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生活

欣旅誌專訪—衍序設計劉真蓉/策展觀念留在當地 延續地方文化復興

By 欣建築2020/08/11
article cover

你,喜歡藝術嗎?

嚮往美好事物是人類的天性也是心靈需求,近年來以藝術節為名的活動逐漸成為人們旅行的主題,當藝術走出美術館或是藝廊,彷彿也褪下了高冷的外衣。而地景藝術節結合了藝術、地方特色與當地民眾的生活故事,這樣的元素是否能成為旅人們願意一而再地造訪,成為地方創生及觀光的新引擎呢?欣傳媒專訪了文化部、策展人、藝術創作者和觀展人等多位,用不同的角度看「藝術季在台灣」,哪些指標性的個案正在摸索成功的道路?而在怎樣的條件下才更有機會扎根永續而不會淪為一次性的煙花?

衍序規劃設計總監劉真蓉;圖片提供/欣傳媒

Q:衍序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策展經驗?
衍序規劃設計往策展方向發展後,向大眾打開知名度的策展是2016年開始承辦的《白晝之夜》。當時會有勇氣做這件事情,是因為在歐洲留學時我很愛去一夜式的城市藝術節,其中就包含了《白晝之夜》。

《白晝之夜》有三大特色:夜間舉行、公眾免費、打開平常不開放的地方。從2002年的巴黎開始舉辦,現今每年有超過15個城市加入這個品牌策展行列,是法國成功的節慶品牌輸出。《白晝之夜》在特定時段把整座城市變得非常魔幻,讓人們探索城市完全不同的風貌,這衝擊對我非常大。白晝之夜透過藝術的力量,來活化城市的創意空間。當下可以大量和不同藝術家交流,藉由策展人安排閱覽作品與打開城市一夜的面貌,城市開放教堂、廢棄老屋或是有些平時不開放的公有空間。你可以直接跟藝術家面對面交流,看他們展現對這些公共空間的態度,城市是具有親密感的,每個人都是展現城市的一部分。白晝之夜在2016引進台灣,我也有幸成為第一位在台北打開奇幻白晝面貌的第一位策展人。

在歐洲,藝術節行之有年,背後有專門的管理單位,讓藝術家對環境的質變與交流影響最大化。例如《里昂燈光節》,文化脈絡來自於里昂市民都會在家中陽台或窗口點燃蠟燭,居民向聖母瑪利亞致敬讓里昂免於瘟疫之災,象徵光明的到來;而在現代的觀光觀點下,這段時間是里昂的旅遊淡季,透過燈節把科技、歷史、藝術結合,也把觀光客找回來。後來它演變成國際藝術家的甄選,結合整個城市的觀光體驗,持續管理、品牌化,城市觀光文化的整體積累,里昂燈節、白晝之夜??等藝術祭形式,我因此閱讀到藝術節與城市之發展的重要性。

衍序規劃設計總監劉真蓉;圖片提供/LaVie

Q:至今最棒的藝術策展經驗?
另一個我很喜歡的案例是從2018年起開始策劃的《大溪大禧》,讓我有機會跟台灣這片土地產生連結,把在地的特殊性找出來,建立城市品牌並且長期發展。

《大溪大禧》奠基於發揚維持百年的關聖帝君誕辰傳統遶境,操作方式結合當地政府、地方博物館和宮廟,復興城市祭典生活文化;我們建立了一個整體策略,策劃全城市的文化品牌,例如組織一個新形態的遶境,結合30個社頭的精華,組織一個大家看得懂的遶境,推廣節慶國際化,跟國外做交流,打造一個基於尊重傳統習俗原則的藝術節。

我的地方策展原則是:設計師做一半,另外一半是由當地人參與和認可。

在執行的過程中,我們很幸運地遇到業主方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他們的團隊非常有心,會自行考察歷史與修復古蹟,並定期舉辦研討會。與一般縣市政府的文化局工作不全然相同,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以大溪為出發點,卻又能與文化局保持順暢溝通,因此我們在執行期間是直接跟博物館對話。他們的理念是「每個居民都是館員」,清楚的地域性、明確的管理機制與自主的研究調查,加上當地的中生代、在地耆老,讓很多文化故事可以被傳授,展現大溪的品牌性,而我們的任務就是整合這些力量、談長期規劃,讓新生代了解文化傳承。

《大溪大禧》也促使大溪的觀光更加多元,像是民宿的開放,與國際深度旅行的探訪,如果能夠有一個聯合型的民宿管理單位與觀光業者對接,我認為將非常有市場潛力。旅行業可以帶來持續穩定的觀光人潮,並排出不同的季節的旅行路程。在地藝術節可以在特定時間吸引人潮,全城市如果有持續性的觀光資源投入,生態系統也會比較完整。

《大溪大禧》重組傳統遶境序列;圖片提供/衍序規劃設計

Q:分享你所看到其他城市成功的藝術策展案例?
「地方性」在這幾年聲量很強,有趣的節慶活動已不限於台北。

南方以南是我看過很感動的藝術節,它第一次用藝術打開了大家非常陌生的南迴沿線風光,展覽的風格時尚卻不鄉愿,而且藝術家產出的品質跟調性很一致,顯示先前策展方有做好溝通。漁光島藝術季也是相當出色的設計,但這些活動未來的發展還是取決於當期策展人,品牌是否能穩定發展還是個問號,希望能有穩定的策展團隊與地方與政府長期耕耘品牌策略對地方才是長遠的方向。

現在的我在策畫一個城市策展時,我會在一開始思考哪些價值是可以留下來的。因此會積極與和當地的設計團隊合作,把觀念留在當地,只有透過在地才能讓這些事情延續下去。例如這次參與《新竹設計展》時,我們就找到很好的的在地策展團隊,一起合作策劃老城藝術祭典。雖然執行面上他們較沒有經驗,我們就做為顧問的角色帶領他們,一起研究互相學習,相信在地團隊才是未來可以撐起新竹老城的文化復興種子,我們的專案也許會結束,但是在地團隊會把地方策展的觀念延續下去。

南方以南》簍空的山型雕塑《在屾》;圖片提供/山冶計畫

Q:策展過程中,整合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對我來說每個策展從頭到尾都是全然整合,從「命名」就已經在整合。

我總是想如何達成一個策展的多面向的架構,我比較擅長在策展當下提供一個最合適的執行架構,同時能建立起未來五到十年良好的溝通平台。一旦開始做這些事情,整合就已經啟動。

整合公部門很困難嗎?我覺得現在台灣很多公部門都很靈活,只是有很多行政需求,需要耐心解釋,讓他們清楚了解你在做什麼。我認為整合最難在於與創作者的溝通,你必須想辦法激起藝術家創作的熱情。我常常找不同的創作團隊來合作,但前提是他們必須要有熱情,我也比較喜歡有社會議題性的作品。我們公司內部運作最重要的是設計思考,還有強大的溝通面,堅持的執行面,在對外溝通之前我們必須先跟自己溝通,確保大家的價值觀一致,總是很快就能察覺哪些作品可行或不可行,能夠創造什麼畫面。

臺灣文博會主題館-演變舞台:由優人神鼓帶來感動全場的溯祭典3;圖片提供/衍序規劃設計;攝影/李易暹

Q:未來你想要策展台灣哪些具有文化潛力的城市?
我很喜歡中小型城市,很有人的尺度,我是豐原人,很喜歡這個城市的尺度。豐原是老城市、有老廟街,可以步行,像新竹、嘉義、彰化、都是這樣的中型城市,它們可以清楚展現自己的空間特色、觀光旅遊、文化行銷等整合性連結,例如最近剛完工的嘉義市美術館有著清楚的城市定義,我就想像這樣的場館辦理藝術節慶與推廣會很親民,也有研究單位比較容易延續下去。

除此之外我想在台灣的自然環境中辦理藝術節,像是擎天崗或是北海岸,由一些場域改造先開始,再來藝術季祭典。北海岸為什麼不能義大利的海岸城市?第一線是很酷的酒吧,第二線是好餐廳,海岸後面有村落,讓你可以愜意行走。我曾經到宜蘭衝浪,海岸很漂亮,但卻沒有後面的補給村落。這些需要公部門開放土地與空間的權限,讓生活感進入,初步想像我覺得可以先建立公共的空間,建立當地社群,一同去形塑海岸線的生活感,讓對的連續性公共空間進入、服務進入,之後就有機會打造藝術季或音樂節等活動。

《鼓勵好室2-草生肥田小朋友一起進行野草點心實作體驗;圖片提供/衍序規劃設計

Q:藝術是否能成為未來台灣觀光的引擎?
我認為台灣其實有很多機會,不一定要依循前例,分為城市記憶塑造與自然環境資源,是台灣最有潛力的。這一切需要靠創作者、策展人與行政方一起努力。從老城市開始,很多年輕人看不懂自身的文化,例如祭祀的禮儀、城市的發展脈絡、跟歷史有關係的符號??等, 我想透過藝術設計把這些文化記憶拉回年輕人的生活中,例如把昔日「宗教融入生活」的氛圍、「與故事一起生活」的現場找回來。自然環境就是讓公共介入自然,讓人得以親近。

我們公司有位義籍同事非常會享受自然風光,他從小生活在義大利跟瑞士的邊境,生活就是滑雪、登山,夏天到南義西西里島的海岸城市享受陽光。對他而言,生活品質不是買名牌,而是花時間和環境相處。他跟我說:「妳想像過在白朗峰上面吃一餐要四、五萬新台幣嗎?但我覺得超棒!」這位同事在公司內部分享時,提到台灣在公共空間中很難接觸到大自然:像他到了北海岸,公車把他丟在荒郊野外,有美麗沙灘,卻沒有配套的休閒設施。另外他到了號稱最棒山屋的排雲山莊,卻發現人們都在裡面滑手機,而不是享受周圍美景,覺得很可惜。公共空間是要讓每個人都能親近環境,而不是空有一個餐廳跟飯店。

自然環境是台灣最棒的條件,在只要一小時車程就能從機場到陽明山國家公園。雖然自然的公共空間最難營造,如果自然環境能與公共空間結合得宜,公共藝術季可以油然而生,環境與藝術就能展現強大的品牌性。目前台灣的公共空間還無法展現最好的人與自然的關係,這部分需要時間不斷努力。

衍序規劃設計總監劉真蓉;圖片提供/欣傳媒

Q:有沒有什麼單位可以為藝術節提供延續性?
里昂、巴黎都有觀光文化旅遊平台,我覺得台灣應該要有這樣的城市整合單位,系統性地去思考城市活動的安排。台灣應該從城市出發,去成立跨平台的單位,其實最現成的單位就是各地的文化中心。它所提供的空間,可以直接變成地方型博物館,當地的文化、藝術的概念就比較能在此累積,像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就是很好的案例。另一方面,一切廢棄的老電廠、林務局的山屋,環境教育基地,都可以是新型態的觀光亮點與平台,得靠行政組織有更前瞻的策略思考,都將是最好的藝術祭發生地點。

補充:建築的事情相對事容易解決的,因為建築只解決了空間上的問題;最難的是未來的營運管理,要有對的人和對的編制。我常跟建築背景的學生說:「你不能只想著要設計好,還要想辦法走向民眾,創造對話的機制。」

衍序規劃設計工作室採訪現場;圖片提供/欣傳媒

【延伸閱讀】

> 只欠東風?台灣藝術觀光潛力股
> 非政府不可? 藝術季的政府運作學
> 藝術節不可缺少之重 熱誠志工團隊
> 藝術季的成功 來自於重新推動「人」的鏈結

> 欣旅誌創刊號「藝術,觀光新引擎?」
> 欣旅誌No.2—原鄉原生東海岸藝術節

==========
採 訪/林芳怡
撰 文/Florence Kao
校 閱/楊詠文

更多風格旅遊觀點,請上【欣旅誌—跟著藝術節去旅行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大溪大禧衍序設計劉真蓉藝術節白晝之夜里昂燈光節南方以南策展城市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