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旅行

失傳千年 宋代建盞鷓鴣斑重現

By 欣音樂2014/03/16
article cover

千年失傳的宋代「建盞-鷓鴣斑」與「宋代鈞瓷」,經過台灣陶藝家陳坤和科學改良後,近期和他的學生簡品淑舉辦聯展,呈現宋代「建盞-鷓鴣斑」與「宋代鈞瓷」的造型和花色,不失傳統反而更多彩多姿。陳坤和經由科學研究,才解出這千年千年未能解開詸團,呈現建盞與鈞瓷的魂魄「變」。 陳坤和說,要調配出合適的釉藥不難,直接分析釉藥中矽、鋁、鈣、鉀、鈉、鐵質的比例即可。難的是高溫燒製時,要控制窯體保持在不完全燃燒的狀態,利用不完全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逼出陶胚內部的氧氣,因而分離出來的離子,經過高溫窯變後,才能形成鷓鴣斑。圖片說明:(圖/中正紀念堂提供)中原大學貴重儀器中心技士陳坤和,專研材料科學長達三十一年

千年失傳的宋代「建盞-鷓鴣斑」與「宋代鈞瓷」,經過台灣陶藝家陳坤和科學改良後,近期和他的學生簡品淑舉辦聯展,呈現宋代「建盞-鷓鴣斑」與「宋代鈞瓷」的造型和花色,不失傳統反而更多彩多姿。陳坤和經由科學研究,才解出這千年千年未能解開詸團,呈現建盞與鈞瓷的魂魄「變」。 陳坤和說,要調配出合適的釉藥不難,直接分析釉藥中矽、鋁、鈣、鉀、鈉、鐵質的比例即可。難的是高溫燒製時,要控制窯體保持在不完全燃燒的狀態,利用不完全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逼出陶胚內部的氧氣,因而分離出來的離子,經過高溫窯變後,才能形成鷓鴣斑。

圖片說明:(圖/中正紀念堂提供)



中原大學貴重儀器中心技士陳坤和,專研材料科學長達三十一年,只因為太太收藏陶藝品,他覺得

外面賣的很貴,便以為自己燒比較便宜。二年多時間,運用專業知識研究南宋陶器特有的鷓鴣斑,經過四百多次燒製實驗,意外發現溫度提高到攝氏一千三百二十五度,就能重現失傳千年的鷓鴣斑,相似度超過九成五。

陳坤和說,鷓鴣斑乍看之下就像是油滴的形狀一樣,據說南宋皇帝喜好茶道,當時的天下名茶產自福建武夷山,御用茶具的生產基地也在福建,其中作工最精湛者產自建陽市水吉鎮,名為「建盞」,建盞上就佈滿鷓鴣斑。

「中國古老宋代瓷器鷓鴣斑大都是黑色為主,但有也會有金、銀、紅不同的色彩。」陳坤和表示,窯燒出來的金色鷓鴣斑很薄,所以上釉不能用塗的,須用噴的方法,且要等一個晚上,釉乾後才可再噴第二道,這樣反覆七、八次後,方可放進窯燒。

陳坤和發現當窯體保持在一千三百二十五度時,可以完美複製、重現失傳千年的鷓鴣斑,相似度超過九成五,多一度、少一度都不行,但即使溫度控制得宜,成功率也只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金色鷓鴣斑特色是胚土細緻強韌、輕輕撞擊發出金屬般宏亮迴音、超薄,油滴斑紋呈現金色銀色藍色橙色綠色等曜光,碗口呈現金色、稱之為「金扣」非常珍貴。

圖片說明:(圖/中正紀念堂提供)



燒製金扣油滴天目釉,珍貴無比,十年才展示一次,每次只展三個月。陳坤和所創作的宇宙油滴以二十一世紀的科學做基礎,展現了更豐富的內涵與現代科技的優越性,呈現更多彩多姿的創作。

陳坤和指出,所使用的胚土必須自行配製,才能承受攝氏一千三百二十五度高溫燒製、添加特殊成份才能燒製成宇宙油滴,為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創作。釉藥配方經過精密科學計算、才能燒成宇宙油滴。窯具是針對宇宙油滴的燒製而特殊設計。陳坤和成功燒製後,就經常在私人藝廊展覽;就連中國國家古陶研究院也邀請他前往中國參加研討會。陳坤和至今,仍為突破自我,繼續努力,希望在未來的日子當中,可以製作出更完美的作品。





原是水墨畫家的簡品淑,二年前才隨陳坤和學陶藝,她本著求學時的精神和毅力,再辛苦都打落牙齒和血吞堅持學鈞瓷創作。簡品淑指出,鈞窯瓷器以釉色著稱,釉色有天青、粉青和天藍的色澤,少數作品也出現以銅紅為彩,在青藍色的釉面揮灑出彷如霞紫般美麗的圖畫。

圖片說明:(圖/中正紀念堂提供)



簡品淑指出,鈞瓷創作過程是將釉色一層層塗在陶坏上,在高溫下,釉色快速流動而沉積在瓶底,易致創作失敗,因而如何控制高溫使釉色流動均勻非常重要,也是製作鈞瓷最大挑戰。 

本身是學植物病蟲害的簡品淑,學水墨畫純屬興趣,但數年前,因父母、先生均生重病,每天要在職場、醫院、家事多頭燒的壓力下,簡品淑選了一項最艱難的藝術挑戰自己,她不但每周假日開車由淡水到中壢觀音學陶藝,更困難是夏日也須守在千度高溫的窯爐邊,冬日則在冷颼颼風中守窯爐,個中辛苦難言喻,但簡品淑投入創作中,堅忍的創作力,反而可以舒解生活中的壓力。 簡品淑說,學鈞瓷半年燒掉七位數字,可能燒數百個陶壼,燒成的卻寥寥無幾,曾有專家好友勸她「別傻了!燒鈞不容易,早些放棄吧。」但她不服輸,終於燒製出「天球」、「梅瓶」、「水滴.水壼」等作品。

鈞窯是中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創燒於唐,興盛於宋,復燒於金元,延至明清仍繼續仿製,歷經千年而不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簡品淑說明,鈞窯瓷器常發生窯變,除本色釉外還會變出其他顏色,而鈞瓷的名貴正在於其獨特的窯變釉色,其釉色是燒制過程中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繪,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而有「鈞瓷無雙」的說法,鈞瓷的釉質深厚透活,有明快的流動感。

‧ ‧ ‧ 關於陳坤和 ‧ ‧ ‧

一九五二年生,機械工程出身,中醫學亦專長。陳坤和在臺灣以科學方法研製「鷓鴣斑--科學建盞」,以陶瓷工藝技術而言,建盞燒製溫度超過攝氏一千三百度,在還原氣氛燒製,難度極高,當今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技術亦尚未充分掌握,作者以材料科學為基礎,結合熱傳學、晶相學、自動控溫學、礦物高溫物理學;三年來燒製五千多個茶盞,終於創作出精彩絕倫的高溫還原油滴,命名為—陳坤和的鷓鴣斑--科學建盞。



‧ ‧ ‧ 關於簡品淑 ‧ ‧ ‧

出生於彰化縣溪湖鎮,台大植病系畢業。現任:台灣區植物保護工業公會總幹事、北一女校友會顧問、中國社會工作會常務理事、中華特用化學品協會常務理事、君墨軒畫室指導老師。作品獲獎無數,也曾參與各項展覽,二00八年首次個展於臺灣民主紀念館四展廳。

※原文刊載於人間福報/轉載請註明出處※

「郭媽看文創」部落格:http://blog.sina.com.cn/u/2689839841
========================================================
【作者Profile】
郭士榛/現任人間福報文化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