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

【台日新稅論壇/型態篇】從感性中發掘建築新型態

By 欣建築2019/07/12
article cover

綜合討論時間;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為促進台日建築文化交流及提供新銳建築師共探未來的可能性,忠泰美術館與台北市建築世代會共同舉辦《建築的未來式─台日新銳建築師交流論壇》,由日本知名建築評論家、同為本次展覽策展顧問─五十嵐太郎(Taro IGARASHI)擔綱策劃人,分別以「型態、環境、社會」三項講題,於四至六月輪番登場,邀請21組台日新銳建築師及建築領域專家齊聚,共探建築的未來式。首場交流論壇將於4/27(六)熱鬧登場,以「型態|新感性的建築」為題,新生代建築師們將互相交流如何積極嘗試各種結構及運用嶄新材料,以電腦運算與結構計算,打造數位時代感性的建築經驗;並透過新的構築方法呈現獨特的美感,讓建築的整體面貌,產生巨大的改變!

忠泰基金會執行長李彥良於論壇開始前表示:「藉由此次的系列論壇,提供一個平台、觸媒給年輕一代的新銳建築師以及建築學子等等,讓大家來探討建築未來的可能性。」台北市建築世代會長李耀民會長也勉勵:「希望可以透過舉辦ADA等獎項可以鼓舞建築師,可以成長越來越好。」

主辦單位-忠泰基金會執行長-李彥良執行長致詞;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主辦單位-台北市建築世代會會長-李耀民會長致詞;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首先,五十嵐太郎作為這次忠泰美術館平田晃久個展的策展人及一系列的建築論壇的策劃人,分別做了三場論壇的內容介紹。並提到在日本新銳建築論壇中,除了年輕建築師的交流,也會安排前輩建築師進行評論,但今日則是屬於年輕建築師的交流,因此可以更平和的對話。近期巴黎聖母院因為大火而毀壞,但也曾經因為雷擊而修復數次,今日想聽聽年輕建築師們對於如何詮釋舊建築跟修復建築的想法。這次透過一系列論壇的交流,希望新銳建築師不僅設計自己周遭的建築,並可以連結到歷史等層面。

主持人暨論壇主題策劃人-五十嵐太郎;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第一位出場的是台灣新銳建築師蕭有志,展出了十年回顧精選輯,其中有創作與策展、教學與研究、委託案、非營利工作坊之間的大量交織。蕭有志在美國的研究所時期學習建築與藝術,當時他與同學一起展開設計,探討底特律近郊自行修繕房子的現象,藉此共同設計完成了作品,也因此受到了影響,開始偏向關注社會性的作品,並提出社會性的介入與創作的想法。

蕭有志提到當時回國後從作品「樹火。竹院子」開始嘗試「大量交織」的理念,希望能在都市中產生文化交流的活動。當時與實踐大學的學生一起完成創作作品,並邀請匠師到學校教學編織技術,在學校與學生完成作品後,共同推到展場展出,後來此作品開始轉換,開始在台灣各地巡迴,依照展覽需求更換機能,成為一個活用的載體。作品「耕讀小屋」傳達有關柳杉的議題、「旅行的大洋蔥計畫」至各地巡迴,與不同藝術家合作,作品還有二手的三輪摩托車所改造成的多功能摩托車、伸縮鋁梯以及櫃之家以傢俱尺度去思考一個家的空間、2018年ADA新銳建築獎作品「好夢里樹屋三連作」以及2018實構築作品「折折」以不鏽鋼折料與鋁板構成實虛穿透的空間。

蕭有志的作品是觀察當地的需求、生活行為之後,再藉由現代工廠施工的模組化方式,創造出建築空間,或改裝現有的產品設備,而此空間具有便於移動的特性,能夠到各地旅遊,並在不同地區旅行時,跟在地的單位合作,讓建築能跟環境、文化、社會發生互動,試圖來串接左邊跟右邊的資源,讓兩邊能夠互動產出變化,關乎於建築能否作為一個媒介,能串聯各不同的平台跟空間。並思考既有工業化的模組產品,是否能夠被改裝而賦予新的機能,同時希望它們可以不斷被再利用而使用,而非只有一次性的使用。蕭有志解釋:「現在已經沒有設計的心思,而是將整個創作行動都當成設計。」

講者-蕭有志[台灣];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增田信吾從大學畢業以後與大坪克?自行開業,第一件設計作品從圍籬開始著手,雖然只是圍籬,但我們仍然認鎮用邏輯性思考這個圍籬的可能,設計過程中思考了採光及住宅與街道之間的關係,以白色鐵網將窗外景緻引導入建築內部,讓室內的視線與看到的景觀更好。

接著,介紹了建築改造的作品,以界線的設計將建築室內可以看見庭園的視野,他們將窗戶眼延伸以設計新的大面玻璃作為界線,思考不一樣的界線構成方式,盡可能創造出反射性的光線進到室內,來讓居住者有舒適的體驗,當運用到非常大的窗戶時,就可以看到戶外完整的景色,而不會受到限制。透過人為的處理,讓內外的關係可以更為緊密,而非一分為二的方式。傳統內外關係會透過一層一層的空間隔開,因此人需要打開一道一道的界線才能碰觸到室外,但我們將這些整合在一起,因此你可以用輕鬆的動作就跟戶外連接在一起。

第三案是一間住宅案,業主非常喜歡綠意盎然的環境,並且準備充足還提出自己的模型跟我們討論,透過整個老房子的檢討,包括對室內空間跟其建築基礎,發覺舊建築已經需要被統整的修繕,在檢討後我們將原本架高的部分地板下放到與地板同平面,保留原本的基礎支撐,營造空間內部的高低差,營造出新的空間體驗,並提升了內部空間的機能,更直接的與外界做聯繫。另一個住宅作品位在狹長型基地,腹地與面寬小,為解決一層採光問題,他們將建築第一層往上拉高以增加建築內部的光線以及空氣的流通,同時也讓建築能跟鄰里關係互動。

講者-?田信吾[日本];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大林工作室的林佩蓉首先提到,工作室以找出建築空間為原點開始去出發,參加北美館X-site以會面點作為題目開始設計,在北美館這個基地環境,思考該如何去放置空間,當時她們分析出人與人會面的地方多是在陰影之處,因此建立連續矩陣的牆面創造陰影,建築與物件之間給予人情感上的連結,讓這個場域產生人與人會面的美感。接著隔年參加2018年X-site所做的作品OO,以泡泡裝置做了一個實驗性的創作,將兩個圓筒所形成的空氣對流以及空氣形成泡泡時機械的聲響去詮釋北美館工務所中空調系統維修的題目。林佩蓉說:「原始的教堂是圓筒狀的,因此圓筒對我們來說也是空間的原型,思考兩個圓筒的剖面不同,其中黑色圓桶是從羅馬競技場的建築為其出發點,但調換了人在空間中的主從關係。白色圓筒則是從萬神殿出發,同樣也是試圖顛覆原本建築賦予的涵義。」在2018實構築時受邀的作品接續著上一件作品OO,但沿用的是一樣的材料,主體從泡泡變成自然的樹,作品藉由改變人的高度,去看見樹不同位置的表情,促使人與樹木形成有趣的互動。

講者-林佩蓉[台灣];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接著在Q&A的環節中,與談人漆志剛表示:「今日在三位年輕建築作品之中,看到一個趨勢,是在真實的追求,何謂真實?從蕭有志的作品中,可看到自現代藝術中對既存物的在思考,但蕭有志用另外加了一個想法進入,也就是他加入一個當代的概念,從既存的人、技術、文化,加上資訊該如何被交換,因此非常有魅力。真實又能探討局部跟整體的關係,我們如何判斷何為真?是仰賴我們蒐集到的資訊作判斷,但若我們蒐集的資訊不夠完整,則很可能會誤判。增田信吾就帶我們看到了窗戶該扮演什麼角色、牆該扮演什麼角色,聽起來很奇幻,但卻是從最平常的構件開始出發,雖然他告訴我們他重視既有基地給予的線索,但其實每件事情都是彼此相扣的,為何窗戶不能比房子大?黑達克曾說他的牆比房子大,是探討我們該如何體察到我們跟世界的關係,這一代建築師對真實的追求,是從資訊、時代性、技術性等不同角度出發。」

「最後林佩蓉則告訴我們OO這件作品,有幾個跟我們想知道的真相有關係,建築跟科技、技術的關係,該如何讓建築變成藝術?第一個機器時代蒸汽機時代是指享受機器的人不是使用機器的人,第二個機器時代,是小家電時代人可以直接使用享受。第三個機器時代,機器擬人化,是探討我們跟機器的關係。因此這三位建築師讓我看到很大的希望,感受到未來的可能。」

與談人-漆志剛;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五十嵐太郎接著提問:「黑達克提出非常多具實驗性的想法跟作品,物件式、移動性的作品。今日的三件作品也都處與比較跨界狀態,思考到底是建築還是非建築呢?這模糊的空間到底是屬於哪一部分呢?」

蕭有志答說:「這曾經是個問題,由於妻子是藝術家因此參與很多藝術活動,而自己也是建築老師,參與很多建築活動,在不同場合的介紹也會不同,藝術圈介紹我是做建築的,建築圈則會介紹我是做藝術的。也因為這個狀態,我的作品時常難以被定義,兩個專業圈反而難對我的作品進行評論,個人是覺得有點無奈,期待自己的作品能引起更多的共鳴跟評論。」增田信吾對此回答:「到底建築還是非建築?其實他常思考何謂建築?在念書時就離建築比較遠一些,但這些作品只要不斷在追求真實若是能跟環境進行對話,並且在不斷持續累積,是有可能成為一種建築。」林佩蓉則認為:「我就是在做建築,只是把範圍在往外擴大一些,因此並沒有疑惑到底是屬於哪一個,只是在關注到底今日的建築會是什麼樣的,是否能跟這時代契合。

交流討論時間1;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千種成顯以抽象化來闡述建築的語言,藉由抽象化來串連貧窮與人類的建築關係,他提出人類是否是空間的起源作為討論的主題。千種成顯說:「我很愛養螞蟻,當時思考能否為螞蟻設計住宅,藝術相對於建築的範圍更為廣闊,因此我前往藝術大學進修,人自登陸月球後,月球也就變成一個空間,人是空間的起源嗎?答案是否,但這可作為我們探索的起點。」當時他以狗兒在一個無邊界的場域並記錄狗兒所行走的軌跡形成的地圖拍攝為的影片作品。千種成顯的建築作品中透過陽光的變化影響建築內部的不同,以及在天花板上置入鏡面與設計不同高低形成豐富的建築空間,藉由植入鏡子拓展了我們對空間的邊界。在空間中崁入兩層天花板,為雙曲線的變化透過天花高度的曲線變化,讓人在空間中的存在變得更為抽象。

千種成顯解釋:「1960年後期,貧窮藝術的出現,將既有的存在物件放在美術館中,將破布跟維納斯雕像放在一起,呈現出美感,這是我們的原點。」於是他們開始探討貧窮的建築,思考能否用最便宜的造價,反而造出高美感的建築,找出良率最好、最便宜的建造素材來蓋房子,因應建築的需求只留最基本的隔間。可以如何透過低廉的建材建造,如作品「木節之家」使用便宜的木板卻形成星空富饒的觀感。千種成顯也提到密斯所說過的Less is more,而他們現在所做的是Poor is more,去改善建造成本的議題,並認為可以映像來傳遞建築的語言。在人類空間跟貧窮的兩者間來回思考,如何能讓人類保有舒適的空間,但又可以減少造價。我想所謂的現代,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對我們影響很大,因此建築所擁有的美感跟這些可以結合良好,將會是新的趨勢。

講者-千種成顯[日本];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最後由陳冠帆與?真悟來介紹他們獲得ADA新銳建築獎的作品「澎湖緣宿」,?真悟以建築的不純做為主題來講述,不純粹也就是渾沌,常常會引發爭吵與多元的碰撞。?真悟介紹:「澎湖是一個充滿大自然的地方,非常原始且具有魅力,自然超越了人類,若我們在這個地方改垂直水平的房子,其實無法反映這個基地的魅力,應該要能夠跟這個環境的自然對話,也是我在構思這件作品的出發點。」在這件作品中我思考的是該如何架構出一個家祖的空間,台灣街頭的空間是複雜的,攤販讓原本的公共變成也是私密的,非常的不同。另外,業主對這棟房子的期待很強烈,因此作品是以業主等人的腦波來做建築設計,並透過高低的不同形成各種功能的空間,並且在室內中可以觀察到外部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

陳冠帆說明「澎湖緣宿」雖以腦波這樣瘋狂的概念,但結構是非常邏輯的,且必須要精簡的回應,最後因為結構解放了空間。並舉自己作品進行說明,透過結構的設計及結構原理,來創作出空間美感。CLT技術讓傳統的木構造有了新的可能,可以進行大尺度的垮距,為何是木材則是因為他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同時也是對人身體感知最為友善的材料。善用結構來創造纖細的質感回應基地環境,透過精密的計算以及細節的處理,讓建築能夠輕盈的存在空間之中。最後強調結構跟建築是緊密扣合在一起,是一個完美的卡扣,建築師跟結構技師互相攀爬來達到最美好的面貌。

講者-陳冠帆_?真悟[台灣+日本];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第二段Q&A中漆志剛表示對於千種成顯的作品中雖然以抽象化來介紹理念,卻也可以看到想要展現真實的部分,提供非常多的角度去看真實。從感知跟經濟的角度切入,似乎在尋找超越真實的真實,也就是真實給我們限制時,該如何去超越。重新賦予既存物新的觀點,現在則更為超越,而是希望透過既存物能創造給予出更多不同的觀點,人從不同視點觀看會得到不同的啟發。而陳冠帆、?真悟的作品緣民宿中可以看見很多製作過程中的工藝,其實是非常有趣的。陳冠帆則更詳細解釋混凝土是特別的材料,原本是流體、透過化學反應、熱能,而變成固體,但需要透過時間的累積才會真正完成,因此設計的想法、施工的邏輯都需要精密的思考,才能對抗時間帶來的變化,因此設計、結構、施工非常緊密的合作才能完成。

交流討論時間2;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在最後的綜合討論環節中,增田信吾提出了問題:「我覺得客戶是絕對性的存在,客戶需要很明白的存在,告知我他的需求,那蕭有志跟林佩蓉兩位是沒有明確的業主時,該如何開始設計呢?」林佩蓉答說北美館是有一個競圖題目,其實最主要的是處理來廣場的人。後來有人因為《OO》的作品而找上門,反而因為是單一業主而能更明確的創作作品。蕭有志則回答:「我一直在跟藝術家學習,就算沒有人找上門時,他們仍然在創作,有人找上委託他們也是繼續作一樣的事情,因此他不會游移他的作品脈絡。需要顛覆與業主之前的關係,讓自己的創作被業主所看見而主動找上門,這樣的關係才是比較健康的,而不去一味的符合業主的要求。」

?真悟提問:「貧窮建築是今日建築師都需要面對的課題,很多業主都沒有預算,但都希望我們作出很厲害、美麗的作品,若我們看全球經濟趨勢都在追求GDP上升的情況下,為何建築卻走向越來越低造價呢?各位是如何思考這個議題呢?」蕭有志點出有些藝術家存摺後面非常多零,也有建築師生活過得非常富裕,但為何有些建築師或藝術家卻過得很辛苦,並認為這是每個工作者自己的決定,是他們無意或有意的選擇所造成的。建築能有很多變形跟分身,是可以建立一個自己的品牌並跨界到家具或其他行業,也就是更有主動性,透過自己主動的去創造機會,是其中的關鍵,而不要只是被動等待委託。建立自己的特色以及幫自己編造履歷的觀念是非常的重要的。千種成顯則說:「我自己常面對有限的預算需求,藝術家接受委託時常會自己存錢來希望完成自己想要的作品,建築師卻有個自我的限制,認為就是該在預算內完成,這個點是非常不同的,我覺得建築師也可以思考一下是否能解決這問題。」

回答五十嵐太郎提問關於增田的改造的案例中,是一般非建築類的,但他用建築的思考跟手法,讓他變成是建築,那台灣的建築環境是如何的?漆志剛說:「台灣建築受到政治的影響非常大,比如過去宜蘭曾經鼓勵年輕建築師投入公共工程,雖然預算非常少,但給予年輕建築師機會,今日則是新竹也開始這樣操作。預算的少、貧窮、資源的匱乏外,其實更關鍵的是心靈的貧窮,當工作者自身對創作沒有慾望,對新的沒有好奇、沒有挑戰的鬥志,那才是真正危險的,因此所謂預算的貧窮、資源的匱乏對我來說並不是真正的貧窮,沒有創作的慾望以及心靈的貧窮才是貧窮。」

交流論壇現場參與聽眾;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最後五十嵐太郎也將論壇開始時交給新銳建築師們的問題提出:「聖母院的修復已經在進行全球比稿,大家若參加會用怎樣的角度跟手法切入呢?」

林佩蓉回答:「我原本一開始聽到問題,是想要做一個新的,但我後來退一步思考,加上自己去過現場,雖然沒有太多感動,但對當地的居民來說,他們情感上可能不會接受新的,所以出乎我意料想像,應該會用傳統的手法來修復。」五十嵐太郎則說:「日本跟西方在舊建築修復的態度非常不同,歐洲非常重視世界遺產的價值,會希望內外都要是舊的,但日本都是木構造,因此外型雖然一樣,裡面的木頭都是不斷更新的。」增田信吾表示:「我覺得聖母院大火發生就是發生了,情感上的連結雖然重要,但他仍然要跟這個當下有所連結,他過去也曾經修復過幾次,而有不同的面貌,包括他的高度調整過,那可能是因為配合他旁邊的房舍高度而改變,因此我覺得還是會需要跟這個時代的狀態有關連。」?真悟則提出:「首先想一下後面的人了解聖母院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我覺得這個案子受到國際的矚目,應該思考由聖母院大火進而修復的事件,成為一個改造整個城市貧窮生活的機會。」

千種成顯回答:「我覺得宗教是重要議題,以及跟環境的關係都要納入考量,也一定會有非常多各界的學者給予建議,因此會非常的複雜,我覺得新跟舊的融合會是最重要的,我自己認為必須要善用觀光的話題來賺觀光財。」蕭有志則說:「與其說如何修復跟新與舊的融合,我思考的是他該如何作為一個媒介,藉由討論來引動新的可能。因為台灣在聖母院大火發生後,探討台灣古蹟自燃現象的文章開始流傳,引起台灣自己內部的檢討反而是非常好的。因此相對與我們去探討遠在巴黎的聖母院修復,對台灣自己的關注反而是重要的。而諾曼.福斯特會這麼快丟出方案,是因為他自己對這類議題已經長期關注跟思考,因此他可以很快丟出來方法。」陳冠帆表示:「我在思考應該有新的材料出現,也就是當火災就算發生,藉由燒完後反而能讓建築穩定成為其最後的面貌。」

最後,五十嵐太郎結尾說道:「聖母院是哥德式的建築,但他刻意減少石頭的用量,透過結構的手法讓大面開窗,其實也是劃時代的工法。因此我個人是認為應該要有新的方法去修復,因為我們就是該前進的。」本次為系列活動的第一場論壇,可以看到台日新銳建築師們多元的觀點,並從對談中碰撞出對於未來建築想法新的可能性,後續於5/18(六) 與6/1(六) 將分別以「環境|生活提案空間」及「社會|研究與設計」為題邀請多位台日新銳建築師參與,與大家一同探討「建築的未來式」。

主持人、與談人、講者及貴賓合照;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延伸資訊]
《人間自然─平田晃久個展》系列活動
《建築的未來式─台日新銳建築師交流論壇》
日期:
2019/04/27(六) 「型態|新感性的建築」

2019/05/18(六) 「環境|生活提案空間」
2019/06/01(六) 「社會|研究與設計」
時間:
14:00-18:00(13:00開始入場)
地點:
忠泰企業大樓7F 忠泰講廳(台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活動官網:https://reurl.cc/R9AbG
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904100557217465760280
(免費參加,需預先上網報名)
主題策畫:五十嵐太郎 (《人間自然》展覽 策展顧問)

主辦單位:忠泰美術館、台北市建築世代會

[展覽資訊]
《人間自然─平田晃久個展》
展覽日期:2019/3/16─6/23 週二至週日 10:00-18:00(週一休館)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參觀資訊: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學生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更多展覽及活動相關資訊: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1453

【延伸閱讀】

>【台日新稅論壇/環境篇1】對生活空間的多種嘗試

>【台日新稅論壇/社會篇1】修補中的日本、摸索中的臺灣

>台日新銳建築師交流論壇登場!21組台日建築工作者齊聚 共探建築的未來式

>纏繞的相容性—自然派建築師 平田晃久

>忠泰美術館「人間自然─平田晃久個展」謝宗哲+五十嵐太郎+市川紘司座談建築的包容性

>忠泰美術館「人間自然─平田晃久個展」3/16開展!呈現建築與自然的纏繞相容

【延伸資訊】

>忠泰美術館 臉書粉絲頁

>忠泰美術館 官方網站

==========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
撰文:王彤、王進坤
編輯:王彤


更多建築相關活動資訊,請上【欣建築-忠泰美術館】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164022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www.xinmedia.com/archi-channel

五十嵐太郎千種成顯?田信吾忠泰美術館林佩蓉漆志剛蕭有志?真悟陳冠帆型態