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生活

《圖說中國古建築》建築史家的五十年手札 中國古典建築最佳入門!

By 欣建築2020/06/30
article cover

《圖說中國古建築》;圖片提供/時報出版

100則最簡明扼要的中國古典建築基礎知識
對中國古建築有滿肚子疑問嗎?本書中,長期擔任建築大師梁思成助手的作者以五十年專業研究功力,化繁為簡,提綱挈領講述一百個最常見的中國古建築疑問。

簡短扼要的文字佐以各類插圖,從中國古建築分類講到建築工法,從各地傳統民居講到牌坊與會館,不僅說明如何分辨各朝代的建築特色,也解釋了古建築如何解決採光和通風的問題,是「從○開始」了解中國古建築的最佳入門!

內容摘文

中國古建築有哪些特徵?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各個歷史時期建造了許許多多、各種各樣、不同用途的房屋。按照梁思成先生的劃分,一九一二年以前的建築都稱為古代建築,這些建築雖然各有特色,但講到中國古建築的特徵,只能概括地講。

第一,中國古建築不論大小,均以「間」為單位。

「間」是祖先定下的房屋尺度,世代傳承,住起來也方便。年代一久,人們要蓋房子,就以「間」為標準。有需要,從三間改五間、五間改七間,廂房各五間,後院再建一個院子又有十七間,三個院子就有六十多間房,怎樣住也住不完。浙江東陽縣城有戶盧姓人家,前後共有五個院子,兩邊又各有五個院子,總房間數高達兩百間,形成了一大片的大型住宅。「間」既靈活又方便,可多可少,再大都沒問題,主要就看家裡有沒有錢。

自古以來直到今天,我們都用「間」當作蓋房子的基本布局標準。建築不論大小,不論是分期或一次蓋完,統統都用「間」當標準。我們習慣說:「你家有幾間房?」、「他家有幾個房間?」可見「間」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古代房屋以木結構為主,蓋房子時以木材當作建築材料。一棵樹通常高約七、八公尺,如果用其二分之一為橫梁,就是三.五到四公尺左右。房間的開間(寬度)定為四公尺上下,縱深定在六到七公尺,用一棵大樹就能解決。換言之,寬度與長度是根據大樹成材尺寸確定下來的,時間一久就成了人們習慣的尺度。於是,一間房就成為四公尺×七公尺的矩形,這樣是一「間」,並被當作計算單位。「間」不論多寡,一定是奇數,這是中國人的習慣,因為凡是奇數,中心就有一間可做為主體。一般百姓蓋房多以三間為主,有錢的蓋五間或更多。

第二,多數建築是由許多房屋組合而成。

四合院就是用「間」組合起來的,每面三間,四面共計十二間。一個院子不夠住,可蓋第二個院子或第三個院子,隨時可以就地擴大房屋。我在甘肅河西考察時看見,窮苦人家只有半間屋,有錢的大宅則有百間房,說明了房屋間數的靈活性。西方的大型建築多半是單一一棟建築,互相之間並沒有什麼有機聯繫。中國的大型建築則大多是以群組方式出現,每一棟房屋之間都有聯繫。無論是廟宇、皇宮還是佛寺,都由許多房屋組合而成。

第三,建築本身具有封閉性。

中國古代生活以家族為中心,因此在建築上也反映出家庭觀念。每個人都固守其家。家家戶戶為了安全,都把自家房屋用高牆包圍起來。

第四,布局橫向延展。

中國建築過去均以平房為主,少見高樓。平房互相連接,橫向發展,與西方近現代高樓大廈林立的布局迥然不同。

第五,禮制貫穿於建築當中。

中國是古禮之邦,建築同樣需要符合禮制的規定。自西周起,興建房屋就有相應的約束,而且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展現了嚴格的封建制度。《周禮》和《禮記》針對建築的規模和形制,依爵位之不同,各有嚴格的規定。不論是單一建築或大型建築,乃至都市規劃,都有一條貫穿的中軸線。中軸線左右的建築對稱,左祖右社、前朝後寢,即前部為大朝(辦公之處),後部為居住要地。如果是都市規劃,主要建築會安排在軸線上。這套建築規定時間久了變成習慣,也成為後人必然遵守的禮制之一。

第六,房屋建築以木結構為主。

中國人蓋房子向來以木材做為主要建築材料。客觀來說,當時樹木成林,原始森林很多,木材又給人一種柔和溫暖的感覺,加工操作也容易,人們自然大量使用木材建造房屋。延續至今,已有七千年歷史。

第七,在重點部位進行裝飾。

建築不單是工程技術,也是藝術。中國古建築的藝術性相當豐富,每每在建築的重點部位以雕刻、彩畫、壁畫、色彩等各種手法加以裝飾。以佛殿為例,柱壁石、屋簷、斗拱、瓦當、正脊、門窗等處都相當精緻;梁架的斗拱、梁頭瓜柱上都有雕刻,發揮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第八,防禦性強。

中國古代的城池、宮廷、廟宇、佛寺、陵墓、書院、會館等各種類型的建築,每一種都展現了防禦性。民居亦然。每一戶大宅都築高牆、修炮臺、設望樓、安設水井、開設後門,一連串設計都具有極強的防禦性。

北京清代皇宮建築群鳥瞰圖;圖片提供/時報出版

中國古建築有哪些類別?

中國古代建築從比較成熟的形象算起,至今已有七千年歷史,從全世界來看也是比較早的。中國古代南船北馬、南糧北運、南熱北寒,在建築上千差萬別、精彩紛呈,要回答這個問題,得按照建築發展的種類來分析,才講得清楚。

古代建築按其用途,可分為宮廷、廟宇、佛寺、塔幢、祭壇、祠堂、書院、會館、城池、園林、民居、陵墓、建築附屬品等。

宮廷,歷代王朝的宮殿,也是皇帝辦公、大典、筵宴和居住的地方,面積廣闊,房屋數量多,使用的建材名貴,工程做法也是一流。

廟宇,有些供奉先賢名人,有些敬神,如山神、土地神、城池、龍王、風雲、日月,還有些供奉祖宗,如神農、黃帝、堯帝、舜帝等。這類建築在中國三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流傳甚廣,深入人心,凡是這一類的供祀建築,統稱廟宇。

佛寺,佛教用來奉佛的活動場所。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早期佛寺是「舍宅為寺」,亦即住宅就可以當作佛寺。後來佛教逐步發展,寺院規模變大,大型寺院有百餘間或數百間房屋,小寺則有二至三間房。中國各地都建有佛寺,各有其獨特風格。藏傳佛教(喇嘛教)則是佛教的分支之一,隨著其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各地蓋了很多藏傳佛寺,最大者可容納一千多人。如今的內蒙古錫拉木倫廟、貝子廟,都是規模較大的藏傳佛寺。據統計,清乾隆時期的蒙古式喇嘛廟達一千座。

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門楣石刻圖立面;圖片提供/時報出版

佛塔,佛教傳入中國後帶來的。塔是佛寺的組成部分之一,凡是大一點的佛寺都有佛塔。塔的式樣很多,各時代都有各自的特徵,再加上地理氣候和功用不同。若按建材,有石塔、木塔、磚木混合式塔、磚石混合式塔、琉璃塔、銅鐵塔等;若按樣式,有樓閣式塔、內部樓閣式外部密簷式塔、金剛寶座塔、喇嘛塔、幢式塔、密簷式塔等。

道觀,道教活動的場所。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從漢代發展至今已近兩千年。道教供祀老子、張天師等,分成許多門派,如武當派、龍門派、崆峒派、青城派等。道教建造道觀時往往選擇名山大川,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地勢,高低錯落,別有洞天,去道觀參訪大有登入仙境之感。道觀遍及全中國,武當山、青城山等道教十大名山,都巧妙利用了自然環境、名實結合。

祭壇,「壇」是一種場地,四周用牆圍起來,在其上興蓋建築,如北京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都是典型例證。壇的具體用途是進行祭祀活動,如皇帝祭天、祭地等,是中國古建築的典型樣式之一。

祠堂,家祠。過去以大家庭為生活單位,古人云「居家化日光天下,人在陽光福祿中」、「齊家治國平天下」,充分反映了以家庭為主體的思想。要想平天下,必先治國,要治國必先治家,人人治好自己的家,國家才能好。一個家族時間久了,必然有分支,也得撰寫族譜。為了祭祀先人,有錢人家建有祠堂,實際上就是家廟。過去凡是大家族、富商、官宦人家都會修建家廟,廟的規模大小、豪華程度則根據經濟狀況,規模基本上與大型住宅相同,但會裝飾得更精細、更講究。

書院,中國特有的建築。中國為文明古國,重視讀書、講學、傳授學問,因此各地都建有書院,一方面收藏古書,一方面講學,提高百姓知識水準。書院是教育場所也是公共建築,廣大群眾都會前往聽講。書院的特色是方形大房子,四面有迴廊,中間則是一座大型講堂,比如四大書院的嶽麓書院和白鹿洞書院。書院不論大小,基本格局一致。現存書院以江西省最多,不過有很多書院被修改得失去了原本的面貌。

會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旅社。封建社會交通不便,不論是進京會考或往來各省之間辦事,都有住宿需求。在另一個城市中建造大型住宅,也就是一座有好幾進院落的大型四合院,中間再蓋一座帶戲臺的樓房當作主體建築和公共大廳堂,讓本鄉人來到舉目無親的異鄉時,住宿用餐、婚喪嫁娶、開會紀念都有去處,這類建築就叫「會館」。為了照顧本鄉人,會館收費往往比較便宜。以四海皆是的山西商賈為例,各地都建有山西會館,與其他各省相比,數量居冠。

衙署,即衙門,官署所在地。各地縣城等必設一衙,是管理百姓的機構。衙署基本上都選在好位置,總體布局「前朝後寢」,大堂在大院子前端,住家在後院,互不干擾。以往對於衙署這類建築的保存並不妥善,絕大部分都已遭到拆除。河南內鄉縣衙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

城池,中國古代對城市的叫法,因為「有城必有池」。池者,指護城河、城內大水池也。中國古代的都市建設成就相當輝煌,築城時便將挖掘城河、水池時的土石拿來蓋城牆。過去戰爭頻繁,統治者之間、統治者與老百姓之間,都有可能發生戰亂。為了保衛財產,興築各種城池做為防護,自始至終未曾停止。

築城需耗費大量金錢,但其建設之數量,城池內容之變化,雄偉堅固之程度,放眼全世界都非常獨特、值得稱道。其中,城池之選地、利用地形、規模大小;城牆與城門、敵樓與馬面之安排(馬面是宋代名詞,也稱為硬樓、軟樓,是一種為了防禦敵人攻城、保衛城池的設施。也就是在牆體的外樓建一個大約五公尺×八公尺的方垛,從外表看與城牆相同);城內的道路設計、大街小巷、河流與水池、橋梁與碼頭;公共建築、居民街坊、民居住宅的安排等,設計手法之高明、變化之豐富、防衛思想之鮮明、防衛之堅固,其他文化不可比擬,也無法達到。

中國古城數千座,至今許多座尚存原貌,如湖北荊州城、寧夏銀川城、山西平遙城、陝西西安城、湖北襄陽城、河南鄧州城等,完全可以看出當年面貌,值得一訪。

民居,中國南北方的民居區別甚大。總的來說,南方民居非常開敞,空間高大,內外相通,牆體較薄,片瓦覆蓋,不用大泥,外部塗抹白灰,構成江南粉白牆。建築材料十分簡單,整座房屋十分輕靈、秀巧,尤其簷角翹起甚銳,予人輕快之感。北方由於冬季氣候寒冷,民居為封閉式,內部空間小,內外不太通達,屋頂和牆壁都砌得厚厚的,用料粗壯,給人堅固耐久的感覺。特別是灰瓦青磚、土牆土壁,屋簷不做挑角,屬於古樸風格,也讓房屋顯得十分厚重,非常穩重大方。

曾有外國人在書中寫道:「中國建築如同兒戲,千篇一律,沒有什麼大的創造。」

每個民族都有其特有的生活習慣、意識及思維方式,如果不深入了解該民族的文化,看到的都是表象。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民族,對文化的創造,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文明與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就建築而言,無論是建築的類型還是單一建築,都有偉大的思想性與創造性。若分析建築的平面布置,則可見禮制貫穿其中。

中國是禮儀之邦,注重禮教,西周就已編著「三禮書籍」,即《禮記》、《儀禮》、《周禮》,針對當時社會的衣、食、住、兵、農、工、商等做一總結,尤其是針對城市與建築制度做出符合「禮」的相應規定。「禮制」之下,建築受到一定約束,不能隨隨便便異想天開,想怎樣做就怎樣做。以城池總體布局為例,由一中軸線貫穿,重要的建築都蓋在中軸線上,以中軸線為主,左右對稱。若是皇宮,左祖右社,前朝後寢。

同理,單一房屋要單數開間,中間為中堂間,要寬大,供家人以中堂為中心來生活。其他如前低後高,主次分明,主人住主屋,兒孫小輩住廂房,都按禮制規定,人們遵循祖制,代代傳承。從表面來看或許是「千篇一律」,實際上還是有很多變化。各地情況不同,住宅樣式自然也不同,內容十分豐富。

此外,園林建築和道教建築都很靈活又自然,不受約束,隨意布局,隨地勢自由建造,只求景觀合宜,層次分明,景中有景點,景點中構成畫面,兼具自由與和諧、人工與自然相結合之美,哪裡會呆板與不靈活呢?又怎麼會「式樣變化不多」呢?中國古代建築的類型和樣式之多,設計手法之豐富,遠超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北京白雲觀大牌坊;圖片提供/時報出版

中國古建築對亞洲的影響如何?

隨著中國古代社會的進步,各種建築愈來愈多、愈來愈成熟。各式各樣的房屋和建築不但在中國本土不斷發展,對鄰近國家甚至整個亞洲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以日本來說,大和風格的建築深受中國影響,中國有什麼樣的建築,日本就有什麼樣的建築,尤其是民居、佛寺、佛塔、園林、亭臺樓閣等,幾乎都是按照中國方式建造的。雖然日式建築的局部構造做法與中國古建築不太一樣,有些是他們自己創造的,但從整體來看,建築基本構造仍是日本學自中國,或從中國傳到日本的。

韓國建築也是如此,多由中國傳入,從首爾到大田,從光州到釜山、慶州,所有的建築幾乎都是依照中國樣式興建。韓國建築與中國建築基本上相同,特別是古新羅時期的建築,幾乎與唐、宋的中國古建築一模一樣。

中國古建築對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影響也很大。主要原因是很多中國人從明至清的幾百年間嚮往南洋,使得當地華人愈來愈多。華人一旦有了錢又定居下來,馬上蓋房子。

華人蓋房子往往按祖宗遺志,照搬故鄉傳統建築。舉例來說,河南南陽人在馬來西亞蓋的房子就按照河南南陽的房屋樣式,並在大門上用石刻雕以「家在南陽府」。揚州人則在住宅大門前寫上「故鄉在綠陽城廓」。江西吉安人則寫「家居青原山」……

如此一來,馬來西亞的廟宇、佛寺、會館、民居、書院、壇廟、祠堂等,都與中國完全相同,置身其中,猶如來到中國南方城鎮。馬來西亞的檳榔嶼更有高達八成建築都採用中國建築樣式,其中有名的天公壇、佛寺、會館、廟宇、書院、住宅等,都屬於中國古建築,而且統統蓋得相當華麗,裝飾得十分細膩,有些藝術手法甚至很難在中國看到。他們大膽地運用顏色、大膽地裝飾與雕刻、大膽地挖掘古代建築的手法,同時也大膽創新,中西合璧。

嵩山嵩岳寺塔;圖片提供/時報出版


目錄

第一章 建築綜述

  1. 最早的建築長什麼樣子?
  2. 中國古建築有哪些特徵?
  3. 中國古建築有哪些類別?
  4. 古代建築圖長什麼樣子?
  5. 什麼是「樣式雷」?
  6. 中國古建築對亞洲的影響如何?

第二章 城池宮殿

  1. 古代的防禦性建築有哪些?
  2. 名為「土臺」的土堆,有何意義?
  3. 古代城池為什麼多半是方形?
  4. 古城城牆是怎樣建造的?
  5. 城牆與城門洞口的樣式有哪些?
  6. 一座古城池包括哪些內容?
  7. 哪一座古城最具代表性?
  8. 北宋的東京城有做都市規劃嗎?
  9. 泉州城在宋代最為繁榮,當時是何情景?
  10. 馬可?波羅到過的元大都是什麼樣子?
  11. 中國南方與北方城市有何不同?
  12. 中國西北有哪些古城池?
  13. 古代建城選址時會考慮哪些風水?
  14. 古代城市如何用水?
  15. 戰國的長城與漢長城的情況如何?
  16. 明長城的情況如何?
  17. 漢唐的宮殿有何特色?
  18. 宋元的宮殿是什麼樣子?
  19. 明清的都城及宮殿的情況如何?

第三章 佛寺廟宇

  1. 為什麼寺院和廟宇要蓋在山上?
  2. 中國佛寺的情況如何?
  3. 中國佛寺的標準樣式是?
  4. 佛寺名稱的由來?
  5. 什麼是伽藍七堂?
  6. 懸甕建築是怎麼回事?
  7. 中國塔的情況如何?
  8. 鳩摩羅什大師的遺跡有哪些?
  9. 什麼是新疆一○一塔?
  10. 寧夏為什麼有一○八塔?
  11. 唐、宋、明各代的塔有何區別?
  12. 法門寺塔的情況如何?
  13. 什麼是寶篋印塔?
  14. 為什麼建造圓肚形狀的塔?
  15. 中國最大的琉璃塔在何處,長什麼樣子?
  16. 五座塔建在一起有何意義?
  17. 塔林與塔群有何區別?
  18. 中國塔與印度塔有何不同?
  19. 內蒙古藏傳佛寺的分布為何?
  20. 祠廟的情況如何?
  21. 道教建築是怎樣的?
  22. 中國清真寺建築情況如何?

第四章 其他類型

  1. 什麼是臨時性的捆綁建築?
  2. 傳統民居的分類和朝向如何?
  3. 傳統民居有哪些特色?
  4. 傳統民居的地域性如何?
  5. 江西有哪些知名的古建築?
  6. 東北地區建築大體是什麼樣?
  7. 內蒙古地區有什麼樣的建築?
  8. 北京合院有什麼特色?
  9. 山西為什麼是「中國古建築搖籃」?
  10. 中國園林的特色是什麼?
  11. 圓明園的價值?
  12. 帝王陵墓有哪些特色?
  13. 什麼是陪襯建築?
  14. 為什麼在建築中造廊?
  15. 為什麼要立牌坊?
  16. 古代糧倉長什麼樣子?
  17. 會館建築有哪些特色?
  18. 湖南嶽麓書院的情況如何?

第五章 結構裝飾

  1. 斗拱有何作用?
  2. 中國古建築有哪些特殊樣式?
  3. 塔是如何施工的?
  4.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目前狀況如何?
  5. 元代的木結構建築在哪裡最多?
  6. 中國古代為什麼很少蓋樓房和木板屋?
  7. 古建築的屋頂樣式有哪些?
  8. 屋頂的構造有哪些?
  9. 古建築的屋頂為什麼會有凹曲面?
  10. 平頂房屋是怎樣做的?
  11. 為什麼建造「藻井」?
  12. 古建築的門窗樣式有哪些?
  13. 窗口的大小依據什麼標準?
  14. 古代窗戶的採光、防寒效果如何?
  15. 冬天在房屋裡如何取暖?
  16. 房屋如何防潮?
  17. 古建築如何解決採光和通風問題?
  18. 中國古建築怎樣劃分室內、戶外活動空間?
  19. 古代砌磚用什麼灰漿?
  20. 傳統房屋的構造及承重結構狀況如何?
  21. 古建築中都有哪些柱式?
  22. 傳統建築為何流行小簷子?
  23. 古建築為什麼常用文字或圖案做裝飾?
  24. 「雕梁畫棟」是什麼意思?
  25. 民間房屋的外牆通常是什麼顏色?
  26. 為什麼有些房屋前面會掛匾?

第六章 保護修復

  1. 一般的民間房屋能保存多少年?
  2. 木構建築的房屋保存最久的是多少年?
  3. 古建築的研究情況如何?
  4. 怎樣處理城市建設與古城保存的關係?
  5. 地震對古建築的破壞情況如何?
  6. 塔能矗立多少年不倒?
  7. 古建築的屋頂防水是怎麼做的?
  8. 如何保護已有古建築?
  9. 中國古建築如何古為今用?

作者簡介

張馭寰
著名古建築專家、建築史學家。
一九五一年畢業於東北大學工學院建築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教授。曾擔任梁思成助手,在梁思成親自指導下工作多年,深受其嚴謹治學風格的薰陶。
對中國古代建築及城市規劃有著深入而獨到的見解,出版學術專著五十餘本,主持仿古建築設計八十多件。曾應邀到美國、日本等海外幾十所大學講學,將中華建築文化系統、清晰地展現給世界,備受歡迎和好評。

《圖說中國古建築》

【購書資訊】

書名:《圖說中國古建築》建築史家的五十年手札
作者:張馭寰
出版社:時報出版
博客來:https://bit.ly/2CTJnmS

【延伸閱讀】

> 《高雄老屋導覽手冊》發現高雄老屋如此獨特!

> 漢寶德漫談「農村建築」與傳統建築的不同及價值

> 《東京復古建築散步》:穿越時空的另類建築散策

> 《世界建築師完全圖鑑》從古埃及、希臘羅馬起步 細數67位名建築師簡史

> 建築史上最令人驚嘆卻從未被實現的建築!《幻影建築:世界頂尖建築師最想建造的50個夢幻建築》

==========
圖文提供/時報出版

編  輯/王彤

更多相關訊息,請上【建築書訊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圖說中國古建築建築史家的五十年手札時報出版中國建築古建築中國古建築張馭寰建築史建築書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