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生活

欣旅誌專訪—雲林文觀處陳璧君/文化觀光不平行 共同發掘雲林潛力

By 欣建築2020/08/11
article cover

你,喜歡藝術嗎?
嚮往美好事物是人類的天性也是心靈需求,近年來以藝術節為名的活動逐漸成為人們旅行的主題,當藝術走出美術館或是藝廊,彷彿也褪下了高冷的外衣。而地景藝術節結合了藝術、地方特色與當地民眾的生活故事,這樣的元素是否能成為旅人們願意一而再地造訪,成為地方創生及觀光的新引擎呢?欣傳媒專訪了文化部、策展人、藝術創作者和觀展人等多位,用不同的角度看「藝術季在台灣」,哪些指標性的個案正在摸索成功的道路?而在怎樣的條件下才更有機會扎根永續而不會淪為一次性的煙花?

雲林縣文化觀光處處長陳璧君;圖片來源/雲林縣文化觀光處

陳璧君
現職:雲林縣文化觀光處處長
曾任誠品生活與三立電視台時尚總監、壹週刊副總編、實踐大學助理教授,二十幾年跨領域經驗,目前擔任雲林縣文化觀光處長,致力於雲林縣文化、觀光與藝術創生。


Q:藝術季成功的要素 ?
藝術季最重要的一個價值理念,是去探索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日常,省思人與人、人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關聯,用藝術手法反饋各種生存的議題。以藝術振興地方,近年來已成風潮,公部門、藝術圈、社造圈都在尋求解決之道,最成功的案例就是日本每三年一度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以日本的「里山」、「里海」為舞台,嘗試讓鄉村與國際產生共鳴與火花,藉由藝術創作與當地文化產生連結,讓曾經被世人遺忘衰頹的地區,透過藝術之手再度被世界看見。

Q:雲林現在有什麼機會 ?
Ernest Hemingway 海明威於1950年《致友人》寫道: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迫使大家停下腳步,在疫情的限制下,我們嘗試學著海明威的視角,回頭看著雲林,雲林是旅人的家鄉,城市人刻意追求身心靈陶冶,嚮往自然,但這卻是雲林人生活的日常。從雲林生活的哲思角度出發,結合各型態的環境劇場策展,透過場域移轉、媒材置換等方式,呈現出一場場精彩的流動藝術饗宴。雲林豐厚物產、更蘊含人文藝術,在雲林古蹟歷史建築裡,有講不完的故事,也能看到在地文化底蘊,流動藝術饗宴打造無牆美術館,無形微策展,感受環境及人事物體,帶來聲音、氣味、感覺、動作、時間,說故事的人若無法感動自己,便無法感動他人。藝術季(策展)無非是要透過設計與美學的語彙與大地與人對話,流動藝術饗宴,像河一樣包覆著有形無形的生命,匯聚出雲林深藏不露的美。

Q:請問中央政府的文化部和地方政府的文化觀光處的關係是什麼?
「文化」跟「觀光」在中央政府的政策上呈現平行雙軌運作,交集並不大,無法發揮雙方優勢,殊屬可惜。文化跟觀光應該要有很深的連結度,透過觀光的力量,讓有形無形文化資產可以成為推動地方產業及創生的最佳助力。

在地文化的東西應要「既文化,又觀光」、「越在地,越國際」,而地方政府的角色是擔任著中央、地方當中溝通重要橋梁,透過良好的溝通,來達成最終的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

> 只欠東風?台灣藝術觀光潛力股
> 非政府不可? 藝術季的政府運作學
> 藝術節不可缺少之重 熱誠志工團隊
> 藝術季的成功 來自於重新推動「人」的鏈結

> 欣旅誌創刊號「藝術,觀光新引擎?」
> 欣旅誌No.2—原鄉原生東海岸藝術節

==========
採 訪/林芳怡、老M
整 理/William Lai
校 閱/楊詠鵝


更多風格旅遊觀點,請上【欣旅誌—跟著藝術節去旅行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欣旅誌雲林文化觀光處陳璧君藝術節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海明威文化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