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生活

《老屋顏與鐵窗花》承載半世紀台灣街道風景與常民生活記憶

By 欣建築2020/10/23
article cover

《老屋顏與鐵窗花》金門番仔樓上的各式鐵窗花,是建築上抵禦海盜的重要防盜措施;圖片提供/馬可孛羅文化

「不只是一扇窗,而是那個年代紛呈的台灣風景。」

從民間仕紳宅邸到各地老街洋樓、街屋,老屋顏漫步走訪,不僅經常發現各式鐵窗花的蹤跡,而且鐵窗花的主題包羅萬象,每一道線條、圖案、色彩、紋飾都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與時代色彩。鐵窗花所揭露的不僅僅是不為人知的民居故事與匠人手藝,也同時細數台灣現代建築與建材演進的歷史,並記錄下日治到戰後重建起飛半世紀台灣街道風景。

無論是在老屋顏的鏡頭下,或是他們從老字號公司舊廠址搶救並典藏的鐵窗花,都是舊時光所殘留下來、獨一無二的珍貴歷史痕跡。透過這本書,我們得以跟隨老屋顏的腳步更深入老房子、貼近民居的人情日常;也能在細細品味他們豐富精采的尋訪之旅後,讓自己從一名只是遠遠拍照的平凡旅人,進一步蒐集、記錄下我們所喜愛的老屋顏。

不知不覺又繞行了台灣好多圈,近八年來我們持續進行著這項非主流的計畫,打開相機,裡頭的照片從來不是美食、文青小店,而是各式各樣的鐵窗花。每當談起拍攝初衷,總讓思緒重回2012年夏日的府城巷弄,那時定居高雄的我們喜歡趁著假日騎車來趟周邊縣市小旅行,或許我們都想知道腦海中兒時經歷過的場景是不是有所改變,台南就此成為首選。穿梭在這座古都,曾長住過與多次旅行的兩個人分享著彼此妙趣橫生的童年往事,街景陌生而熟悉,循著記憶重遊的過程中拍攝下許多照片,漸漸的我們發現這些尋常的日常風景真的很美,然而為什麼台南的巷弄如此吸引人?那位偶遇的屋主這麼說:「我們這排房子是幾個同窗和親戚合資一起蓋的,格局雖然相同,但磁磚呀!鐵窗呀!樣式都不大一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家最美,裝飾上也格外用心。」屋主的一席話勾起了我們濃濃的興趣,從此,更加放慢腳步細細品味府城。

老房子真的很有意思,幾個月下來走訪了許多鄉鎮記錄建築上的裝飾細節,我們留意的內容相當多元,磁磚、磨石子更不乏懷舊的手繪招牌,當中從材質單純、圖案多變的鐵窗花上觀察到民居裝飾美學的豐富性,也在多次與屋主的對話感受到窗與家的情感連結,至此更加留意曾被污名化的鐵窗風景。如同日記般,我們將這些圖文發表在個人的Facebook頁面,漸漸的周邊親友也從中找回遺忘的時光。那時關注老房子的風氣未盛,為了與更多人分享,我們決定成立粉絲團,希望透過「老屋顏」的圖文分享,讓大家能重新看見老房子美麗的容顏。

拍攝的腳步不曾停歇,為了更全面的紀錄全台老房子,2013年起我們安排更多城鄉旅行,也透過藝術駐村的機會前往台中、板橋及花東等縣市短居,實際融入當地生活。還記得時常被問到:「你們是都更業者?還是衛生稽查員?」居民們有這樣的誤解並不奇怪,畢竟拍攝老房子真的是一件非主流又吃力不討好的事,而我們的回答也從略帶羞怯漸漸蛻變為應答如流,所幸在第一本創作問世後,透過書籍與媒體宣傳讓更多人認識「老屋顏」,我們也更有機會親近這些老房子的故事。

圖片提供/馬可孛羅文化

我們始終認為台灣充滿人情味,即便曾當面被文創商販質疑「寫書是為了販售商品」,這股紀錄老房子的熱情也並未被澆熄,因為幾年來我們感受到更多屋主的盛情。老屋顏從未獲取國家或財團的挹注,除了同好們的資訊提供,其餘皆仰賴一步一腳印的實際走訪,旅程中常因鐵窗花停下腳步,即便自覺有些冒昧也不願錯過與屋主交談了解窗花故事的機會。每當表明來意後,屋主們總會露出親切的笑容,老阿公、老阿嬤就像疼孫子般替我們準備水果、青草茶,立即停下手邊事務不吝分享自宅的故事。幾次佇足街邊專注欣賞窗上圖騰,屋主非但沒有築起戒心更盛情邀請我們入內參觀,從窗外到窗內,鐵窗不再只是冷冰冰的防盜用品,透過鐵窗花向外望,就像套上濾鏡的街景寫真,我們也有機會欣賞到一幅專屬屋主全家的日常風景。

這幾年老房子凋零的越來越快,眼見曾拍攝過的房子拆除、翻新,美麗的鐵窗花只能從照片中追憶,我們深怕來不及為窗留下紀錄,更加積極籌備拍攝計畫,也時常在收到鐵窗花資訊後南北奔波驅車前往,然而,這項與時間賽跑的計畫難免失敗,偶而得知拆卸後的鐵窗雖大致完好卻淪為市場上哄抬價格的貨物,心中不免五味雜陳。許多圖案特殊的鐵窗花蘊含著家族的情感,這樣的窗即便拆後易主或未經許可復刻都失去原本的意義,每回獲知拆屋的訊息後我們便嘗試與屋主聯繫,希望屋主能保留舊鐵窗,或許老屋顏幾年來的分享起了些作用,漸漸的有越來越多屋主即便面臨老屋翻新也會繼續沿用舊鐵窗,這些街道上的民居風景也得以保留。

本書收錄全台各地的鐵窗花風景,從幾何、曲線構成的基礎變化型到寓意吉祥的花卉蟲鳥,透過圖案線條、色彩與背後的故事勾勒出早年台灣的民居溫度,除了希望顛覆世人對於民居鐵窗的刻板印象,也喚起大家對於日常美學的重視。日漸凋零的老屋裝飾不只鐵窗花,隨著建築型態變遷,若無法與週邊市景相容,即便刻意仿製也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但若能欣賞進而珍惜現存的老房子,每扇歷經時光淬煉的舊鐵窗花一定能繼續綻放出最美的老屋顏。

圖片提供/馬可孛羅文化

內容節錄

台灣鐵窗花的發展歷程

好長一段時間,台灣社會將鐵窗花視為一種不合時宜的產物,導致人們無形中對鐵窗花累積起老舊生鏽、保養不易與阻礙逃生等負面形象。

我們從2012年起走遍台灣各地拍攝鐵窗花,記錄下許多美麗的窗景,以及逐漸被遺忘的人文故事。希望透過我們的記錄與分享,讓民眾理解老舊並不等同於醜陋;而那些綻放在我們身邊、卻也是最容易遭到忽略的鐵窗花,不僅僅貼近人們的尋常生活,更是展現美感的台灣人文底蘊。

圖片提供/馬可孛羅文化

「鐵窗花」的定義

所謂鐵窗花,是由鐵工師傅精心凹折的鐵製零件焊接結合所組成,其樣式繽紛多變,一如花園裡百花盛開。在東南亞,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華人稱這類附加裝飾功能的鐵件為「鐵花」;而在台灣,凹折鐵花工法大多出現在房屋的外窗上,因此在命名上特別加入「窗」字,以加強鐵花運用在台灣鐵窗的印象。

至於要稱作「鐵窗花」還是「鐵花窗」,這兩個名詞其實都有人使用。傳統建築中的木雕、磚砌,甚至是年節裝飾的剪紙,都被稱作「窗花」;我們將台灣鐵窗稱作鐵窗花,是帶入「鐵製窗花」具裝飾效果的概念。此外,我們在這本書以記錄鐵窗花圖案為主,這些鐵件工藝雖大多為鐵窗,卻不侷限於窗戶,包括樓梯欄杆、露臺、通風孔等處也有類似工法的構件,因此以花字收尾的「鐵窗花」,較符合這些圖案所呈現的面貌。

綜合前述條件,我們將這些「以鐵或其他金屬為主要材料,施以切割、凹折、扭轉、焊接、鎨接等技法組合出具通透性的圖樣,並將之安裝在建築物外觀或內部開口處等,使其具阻擋外侵、安全防護、界定區隔、增加空間、加強支撐、裝飾美化等功能之構件」,統稱為鐵窗花。

基隆港合同廳舍八角通風窗;圖片提供/馬可孛羅文化

「鐵窗花」的發展

鐵窗花運用在台灣建築物的歷史由來已久,日治時期就有應用在當時的官方建築或金融機關的紀錄。至今仍可看到保留下鐵窗花,同時達到防護與美化的案例,例如基隆港合同廳舍內的八角通風窗(1934年,現基隆海港大樓)、勸業銀行台南支店外側鐵窗(1936年,現土地銀行台南分行)、高雄驛的牛眼窗裝飾(1941年,現高雄願景館)等。這些鑄鐵欄杆與格柵窗技術運用,逐漸流傳至民間仕紳宅邸,以及各地的老街洋樓、街屋。每每漫步觀察常民住宅的窗台護欄、欄杆、鐵窗等,經常會發現各式鐵窗花的蹤跡。

日本治台初期,許多新建的官方建築上都採用了歐洲建築的式樣,展現作為亞洲第一現代化國家的實力與決心。在這些建築上,鐵窗花的裝飾圖案上也採取如藤蔓、卷草、花卉、S型渦捲的西洋藝術紋樣;隨著世界建築風潮的演進,注重起繁複裝飾的文藝復興風格,在1920至30年代逐漸轉變為以線條裝飾塊體的Art Deco藝術裝飾風格建築,尤其在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及1935年台灣的中部大地震後,台灣引進RC混凝土的技術加強建築結構,例如彰化鹿港的中山路街屋,在市區改正計畫下拓寬道路,街屋立面的重建便在設計上加入了這些相對簡潔的風格,安裝在上頭的鐵窗花也隨之成為以幾何線條為主的樣式。

同樣在1930年代,並不隸屬於日本統治的金門,在不同的政治與經濟影響下,興起一波建築洋樓風潮。當時許多金門人為了討生活離家出海,經由廈門人力轉介至現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歐洲殖民的南洋地區工作,在當地發跡致富後返鄉興建了金門洋樓。這些東南亞熱帶殖民風格的「番仔樓」,從內格局到外裝飾,中西合璧的外觀迥異於閩南合院建築,雖彰顯其僑鄉事業的成功,卻也引來猖獗的海盜覬覦,因此格外重視防盜設施,其中當然也包括了鐵窗與鐵門。設計上除了沿用歐洲常見於東南亞洋樓鐵窗花上的圖案外,也加入仙桃等東方元素,甚至還可見到青天白日國徽,可想見當時政治氣氛與日治時期的台灣十分不同。

高雄驛建於昭和16年(1941), 是台灣少見的帝冠興亞式建築之一,2002年為興建鐵路地下化而暫移位的高雄車站站體,將隨著新站落成重新移回,成為新站的出入口。站體兩側的牛眼窗裝飾鐵窗花保留至今;圖片提供/馬可孛羅文化

原日本勸業銀行台南支店建於昭和12年(1937),現為台灣土地銀行台南分行;圖片提供/馬可孛羅文化

然而,台灣的鐵窗花歷史一路發展到1937年二戰開打後被迫暫時中斷,世界局勢混亂期間,日本政府頒布戰時金屬類回收令,拆除不少原本裝設在民居上的鐵窗、鐵欄杆,徵用為物資材料,許多日治時期建築上的鐵窗花只能從舊照片中追憶。1945年二戰結束,百廢待舉的台灣島雖仍生產鋼鐵,但多用於戰後重建及國家建設,加上產量有限,民間的應用也相對較少。到了1960年代末期,產業發展由農業轉為工業,人民經濟狀況漸趨穩定,並在經濟起飛帶動下,紅磚平房倏地拔高改建為透天厝與公寓大樓;1971年中鋼成立後,穩定提供市場數量、品質與價格均優的材料,鐵件在建築上的應用也更為廣泛,就此走入尋常民居生活,加速形塑台灣的鐵窗花文化。

這時期的鐵窗花以防盜為最主要功能,除了將容易破壞的木門更替成鐵門,也在小偷可攀爬範圍的一、二、三樓窗外裝設鐵窗防範。許多住戶或鐵工師傅在施工時,為了避免鐵窗造形過於單調予人「鐵籠」的聯想,會在鐵窗花上做出各種生動圖案;當中也有不少店屋將招牌、店名、電話,甚至主打商品做成鐵窗花,在防盜及美觀外還可自我宣傳。至於小氣窗與邊窗、窗台護欄或陽台欄杆處的鐵窗花,在房屋的水泥與磁磚立面上運用不同材質,提升整體立面的豐富度,並呈現出更細緻的裝飾線條;此外,台灣戰後建築「樓仔厝」樓梯上裝設的樓梯扶手與樓梯柱等處,極常使用鐵窗花,於1960至80年代間達到超高的能見度與使用率,成為台灣街道上特殊的建築風景。

黃輝煌洋樓是金門最華麗的建築之一,擁有多重防盜設計,洋樓正面的鐵窗花也是其一;圖片提供/馬可孛羅文化

目錄


第一部 看見鐵窗花
第一章 台灣鐵窗花發展歷程

第二章 鐵窗花的原料
第三章 材料類型與製作流程

第二部 鐵窗花綻放
第四章 山形

第五章 文字
第六章 空間印象
第七章 花卉植物
第八章 音樂與舞蹈
第九章 動物與昆蟲
第十章 基礎變化
第十一章 畫作
第十二章 器物
第十三章 國外的鐵窗花
第十四章 非典型用途
第十五章 鐵窗花色彩學

第三部 情寄鐵窗花
第十六章 鐵窗花哪裡看、如何看?

第十七章 鐵窗花的保養維護
第十八章 鐵工江湖不只一點訣
第十九章 印象最深的鐵窗花

作者簡介

老屋顏(辛永勝、楊朝景)
老屋顏工作室創立「老屋顏粉絲團」,親身在台灣各地踏走,四處探訪不同年代與功能的老房子。透過攝影與文字捕捉美麗珍貴的老屋元素,並在社群網路平台如Facebook、Flickr、Instagram上分享全台各地的發現。此外也設計了一系列的「老屋顏App」,以年輕活潑的方式將老屋樣貌化為數位圖像,讓大家可以拼湊出各種不同風格的老房子。

讓大家愛上老房子只是一個開端,老屋顏除了藉由眾多媒介勾起人們對老房子的回憶與好奇,也希望發掘觀察老房子的各種面向,從古都觀光、建築欣賞、窗花磁磚等設計風格,以至於傳承歷史文化、保存文化資產、老屋新生等議題,進一步凝聚起人們對我們身旁老房子的重視與保存。著有《老屋顏:走訪全台老房子,從老屋歷史、建築裝飾與時代故事,尋訪台灣人的生活足跡》、《再訪老屋顏:前進離島、探訪職人,深度挖掘老台灣的生活印記與風華保存》。

《老屋顏與鐵窗花》

【購書資訊】

書名:《老屋顏與鐵窗花》
作者:老屋顏
出版社:馬可孛羅文化
博客來:https://bit.ly/2TjK4uE

【延伸閱讀】

>「老屋新顏」走過百年古建築,探索老屋活化再利用

>再訪老屋顏-老屋顏前進澎湖 使用水泥花磚替代鐵窗花的在地巧思

>《街屋台灣》100間街屋,100種看見台灣的方式!

【延伸資訊】

>老屋顏 臉書粉專

>老屋顏 Flickr

>老屋顏 Instagram
==========

圖文提供/馬可孛羅文化
編  輯/王彤

更多作品相關訊息,請上【建築書訊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鐵窗花老屋顏老屋顏與鐵窗花馬可孛羅文化辛永勝楊朝景台灣元素建築書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