日里程都超過130公里,加上出發時間最早也才7點,天氣熱又常常停下來休息,於是都要摸黑才能完成預定行程。明天基本上全是熟悉的老路線,里程也大約只有100公里出頭,應該不用再摸黑了,每天都這麼辛苦是為哪樁啊?好好休息,裝備重新整頓,清洗今天穿的這套車衣,明天就要到東部去,而且可以在太陽發狠之前通過南迴最難的壽卡段,感覺前途是一片光明,就像狂旅車上的那顆超亮車燈一樣。
希望如此!

*本文由「人間自轉車」授權轉載,原文網址:https://bit.ly/2OQc0D1,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複製轉載。

Ⓞ延伸閱讀:【車友投稿】洛克叔叔的單車環島Day7 關山到花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