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旅行

【嬉皮維基百科】─音樂祭國度一去不返的神話「Woodstock」

By 欣音樂2014/03/25
article cover

「The 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伍茲塔克音樂暨藝術節」,或簡稱「Woodstock/伍茲塔克」,是1969年夏季8/15~8/18在紐約白湖鎮舉行的音樂祭,主題設定為「An Aquarian Exposition/水世代的展覽:三日的音樂與和平」(案:60年代末期舊金山舉行的搖滾演唱會,常搭配以五彩絢爛的燈光秀,燈光藝術家將油、顏料、水混和,夾在兩片玻璃之間投影在舞台上,製造出迷幻的特殊視覺效果,所以當時也被稱為「The Age of Aquarius/水瓶時代」。)舉辦場地在Max Yasgur 600英畝的酪農場,約距離紐約市69公里處。圖片說明:W

「The 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伍茲塔克音樂暨藝術節」,或簡稱「Woodstock/伍茲塔克」,是1969年夏季8/15~8/18在紐約白湖鎮舉行的音樂祭,主題設定為「An Aquarian Exposition/水世代的展覽:三日的音樂與和平」(案:60年代末期舊金山舉行的搖滾演唱會,常搭配以五彩絢爛的燈光秀,燈光藝術家將油、顏料、水混和,夾在兩片玻璃之間投影在舞台上,製造出迷幻的特殊視覺效果,所以當時也被稱為「The Age of Aquarius/水瓶時代」。)舉辦場地在Max Yasgur 600英畝的酪農場,約距離紐約市69公里處。

圖片說明:Woodstock Poster


1969年八月夏季即將結束,這個週末天空偶爾會飄起陣雨,32組樂團在四十萬觀眾面前表演,也是流行音樂史關鍵的一刻,滾石雜誌將Woodstock列為「改變搖滾樂歷史的50個重要時刻」之 一,也被認為是反文化時代決定性的交叉點。1970年紀錄片《Woodstock》詳實記錄了這場為期三天的音樂祭,Joni Mitchell雖因檔期而無法在音樂祭上演出,但她寫了同名歌曲〈Woodstock〉來紀念音樂祭。

▲Joni Mitchell - Woodstock

【計畫與籌備】
Woodstock的主辦者包括Michael Lang、John Roberts、Joel Roseman以及Artie Kornfeld。Roberts及Rosenman主要負責籌措資金, 當時Lang在東岸已辦了幾場音樂祭有豐富的宣傳經驗,包括十萬人參加為期兩天的「Miami Pop Festival」,Roberts和Rosenman以「挑戰國際/Challenge International」公司的名義為尋求合作對象而登了紐約時報及華爾街日報的廣告:「充份的資金,找尋有趣的、合法的投資機會及事業夥伴!」

圖片說明:最早的Woodstock 廣告,上面還有The Band及一些後來沒參加的樂團。


Lang和Kornfeld被廣告吸引,四人原本打算在一個前身是錄音室現已空下的地點舉行,想法逐漸成形擴展為一個戶外的藝術音樂祭,剛開始想像也許只是邀請一些住在附近的藝人到音樂祭上來表演(如Bob Dylan和The Band),規模卻越搞越大。四個人各司其職:Roberts恪守紀律且謹慎行事,Lang的藝術家性格卻認為Woodstock是一個將企業家聚集在一起,舉行輕鬆、愉快的聚會方式(案:大概是一個Party的概念)。 活動規模擴大的同時,疑慮也越來越多,Roberts考慮是否要設下停損點及早抽身,或是傾注更多資金來執行這個計畫。

圖片說明:左一:Michael,右一:Artie Kornfeld。


1969年四月,一枚新崛起的閃亮新星CCR(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以一萬元美金的酬勞首先簽下合約,當時要喬到CCR這樣的大咖實在不簡單,CCR的鼓手Doug Clifford憶道:「CCR簽約之後,更多大咖都紛紛答應了。」最後他們被插隊只得在凌晨03:00演出,紀錄片中還沒有他們的片段。(案:大概是一個「過河拆橋」的概念,要是我是CCR應該會賭爛到死吧...)

圖片說明:CCR Woodstock Poster


Woodstock一開始的設想便是一場目的為獲利的「商業活動」, 名為「Woodstock投資計畫」(Woodstock Ventures),出乎主辦單位意料之外的是,透過成千上萬民眾的熱情參與,卻成了一場「自由參加的音樂會」。三日聯票售價是24美金(預售18元,約相當於今日120~150美金。) 售票管道限定在紐約市的幾家唱片行,或透過曼哈頓Radio City Station郵購,光預售票售出約186,000張,主辦單位預估來參加的人數會到20萬人(案:誰也沒想到最後參加的人數將近50萬人)。

圖片說明:Woodstock Ticket


【場地的尋找】
Woodstock本預計在Wallkill附近300英畝左右的Mills Industrial Park舉辦,春天時主辦方便以10,000美金租下,地方官員向居民保證參加人數不會超過50,000人,但立即遭到居民反對,他們不希望大批抽大麻的嬉皮在他們家園附近閒晃。七月份Wallkill地方政府便通過一項法令,禁止舉辦任何5,000人以上的聚會,七月十五日Wallkill地方政府以音樂祭的流動公廁不符官方規格祭出罰則,主辦單位只好另闢戰場;但媒體對此事的報導卻也成了音樂祭的另類宣傳(案:也算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XDD)。

圖片說明:原定於Wallkill舉辦的Woodstock Poster


Elliot Tiber在他2007年出版的《Taking Woodstock》 一書中提到,原先他願意提供自己汽車旅館的空地給音樂祭使用,但Tiber的會計師否認此說,並聲稱是Tiber認識的一位土地仲介開車,帶著他去看了Max Yasgur的農莊(位於Bethel鎮),然後Max Yasgur之子Sam與會計師達成了協議。

圖片說明:《Taking Woodstock》 Cover


Max Yasgur的酪農場北邊是一個天然的碗狀斜坡地形,舞台便設在斜坡底部,旁邊的池塘Filippini Pond變成了舞台背景,而這池塘也成了年輕人們裸泳的最佳地點。

圖片說明:Filippini Pond


主辦單位持續說服Bethel官方活動人數不會超過50,000人。然而居民們持續反對並且簽署了一份「拒買牛奶。終止Max的嬉皮音樂祭」聲明,Bethel鎮的律師Frederick W. V. Schadt及建築審查官Donald Clark雖都贊成,但Bethel鎮官方仍舊無法正式通過放行並保持沉默。

圖片說明:Max Yasgur''''s Milk,據說eBay上可買到牛奶空瓶,而且不便宜。


【自由的音樂祭】
場地、資金、人數暴增...,各種臨時的變化使得主辦單位沒有充裕的時間應變,在音樂祭舉辦前三天的一場會議上,主辦者意識到他們只有兩個選擇:
1. 強化圍欄和保全,這有可能導致暴力衝突
2. 盡全力使舞台設備力臻完善
但這麼一來對主辦單位的資金衝擊相當大。但在演唱會舉行的前一晚,超乎預期數量湧入農場的群眾,代替主辦單位做了決定,他們將圍欄拆除。

【音樂祭期間】
大量湧入Bethel鄉間來參加音樂祭的群眾幾乎癱瘓了小鎮的對外交通,情況快速陷入混亂,但官方並未及時應變,最終是遠在曼哈頓的FM電台WNEWE及電視新聞發出交通阻塞的訊息,呼籲民眾只出不進別再前往,紐約州的聯外道路已然封閉。

圖片說明:Traffic Jam


雪上加霜的是連日來的大雨使得道路和地面泥濘不堪,衛生設備和現場人力不足無法應付潮水般湧入的大批人潮,數萬人處於惡劣的天氣、衛生堪慮、食物短缺的狀況。

圖片說明:泡在泥濘中的音樂祭


8/17週日早晨紐約州長Nelson Rockefeller致電John Roberts表示他有意派遣10,000名紐約州的國家部隊到現場,但Roberts說服了他(案:幸好)。Sullivan郡此時進入緊戒狀態,附近的Stewert空軍基地並協助載運演出者往返現場。

Jimi Hendrix是最後一個演出者,由於大雨延遲了演出時間,當他站到台上,彼時已是星期一的早上08:30,觀眾人數已由最高峰40萬人降至3萬人左右,很多人等待這一刻只是想在離開之前能一睹吉他之神Jimi的風采。Jimi Hendrix Expierence足足演出兩個小時,迷幻版本的美國星條旗歌成為60年代精神的代表,這首歌一直延長下去接到〈Purple Haze〉,紀錄片中Jimi穿著綴有藍色珠珠流蘇的白色皮衣,頭上綁著紅色頭巾,這是60年代歷史上非常經典的一個畫面。

圖片說明:Jimi Hendrix at Woodstock


這場音樂祭參加人數眾多,現場狀況又多,但卻異常和平地舉行,在這三天裡只發生了兩起死亡事件,一起是吸食海洛因過量,另一起則是有一個可能是睡著的人躺在乾草堆中被開過的牽引機壓死...在這三天中還有兩個新生命誕生,(一個在車上,另一個則於直升機送至醫院後誕生),不幸的是有四起流產。然而,搭上60年代「理想主義」的風潮,Woodstock成功地成為一場吸引許多群眾、具有超高音樂品質、傳達和平意念、波希米亞風格的盛大聚會。

音樂祭過後,農場主人Max Yasgur視其為「愛與和平」的大勝利, 他談到將近五十萬人三天之內如何在音樂與和平之中共度,人數如此眾多的情況下,這些年輕人極可能陷入混亂、暴動、搶奪的大災難中,「我們的加入,也許可以扭轉今日美國的困境,給未來一點光明和希望。」

【音響】
音樂祭的音響工程師是Bill Henley,他說:「我在山丘上築起一座喇叭山,把12顆大功率喇叭架在21公尺高台上四面團團圍住舞台。這本是為15萬~20萬觀眾準備的,當然大家都知道的,最後出現了50萬人。」音響公司「Altec Lansing」設計了重達半噸重、1.8公尺高、1.2公尺深,海運專用的櫥櫃,每一個都能裝4個15吋的JBL D140 喇叭, 舞台後方備有三個變壓器足以供電給2,000個擴大機,多年來此套系統依舊被沿用,名為「伍茲塔克箱/the Woodstock Bins」。(下圖)

圖片說明:Speaker Towers


【演出名單】
四天中共有32組演出,名單為:

Friday, Aug 15
Richie Havens、Swami Satchidananda、Sweetwater、Bert Sommer、Tim Hardin、Ravi Shankar(演出在雨中進行)、Melanie、Arlo Guthrie、Joan Baez(當時已懷有六個月身孕)。

圖片說明:Joan Baez was six month pregnant at the time.


Saturday, August 16
Quill、Country Joe McDonald(Country Joe and the Fish)、Santana、John Sebastian(不在節目單上,在等待表演者到來的時間被主辦單位叫上台串場的節目)、Keef Hartley Band、The Incredible String Band、Canned Heat、Mountain、Grateful Dead(在唱完〈Turn On Your Love Light〉之後因舞台擴大機負荷超載而被迫縮短演出時間)、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Janis Joplin with The Kozmic Blues Band(唱完已是凌晨03:00AM)、Sly & the Family Stone(唱完已是凌晨04:20AM)、The Who(5:00 am – 6:05 am,期間已經茫了的Abbie Hoffman還來亂了一下,結果當然被Pete Townshend用髒話把他轟下台惹... )、Jefferson Airplane(8:00 am – 9:40 am ,Jeff Beck 的鋼琴手Nicky Hopkins參與演出)。

Sunday, August 17 – Monday, August 18
Joe Cocker and The Grease Band(Joe Cocker唱完後。雷陣雨迫使演出中斷數小時)、Country Joe and the Fish、Ten Years After、The Band、Johnny Winter、Blood, Sweat & Tears、Crosby, Stills, Nash & Young(結束已 4:00am,Neil Young多半只加入electric set的演出)、Paul Butterfield Blues Band(6:00 am – 6:45 am)、Sha Na Na(7:30 am – 8:00 am)、Jimi Hendrix / Gypsy Sun & Rainbows(9:00 am – 11:10 am,演出時已是清晨9:00,觀眾減了大半,少於20萬人。)

圖片說明:Woodstock Lineup


【婉拒及情勢誤判】
1. Bob Dylan:雖然音樂祭在他家「後院」舉行,卻從未正式與之交涉,Dylan在七月中簽下8/31至「the Isle of Wight」音樂祭演出的合約,他在8/15(Woodstock第一天)搭上「伊莉莎白女王二號」前往英國,他兒子的手被艙房的門夾傷,家人提早下船,他及妻子Sara則於隔周飛抵英國。據說Dylan本來就很不爽白河鎮他家附近徘迴不去的嬉皮。(案:兒子手夾到真的太...)

2. The Beatles/John Lennon:原因據傳有二,第一個是當主辦單位與John Lennon聯繫時,John Lennon表示除非他們也安排Yoko Ono's Plastic Ono Band也在音樂祭上演出,Beatles才答應演出(我只能說披頭迷對小野的恨其來有自...),於是John被拒絕了XDD。另一個比較可能的解釋是尼克森總統限制了John由加拿大進入美國的入境許可,再加上Beatles此時瀕臨解散邊緣,他們自1966年8月在舊金山Candlestick Park後就沒有做過任何現場演出(不包括1969/1/30臨時起意的Rooftop Concert),此時已隔整整三年(案:一個鬧解散的團,在台上應該會互毆吧...)。

3. Jeff Beck:在音樂祭之前Jeff Beck解散了樂團。

4. The Doors:The Doors在最後一刻取消了演出,據吉他手Robby Krieger是因為「Woodstock將是二流的、Monterey Pop Festival的翻版」,因故反悔。但The Doors後來應該也哭哭了。

5. Led Zeppelin:經紀人Peter Grant表示:「當時Atlantic Records和我們美國經紀人都熱切盼望我們到Woodstock上演出,但我拒絕了因為我們將僅僅只是節目單上的其中一個樂團。」然而7/5他們卻於另一個大型音樂祭Atlanta International Pop Festival上演出,也只是兩天22組團體其中一組。Woodstock舉辦那週Led Zeppelin在南邊紐澤西州的Asbury Park Convention Hall演出,演出期間他們只於8/22當天到Las Vegas International Hotel看了貓王的演出。(案:唉,得不償失,金錢真真不是萬能的。Led Zeppelin是筆者的愛團之一啊啊啊啊)

6. The Byrds:受邀但回絕,認為Woodstock只不過是那年夏天眾多音樂祭之一,沒有什麼特別。另外一個考量則是演出費用,貝斯手John York憶道:「我們正要飛去參加一個音樂祭,主唱Roger McGuinn走上前來對我說有一個人要在紐約附近辦一場音樂祭,但他們似乎不打算赴每個樂團錢,那時我們已為各個音樂祭疲於奔命、筋疲力竭,所以異口同聲地回絕了,我們只想休息,我們不知道我們即將錯過有史以來最好的音樂祭。」(案:一個鬧解散的團,在台上應該會互毆吧...)

7. Chicago:當時還叫做「Chicago Transit Authority/芝加哥運輸專家」,一開始他們答應了,但當時他們與Promoter Bill Graham有約在身,他將他們的演出移至舊金山的Fillmore West,並在8/17安排了別的演出,使得他們不得不取消。其實Graham這麼做是為了他當時經紀的另一個團Santana得以在音樂祭上拔得頭籌,主唱兼貝斯手Peter Cetera說:「我們其實很氣惱他把我們從名單裡拉掉!」

還有許多其他樂團均十分懊悔,沒有在這個60年代的音樂盛事中尬上一角,在這邊我們就不一一贅述了,歷史正在發生時,你並不知道你即將經歷一件你不起身而行就會後悔的事,年輕的朋友們,好好把握你的時光,別因提不起勇氣而與你生命中最璀璨的時光擦身而過。

【之後】
Max Yasgur拒絕了1970年「重回Woodstock」的場地租借,「目前,我只想回去經營我的酪農場。」世事難料,Yasgur於1973年過世。酪農場主人Max Yasgur,一位非常可愛的老先生,他在Woodstock舞台上接受五十萬嬉皮青年的熱烈歡呼。

Bethel鎮民於1969年11月的選舉罷免了原來的鎮長,因為他們對Woodstock的嬉皮湧入一事氣憤難消,甚至通過了群眾聚會人數的相關法令,避免再有任何音樂祭在當地舉辦。1984年地主設立了一塊由當地藝術家雕塑的紀念碑,上頭寫著「Peace and Music」。為了防止人們前來參觀,附近的農夫們在土地撒上雞屎,每年的八月便用拖曳機和警車作為路障。1989年,有2萬人自發性地聚集當地紀念Woodstock 20週年,1997年起,當地社區民眾開始設立標語歡迎民眾。與Bethel鎮不同的是,Woodstock為挽回它惡名昭彰的名聲作了許多努力,而這幾年Bethel鎮的立場也逐漸軟化,開始加強與Woodstock之間的聯結,轉而擁抱那個曾經帶給他們許多困擾的音樂祭。資料指出,Woodstock Ventures公司接到將近有80起的訴訟,紀錄片的票房償還了因音樂祭欠下一千四百多萬美金的負債,使其獲得紓解。

圖片說明:Peace and Music Woodstock monument


Woodstock無疑是史上規模最大的搖滾音樂祭之一,是60年代末期時代的試金石,在流行文化留下了深且廣的影響,「Woodstock Generation/伍茲塔克世代」甚至指稱一個特有的文化和族群。
當Jimi Hendrix刷下最後一個和弦,音樂祭宣告結束的同時,Woodstock已注定要不斷地仿效和致敬。漫畫家Charles Schulz將Peanuts中的黃色小鳥命名為Woodstock向音樂祭致敬。

圖片說明:Woodstock


1970年四月「Mad Magazine」出版了一本名為《I Remember, I Remember The Wondrous Woodstock Music Fair》的詩集,由 Frank Jacobs所作,Sergio Aragones插畫,其中諷刺地描述當時大塞車的狀況,傳神到似乎能夠親臨現場耳聞音樂。

圖片說明:《I Remember, I Remember The Wondrous Woodstock Music Fair》


Keith Robertson 1970年代的童書《Henry Reed's Big Show》,描寫主人翁想在他叔叔的農場開演唱會藉機走紅。

圖片說明:《Henry Reed''s Big Show》


1973年漫畫雜誌《National Lampoon's Lemmings》以土撥鼠(Woodchuck)描繪了音樂祭現場,是為《Woodchuck Festival》。

圖片說明:Woodchuck


當代文化依舊用各種方式向Woodstock致敬,2010/3/18 《Time Magazine》
將《The Who at Woodstock – 1969》當期列為史上最重要的時刻之一。
2005年,阿根廷作家Edgar Brau出版了長詩《Woodstock》,2007年由「WWB Words Without Boarders」出版了英文譯本。

圖片說明:《Woodstock》


好了,大家,開始做這個專題時筆者曾說過預計十篇(視筆者吃飽太閒的程度而定),現在專題雖然只寫了七篇但已接近尾聲(筆者也快往生),應該還會有一篇總結的心得文之類的(類似遺囑的東西),來做一個交代,謹此代表筆者有始有終、貫徹始終、沒有在開玩笑的毅力和決心。

最後,請大家期待【嬉皮維基百科】的最終章,【我就這樣過了一生】出爐。

文/Kei

【花的子民.愛在舊金山】系列講座 

3/4 從「花童」到黑豹黨:淺談「嬉皮」時代文化(上)
3/11 從「花童」到黑豹黨:淺談「嬉皮」時代文化(下)
3/18「愛之夏」的引爆點:談Monterey Pop音樂節
3/25 音樂祭的神話國:談Woodstock音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