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玩戶外

【單車人】武嶺2小時40分48秒 M40組的醫生 陳世宜

By 欣單車-單車讓生活更精采2020/09/16
article cover

職業選手有兩種,一種是以自行車這項運動維生,透過與車隊的合約金、年薪、賽事獎金作為經濟來源,另一種是有職業的選手,在台灣大部分的車友屬於後者,面對成績與賽事,需要更多的時間管理與自我的對話,才能成就一次突破。


▲武嶺的路上,成績靠自己努力;名次是別人給你的,過程永遠比結果更迷人更享受。(41哥 提供)

2020年在武嶺的路上,這位以2:42:32(Strava中心碑-武嶺牌樓)的成績,拿下菁英EM組第一名的M40大叔,隔週在NeverStop永不放棄西進武嶺的比賽又進步一分多鐘,一次又一次帶給我們驚訝且佩服的成就,他就是Fan!s Cycling Team的陳世宜,綽號41哥,一名整形醫師,筆者本篇特別邀請他做為訪談對象,將騎車的心路歷程與車友們分享。

關於自己與單車的故事

筆者:「如果從接觸自行車開始,車齡多久了?」

「如果要算開始騎單車的話,2007年至今已經十三年,不過中間有停滯了好些時間,所以加加減減大概是七年。」

「停滯的原因就是因為工作與家庭的考量,在2010到2018,整整八年的時間我離開單車的訓練,只是偶爾休閒騎流流汗,體重從70胖到近90公斤,來到人生的巔峰,不過也是因為這樣的重量,讓我決心再投入規律的訓練中。」


每個人剛開始騎車總是如此青澀(41哥 提供)

筆者:「是如何認識這項運動的?從什麼時候開始參加賽事/活動?」

「我是六年級生,07年當時還不到三十歲,身邊的幾個朋友揪說要玩鐵人三項,為了單車項目才添購人生第一台公路車,不過因為工作的關係,無法花更多的時間投入在三項運動,前後只玩了兩場鐵人賽就沒有再參加,但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行車蠻有趣的而且不傷膝蓋,所以後來便以自行車做為主要的選項。」

「至於比賽,因為透過完成的每一場,可以得到成就感,當時台灣還有聯賽,我還記得初體驗是阿里山自行車大賽,有比賽有成績就會有比較,與他人與自己,所以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也不斷想要挑戰自己突破成績,所以會有動力持續參加。」


▲許多人的比賽經驗,都是從聯賽開始,我在畫面最左邊。(41哥 提供)

筆者:「從什麼時候開始投入比較規律且科學化的訓練?」

「現在資訊流通,對科學訓練的知識,在網路上相當普及,在自行車這項運動項目上,大家應該知道如果要認真投入訓練,首先要投資的應該就是功率計。但在十來年前並不是這樣,那時功率計不普及,我訓練完全靠體感,直到在某一場賽事中遇到同組第一名的車手,他也是國內使用功率計的先驅范老師。賽後問了當時在訓練台上緩和的他要如何進步,范老師只是簡單講了一句話『你練車要用功率計啦!』功率這個名詞,便在腦中建立起模糊印象。」

「我大概在2009-2010就開始用powertap功率花鼓。但因為不會運用,只能說得上是跟風,完全沒有週期訓練、安排規律內容的概念。真正利用功率來做為量化訓練的指標,使用應用程式軟體來輔助(以Strava為主),是一直到這一兩年才開始學習,但基本上我還是體感派的,我相信身體告訴我的感覺,多過於這些數據。」


▲目前框剎車使用SHIMANO 9100P,碟煞車使用QUARQ,搭配Training Peak、STRAVA等應用程式做訓練。(41哥 提供)

筆者也曾經聽范老師說過「用功率校正負荷感,用負荷感校正功率」是訓練過程中很重要的事情。

筆者:「擁有意志力、耐力,還有訓練的應用程式,一般人反而不太相信身體告訴自己的聲音,但你能夠做到,這是否跟你是醫生有關係?」

「我想是有的,如果完全靠意志,要嘛怠惰練太少,不然就是容易超過能承受的負荷量,不但心理壓力大,而且有更多機率會受傷。而靠應用程式你需要真的讀懂那些冰冷數字,所以還是需要傾聽身體的聲音。舉個例子,同樣是腳痠痛,有可能是乳酸代謝堆積,休息後就可以恢復; 也有可能是超負荷導致的發炎。一般車友在訓練時,有時比較難去判斷自己是屬於哪一種。但我對自己身體狀況很清楚,正好也可以拿來衡量訓練壓力,做出更好的休息安排。」


▲數據很客觀,但體感也很重要,對自己要誠實。

筆者:「是否有加入車隊?加入車隊對你的幫助是什麼」

「目前是跟前國手李旭凡的Fan!s Cycling Team一起騎車。」

「加入車隊你可以遇到許多不同類型的車友,擅長爬坡、擅長平路丘陵,有的人靠體能,有的人用經驗與聰明獲勝,像是小凡他的類型是速度突圍型而且是老司機,平常跟他一起練車我就能學到很多。」

「當然,除了在賽事時能夠有互相照應跟後勤補給之外,最重要的是這群朋友,因為大家都是上班族,所以會遇到相近年齡但專業領域各自不同的車友們,這也是車隊除了騎車比賽之外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每次參加遠程活動像環花東跟台南玉井兩日賽,都像一次郊遊蠻好玩的。」


▲更多關於釩偲>>【有沒有那麼低調?】高手出招的FAN!S釩偲單車

關於武嶺這條路

筆者:「你花了多久的時間做準備?」

「東西進武嶺是每年的唯二目標,今年建大武嶺盃中心碑計時2:42:32;NS武嶺盃中心碑計時2:40:48,運氣很好都破了PR。其實24x的西進成績,我在去年就想達成,而且也確實在年度的訓練上逐漸朝這個目標邁進,但去年的六月,在接二連三的賽事中,我OT(Over training,過度訓練)了。當時狀況是體感越好越想多練,貪多的結果就訓練過量了...所以去年武嶺盃我騎得不算好,但也因為有這樣的教訓,得以在去年冬天重新調整,謹慎的評估與控制訓練量。」

「因為台灣爬坡賽集中在下半年,大概從七月份起開始調整,在比賽的前八週,基本上減少Z4以上強度,幾乎都以Z3-SST的區間為主。至於上半年的其他公路賽,如玉井的各項比賽、戀戀197,這些我大部分只是當作練習過程的調整跟樂趣,雖然會在訓練上增加不同內容,但對名次的得失心不會太重,因為公路賽需要更多的技巧、戰術,跟爬大山注重的能力不同,例如間歇、無氧…拜託饒了中年大叔吧!」


▲在武嶺盃獲得EM菁英第一名,NS拿下總排名第三佳績,他說2:39的目標明年再來吧!(41哥 提供)

筆者:「在飲食的控制上,是否有做特別的調整?」

「其實吃的內容不太會去調整,因為是為了自己跟家人健康,所以平常就會注意,飲食上大致就是以食物原型、少精緻澱粉、多攝取蛋白質(肉類)這幾項原則為主。」

「但為了比賽,我會控制體重,藉由訓練的消耗及攝取量去調整,冬天的體重大概會比夏天重個4-5公斤,通常春天開始再慢慢減下來。不過我一週也會給自己1-2天是比較放鬆(放縱)的,畢竟口慾的滿足也很重要。」

▲上圖為完賽餐,下圖是#煮夫聯盟,41哥平常自己在家中就會做菜,吃得更健康。(41哥 提供)

筆者:「武嶺的成績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武嶺對我來說,就是我跟自己,還有自己與大山的三方對話。」

「能夠把PR往前推,表示對體能的控制分配更進步,這是對自己的肯定。在心態上,每一次不管有沒有破紀錄,爬武嶺都是很享受的,過程中我常常的念頭是『阿!人止關到了我騎了多久?為什麼?怎麼再調整?然後一段一段,霧社、清境、鳶峰、昆陽,然後…』對大山我只有尊敬,能征服的只是自己罷了。」


▲只有先征服自己才有可能破PR。(41哥 提供)

筆者:「你覺得武嶺的成績,是否會被年齡所限制?能否也給同年齡的車友們準備武嶺的一些建議?」

「說不會是騙人的,畢竟壯年期的肌肉都已經發展成熟了,時間拉長去看,最大肌力跟耐力逐年下滑是肯定的,但是短期間內,比如說一到兩年內的爬長坡成績,應該還是跟自身狀況跟調整有關,也就是說如果調整好一點,武嶺成績超過一到兩年內的自己是沒問題的。」

「四十而不惑,與我同年齡的市民車友,應該是在家庭/工作、事業/小孩教育、健身/娛樂上面找平衡,所以不能全部都要,長爬坡的賽事需要優良的有氧耐力,訓練時數部分,如果以外騎為主的,一週大概12-15小時; 訓練台為主的,效率比較好,一週也大概要8-10小時。

「如果再少的話,體能很不容易維持,強度的話以Z3(節奏)/SST(甜蜜點)為主,一週Z3以上的時間儘量有3-4小時(每天分配30-60分鐘),周末時間比較多,可以用長時間的Z2/Z1有氧穿插一點強度當體能維持。不過這些是以西進這種長爬坡為目標的車友,目地是希望成績有所突破,如果目標是公路/丘陵賽,內容就會不一樣。」


▲準備武嶺,長時間的有氧耐力打底是賽事成績的關鍵因素。(41哥 提供)

筆者:「壓力過大時,習慣用什麼方式紓壓?」

「生活才有壓力,對我來說騎車沒有壓力,它是舒壓的方式之一,除非你是職業車手,不然以業餘的興趣及參賽身分來說,練車之所以會有壓力,可能的原因就是還沒有在生活及興趣上找到平衡,而這樣的平衡需要清楚自己的生涯及個人時間規劃,將優先順序列出來,就能在該專注的時候全心專注在練習上。」

「其實我覺得這也是中年大叔能夠在武嶺的路上有所突破的原因,人生的經驗可以讓我更穩定的去處理挫折感,而這正是騎武嶺所需要的精神,在訓練、在比賽上都是,大部分年輕人體能好騎得快,但心理成熟度可能不夠而導致大起大落,而大叔組體能雖然不及年輕人,但心理成熟度好很多。」


▲處變不驚的態度,是我們中年大叔最大的優勢。(41哥 提供)

筆者:「對成績的追求,需要花很多時間,但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勢必會遇到現實的考量,該如何做取捨?能不能以中年大叔的角度,給年輕人一些建議?」

「我比較傳統,我認為如果你未滿18-20歲,想成為職業選手,可以朝這個目標(夢想)去前進,但如果過了這個年紀,應該考慮你的生涯(Career) ,一個能讓你從30歲到60歲退休穩定的方向,能維持你的家庭、房子、車子、小孩教育其他食衣住行...最後才是娛樂(騎車)。」

「我自己是健康跟家庭第一,工作事業第二,娛樂(騎車/出國旅遊...)第三。當你家庭跟工作事業都顧好了,束縛會比較少,想騎就騎,想用什麼器材就用,能夠自我挑戰的目標也可以向上修正,像自己雖然中斷了八年,但有心還是會回來,勝負名次不要看太重,總有人比你更快的,我的想法是,成績(時間)是靠自己努力,那是對自己的肯定跟尊重,名次是別人給你的,過程永遠比結果更迷人更享受。」

Just enjoy, for fun, not for win!!


如果你未滿18-20歲,想成為職業選手,可以朝這個目標(夢想)去前進,但如果過了這個年紀,應該考慮你的生涯(Career)(41哥 提供)

人物專訪公路車最強醫生釩偲車隊自行車訓練武嶺市民組業餘選手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